圓覺道場修證廣儀卷第十一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作者: 宗密大師2022-09-02

  圓覺道場修證廣儀卷第十一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 宗密 述

  第十六上

  嘆佛

  如來凈妙色身。遍一切處。遍一切眾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以智光明。普照明故。令一切眾生世出世間諸善根業。皆得成就。以無量事。普益眾生。滅惡生善。破愚為智。常放無礙智慧光明。光照諸大菩薩。次照緣覺聲聞。次照決定善根眾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為作未來利益因緣。令成就故(雲雲)。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問凡聖順覺。清凈慧菩薩。

  於是清凈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為一切諸來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

  從因修習終於果  此義前來說已圓  次第修成諸位地  相承義理次應宣  凈慧知時而白佛  蒙前善誨至安然  大眾疑情皆已盡  更無義因可咨煩  隻是要聞凡聖位  恐增上慢到心前  各知分齊勤修習  永免癡心僭聖賢  眾生菩薩並諸佛  皆隨順覺覺無偏  所證所修何別異  致令凡聖各相懸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佛言凈慧汝應聽  差別無差不異明  圓覺本來諸行性(非輪回性。及五性也)  性中各有覺圓靈  隨諸性起成差別  起滅無從(智起無來處。妄滅無去處)性本冥(冥者。凝然不變也)  於實相中唯自性  實無菩薩及眾生  菩薩眾生皆幻化  幻化滅時何所成(無別佛也)  如彼眼根不自見  本來平等離虧盈  眾生不悟如斯事  未能滅幻但隨情  滅未滅中妄功用  約斯便立聖凡名  從凡至聖成差別  大圓鏡裡見殊形  成佛自然其寂滅(若得如來寂滅隨順)  即無寂滅及能成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凈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凈。即彼凈解為自鄣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權宗位地皆稱實  實教始終是假名  此唱經文當信位  初從凡地入真靈  眾生妄執身為我  愛我當耽外色聲  曾不自知五蘊性  剎那生滅未嘗停  忽逢善友心開悟  發明生滅本無生  即知曠劫虛勞慮  與他貪愛百經營

  (上明從迷而悟瞭。此下明依悟息妄。得悟凈力。方名信位。即是初發起大菩提心也。若雖開悟。不頓發明。斷勞慮心。亦無[直]入信也。雖有信而無根也。經雲。若復有人。即知合此兩勢也。文闕一翻。故以一偈補之)。

  若人雖悟如斯理  勞慮依前偈徇世榮  此則未名入信位  風吹蓬轉益緣輕(諸教雲。十信未滿。如輕毛隨風。是此意也)  若復有人勞慮斷  不將主宰更當情  便見無邊法界凈  用斯凈相作圓成  即此解心為自礙  故於圓覺不通明  此是凡夫隨順覺  信根成就可修行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進修反覆推情知  克志頻觀覺性常  方見解心(為礙)猶帶相  未聞佛地聖凡忘(見道位。雖是聖人。而不見聖凡相)  雖超信位能治起(第二註也)  猶拘(住)見覺在真腸(此病在真法身中。如人病在色身腸肚中也)  見者(覺礙為礙)未除還是礙  此於圓覺豈無妨

  未聖超凡何所目  世尊呼彼作賢良(良即賢也。為押韻故)  至今共號三賢位(三名如次下)  此經攝要舉宏綱(經中不列三十心也)

  還須更覽同宗教  梵網(戒也)華嚴(經也。皆盧遮那真身所說)始廣張(廣張三十也)  專慕聖流十發趣(十住也)  十般長養(十行也。下相對釋此兩名)十金剛(十回向也)  恒常住理(故名十住)方能趣(住理故。能念念發心。趣於聖道。故菩薩戒名十發趣也。二名皆通。故起信中。分別發趣道相)  長養聖胎十行強(修施等十行。方能長養聖胎。故戒中名十長養也)  回(回謂回轉。向謂趣向)己向他(眾生)凡向聖(菩薩也。又回事向理實際也)  由斯佛放膝輪光(佛於華嚴十回向會。放膝輪光。加會主菩薩。膝足屈申回轉之處。表回向心矣)  十幢高聳(會主菩薩名金剛幢。同位十菩薩。皆有幢字。表高聳義)雖(雖縱奪之詞。生起下句。雖超前位。未及十地也)堅固(堅固者。金剛義也。由三回向故。行解堅固。堪入聖位。是以戒中。名十金剛。仁王經中。名十堅也)  未登十地聖人鄉  既是賢人隨順覺  立名賢位始相當(此經但雲未入地者。隨順覺性。不言賢位。諸經又雲三賢故此二句。會通二意也)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鄣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瞭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初二述加行位為入道之由

  因能回向心寥廓  加行精勤入聖流(暖。頂。忍。世第一等四法。是加行入聖近方便也。此法依四尋伺四如實智。初後位立四尋伺者。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遍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故名實智。名義相異。故別尋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為燸位。謂此位中。創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初獲慧日前行相故[明]得名。即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暖。次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為頂位。謂此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明相轉盛。故[名]明增。尋思位極。故復名頂。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順忍時總立為忍印前順後。立印順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謂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如是燸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於能取識。印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雙印空相。皆帶相故。未能證實。故說菩薩。此四位中。猶於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故彼偈雲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彼識滅已。方實安住。故今此雲入聖流也)  名義性差無所取  鉆研到頂印前修  順後俱空無問所  現前少物尚彌留  雖屬世間最第一  剎那後念法第儔(儔輩伴也。等流類也)

  次四述證道

  (初半覺前非餘正明證相)。

  方知照覺俱名礙  將眼看眸(眼中睛也)實可著(覺照於覺。將眼看眼故。可羞於愚癡也。眼不自見不妨現見。如性不自覺。不妨常覺。故下雲。常覺不住是也)  常覺不妨常不住  照與照者一時休  智於所緣無所得(唯識見道頌雲。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  離能所取迥然幽(頌次雲。離二取相故。爾時住唯識。此下將唯識長行。和會此經雲)  常覺(此經)即無分別智(彼論文也)  不住(此經)何關戲論收(彼論自釋。頌中無所遠離種種戲論法故。即此經不住字是也。無所得。亦是不住之義)  爾時得住圓明覺(彼論雲。爾時得住真唯識性。識性即此圓覺也。今順經宗。故雲覺矣)  智與真如等廓周(彼雲。智與真如平等平等)  如日照空珠照體  亦如人自斷其頭  智日真空無二相  心珠本照離因由  礙心自滅於心礙  滅已即無被滅仇(有人滅我。彼即如仇。今不然也)

  次三偈將前證道。對後教道。會通華嚴

  華嚴初地經文說(初地經雲。得經論智)  教證二道地中優(優勝也。天親十地論釋之。開為九對。證一一雲。教道證道說二道。入地方勝。故今雲優)  證道甚深成教道  天親造論九九重□  照時隻為亡能所  遍照無邊百億□(彼經雲。此見多百佛土王多百世界)  悟佛教文離字句  得經論智轉勤求  今經雖略還同二  當知聖理所贊流  前是證門後是教  二皆不住即更收(不住二。即二道圓也。教即證。證即教。更互相即故。更互相收也)

  次別釋教道

  如人以指標初月  智者看天月似鉤  遇滯指端不見月  二途俱失轉成疣  理於心地非於語  語裡求真豈可搜  月在空天不在指  指端覓月實悠悠  如斯不住言兼證  方可名為法病瘳(瘳者。病差也)  此入地人隨順覺  照真慧日已膢膢

  善男子。一切鄣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瞭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前辭曠劫塵勞界  創入如來法性中  一向離凡唯聖道  一心稱理脫樊籠

  次通聖中因果之異

  今成佛果融凡聖  故與因門有異同(同者。同聖清凈之理異者。該於凡垢等)  全合自然常究竟(自然是本覺。全合者。不住始覺故。名究竟覺也)  不俱識智故圓通

  次正述佛果之相

  一切鄣礙即靈覺  一切真如悉混融(釋初總標之句。以下釋十對二相不異)  念力存亡俱解脫(一也)  法界成破總真空(二也)  愚智邪正成般若(三四也)  無明真性並尊崇(五也)  戒定貪嗔皆梵行(五六也)  冥途地獄等天宮  情與非情(國土)一法性(卻述七也)  有性無性證圓宗(九也)  一切齊成無上道  更何煩惱可塵蒙(十)

  後總擇而結位

  法界慧光常照瞭  故令諸相等虛空  此是如來隨順覺  毗盧果位大威雄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可瞭知。於無瞭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地位隨緣雖等級  修時不得算途程  稱性本無分別念  不妨階品自增明  佛言汝等諸菩薩  及未來時眾異生  居一切時勿起念  妄心亦不息教停  住妄想中不瞭別  於無瞭別亦妄情  世尊自說安心法  南宗北祖不應爭  彼諸眾生聞此法  信解受持心不驚  是則真名隨順覺  聖賢位地豈難成  此人已供恒沙佛  植諸德本福充盈  佛自與他明授記  一切種智是其名

  至心懺悔

  眾等前來依天鼓教。總相運於邊法界眾生等清凈三業。普懺悔竟。今當復以次下經文。還依天鼓。別明觀行。觀察罪業根源。蕩除細惑。泯於諸見。而為懺悔。時諸天子。聞是語已。得法曾有。心大歡喜。而問之言。菩薩摩訶薩。雲何悔除一切過惡。爾時天鼓。以菩薩三昧善根力故。發聲告言。諸天子。菩薩知諸業不從東方來。不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而共積集上住於心。但從顛倒生。無有住處。菩薩如是決定明見無有疑。惑諸天子。如我天鼓。說業。說報。說行。說戒。說喜。說安。說諸三昧。諸佛菩薩亦復如是。說我。說我所。說眾生。說貪恚癡種種諸業。而實無我。無有我所。諸所作業。六趣果報。十方推求不可得。諸天子。譬如我聲不生不滅。造惡諸天。不聞餘聲。唯聞以地獄覺悟之聲。一切諸業。亦復如是。非生非滅。隨有修集。則受其報。諸天子。如我天鼓所出音聲。於無量劫。不可窮盡。無有間斷。若來若去。皆不可得。而於無量世界。隨眾生心。皆使得聞。一切諸佛。亦復如是。隨眾生心。悉令得見。諸天子。如有頗梨鏡。若為能照。清凈鑒徹。與十方界其量正等無量無邊。諸國土中。一切山川。一切眾生。乃至地獄畜生餓鬼。所有影像。皆於中現。諸天子。於汝意雲何。彼諸影像。可得說言來入鏡中。從鏡去不。答言。不也。諸天子。一切諸業。亦復如是。雖能出生諸善果報。無來去處。若如是知。是真實懺悔。一切罪惡。悉得清凈。今約此品理智用心。復以普賢行願品中懺悔偈文。而為懺悔。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恚癡  從身口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懺悔已。至心歸命禮三寶。

  天鼓說業報性空懺悔法時。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等世界中。兜率諸天子。得無生法忍。無量不思議阿僧祗。六欲諸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六欲天中。一切天女。皆舍女身。發無上菩提之意。爾時諸天子。聞說普賢廣大回向。得十地故。獲諸力莊嚴三昧。以眾生數等清凈三業。悔除一切諸重鄣故。即見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七寶蓮華。一一華上皆有菩薩。結跏趺坐。放大光明。彼諸菩薩。一一隨好。放眾生數等光明。彼光明中。有眾生數等諸佛。結跏趺坐。隨眾生心。而為說法。

  至心發願

  (華嚴行願品。十願第四。不離善友因緣願。及第三勤修二利願也)。

  願所與我同行者  於一切處總團圓(本文雲。常集會)  身口意業悉皆同  所有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  為我顯示普賢門(本文雲行)  亦願與我同集會  於我常生歡喜意(本文雲心)  願修清凈波羅蜜  常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垢鄣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  世間道中解脫心(本雲得解脫)  猶如日月不住空  亦似蓮華不著水(本文此句在上)

  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白眾等聽說此時無常偈

  凡夫得病多難起  比來曾見幾人亡  街巷哭聲常在耳  荒郊塚墓漸成行  定知老少終難免  思量豈不自悲傷  合堂並是黃泉客  爭保吾身得久長

  悟此無常事  早願證真常  常樂無常苦  苦樂在人心(此下引正法念處經雲)  一切多用心  猶如風水火  隨所得因緣  心如是行轉  心能速疾去  亦能速疾回  速生將天中  速令入惡道  若能防護心  所作無不辦

  第十七上

  嘆佛

  如來應正等覺。知心意識俱不可得。但以知無量故。知如來心。如來智慧。為一切世間出世間智所依。而如來智無所依(一也)。又恒出生世出世智。而如來智無增減(二也)。如大海。其水潛流四天下地。及八十億諸州中。有穿鑿者。無不得水。而彼大海。不作分別我出於水。佛智海水。亦復如是。流入一切眾生心中。若諸眾生。觀察境界。修習法門。即得智慧清凈明瞭。而如來智平等無二。無有分別。但隨眾生心行異故。所得智慧。各各不同(三也)。

  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問修證方便威德自在菩薩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前說通明觀行竟  該於利鈍故雲通  頓悟漸修所斷證  從因至果一期終  上根依此能修斷  中品雖修習氣濃  威德愍之虔請佛  別開方便助前功  聖凡順覺言雖備  利鈍降心力不同  遂便宜應分路徑  隨機各入悉歸宗  如有大城雖是一  門須四面遂面東  不可南來從北入  各隨方所豈乖中  唯願世尊廣為說  方便漸次契真空  並修行人有幾種  盡令悟入涅槃宮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修性差別。當有三種。

  威德發言合聖意  世尊即許為宣揚  隨病雖開差別行  莫交迷欲覺心王  覺心靈妙元無上  彌滿虛空遍十方  唯是出□一切佛  與諸法數等真常  眾生迷此生虛妄  反妄歸真前六章  修佛菩提唯此道  實無有二可籌量  若約隨機方便引  機情種類數無央  對治法藥隨時處  未世明師自審詳  應接機緣雖各別  終須契理始相當  理者覺心三諦義  順三修觀發心光  圓攝所歸三種者  此三義用悉無疆  修此三門方便處  諦聽次下為開張

  此後述修三觀前之方便

  十四中 初三偈 標舉大意

  三法能起一切禪  修之須具眾因緣  因者瞭心元是覺  如前六段已明宣  用此覺心修煉行  猶如煉礦火為先  若用妄心還息妄  菩提聖道在何年  緣者五般又各五  二十五種總須專(此文。出天臺止觀。為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也)  龍樹天臺並五祖(天臺。依智論中。纂出故。雲龍樹也。五祖及諸師教禪。雖不定立名數。而方便亦不於此。但或開。或合也)  及諸佛語悉如詮(教在諸經。如涅槃等。天臺集為一處)

  次十一偈 述五緣

  第一門中具五者  一須持戒決心堅  若於業道猶存意  三昧如何得現前(經雲。屍羅不清凈。三昧不現前)  二者欲除衣貪念  先須友計始忘緣(準大小乘經。頭它持戒衣有四種。一上品人。草葉等。二中品人。糞掃衣。三下品人。三衣下中更開百一供身也。食亦四種。一果衣。二常乞。三僧次。四別請。及檀越送食)  衣用樹皮或草葉  雪山童子使齊肩(須使與他齊也)  次著一衣名糞掃(如大迦葉也)  糞堆繒帛破而穿  火燒鼠咬並牛嚼  但是人間所棄捐  求時易得無人奪  住隨處坐或安眠  不假經營常坦蕩  終身免被世緣牽  國土多寒無忍力  粗絕細絹絮粗綿  或但三衣勿剩長  或從百一勿雙全  皆須有主常供給  不令衣念到心邊  三衣外者須知凈  共人對手述其言  食者深山松柏果  或常持缽近人煙  或自有人常許送  舌塵莫使污情田  如斯友計名知足  知足之人是大賢  衣食欲令常具足  無過依此勝諸天(不知足者。雖似天堂。猶不稱意。今日知足故。勝諸天)  三者閑居寂靜處  直令無事可相煩  四者絕心諸事業  不論俗典及真詮  五者必須依善友  此於成道是根源(善友有三種)  就中教授真知識  開示須令解行圓  同行亦須真善友  互相策勵使精研  外護亦名為善友  始終免慮遇逃邅

  四 八 述呵五欲

  (謂色聲香味觸五塵也)。

  第二門中具五者  令呵所欲五般塵  五是色聲香味觸  常能誑惑世愚人(令人於順境主貪違境生嗔)  欲者令人欲得塵(塵者污凈明身)  眼見色時生愛惡  耳聞聲處起怨親  鼻覺馨□並臭穢  舌分咸澹及甜辛  身觸炎涼或澀滑  皆生忻厭發貪嗔  此中一一雖違順  鄣修禪者順為因  順境五塵多過患  呵嫌莫便惑心神  此五得之無所益  狗耽枯骨血沾唇  此五都慮無實物  猶如夢得妄歡忻  此五暫時非人固  猶如假借世金銀  逆風火炬終燒午  果樹蟲蛇必害身  毒鼓(聲如毒塗鼓聞之即死)熱金何可觸(觸如熱金。風觸之即燒)  蜜力(昧如蜜塗刀。舐之即傷舌)龍氣(香如弊龍氣。臭之即病)豈宜親  衣為蓋形莫揀好  食緣正命莫貪珍  色味偏能牽想念  存之早晚得歸真

  五 十 述棄五蓋

  (一貪。二嗔。三睡眠。四桌悔。五疑)。

  第三五蓋皆須棄  貪恚睡眠掉悔疑  諸佛目之為蓋者  蓋於心慧不圓知  初者名為貪欲蓋  答彌勒處已微推  前說五塵是所欲  能貪欲者卻於斯  希須欲得名貪欲  此於禪定最相違  美食鮮衣飽暖處  意中籌度欲圖之  嗔恚能燒一切善  害於禪定及慈悲  想念那人曾惱我  便增我慢欲營為  睡時六識都冥昧  喘息雖存似死屍  餘蓋帶情猶可覺  睡當迷倒渾然時  掉悔名為第四蓋  掉中三業總難羈(羈伴)  卒爾譚論世上事(口掉)  等閑遊走失威儀(身掉)  意地無端緣雜境  不能專註正思惟  自覺乖禪心又悔  悔中快快恨難追  吾者自疑非法器  法雖勝妙恐差機(疑自)  或疑此法修成否  虛消日月枉住持(疑法)  或疑法主非真正  豈可將身一向依(疑師)  猶預不能勤近趣  恰如行路遇分岐(此釋棄義)  如上五般須屏棄  誓心決志勿追隨  然後心心修定慧  清潭澄治鑒幽微

  六 十一 述調五事

  (一食。二睡。三身。四息。五心)。

  第四門中調五事  節量各便得中平  飲食友身勿縱恣  須教宴坐久安寧  飽則填心擁氣脈  五情昏闇不輕清  饑則虛羸或困倦  心難[至*力]挺志難精  二者睡眠多過患  須身提撕勿縱情  此猶好於世上事  況修聖道豈能成  數數策令神道白  勤勤覺使念心明  毒蛇同室如何睡  賊陣相臨豈不驚  三者調身先導引  展於友節力如爭  呵出胸中熱濁氣  結跏端坐便傭停  腰背通肩無聳曲  項腮至頂勿偏傾  上下齒齊舌柱腭  安神閉目務藏晶(晶光也。天臺雲。才斷外光。不得全合眼)  四者善調安般(出息)息(不調之相有四。一風。二喘。三氣。四息)  喘風粗氣患悲輕  粗氣疲勞風散亂  喘多結滯息難行  寬放身心隨血脈  綿綿出入寂無聲  依此自然心易定  世尊樹下證無生  五者調心離定鄣  心遊塵境亂縱橫  用此粗心欲入定  如將汝礫作坯瓶  粗者昏沉粗掉舉  欲求禪定審須聽  掉好攀緣亂擾擾  沉無記錄闇冥冥  系念鼻端須審聽  安心臍下絕經營  臍下抑浮令寂寂  鼻端策昧使惺惺

  七 五 述行五法

  (一欲。二精進。三念。四巧慧。五一心)。

  第五門中行五法  此於禪定是親因  一者心心欲離世  情中好樂欲修真  二者全依鉆火喻  初中後夜志精勤  三念世間皆可厭  唯禪尊重實為珍  四名巧慧能量度  得失輕重定其倫  世界苦多西樂少  禪那常樂永宣遵  五者由前已揀擇  一心決定不因循  志等金剛難可壞  誓如鐵石出迷津  無量劫來緣造業  尚猶虛喪百千身  設盡此生無所獲  終無退念一微塵

  八 二 總結因緣

  (初二句緣。後二句因)。

  上來二十五般事  皆是此經三觀緣  三觀所依何法是  悟於凈覺本未圓  用此覺心修觀行  觀成稱體即無邊  三觀悉皆同此意  至心聽取佛誠言

  九 五 述行本

  (前二十五種是行緣。此是行因。故雲本也)。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

  經道若諸菩薩者  揀於修觀是何機  若字由來通兩勢  若迷若悟二相違  迷者不堪修此觀  悟人方可任隨宜  二月空華悟凈處

  釋悟凈字。悟無明如空華。覺體即凈。

  二空法界覺圓時(釋圓覺字。悟二空時。所顯真如。覺即圓也)  此凈覺心是行本  三門皆用此為基(基本也。此是萬行之基也)  心境俱空非斷滅  良由此體自常持  於此體中止念慮(初勸)  或將起幻正思惟  或住靈源觀起滅  觀成萬類悉能知  豈似漸門無解力  將迷息妄無期□  荷澤漸修因頓悟  正同此教度人規(規矩也)

  十 七 述起行

  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

  三種觀門今第一  止於動亂泯喧塵  不取諸緣為取靜  靜為躁木固宜道  達磨教門名壁觀  內心無喘(此四字是達磨之言)絕諸因  宗分離念(北宗)辨無念(南宗)  行之皆可出沉淪  真理本來非動靜  今令取靜似乖真  為欲對治喧動習  且將靜境以澄神  心安此境名為取(非別有所取)  此是奢磨他觀行人(無著論中。止觀二門。皆有觀字)  散取攝來歸正念  唯心無境是精勤  精勤久習其心住(上三句。依起信論修止門中。下三句。接彼勢銷此經文)  妄念波澄識像分  故見歷然分別識  是非煩動尚紛紜(如水清即萬像現。下二句反釋)  心念動時不覺動  耳唯聞外不聞聞(佛頂雲。眾生迷本。聞諸聲故流轉。下一句順釋)  今經凈源方覺識(問。念與識何別。而雲無念有何識)  雖然識有不資重(念者。生情記之不舍故。熏識起業識。但分別是非。不隨之而系滯也)  識有念時生愛惡  識無念處絕憂忻(荷澤雲。眼見色而能分別種種色。此是識也。文雲。不隨分別起。此是色無念也。北宗雲。眼見色意同知染法。此是念也。又雲。眼見色意同知凈法。此是識也)  識細念粗須審察  但能無念伏魔軍(但者不必事須無識也)

  十一 述功成

  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

  前說正修寂靜行  今論此行已功成  波息清潭徹底照  識空靜慧朗然明(無念識翻成慧也。何名靜慧。下答雲)  因靜心通名靜慧(問。何名發生。下答雲)  隱中顯發義雲生  貪恚客塵從此滅  內心寂靜體輕清(問。何名客塵。昔何所生。今何所滅。下二偈答)

  迷時妄執身心我  我相生於愛惡情  愛惡染心非自己  世尊遂立客塵名  靜慧既生無我相  身心煩惱豈能停  是故經雲從此滅  對治道理甚惺惺  又雲內發輕安者(問。輕安雖是[必]法。因身調適而得。何名曰發)  事勢相因可諦聽  心有所之之謂意  意能引氣氣成形  意昏氣濁身塵重  意靜氣清身軟輕  輕利安和如病差  身心調暢自精靈  心靜氣和身亦樂  身內心氣故安寧  修既從心非外得  故雲內發莫疑經

  十二 七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靜行已成今感應  遂將諸佛互相通  今問凡夫修觀行  如何便有此奇功  眾生心者猶如鏡  垢凈之時力不同  垢則難呈一切像  凈時能現萬般容  本覺真心妄念翳  何殊明鏡被塵蒙  今用奔摩澄妄念  客塵已滅即心空  由是十方諸佛現  由來凡聖本圓融  我心應在佛心裡  何疑佛現我心中  恐有疑於影像喻  更須征起再研窮  佛心非相今雲影  乍聞此喻似朦朧  凡銳入於一鏡內  九唯影像一唯銅  銅喻觀心影喻佛  如斯配合豈乖宗  論中亦說法身影(論雲。諸佛法身。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說但隨眾生心現。眾生心者。猶如於鏡。鏡[差]有[同]垢。色像不現。如是眾生心垢。法身不現)  文字雖殊義亦同(真心即法身也。法性宗中經論如是)  若就華嚴法界說  聖凡相遍互重重(據此。即佛遍眾生。元是本分。何況觀成)

  十三 二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奢摩他者唐言止  心靜良田止萬緣  大涅槃經雲遠離(彼經。說三相故。得離十相。三者。奢摩他者。名曰遠離。能令眾生離五欲故)  亦雲寂靜義皆然(能令三業。成寂靜故。正同此雲寂靜輕安)  亦雲能滅(能滅一切煩惱。經同此。雲客塵永滅)能清等(能清貪嗔愚癡三濁法故。一一標雲奢摩他者)  悉是定門義一邊(彼經雲。以是義故。故名定相。義一邊者。是一類義也。問此門既名於止。止觀義別。何以疏科文。標雲三觀)  前段標為觀行者  三門終處自明宣(待都瞭對天臺三止三觀。又涅槃三相。一一和會。即易見也)

  至心懺悔

  夫懺悔者。必須先敬三寶。所以然者。三寶即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若能歸向者。則滅無量罪。長無量福。能令行者離生死苦。得解脫樂。是故弟子某甲等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聖僧。弟子比丘某甲等。仰啟十方諸佛。諸大菩薩。辟支迦佛。及阿羅漢。一切聖賢弟子等。上來雖已懺悔根本無明。及煩惱鄣業鄣報鄣。而煩惱心數無量無邊。非唯八萬。所造之業。所應受報。皆悉無邊。不可具陳。今據諸教所明。我等所知分齊。更欲廣懺無始已來本末罪鄣。準諸經教。若欲委細懺悔本末粗細一切惑業。令除滅者。先當與七種心以為方便。然後一切罪鄣。乃可得滅。何等為七。一者慚愧。二者恐怖。三者厭離。四者發菩提心。五者怨親平等。六念報佛恩。七者觀罪性空。

  第一.慚愧者。自性我與釋迦如來。往昔同為凡夫。而今世尊修行成道已來。已從爾所塵沙劫數。而我等相與耽染六塵。流浪生死。無出離心。此實天下可慚可愧。可羞可恥。

  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心口意業。常與罪鄣相應。以是因緣。命終之後。應墮地獄餓鬼畜生。受無量苦。如此實為可驚可怖。可恐可懼。

  第三.厭離者。我等相與親生死之中。唯有無量苦空無我不凈虛假。如水上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猶若車輪。生老病死。八苦交煎。無時暫息。眾等相與觀察自身。從頭至足。其中但有三十六物。發毛爪齒膿囊涕唾生熟二藏大腸小腸脾腎心肺肝膽[月*冊]胃肪膏腦膜筋脈骨髓大小便利九孔常流。是故經雲。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凈。何有智慧者。而當樂此身。生死既有如此種種惡法。甚可患厭。

  第四.發菩提心者。經言。當樂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六波羅蜜生。從慈悲喜舍生。從三十七助菩提法生。從如是等種種功德智慧。生如來身。欲得此身者。當發菩提心。求一切種智。常樂我凈。薩婆若果。凈佛國土。成就眾生。於身命財無所吝惜。

  第五.怨親平等者。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無彼我想。何以故爾。若見怨親。即是分別。以分別心故。起諸相著。相著因緣。生諸煩惱。煩惱因緣。造諸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

  第六.念報佛恩者。如來往昔無量劫中。舍頭目髓腦。支節手足。國城妻子。象馬七珍。為我等故。修諸苦行。此恩此德。實難酬報。是故經雲。若以頂戴兩肩荷負。於恒沙劫亦不能報。我等欲報如來恩者。當於此世界。勇猛精進。捍勞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寶。弘通大乘。廣化眾生。同入正道。

  第七.觀罪性空者。我等所造眾罪。無有實相。從因緣生。顛倒而有。既因緣而生。則可從因緣而滅。從因緣生者。押近惡友。造作無端。從因緣滅者。即是今日洗心懺悔。是故經雲。此罪相。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故知此罪從本是空。生如是等七種心已。緣想十方諸佛賢聖。擎拳合掌。披陳至到。慚愧改革。舒瀝心肝。洗蕩腸胃。如此懺悔。亦何罪而不滅。亦何鄣而不消。若復正爾悠悠。後縱情慮。徒自勞形。事將何益。但復人命無常。喻如轉燭。一息不還。便向灰壤。三塗苦報即身應受。不可以錢財寶貨囑托求脫。窅窅冥冥。恩赦無期。獨嬰此苦。無代受者。莫言我今生中無有此罪。所以不能懇到懺悔。經中說言。凡夫之入。舉足動步。無非是罪。又復過去生中。皆悉成就無量惡業。追逐行者。如影隨。形若不懺悔。罪惡日深。故苞藏瑕疵。佛教不許。說悔先罪。凈名所尚。故知長淪苦海。寶由隱覆。是故弟子今日發露懺悔。不敢覆藏。運此增上之心。歸投三寶。至誠懺悔。

  弟子等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報。有此心識。常懷惑愚。繁滿胸衿。或因三毒。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覺。造一切罪。或因三受。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緣三假。造一切罪。或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已來。至於今因。或因四識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執。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縛。造一切罪。或因四食。造一切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已來。至於今日。或因五住地。造一切罪。或因五受根。造一切罪。或因五蓋。造一切罪。或因五慳。造一切罪。或因五見。造一切罪。或因五心。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發露。皆悉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已來。至於今日。或因六情根。造一切罪。或因六識。造一切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或因六愛。造一切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慚愧發露。皆悉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已來。至於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發露。皆悉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已來。至於今日。或因九惱。造一切罪。或因九結。造一切罪。或因九上緣。造一切罪。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或因十纏。造一切罪。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或因見諦思惟八十八使百八煩惱。晝夜熾燃。開諸漏門。遠一切罪。惱亂賢聖及以四生。遍滿三界。彌亙六道。無處中藏。無處可避。今日至倒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慚愧發露。皆悉懺悔。

  至心發願

  願弟子承是懺悔三毒等一切煩惱。生生世世。三慧明。三達朗。三苦滅。三願滿 願弟子。承是懺悔四識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廣四等心。立四信業。四惡趣滅。得四無畏 願弟子。承是懺悔五蓋等諸煩惱。度五道。豎五根。凈五眼。成五法身 懺悔愛等諸煩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滿足六度業。不為六塵惑。常行六妙行。

  又願弟子承是懺悔七漏八垢九結十纏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坐七凈華。洗八塵水。具九斷智。成十地行願。以懺悔十一遍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願十一空解當用棲心自在。能轉十二行輪。具足十八不共之法。無量功德。一切圓滿。回此功德。普及眾生。

  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人命無根本  難可保須臾  忽然病困廛  氣急喘唯粗(集者標舉)  諸識皆昏昧  行入險城中  親知咸棄舍  任被繩牽去  將至焰摩羅  隨業而受報  勝因生善道  惡業墮泥梨(已上出無常經。已下正法念經)  如畫好醜形  令譬眾像現(譬上有天宮。有地獄。乃至五道)  心業亦如是  能為善惡形(已[上]集者結勸)  寄語修行者  心筆利而尖  須將畫聖賢  莫畫三惡道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