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道場禪觀等法事禮懺文卷第十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 宗密 述
第十四上
嘆佛功德
憐愍世間大醫王 身皆智慧及寂靜 無我法中有真我 是故敬禮無上尊 世救要求然後得 如來無上而為歸 隨佛世間如犢子 是故得名大悲牛 如來功德滿十方 凡下無智無能贊 我今贊嘆慈悲心 為報身口二種業 世間常樂自利益 如來終不為是事 能斷眾生世果報 是故我禮自他利 世間逐親作益厚 如來利益無怨親 佛無是相如世人 是故其心等無二 世間說異作業異 如來如說業無差 凡所修行斷諸行 是故得名為如來 先已瞭知煩惱過 示現之處為眾生 久於世間得解脫 樂處生死慈悲故 雖現天身及人身 慈悲隨逐如犢子 如來即是眾生母 慈心即是小犢子 自受眾苦念眾生 悲念心時不悔沒 憐愍心盛不覺苦 故我稽首拔苦者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
第一 唱十一偈 述善業
曾於宿世歸三寶 今遇先緣正信生 見說人天莞爾喜(論語雲。夫子莞爾而笑) 聞談鬼獄喟然驚(喟嘆聲也。論語雲顏淵喟然嘆曰) 深知塵欲須呵厭 深信真門可竭誠 舍惡回心唯樂善 欲圓作佛最尊榮(見諸大乘經。勸發大菩提心。故擬求佛。緣未瞭本性。不免還成有漏之行) 三歸戒品專精受 十惡因緣至意停 蕩子杳郎常遠離 師僧如上數咨迎 倡樓酒肆長年絕 寺舍伽藍每月行 朝暮縱忙亦念佛 公私稍暇即持經 婚姻集處多辭退 禪講開時便往聽 八戒逢緣不懈怠 六齋依日必專精 持缽僧到無空過 設供人齊即著名 貧子病兒頻濟慧 禪房佛殿數修營(次下二句。說農傢) 蟲蛇耕種專防損 秤鬥交開必算平(以下二句。又通說一切) 隨力賑窮而救乏 臨危濟弱亦扶傾(以下二句。說官人也) 為官誓志唯行直 效職安貧自守清(次下二句。通說一切) 親戚緣身無誑妄 交遊沒齒不喧爭(次下一偈。述被人勸酒肉守志不隨) 風霜美酒深杯酌 饑困年羹滿碗盛 曾被親情團聚勸 降心禁口不生情 況於殺盜邪淫事 豈更分毫犯重輕 如此類人修戒行 上中下品有虧盈 本來修習雖求佛 且為三乘理未明 便逐階差空受報 生於人道及天庭 以復現天人□□
第二 唱二十四偈 述人道
欲識人天福報別 先須知彼有何依(此下一一。依俱舍論文述之。或頌或長行。隨便而用之) 器世風輪最在下(謂諸有情業增上緣力。先於最下依止虛空。有風輪生也) 厚十六億(此風輪厚十六億逾繕那。下文每舉其數。皆是逾繕那也)廣難窺(難窺者。數無量也。故頌雲。安立器世間。風輪最居下。其量廣無數。厚十六洛叉。洛叉梵語。此雲億也) 此輪體性殊堅密 金剛杵擊亦難隳(隳壞也。論雲。風輪其體堅密。假使有一大諾健那。以金剛輪。奮威而擊。金剛有碎。風輪無損也) 大雲澍雨風輪上 滴如車軸即成池(論雲。又諸有情業增上力。起大雲雨。註風輪上。於未凝位深一十一億二萬逾繕那。問如何水輪不傍流散。答有情業[盛]由風力持令不流散。如篅持谷。又業力起。摶擊此水上。結成金輪。如熟蜜停上凝成膜。故水輪唯厚八[億。]餘[皆]成金輪。厚三億二萬也。故頌雲次上水輪深十一億二萬。下八洛叉水。餘凝結成金) 徑(直長)十二億(三千四百)深十一(億萬) 底及四邊風所持 上結金成如乳膜 厚三億二(二萬)徑無虧(等於水也。論雲。二輪廣量其數是同。為徑十二億三千四百半逾繕那也。故頌雲。此水金輪廣。徑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 周圍邊數成三倍 三十六億尚餘奇(音機也。不偶不全故。謂此二輪。直長即有十二億三千四百逾繕那。若四還周圍之量。即三[億]。當三十六億一萬三百五十逾繕那。故頌雲。周圍此三倍也。此者指直長之數也。今此偈中。為欲成句及韻故。但雲三十六億。舉零數。故雲尚餘奇矣。餘者。一萬三百五十也。算之如此) 共業大雲還起雨 滴金輪上九[屍@垂][廠@義](九謂須彌七金鐵圍。七金者。次須彌初持雙。二持軸。三竭地洛迦。四善見。五馬耳。六象鼻。七尼民達羅) 別風簡別金銀寶 聚為山狀及州基 分水甘咸為內外 皆成大海悉同時(論雲。於金輪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處中而住。餘八圍之。八中前七名內。第七山外有大洲等。此外復有鐵圍山。周匝如輪。圍一世界。七唯金所成。妙高四寶。問。此等從何而生。答有情業力。起大雲雨。而澍金輪上。滴如車軸。積水奔濤。其水即為眾寶積藏。由具種種威德猛風鉆擊生眾寶類等。復由業力。引起別風。簡別寶等。攝令聚集成洲分水。令別成立內海外海。如是九山住金輪上。入水量皆等八萬逾繕那。唯妙高山出水亦爾。餘八出水半半漸[(白-日+田)/廾]。持雙出水四萬乃至鐵圍出水三百一十二半。如是九山一一廣量。各各自與出水量同) 妙高四寶為山體 閻浮南面吠琉璃 北邊黃金東銀體 西邊之寶號頗胝(論雲。隨寶威德。色顯於外。故瞻部洲空似琉璃之色也) 金山四面七重繞 一山一海間相離 內山高廣外低狹(妙高八萬。從持雙。如次四萬二萬。一萬。五千。二千五百。一千二百五十。六百二十五。乃至鐵圍三百一十二半)海之勢分亦依隨(內七海從最內至外。如次八萬。四萬。二萬。一萬。五千。二千五百。乃至第七海。一千二百五十也。故頌雲。中間有八海。前七名為內。最初廣八萬。四邊各三倍。餘六半半狹。言四邊各三倍。此約持雙山內邊周圍量。於其四面。數各三倍。三倍計於八萬也。三八二十四。各成二億四萬也。其六海不說周圍量者。恐煩多數也) 此七海中所有水 八般功德甚希奇(論雲七中皆具八功德水) 甘(一)冷(二)耎(三)輕(四)清(五)不臭(六) 不傷喉(七)腹(八也)飲相海(九也。本文雲。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腹。今就句韻故。總雲不傷等) 第八即當堿水海(頌雲。第八名為外。三洛叉二萬。二千逾繕那。論雲。堿水盈滿。量廣三億二萬二千逾繕那。評曰此最廣)海外輪山是鐵圍 東南西北(以此定次者。一一約之配諸事類)四洲渚(頌雲。於中四大洲。南瞻部如車。雲雲。此下諸偈自顯也) 每洲而對向須彌(南洲之北邊。對須彌之南面。餘皆類之) 此四洲中人所住 所言人者性多思(涅槃經俱舍論皆此說也) 不似諸天思慧劣 不問三惡識情癡 南州三事勝忉利(亦勝北鬱) 梵行(耽欲)勇勤(放逸)及憶持(遺忘。天有此三種。劣於南洲也) 北勝於南無我所 千年後必上天墀(上天之階墀。此下明四洲得名雲) 南因贍部(亦名閻浮。此洲從中向北有三重黑山。有大雪山。在黑山北。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海。名阿耨達。此雲無熟惱。縱廣正等五十逾繕那。八功德水盈滿其中。非得通人無由能至。於此池側有贍部林。樹形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贍部洲)東勝身(身相勝妙故。梵雲弗婆提。亦雲弗於逮也) 西將牛貨以為資(資財也。以牛交易。如此國錢財。梵雲衢邪尼。亦雲[陀羅]尼) 北號勝生生最勝(梵雲俱盧。亦雲鬱[丹]越) 身心福壽悉精微 南四肘身餘倍倍 南似車形(南國車形。前狹後闊。南洲人上闊下狹)半月規(東也。規矩如此。頌雲。其相如半月) 圓滿(西也。猶如滿月。頌雲。其國無缺)畟方(頌雲。俱盧畟方)依次配(東西南北) 列形而相悉如斯 南尖(狹也)北廣(贍部洲也)三邊等(等各二千逾繕那。南唯三那半。頌雲。三邊各二千。南邊有三半) 西廣東尖亦類之(東也。頌雲。三邊如贍部。東邊三百半。謂三各二十那。東唯三百五十那也) 餘二(西及北也)圓方每闊狹(西州頌雲。徑二千五百。周圍此三倍。計七千五百也。北州頌雲。面各二千等。計八千也。徑亦如此。但說正面。不說四角) 壽則南洲無定期 增成八萬減唯十 先則劫初不可知(成劫之初。人壽無量) 北鬱定千餘半半(西五百。東二百五十) 三州仍有夭傷時(除此北洲也) 閻浮苦樂相交雜(利衰毀譽。稱機苦樂。又貧富貴賤。壽夭榮枯。通塞禍福。老少病健。愛會愛離。怨會怨離。求得不得等苦也) 震旦親觀倒四□ 東弗西瞿樂漸勝 大同衣食及□儀(大[風]南洲而小異也) 人民富無多賢善 都無賊盜及奸非 顏貌端嚴無墨色 翠發(發青翠妙[妨])全垂或悉垂 唯有鬱丹一向樂 所須如意不營為(衣食自然) 一江之水佈諸國 國外金山四面圍(如城墻也) 草色紺青遍覆地 地唯金地無墟欹 常凈常明無異穢 地開藏糞(人欲大便。則地開。事瞭合而藏之也)鳥銜屍(人命終。即有鳥銜屍送金山外也) 食有香粳長半寸(不因耕種) 石火(欲炊飯即火生。熟即火息也)枯羅(木也。結子如甑釜之器)盛水炊([馬]米入器中。便多少自足。不假量之。飯熟人來即吃。亦無[主]彼此) 男女別居不渾雜 貌唯白凈自然衣 無諸惡業相殘害 風土暄涼適四時 大樹葉垂為屋舍 到來即住各無私 無自無他無主宰 夫妻男女不相依 男子女人若愛樂 相逢樹下樹低枝 事瞭當頭隨意去 男女生來在路岐 行過指頭皆與吮 成長不辨是誰貌 都不積藏衣與食 又無我慢互相欺 千年雖得常安樂 佛法無由度此機
第三 中四偈 述轉輪王
有四輪王福德勝 四州增一眾心歸 鐵南(唯一天下)銅二(南一東二天下也)銀□(東南西三天下也)次(次配南東西。增加一也) 唯有金輪四總威 十善他人身亦爾(一洲) 高樓十五倍精持 樊香齊潔承天意(每十五日。上樓樊香清齋潔己。以奉天也) 天降金輪空裡飛 七寶由斯自具足 尊榮千子鎮相隨 四處望風皆順化(王南已。次東西北。一一歸伏也) 能將威德役神祗 八萬餘年無病苦 出無佛世自為師 除卻六天無可比 騰空自在不知誰
第四 中八偈 述六欲天
六欲天名何以得 希須心被五塵牽 貪淫交抱執笑視 自在通光及自然(俱舍頌雲六受欲交抱。執手笑視淫。四洲之人同四王界貪與五塵令名欲也。自在光潔神用。及自然名天) 三品修成十善業 六天感果定無偏 衣裳作念隨心至 飲食(酥從味也)才思逐意圓 地處(二天)空居(四天)分次第 化生(唯化生也)化物(或自或他)仛因緣 五衰相在何名樂 隻勝人間八苦煎 四萬由旬山四鎮 妙高半腹四王天 閻浮五□春秋匝 方得初天一日全 壽命定經五百歲 身長半裡貌堪憐 繕那八萬彌盧頂 忉利驕屍糒最潤 四八宮垣居四角 身長一裡壽千年 空居有四天天勝 五欲知時(夜摩此雲時分。知五欲時分)知足賢(受五欲時。易知足故) 樂變五塵為受用 全他化出我周旋 漸增身量俱盧舍 一半二三等倍前(一俱盧舍三裡。夜摩天一裡半。兜[〦/(孿-子+十)]身長二裡。樂變化二裡半。他化三裡。故雲等倍前) 人世積年為晝夜(人間二百年。夜摩一晝夜。人間四百年知足為一日。人間八百年。樂變化一日。人中一千六百年。他化一日) 雲中宮闕佈聯聯 乘斯日月上天壽 二四八千萬二千(夜摩壽年二千歲。知足四千歲。樂變化八千歲。他化壽年萬二千歲)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
第五 中八偈 述四禪
(註。釋多約十地論也)。
有人宿世善根長 又遇真門更發揚 諸愛皆知可厭惡(釋經初二句也) 心心愛惡二俱忘(棄惡樂舍也。愛也) 俱忘之意名為舍(釋舍字也) 樂舍心存豈是當(標樂字之過也) 由此還滋根本愛(釋樂心過失之狀) 遂成有漏屬無常 舍之漸次多方便 四禪八定離災殃 四定義名次下說 四禪行相且先彰(四禪天八支一三各五。[二四]一尋伺喜樂定。二內凈喜樂定。三舍念慧樂定。四舍念中受定。中受者。不苦不樂也。若約不離者。一離五欲十惡五蓋。二離尋伺。三離喜。四離樂) 一離欲惡兼諸蓋(離鄣支也) 尋因(對治支也)喜樂(修行利益支)以為良(如土石山頂有水。有定為二支所依。餘三準之也) 二離尋伺(離鄣支也。以內凈一心。為對治支也)唯喜樂(利益支也如純土山頂之上。有池水也) 第三離喜(喜是鄣也。以舍念慧三法。為對治)樂堂堂(利益也如純土山在池也) 第四都忘(忘樂及先除苦憂喜。為離鄣支)唯住舍(舍念清凈。為對治支。以不苦不樂。為利益支。此地於樂如重病。觀聽妙音樂也) 離八災難最清涼(八者。尋。詞。憂。喜。苦。樂。出息。入息也) 後漸離前前具後 皆能靜慮勝難量(比上贊禪是定慧等) 空天有定而無慧 欲界慧多定又尪(尪者。劣弱也) 唯此四禪定慧等 聖凡同入用偏強(入四無色如處中。入四空。如處虛空也) 四空定者都無色(俱舍雲無色謂無色蘊) 四蘊為身無定方(或色界修成。命終隨處即住故) 超諸色想(小乘雲。修時且在欲色界故但超想。大乘即決定唯滅於色想也。謂初修時厭第四禪色等。如病如[病-丙+(雍-〦)]。如瘡如刺。無常苦等。故得離想。故雲超也)虛空住(作無邊虛空想。能滅色想。心安空定名住) 超空(外念粗故)住識識無疆(疆者邊也。知緣空。先是識故。於凈六識。能瞭知安住勝解。得入此位) 超識住於無所有(心於所緣舍諸所有。寂無所有也) 細想雖在(緣於無想也。非如無想定及滅盡定。故諸教雲。非非想也)粗想無(又超無所有想也) 此四想名無色界 從茲(茲者。非想天也)邪正各分張(外道計為涅槃[究]竟不究竟法及佛故墮也。若知此患更必上求。上求上進時。上無所緣。竟無所得。滅而不轉。則得滅受想定。故邪正各分張也)。
便現有為增上善果。
第六 中十偈 述上二界
便現有為善果者 由前禪定所住持(釋善字也) 苦粗障離名增上(釋增上字) 未契真源名有為(釋有為也) 欲界命終生此處(在欲界。修此禪等也) 色無色界是其依 就色有無分二界 蘊之五(色界)四(無色界也)理應知 欲界約粗而簡此(問欲界亦有色。何不名色界。答。以有欲。異於上界。故別立名) 此唯有色故名之(無欲故雲唯) 色界四禪十七處 下三九處(除第四禪天)是雲基(以雲為所仗之基址) 初禪眾輔王稱梵(初是梵眾。次梵輔。三梵王。為三天也) 下天欲染此初離(初離欲染。故名梵也。梵者凈也) 次謂小光無量凈(小光。及無量光。並凈光。是為三也) 語時口裡出光耀(從此得名)三禪三處身心凈 少(初名少凈)無量(次名無量凈也)遍(最上名遍凈也)順尊卑(上上轉勝故。名順尊[(白-日+田)/廾]也) 第四八天空裡住(如下所別) 無雲(一也)見即福生時(二也) 廣果世間福廣大(三也) 習無想者亦於茲(四也。是外道) 次五凈居皆聖者 無煩(一也)無熱(二也)更何疑 靜慮果彰名善現(三也) 次名善見見精微(四也) 色最後邊為究竟(五也) 更無有處色過斯 空處(一也)識(二也)居無所有(三也) 想粗無二修非□(四也) 壽心增勝排為上(用心及焉俱勝色故。位居其上。非處所在上也。其處無定也) 欲色命修識不移(在欲界習成命修。便於[九]欲界而住。色界亦然) 梵眾人天長半繕(八裡) 次三半半□增之(輔一繕[三]一繕半少光二繕也) 次五天人增倍倍(無量光四繕。凈光八。少凈十六。無量凈三十二。遍凈六十四) 無雲依倍減三推(無雲倍於下。合當一百二十八繕那。今既減三[百]推之。即唯一百二十五) 次七還增於倍倍(福□二百五十。乃至色究竟天一百六十繕那。為身量也) 四空都是無形儀 色天壽劫同身量(梵眾半劫乃至色究竟。一萬六千劫也) 劫萬空天二二思(空二萬劫乃至非想八萬劫也)。
皆輪回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第七 中四偈
修善及修不動業 本未意在絕輪回 隻緣未達三乘理 不能瞭得彼根栽 根栽即是前玄愛 愛在還從想處來 來往循環三界內 良由聖道未曾開 未開道逕何前超 聖果希望實可哀 是故佛令先斷愛 愛除聖道始無災 除之豈便言除書 但使心心以智摧 瞭達本空長離念 自然養得聖人胎
第八 中五偈 疑菩薩不斷愛
眾聞前義雖通決 因此復生一節疑 修道既須先斷愛 如何菩薩似相違 說法徹於真法界 千門理事洞玄微 還有愛情不總斷 資身事事要相宜 食須有味衣須暖 健適暄涼病問醫 自說無心方是道 元來事上有施為 施為俯仰隨人意 言語周旋慮是非 不絕萬緣專出離(不同二乘伏斷煩惱求涅槃也) 還存他世受生基(菩薩或雲我來生生兜率。如天親。或雲生極樂世界。如龍樹。及天臺智者等。或雲願作如是如是身。願生如是如是處。如南嶽思大師。生在猧國等) 受生即是存愛□(無愛潤業。即不[愛]生。願樂生如是處。即是愛也) 菩薩何緣未免之 佛即為通如此難 經文此下唱應知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第九 中十六偈 通釋前之疑難
初總通諸疑
凡是大乘諸大士 心觀二執本空虛 我相既知無所有 愛根豈得不先除(愛從我執而生) 但緣悲智須雙運 留惑受生與世俱(留惑潤生大乘贊諸經論皆說之也) 若下示同欲世事 無因度得彼迷徒 救人溺水還投水 扶醉須從泥裡扶 救彼豈辭衣服滋 扶他爭得免泥塗(醉倒泥糞狼藉等處。所以須扶也) 眾生病則菩薩病(凈名廣說) 欲度粗人跡似粗 從聖入凡誠叵測(誠者固宜不可測量) 從凡入聖亦非殊(菩薩有二。一登地已上。有神力。從聖現凡。而度脫眾生。二具縛凡夫。能知如來秘密之藏。大悲增上。廣化眾生。此二類雖度眾生。方便無異。故雲亦非殊) 相聞貪愛元無愛 打玩為奴豈是奴(喻上凡也) 類彼禁□蛇命在(喻留惑也) 制其毒氣已令無(吟不結業)。
次別通衣食醫藥疑
制毒猶如先斷愛(決心的定斷割。不留意於所愛之境。然行菩薩事跡。不免似存。此非凡迷所能知也) 命存恰似養形軀(蛇命在者如菩薩且愛護形軀。以衣食養之。病即藥治等也) 養得隻將弘佛法 出生入死化凡夫(此下具列要身形所以) 眼根要用看經教 口業須將演義殊 無足豈能行世界 無身何以攝門徒 此身支柱湏衣食 不同草木有根株(不同瓠瓜系而不食)。
次通所作順人意所言盧是非之疑
初心應物須方便 不同禽畜但癡愚 不將衣食供貪愛 不以周旋有所圖 若逆他情他遠離 如何引誘入玄樞
次通來世受生疑
總學二乘修寂滅 或生凈土自歡娛 誰肯將身入五濁 誰能救拔免三塗 八難不堪傳佛法 三乘力用在閻浮 菩薩托胎生此處 直緣悲濟受崎嶇
總結前意生起後意
即知今世兼來世 護命存身隻為渠 末世疑心若未決 更聽一喻理何如 如人墮海臨臨死 忽遇人屍海上浮 大海不容屍久滯 必便風吹泊海隅 其人抱著須牢把 不應離手暫須臾 屍帶蛆蟲雖厭惡 且圖到岸似乘桴 生死無邊同大海 觀身不凈似屍蛆 大般涅槃為海岸 度他自度類乘桴 資身衣食如牢把 心無愛著例何殊 大眾疑他不斷愛 但詳此喻自然除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凈心。便得開悟。
第十 中四偈
前推愛是輪回本 過患因依有數重 既是如來親觀斷 今明能斷有何功 若諸末世眾生等 得遇真乘圓頓宗 外離欲塵無系絆 內除憎愛湯心胸 心心永斷輪回見 念念唯觀本性空 然後勤求無上覺 又逢善友為開蒙 情塵已離心清凈 萬法一時豁爾通 日出森森羅一像 鏡明歷歷現千容
南無大慈大悲(準前十二禮)。
至心懺悔
上來已具妙幢菩薩所見金鼓殊勝因緣。懺悔罪鄣竟。今復次依彼經滅業鄣品(次前品也)佛教天帝懺悔之法。而為懺悔(品初文也)。
爾時世尊住正分別入於甚深微妙靜慮。從身毛孔放大光明。無量百千種種諸色諸佛剎悉現光中。十萬恒河沙。校量譬喻所不能及。五濁惡世。為光所照。是諸生作十惡業。五無間罪。誹謗三寶。不孝尊親。輕慢師長婆羅門眾。應墮地獄餓鬼傍生。各蒙光照。至所住處。是諸有情。見斯光已。因光力故。皆得安樂。端正殊妙。色相且定。福智莊嚴。得見諸佛。是時帝釋一切諸天眾。及恒河女神。並諸大眾。蒙光希有。皆至佛所。右繞三匝。退坐一面。爾時天帝釋。承佛威力。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言。世尊。雲何善男子善女人。願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行大乘。攝受一切邪倒有情曾所造作業鄣罪者。雲何懺悔當得除滅。佛告天帝釋。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修行。欲為無量無邊眾生。令得清凈解脫安樂。哀愍世間。福利一切。若有眾生。由業鄣故。造諸罪者。應當策勵。晝夜六時。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一心專念。口自說言。歸命頂禮現在十方一切諸佛。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轉妙法輪。持照法輪。雨大法雨。擊大法鼓。吹大法螺。建大法幢。秉大法炬。為欲利益安樂諸眾生故。常行法施。誘進群迷。令得大果證常樂故。如是等諸佛世尊。以身語意。稽首歸誠。至心禮敬彼諸世尊。以真實慧。以真實眼。真實證明。真實平等。悉知悉見一切眾生善惡之業(上皆全寫經文。下有一行。集者之語)。是故我等與法界眾生。依世尊教示懺悔詞句而懺悔(此下文全寫經文。即蓮次文也。如是之詞再三詳之。是佛教末世而作懺悔)。 我從無始生死以來。隨惡流轉。共諸眾生。造業鄣罪。為貪嗔癡之所纏縛。未識佛時。未識法時。未識僧時。未識善惡時。由身語意造無間罪。惡心出佛身血。誹謗正法。破和合僧。殺阿羅漢。殺害父母。身三語四意三種行。造十惡業。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於諸善人。橫生毀謗。計秤欺誑。以偽為真。不凈飲食施與一切。於六道中所有父母。更相惱害。盜窣堵波物。四方僧物現前僧物。自在而用。世尊法律。不樂奉行。師長教示。不相隨順。見行聲聞緣覺大乘行者。喜生罵辱。令諸行人心生悔惱。見有勝已。便懷嫉妒。法施財施。常生慳惜。無明所覆邪見惑心。不修善因。令惡增長。於諸佛所。而起誹謗。法說非法。非法說法。如是眾罪。佛以真實慧。真實眼。真實證明。真實平等。悉知悉見。我今歸命。對諸佛前。皆悉發露不敢覆藏。未作之罪。更不復作。已作之罪。今皆懺悔。所作業鄣。應墮惡道地獄傍生餓鬼之中。阿蘇羅眾。及八難處。願我此生所有業鄣。皆得消滅。所有惡報。未來不受。亦如過去未來現諸大菩薩。修菩薩行。所有業鄣悉已懺悔。我之業鄣今亦懺悔。盡皆發露。不敢覆藏。已作之罪願得除滅。未來之惡更不敢造。
懺悔已。至心歸命禮三寶。
佛令如上懺悔已。復告天帝釋言。善男子。以是因緣。若有造罪。一剎那中。不得覆藏。何況一日一夜乃至多時。若有犯罪。欲求清凈。心懷愧恥。信於未來必有惡報。生大恐怖。應如是懺。如人被火燒頭燒救令速滅。火若未滅。心不得安。若人犯罪。亦復如是。即應懺悔。令速滅除。若有願生富樂之傢多饒財寶。復欲發意修習大乘。亦應懺悔。滅除業鄣。欲生豪貴婆羅門種。剎帝利傢。及轉輪王七寶具足。亦應懺悔。滅除業鄣。善男子。若欲生諸天乃至欲生色究竟天者。亦當懺悔。滅除業鄣。若欲求預流果。乃至自在菩薩。至究竟地。求一切智。三藐三菩提正遍智者。亦應懺悔。滅除業鄣。何以故。善男子。一切諸法。從因緣生。如來所說異相生異想滅因緣。是故如是過去諸法。皆已滅盡。所有業鄣。無復遺餘。是諸行法。未得現生。而今得生。未來業鄣。更不復起。何以故。善男子。一切法空。如來所說。無有我人眾生壽者。亦無生滅。亦無空法。善男子。一切諸法。皆依於本。亦不可說。何以故。過一切相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是入於微妙真理。生信敬心。是名眾生而有於本。以是義故。說於懺悔。滅除業鄣。弟子眾等。問來已作經文。懺業鄣竟。今還依次下經文。自申我等隨喜勸請回向之意。經雲。善男子。有四業鄣。難可懺除。雲何為四。一者於菩薩律儀。犯遂重惡。二者於大乘經。心生誹謗。三者於自根不能增長。四者貪著三有。無出離心。復有四種對治業鄣。雲何為四(懺悔勸請隨喜回向)。一者。於十方世界一切如來。至心親近。說一切罪。二者。為一切眾生。勸請諸佛說深妙法。三者。隨喜一切眾生所有功德。四者。所有一切功德善根。悉皆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傢比者用婆沙論等之文。先勸請。後隨喜。今準此金光明經。及華嚴經行願品。先隨喜。後勸諸也)是故我等。具依如來所示天帝釋隨喜之法。而為隨喜。
爾時天帝釋向佛言。世尊。世間所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大乘行。有能行者。有不行者。雲何能得隨喜一切眾生功德善根。佛言。善男子善女人。若眾雖大乘未能習。然於晝夜六時。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一心專念。作隨喜時。得福無量。應作是言。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現在修行施戒心慧。我皆悉已深生隨喜。由作如是隨喜福故。必當獲得尊重殊勝無上無等最妙之果。如是過去未來一切眾生。所有善根。皆悉隨喜。又於過去未來現在。初行菩薩。行發菩提心。乃至一生補處所有功德。皆悉至心隨喜贊嘆。復於現在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應正遍知。證妙菩提。為度無邊諸眾生故。轉無上法輪。行無礙法施。哀愍勸化一切眾生。咸令信受。皆蒙法施。悉得充足。無盡安樂。如是功德。我皆隨喜。聲聞獨覺。所有功德。亦皆至心隨喜贊嘆。
隨喜已。至心歸命禮三寶。
我等上來依教隨喜。若得心境相稱。與理相應。知佛所說功德無量。是故次下經文。善男子。如是隨喜。當得無量功德之聖聚。如恒河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皆斷煩惱。成阿羅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盡其形壽。常以上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而為供養。如是功德。不及如前隨喜功德。千分之一。何以故。供養功德有數有量。不攝一切諸功德故。隨喜功德。無量無數。能攝三世一切功德。是故若人欲求增長勝善根者應修如是隨喜功德。
至心勸諸
爾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已知隨喜功德竟。勸請功德。唯願為說。欲令未來一切菩薩當轉法輪。現在菩薩正修行故。佛告天帝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願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修行三乘之道。是人當於晝夜六時。如前威儀。一心專念。作如是言。我今歸依十方一切諸佛世尊。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轉無上法輪。欲舍報身入涅槃者。我皆至誠頂禮勸請。轉大法輪。雨大法雨。然大法炬。照明理趣。施無礙法。真般涅槃。久住於世。度脫安樂一切眾生。如前所說。乃至無盡安樂。勸請已。至心歸命禮三寶眾等。上來依經勸請。若能心境相應功德無量。是故次下經雲。善男子。假使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供養如來。若復有人。勸請如來。轉大法輪所得功德。其福勝彼。何以故。彼是財施。此是法施。善男子。且置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佈施。若人以滿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供養一切諸佛。勸請功德。亦勝於彼由其法施有五勝利。雲何為五。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財施不爾。二者。法施能令眾生出於三界。財施之福不出欲界三者。法施能凈法身。財施但唯增長於色。四者。法施無窮。財施有盡。五者。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唯伏貪愛。是故善男子。勸請功德無邊。難可譬喻。如我昔行菩薩道時。勸請諸佛。梵王等。勸請於我轉大法輪。善男子。請轉法輪。為欲度脫安樂諸眾生故。我於往昔。為菩提行。勸請如來。久住於世。莫般涅槃。此善根故。得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辨。乃至不共之法。我涅槃後。正法久住。我法身妙相。清凈無比。出於聲聞獨覺之境。諸大菩薩之所修行。一切如未體無有異。此等皆由勸請功德善根力故。如是法身。我今已得。是故若有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諸經中一句一頌。為人解說。功德善根。尚無有限。何況勸請如來。轉大法輪。久住世。莫般涅槃。
至心回向
爾時帝釋。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修三乘道。所有善根雲何。回向一切智智。佛告天帝。善男子。若有眾生。欲求菩提修三乘道。所有善根。願回向者。當於晝夜六時。殷重至心。作如是說。我從無始生死已來。於三寶所修行成就。所有善根。乃至施與傍生一搏之食。或以善言和解凈法。或受三歸。及諸學處。或復懺悔勸請隨喜。所有善根。我今作意悉皆攝取。回施一切眾生無。悔吝心。是解脫分善根所攝。如佛世尊之所知見。不可稱量。無礙清凈。如是所有功德善根。悉以回向一切眾生。不住相心。不舍相心。我亦如是功德善根。悉以回施一切眾生。願皆獲得如意之午撝空出寶。滿眾生願。富樂無盡。智慧無窮。妙法辨才。悉皆無滯。共諸眾生。同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又如過去未來現在諸大菩薩修行之時。功德善根。悉皆回向一切種智。我今所有功德善根。亦皆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此已下。使合發願也)。願共一切眾生。俱成正覺。如餘諸佛。坐於道場菩提樹下。破魔波旬無量兵眾。應見覺知。應可通達。如是一切。一剎那中悉皆照瞭。於後夜中。獲甘露法。證甘露義我及眾生。願皆同證如來妙覺。
回向發願已。至心歸命禮三寶。
上來始自懺悔。終至回向。四段法門。總名滅業鄣品。即智餘鄣。須具四門。四門之未。總嘆功德雲。善男子。若有清信男子女人。於此金光明最勝王網經。滅業鄣品。受持讀誦。憶念不忘。為他廣說。得無量無邊大功德聚。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一時皆得成就人身。成獨覺道。若有男子女人。盡其形壽。恭敬尊重。四事供養。一一獨覺。各施七寶。如須彌山。此諸獨覺入涅槃。後皆以珍寶起塔供養。若復有人。於此滅業鄣品。受持讀誦。憶念不忘。為他廣說。所獲功德。於前說供養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挍量譬喻。所不能及。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上生非想處 下至轉輪王 七寶鎮隨身 千子常圍繞 如其壽命盡 須臾不暫停 還漂死海中 隨緣受眾苦
(出無常經)
血苦無邊際 貪愛是根無 愛使諸眾生 不得脫生死 愛心難棄舍 黏著似黐膠 是故應割愛 勤求無上道 各說無常偈
○第十五上
(卷第十)
嘆佛功德
如來眉間。有大人相。名遍法界光明雲。摩尼寶華。以為莊嚴。放大光明。具眾寶色。猶如日月洞徹清凈。其光普照十方國土。於中顯現一切佛身復出妙音。宣暢法海。乃至(中間超六十三相至此九十七也)如來左足指端。有大人相。名現一切佛神變雲。不思議佛光明月焰普光摩尼寶焰輪。以為莊嚴。放眾寶色清凈光明。充滿一切諸世界海。於中示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演說一切諸佛法海。毗盧遮那如來。有如是等十華嚴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一一身分眾寶妙相。以為莊嚴。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鄣。而現深淺。
第十一 十一偈述
輪回本末前科竟 今明種住悉令知 答問之中餘此問(於諸輪回有幾種性) 還須一一答無遺 若論諸教輪回性 唯是緣生十二支 今據圓宗真瞭義 修依五性亦難離 五性本依貪欲起 無明根上始分枝 由斯總屬輪回性 依二鄣成五類機 皆是新熏非本有 本有之說甚乖宣 疏鈔之中已廣辨(大疏懸談及此科之文也) 如今直斷不能推 無明自體唯昏鈍 如睡宜宜無所為 法爾忽生我我所 便成貪愛鎮相隨 貪求欲境將供我 即是前科種種非(造善惡業生於五道) 又愛三乘令我樂 依經勤苦便修治(不逢真正善友。不遇圓頓法門。不悟真源。不除愛本。即華嚴所說。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具修六波羅蜜。若未聞此大威德法門。或聞不信順。畢竟不生如來傢是也) 三乘各一成三性 雜學即熏不定機(西也) 復有變為外道性 良由錯遇著邪師(五也) 還如睡裡雖冥明 夢想無端見非□(非者造業受報也。是者。次下四字雲) 夢縱修身(如聞三乘教修三乘行也)潯富貴(如辟支佛。羅漢。及大乘地前傍報也) 終歸不免虛是為(永每真見道之期有入地者。必因聞圓教也) 真須洞照圓靈覺 始是輪回泯絕時(法華經中告聲聞。汝今始是真阿羅漢) 然復漸修斷二鄣 決成妙果定無疑 二鄣都為凡聖界 全鄣如來二轉依(轉煩惱生死。為菩提涅槃) 在即常榮二種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 斷之便作十方師(諸佛世尊) 既知此是都開節(迷順凡聖大開) 修習之從要細推 後偈升沉相對說 分明聽取審思惟
雲何二鄣。一者理鄣。礙正知見。二者事鄣。續諸生死。
十二 中十一偈述
欲知二鄣眾多過 欲妄光明所鄣者 所鄣必期實勝妙 自鄣能鄣罪難謾 修行本要求無上 無上果中唯兩般 千經萬論皆同說 唯是菩提及涅槃 涅槃(梵語)即是大寂滅(唐言) 生滅滅已寂然安(出其行相) 菩提(梵語)是為圓妙覺(唐言) 無邊世界掌中觀(於一切法一切眾生無不瞭知。如掌中之物) 若非寂滅常安樂 爭超生死大波瀾(必須涅槃) 不是圓明真妙覺 爭知理事百千端(必須菩提也此下明諸大經唯說此二。但或以涅槃為宗於中含菩提或以菩提為宗。於中含涅槃也) 大光明藏談圓覺(菩提經也餘類此知) 呴屍那城演涅槃(涅槃也餘類此知) 涅槃三德還兼覺(摩訶般若) 圓覺數科說涅槃(此章正為顯涅槃故。問雲。欲遊如來大寂滅海。雲何當斷輪回根本。答瞭結雲便登解脫法殿。下雲。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又雲。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又雲。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法華宗旨總開示 天親論釋自尋者 論雲開者無上義(無上菩提無上涅槃) 雙開菩提及涅槃(次雲示者別示法身即涅槃。悟者別顯報身。即菩提也。入者。因義。因謂念念修習證入) 即知瞭義諸經教 說無上果無(沒音)多端(唯二也) 此二合之為一佛 闕即二乘何足觀(闕菩提即二乘。闕涅槃即菩薩。俱闕即一切凡夫及外道也) 二果如斯玄又妙 被伊二鄣鎮常漫 智鄣常能鄣妙覺(理鄣也。起信雲。智礙。諸論雲。所知障。障所知理令不實知見。知見即圓覺也) 惑鄣常能鄣涅槃(事鄣也。鄣涅槃故生死。起信雲。煩惱礙。諸論雲。煩惱鄣也) 鄣涅槃時續生死 鄣妙覺者永癡頑 即知二鄣深為害 諸經□論悉皆禪 今此經文雖簡略 二皆廣破不令殘 初破無明鄣妙覺(前四段經也。故節節唯雲圓覺) 令除貪愛顯泥洹(此章已如上所到從此已下即但破。然終是宗歸圓覺也) 二果既圓名佛果 二鄣皆破即常安 破顯在前(前段破貪愛等。前四章破愚執也)名在此(此五此章) 因彰五性立名翻(立二障名。翻之顯出五性差別)
雲何五性。
十三 中八偈述
五性經文難見意 須從前段審觀詳(前雲由貪愛。發揮無明出五性也) 乍看恰似真修證(此說下文) 佛意宜應細北方(文雲。先當斷鄣。即歸足菩提涅槃) 前雲本是無明體 貪愛於中所發傷 今為欲明他意見 須羅行位始照彰(行位即文雲。斷事鄣。入聲聞。緣覺伏二鄣。即菩薩斷二鄣。菩提涅槃也) 彼人發意先依教(意雲。我但依教斷二鄣也即名菩提涅槃也) 經教由來令是當(今經。學三乘性人。依諸教如是如是修之非佛。今如是如是而修之也。今經修處自於下悲智科中也) 自為不窮真妄本(若悟真妄之源。即依如上之教。自然斷鄣成佛) 便成五類各分疆 傳譯經時又筆誤 中間兩字稍乖張(先當二字錯也) 大疏之中廣辨析 尋音自見理深長
有人不識如斯意 配屬菩提悲智章 悲智次文便自答(次五性之文也) 因何重迭有相好 文前預判文中意 免更門門再挍量 知道如來傍斷彼 自然每段總相當
善男子。若此二鄣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舍貪欲。先除事鄣。未斷理鄣。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發心斷鄣熏成性 未發心人六趣收 若有舍貪斷事鄣 應知此是二乘修 不達法空無四願 且圖早出死生流 菩薩境中未在位 熏成一性妄勤求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此若加一句雲。作如是念。即雲先當。亦每妨也)。先當發願。勤斷二鄣。二鄣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鄣。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十四 二偈
復有欲求無上果 都盧未達本心源 先欲斷□二種鄣 不知二鄣有深根 經說已除及滿足 足標權教有斯言 將此辨他心行相 知菩薩性屬斯門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學(此亦譯經人訛也。應雲證諸眾生皆有圓覺。謂以己悟故。證驗彼同。即前雲。始知眾生本來成佛是也)。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遇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少。皆成佛果(此經次此應雲。若遇權教三乘。即入聲聞。悟覺及六度。菩薩境界。如華嚴雲。多劫六度。畢竟不得生如來傢。是也。由此為不定性也。若不如此之文屬何性也。況上自標雲。爾時修習。便有頓漸但牒釋頓文。且無漸義。譯經之失。自古如此)。
十五 二偈
復有雜聞三種教 亦知圓覺聖凡同 今世逢緣無所定 隨入三乘一類中 若遇如來真瞭義 根無大少悉圓通(述經中所標釋頓不) 若遇漸修緣諦道 便歸忻厭二乘宗(述所標漸字之意。補於漸教也)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
十六 二偈
復有眾生忻至道 知由善友遂咨求 遇邪見者雲真正 依他習學入其流 因此便成外道性 傷彼眾生不自由 邪正在師須揀擇 莫教世世枉功修
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十七 二偈
初標貪欲發揮者 此結是名五性差 標經既知非果類 是驗中間是一傢(是一乘一傢之義) 豈有圓成無上果(若執經文即已成佛果。何名菩薩性) 卻名種性欲生牙(夫言種性者。是方欲生牙之義也) 此五定名轉輪性(雖有三乘之性。若遇一乘瞭教。發起之。亦屬輪回之性故。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一乘即如來知見說。如來知見方始能起佛種之緣也) 莫為異見妄交加(異見者。舊疏判為答悲智之問也)
十八 四偈
已答輪回二問竟 菩提二問次應宣(果滿從第二會。至第六會。經終第三十九卷。是行佈因圓果滿。唯次一卷滿帙也。今經從頭至此。唯十餘紙已具彼三十九卷中義分齊也) 若不偈詞深顯發 誰能覺此義門寬(義門寬廣。而文句簡略也) 前段修真次遣妄 修斷都成信行全 今說修行兼斷鄣 義當十聖與三賢 清凈法殿莊嚴城 此喻如來果德圓 都是位中諸行業(上皆經已說之行。下一句。起後將說之行) 行成位地後當宣
南無大慈大悲(十二禮準前)。
至心懺悔
夫懺悔者。從淺至深。有事懺。有理懺。有事理無礙之懺。前來所懺。或事上依金光明經。金鼓法門。懺諸罪業。多屬事懺。今復以華嚴天鼓之法。理事無礙。而懺諸障。先述天鼓因緣。然後懺悔。彼經隨好光明功德品雲。爾時世尊。告寶手菩薩言。佛子我為菩薩時。於兜率天宮。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方佛剎微塵數世界。彼世界中。地獄眾生。遇斯光者。眾苦休息。得十種清凈。彼命終生兜率天。天中有鼓。名甚可愛。彼天生已。此鼓發音告之言。汝已心不放逸。往昔親近眾善知識。毗盧遮那大威神力。於彼命終。來生此天。佛子(此下四行文是佛自言也)菩薩足下輻輪。名光明普照王。此有隨好。名圓滿王。常放十種光明。中有一光。
此是世尊直教示 不同五性並他緣 二問即當悲與智 菩提因行始周圓 闕即二乘成愛見 必須雙運不應偏 是以問中悲以後 答中智後不悲先 顯智之悲悲處智 本無先後一心全 文不頓彰須牙顯 如今且答大悲言 我等便須朝暮用 聽時莫使不心專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順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凈願力。
十九 四偈
眾徒領得從前法 慧發迷消解泯情 能絕輪回虛妄念 自身解脫更無營 唯應哀愍諸迷者 回入塵勞為扶盲 彌勒知時能發間 幾般方便度眾生 佛言病者千差別 法樂如何定數名 唯以大悲方便力 臨時隨類自施行 大悲憐物心無倦 方便投機藥有靈 靈即能除迷倒病 病破何愁覺不明
釋經中示現形相逆順等(此含二意。謂定力成就者。即以神力。現種種身形若但智力增者。即於言中。現種種頓漸剛柔逆順無數方便也)。
自量智力或神力 為現其身或語聲 慧少定多神自在 慧多定少智縱橫 愛生由我隨宜作(智力增者。隨機合作。何身度之。便願來世。作如是身。而出世受身。非為己故。雲示現也) 變化無方即要呈(神力者。即今生便現種種身也) 應以宰官身度者 隨之即現宰官形 諸餘類例皆同此 引誘從粗使到精 或順或違令發意 或剛或軟務修成(此下兩偈四行八句。每上句舉所度機。下句即以起信論文。度生方便。而應之論雲) 強梁專擬非違者 權作怨傢怖使驚 柔耎未能進取者 即為明友數逢迎 富貴性多慈愛者 為他眷屬共歡榮 驕慠利根堪入者 為他仆使倍虔誠 大乘悲智皆如此 不是偏心信馬鳴 嚴惡國王須蜜女 照照說在雜華經(經說善財童子遍求善友。遇無厭足。王以種種苦事。[木*孝]治眾生又遇婆須蜜女。示現貪愛之相。抱持接吻。皆得解脫法門也)
釋經中。與其同事化令成佛。
初將日與同其事 心意相當漸發明 日往月來熏習熟 忽然開悟自回程
釋經中皆依無始清凈願力。
悲心若有疲勞者 即念當初四願成 四願最初何者是 自然憶著度眾生 其時誓願無邊度 何得如今便自傾 當發願時若道錯 大乘更合別修營 照察既知終不錯 理應隨願豈隨情 佛遣皆依清凈願 隻緣固志使堅貞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凈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凈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頓宗修習菩提者 須悟真心覺本圓 依此覺心發大願(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凈大願) 願常住覺離諸緣(願我今者。住佛圓覺。問。既已自住圓覺。何必更令求善知識。此下。答此意雲) 迷時煩惱何知數 性上功能豈有邊 漸學如斯諸妙義(對前正句) 漸除如上眾隨眠(對前上句) 隨眠無始相熏習 妙義從來被覆纏 難學(學無邊妙義)難除(除無量隨眠)非一異(煩惱不即菩提。不異菩提。妙義亦爾古德雲。涅槃心易得。差別智難成矣) 必須善友為明宣 故令求覓真知識 莫值邪宗及與偏 偏者二乘邪外道 生生允免被鉤牽 善知識是菩提本 百劫千生在一言 法句經談齊叨哭(如下普覺章中所引) 涅槃經說大因緣(菩薩贊善友雲。於無上菩提一半因緣。佛言。是具足因緣。不可雲但是半) 華嚴從發菩提後 便求知識至因圓 且舉善財為類例 塵沙菩薩物如然
釋經中依願修行。漸斷諸鄣。
依師領得前前法 依願行心漸漸專
釋經中。鄣盡願滿已下文。
鄣盡願終成二果 菩提寂滅廓無邊 菩提即是圓明覺 現相莊嚴處處全 寂滅涅槃是解脫 常安法殿禦人天
釋兩段經。皆雲願。
經文悲智皆依願 大願都持二不沈 由是華嚴萬行本 菩提心是此三心(大悲。大智。大願) 三心備即佛因果 闕即菩提魔被侵 故答菩提二種問 皆存大願意殊深 通重述悲智之疑 眾聞修佛菩提義 始終分明悉喜歡 因此又疑同普眼 如今略述且詳看 彼章已問悲兼智(文雲。雲何思惟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詞句雖殊義一般(此雲。修佛菩提。當有幾般。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方便。度諸眾生) 此習菩提前觀智 欲分二別實為難 又疑斷鄣同除愛 貪愛(前段經文。已斷除)隨眠(此段。說漸斷諸障。諸鄣隨眠也)豈異端 偏寶此經緣最要(撮要即不合。重問悲智。再答悲智也) 如何重迭似波瀾 智燈即向生疑處 後段前科覆躡者 橫攝豎窮前後別 圓融(前四章)行佈(此段)義何幹(頓悟漸修意緒昭。然非重說前也) 初且圓修同等佛(前問答悲智也) 後方漸次至泥洹(此問答智悲也) 權宗初漸終成頓 實教對之歒體翻(翻初頓後漸也) 華嚴二會同所仵(前四章也。初會信分。頓說依正三果。凡聖融通。□二會信正初圓也。具十地等妙二覺之德也) 以四會之類此般(三賢十地。四會之經。從因至果。歷位修證。至第十地。坐寶蓮華。成等正覺。受佛智識身。及華座正相稱。可還是第二會中所具佛德) 起信信門還頓攝 解行證時即次安 圓經(華嚴)瞭論(起信)皆如此 圓覺宗同莫妄[方*軍](同彼宗也) 更對華嚴明一攝 令知指的不相謾 華嚴信滿成阿耨 方歷三賢十聖圓 普眼章終全是佛 今始漸修至涅槃 轉見此經簡又備 四供華嚴十紙攢(華嚴初會圓融因圓)
名清凈功德。能照億那由佛剎微塵數世界。隨諸眾生種種業行。種種樂欲。皆令成熟。阿鼻地獄極苦眾生。遇斯光者。皆悉命終。生兜率天。聞天鼓音。而告之言。善哉善哉。諸天與毗盧遮那菩薩。入離垢三昧。汝當禮敬。時天子聞鼓音。如是勸誨。即是念奇哉希有。何因發此微妙之音。天鼓告言。我所發聲。諸善根力之所成就。如我說。我而不著我。諸佛亦爾自說。是佛不著於我。如我音聲。不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來。業報成佛亦復如是。非十方來如汝等昔在地獄。地獄及身。非十方來。但由於汝顛倒惡業愚癡纏。生地獄身。此無根本。無有來處。諸天子。毗盧遮那菩薩威德力故。放大光明。而此光明非十方來。諸天子。我天鼓音。亦復如是。非十方來。但以三昧善根力故。般若波羅密威德力故。出生如是清凈音聲。示現如是種種自在。諸天子。汝當往詣彼菩薩所。親近供養。勿復貪著。五欲之樂。鄣諸善根。諸天子。譬如劫火燒須彌山。悉令除盡無餘可得。貪欲纏心亦復如是。終不能生念佛之意。諸天子。汝等應當知恩報恩。諸天子。其有眾生。不知報因。多遇橫死。墮地獄。諸天子。汝等昔在地獄之中。蒙光照。身舍彼生。此汝等今者。宜疾回向增長善根。諸天子。如我天鼓。非男非女。而能出生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事。汝天子天女。亦復如是。非男非女。而能受用種種上妙宮殿園林。汝等若能於此悟解。應知則入無依印三昧。時諸天子。聞是音已。得未曾有。即皆化作一萬華香音樂幢蓋歌贊雲。作是化已。即共往詣毗盧遮那菩薩所住宮殿。合掌恭敬。於一面立。欲申瞻覲。而不得見。時有天子。作如是念毗盧遮那菩薩。已從此沒。生於人間凈飯王傢。乘旃擅樓閣。處摩耶夫人胎時諸天子。以天眼觀見菩薩身。處在人間凈飯王傢。梵天承事供養。諸天子眾。咸作是念。我若不往菩薩所。問訊起居。乃至一念。於此天宮。而生貪著。則為不可得。一一天子。與十那由他眷屬。欲下閻浮提時。天鼓中出聲告言。諸天子。菩薩摩訶薩。非此命終而生彼間。但以神通。隨諸眾生心之所宜。令其得見。諸天子。如我今者非眼所見。而能出聲。菩薩摩訶薩。入離垢三昧。亦復如是。非眼所見。而能處處示現受生。離於分別已。除驕慢而無染著。弟子比丘某甲等。聞此業性空寂。報應不失勝妙義門。欲依天鼓所教。諸天子等。發菩提心。以理事無礙融通三業。悔除諸過故。先稽首十方盡虛空界常住三寶。
至心懺悔
我等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凈治其意。住善威儀。悔除一切業鄣煩惱鄣報鄣見鄣。以盡法界眾生數等身。以盡法界眾生數等頭。以盡法界眾生數等舌。以盡法界數等善身業。善語業。善意業。除所有諸鄣過惡。
懺悔已。至心歸命禮三寶。
至心發願
(普賢行願中。十願第一。愛持佛說願也)。
願為菩薩修眾行 一切超中宿命通 常得出傢修凈戒 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鳩槃等 乃至於人乃非人 所有一切眾生語 悉以諸音而說法
發願已。至心歸命禮三寶。
○白眾等聽說中夜無常偈
常求諸欲境 不行於善事 雲何保形命 不見死來侵 命根氣欲盡 支節悉分離 血若與死俱 世時從嘆恨
(出無常經)
嘆恨一生事 不解早修真 唯耽名與利 廣造諸惡業(集者之言) 諸業之所作 過於工畫師 業畫師極巧 能生種種形 種種諸彩色 現觀猶可知 心業佈眾形 其數不可計
(出正法念處經)
臨終方始悔 已往復不追 勸諸徒眾等 後車須改轍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