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道場禮懺禪觀法事卷第四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作者: 宗密大師2022-09-02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法事卷第四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 宗密 述

  第四上

  (贊懸譚二十唱四十五偈)。

  懺悔根本無明願成就始覺(作兩上)。

  直嘆佛

  粵若稽古。覺王光宅法界自受用土。佛佛道同。妙色靈心。湛爾常住。不可得而思議矣。然其現身應物。說法利生。逐器多途。互有隱顯。或居凈土。說十五本經。或應娑婆。談十二分教。或染凈無礙。方廣華嚴十五本中。圓覺是其一也。然尊觀經無量壽忻極樂。趣於一方。此典稟盧舍那。悟頓凈見於諸國。雖皆凈土。進趣殊途。彼懇願而往生。此煉心而證入。妙(矣)切(矣)大哉博哉。頓漸俱收。利鈍皆攝。其唯我無上法王慈悲之智願也。我依時禮懺。所生善根。回施有情。成正覺道。

  從此後。每至偈頌前八禮。偈後十二禮。悉同第三上。若要廣用。即依第二上也。一一偈初。至心歸命禮等。偈末願我普共等。依第三上也。

  贊述懸談十門

  第一 述教起因緣門有其十意

  第一唱中初偈總標。後偈述。初二意。一顯示因行有本故。二泯絕果相成圓故。

  欲識此經圓頓處  先聽教起本因緣  佛有希奇十種意  故開秘密普流傳  初示波羅諸行本(六波羅蜜行之根本也。下句即是)  皆依反照覺心圓(文在文殊章)  次說轉依亦泯絕(諸教說。轉煩惱生死為菩提涅槃二無上果。此宗即俱泯絕。文在金剛藏章中)  方名究竟果無邊(泯對待轉依之相。方顯究竟覺本之體。是稱性之果。通凡徹聖。無邊無量也。文在彌勒章末)。

  二 述其次四意

  三陳頓悟理應修  幻盡覺滿入真流(普賢章)  四盡甚深疑惑念  新成舊佛有因由(金剛藏章)  五斷輪回根本愛  愛憎盡處死生休(彌勒章)  六破無明幽隱障  賴耶潛伏六根遊(業凈章)。

  三 述後四意

  七說少文多義門  眾經開即此經論(通一鄣)  八顯始終依凈覺  巧將一法被三根(通一鄣)  九示深禪徹本性  真如三昧最為尊(威德章)  十辨明歸令承事  善知識者是天恩(普覺章)。

  四 述第二門

  義乘分攝(明三藏二藏一乘三乘十二分教等中。何藏何乘何分攝此經也)。

  教起因緣說已竟  藏乘部分配如何  二藏(一聲聞藏二菩薩藏)之中菩薩攝(若此經攝彼二者。即但攝二[文。藏]雲。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謙小流)  若論三藏(一修多羅藏經也。二毗奈耶藏律也。三阿毗達摩藏論也)屬修多(是經非律論也)  三有四般(一聲聞乘。二緣覺乘。三菩薩乘。亦名大乘。四一乘。亦名最上乘。本義在光宅法師法華疏。又華嚴賢首大師。引三十本經論辨大乘一乘有十二義別)當最上  但依三疑([餘]一乘餘前三)是摩訶(此雲大也。若但立三乘。即一乘含在大乘中故)  十二分中(一契經。二應頌。三授記。四諷誦。五因緣。六自說。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廣。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論義)唯二分  契經方廣更無過(餘十分不攝此經。若將此經。攝彼者。即攝九分。唯闕諷誦自說本生等三也)。

  五 述第三門

  權實對辨(一大藏經。雖皆佛說。然有就機方便權宜說。有稱性決瞭真實說。今相對辨明。令知此圓覺經屬實教也)。

  一切經雖皆佛說  其中有實有權宜  古今判教多開合(有判。一切經但為一味。又開為二種。有三有四。乃至五種。五有兩處。賢首為備。疏中一一對諸傢辨明也)  賢首大師方可依  從淺至深都有五  小乘偏淺暫隨機(第一也。說諸法數一向差別。以揀邪正。辨凡聖。分忻[狀]明因果。但說[人]不說法空。即四阿含等也)  大乘二始(始初也。對大乘初心人。且但說一切法空。如諸部般若也。或但說一切法唯[說]八識所變。廣說法相。少說法性。雲一分人永不成佛。如解深密等)三終極(但成就久習前教[又]人也。顯二乘闡提皆有佛性。悉當成佛。廣說法性。少說法相。法相中。若心若境。但是法性隨緣所成。無別自性。如法華涅槃等)  一乘四頓(別對上根。直顯真性。總不在相。一切所有唯是妄見。呵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不生即佛。如此經等)五圓施(施設開張也。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悟修同時。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等正覺。唯華嚴經也)  總將三藏無過此  又就前三分五時(一有教即上小乘。二空教。三不空不有教。總當上始教。四同歸教。法華中乃萬善趣菩提也。五常住教。涅槃中乃決定說。一切眾生皆有常住佛性。皆當作佛也。總當上終教也)  五時都不開圓覺(五時但前三)  圓覺前三不可窺(於前三時教中。不可窺於圓覺)  真是頓門當第四(由此前三中。五時不可攝)  分通第五義融之(文雲。覺性遍滿圓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等)  義門果滿華嚴備  招體投機卻在斯  疏裡門門相對辨  鈔中一一甚精微  顯出此經真瞭義  宗旨照然有所歸。

  六 述第四門

  分齊幽深(準起信論。述其起妄。從本至末有十一重。諸教所詮。或深或淺。各有分齊。小乘教唯說最後四重。法相教詮至後九重。唯圓覺華嚴可說窮盡一直至第四重本原清凈心)。

  萬法皆依心地主  生成綸緒次須通  根苗粗細真中妄  本末都成十一重  依如求藏(第一重)無明起  便生三細類賴耶中(三四五也)  轉作六粗為業苦(六本十一)  此經翻覆總研窮。

  七 述第五門

  教所被機(此門辨何根性之人。堪[誤]入此教也。然約即時悟入。即五類人不堪。不類方堪。若約漸熏種性。為其遠因。即一切有心者皆可聽聞。名有淺深隨分之益也)。

  欲說此經所被機(總標)  光明五類不相宜(一執著文字。二系滯行位。三觸語賓無。四自恃天真。輕厭修習。五固守先聞。擔麻棄金)。

  守文(一)滯位(二)賓空語(三)  體真(四)執舊(五)總乖違(總結)  但非此類皆真器(非此五也。故翻成五種真器聞即悟也。一不執文字。二不滯行位。三不著空無。四知性隨緣。五知義無量也。上皆揀器。此三句並收)  有佛性者悉無遺  漸漸熏成圓頓種  食金剛喻理應知(文在華嚴經出現品也)。

  八 述第六門

  教體淺深(疏有四門。一隨相門。二唯識門。三歸性門。四無礙門)。

  教體須知具幾緣(總標)  聲音(說法聲也。名句文是聲上屈曲之詞)  名([證]自性也)句(詮差別。文為名句。[□]法之所依止也)總能詮(一也。有人唯以聲為教體。有唯以名句文為教體。有俱取。俱取為正)  攝境歸心(緣慮心也)唯是識(二也。聲等不離識故)  識無自性托真源(三也。識是真如隨緣所見也)  性相融通無所礙(四也。總收前三。互收融攝。性是第三。相是第一。識是二門。此等理事交徹。同一心故。本唯於一法界心中。有真如生滅二門。名性相故)  不離文字以心傳(達磨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今則文字性本自離。不假離之。[元]一性。便是以心傳心也)  但解空中風畫喻(風喻聲音。畫喻名句。空喻真性。空中風畫。無跡可尋。性中聲音名句文。有何可取可離。此義在華嚴經十地品中)  自知文(能詮)義(所詮)悉無邊(同一性故。故華嚴雲。一即是多多即一。文於隨義義說文。又說一字經。無量無有窮盡也)。

  九 述第七門

  宗(心之所尚)趣(宗之所歸)通別(通者一切經皆以因緣為宗。別者此經以心境空寂覺性圓滿凡聖平等佛為宗。妄情等佛觀行速成為趣。又妄情等佛觀行成就為宗。惑業消滅。永絕輪回。起大神用。安樂。自在為趣)。

  七明宗趣分通別  通論佛教屬因緣(一切諸法以因緣故。故生滅成小乘教。以因緣故即空。成破相教。以因緣故[皆]假。成法相教。以因緣故即中。成法性教)  別顯此經宗趣者  境空(唯識故)心寂(唯性故)覺初圓(心境泯時。覺即圓也)  普凡平等(如序分中說)心崇尚(上皆宗也。崇尚平等理故。此下是趣)  等佛忘情觀行專(情忘即等佛。心等佛為真。觀行皆等。一重宗趣瞭。此下是第二重宗趣雲)  觀行成時何所得(已上趣為此宗)  業消惑用用無邊(趣也)。

  十 述第八門

  修證階差(上約教文。唯生義解。忘詮修證。復有其門故。以心傳心歷代不絕。自佛屬迦葉。展轉於今。燈燈相承。明明無盡。達磨為此方之始祖。荷澤中興。乃至江西及北宗。皆是此宗也)。

  修證階差不離心  佛傳此法到如今  萬行要門唯定慧  漸修頓悟淺粗深  先悟後修雲散月  先修後悟礦消金  頓漸隨機皆得道  離斯說道不堪任

  十一 述第九門

  敘昔翻傳。

  經是西天覺救翻  罽賓三藏大沙門  開元目錄初編載  譯經圖記亦明言  長壽二年白馬寺  則天皇後緣中原  隻為經來年月近  先賢古德未深論

  第十隨文解釋(初解題目)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瞭義經

  十二 釋上五字

  (是所詮法義也)。

  懸談已竟次經題  解者能超累劫迷  十一字中雙法義(五字所詮。六字能詮。各有法義。故雲雙也)  五當魚兔(上五字。所詮法也)六筌蹄(下六字。能詮教也)  大是體空方廣用  此三凡聖本來齊  圓無間缺全靈覺  是為究竟大菩提。

  十三 釋下六字

  (是能詮功能。五字及教體一字也)。

  修多羅者通教諸  於中瞭義是全經  互說有空名不瞭  雙談性相得斯名(斯名者瞭義也)  五字對餘(餘一藏經也)稱最勝(是諸經中之瞭義也)  一言(經字)是此句名聲  更有三名並五號  流通分裡自分明

  後解經

  十四 科判

  經開三分是常規  序分流通佛化儀  全此初文名序分  六般成就眾應知  為此具□凈土說  其中數節極難思  證信文中便發起  貫於六種總希奇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十五 三 信聞時主及說處中

  (初總入智用之源)。

  如是□指圓妙理  阿難自道我親聞  說聽一時同一會  婆伽法報本無分  光明藏是如來藏(此是內熏。亦名因熏。真正教法是外熏。亦名緣熏。內外因緣備具。即成佛道。三界眾生。闕外緣熏故。輪回六道)  內熏久已積緣熏(聞熏熏如來藏。破和合識。故成佛也)。

  諸佛神通光相等  皆從此出數如雲  如來為欲談真妙  入斯三昧絕諸緣(緣是動用)  三昧此方雲正受(不受正受也。如明鏡虛極時見萬像)  虛含萬像寂魔軍(含萬像而無念無為。有念皆屬魔境。佛[難]已離。現同其跡。故入正受)。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凈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凈土。(此段有三唱。一釋經文二釋凈土。三引證)。

  十六 明與凡聖同體及稱真現土

  世尊定裡合如如(心真如本覺。凡聖一味。清凈性體)  此處塵沙佛所居(聖同)  亦是眾生真覺地(凡同)  身心寂滅等空虛  圓滿十方平等際  具於不二絕諸餘  不二境中方起用  現諸凈土法筵初(從體起用。現凈土法會。是圓覺法筵之最初)。

  十七 釋凈土說經之由

  凈土說經文顯著  真身法主理照然  豈類諸餘不瞭教  化身穢土應初緣  藏裡深經十五本  亦皆凈土所流傳  今有疑雲無說處  是將竹管欲窺天

  十八 指論為證

  佛地論中釋此格  數番問答甚精微  博學利根方可解  凡常淺識豈能知  凈土所談為決瞭(稱智語境之說十五本經)  閻浮所說是權宜(諸淺機說餘一切經)  華嚴凈穢融通境(識智融通。凈穢無礙。說華嚴經)  別是圓宗不可思(華嚴是別教一乘)。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凈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凈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十九 列眾總嘆

  同體因緣稱法身  菩提薩埵百千人(十萬)  十二列名為上首  與諸眷屬等彌綸  皆入甚深三昧海  皆融影像十方身  各問一門微妙義(如下所列)  為諸末世結圓因

  二十 述十二菩薩所問法門

  妙德初微本起因  普賢次問漸修真  普眼圓融因果相  金剛質難聖凡身  逸多推究輪回本  凈慧倫排證悟人  威德已開三種觀  辨音又問幾般輪  凈業斷除人我體  普覺離病托師親  圓覺道場圓頓悟  善首流通妙法輪

  南無大慈大悲(雲雲十二禮)。

  至心懺悔

  夫欲懺悔者。必先歸敬三寶。所以者何。三寶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若能歸向者。滅無量罪。長無量福。能令行者。離生死苦。得解脫樂。是故弟子(某甲)等。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聖眾弟子。今日懺悔正言。無始已來在凡夫地。莫問貴賤。罪自無量。或因三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於染著。如是乃至十惡增長。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然其罪相。雖復無量。大而為語不出其三。一者煩惱。二者是業。三者果報。此三種業。能障聖道。及以人天勝妙好事。是故經中。自為三障。所以諸佛菩薩。教作方便懺悔除滅。此三滅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皆悉清凈。然此三障。皆從根本無明而起。故經雲。獨頭無明。為煩惱種。從無始受身。經無量劫。則劫不可數。一一劫中。愛種種身。則身不可數。一一身中。所起種種煩惱。則煩惱不可數。一一煩惱所造三業。猶如微塵。則業不可數。一一惡業感報。如恒河沙。則報不可數。一一報中受苦萬端。則不可數。如是等苦皆由無明。無明既是三障根本。今欲懺除三障。理須先懺無明。然夫懺悔有事懺有理懺。懺無明者。唯是理懺(無明者。迷於實理。今但悟理。則無無明。故當理懺。然無明是本。義達其中。則枝末三障。亦展轉除滅。故維摩經中。優婆離為二犯律比丘懺悔。維摩詰呵雲。無[量]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損其心。所以者何。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凈故眾生凈。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不出於如如。優婆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我言不也。維摩詰雲。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婆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凈。顛倒是垢。無顛倒是凈[耳]。我是垢。不取我是凈。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如此者。是名奉律。乃至時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菩提心。難曰。觀罪性空。罪即滅。觀福性空。福性空。福亦應滅)。答曰不也。以罪違性。福順性故。真性望罪能治。能治顯時。所治之罪即滅。望福是能生。能生顯時。所生之福不盡。金剛經雲。無住相佈施福德如虛空等。又普賢觀經及華嚴隨好品亦雲二種懺。觀經明晝夜精勤形佛等。即是事懺。觀心無心。從顛倒起。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即是理懺。隨好品中。等眾生界。善身語意業。懺除諸障。即是事懺。觀諸業性。非十方末心住於心。從顛倒生。無有住處等。即是理懺。事懺除末。理懺拔根。又事懺除罪。理懺除疑。懺除三障。則兼事理。今當理懺。理懺者。觀其性空。今唯當經欲其欲顯其空。光明行相。此明者隱密難辨。辟支羅漢冥若夜遊。法相大乘亦未窮本。但說六七識中起者。故與癡數行相無殊(唯識雲。三毒中之癡。便具無明。第八識無覆。七識中方有癡愛。前六識方具三毒也)。勝鬘經中。方說住地無明。起信論中。名為根本不覺(論中說不覺為因。與本覺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從此轉生七識。方有癡數。故癡與無明。本末異也)。禪宗語論。都號為迷。今為辨明。眾等諦聽。其行相者。則迷真執妄。起信論雲。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動。而有其念。即是迷真。此經雲。妄認四大。為自身相等。即是執妄。言其空者。起信論雲。念無自相。不離本覺。此經雲。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瞭無所得。故是空義。其猶族姓良傢之子。幼小沒落與他為奴。後漸長成。甘心認賤。親族論得宛是良人。即知奴本是空。但有名字。無明亦爾。故說性空。既悟解昭然。即都無所得。故經雲。覺迷滅不生迷。如此亦空。永不再執。是為理懺。一懺已後。除下劣心。心與佛心平等無二。

  上來雖已理懺。猶恐未盡源流。今更至心。重說偈曰。

  根本無明名不覺  塵沙煩惱最初因  迷真生自圓明性  執妄認他質礙身  一味冥蒙常附體  二乘智慧亦難分  隱覆三賢十聖理  滋生八萬四塵□  除兆善友開靈性  除此無能辨我人  今日發心依理懺  不教迷惑翳吾真  理懺元將事懺殊  窮斯行相本空虛  身心聚裡何曾有  內外中間覓總無  覺來夢處寧尋夢  雪得奴身豈有奴  今悟無明元是覺  覺迷迷滅二非俱  已能瞭瞭常明覺  誰肯昏昏更守愚  從此應難相惑亂  所為所作總由吾(此無明及下三毒。是諸業之根。行相微細。須歸心[微]照凡聖之體。方可懺滅故。此乃後段。皆歸命毗盧發願。亦是翻類此惑。故同[至發願])  願我常安始覺智  觀照其於本覺心  翻破無明根本迷  慧日明明無闇相  觀身非我為真我  觀心無念是真心  始從今日至菩提  不增不減同真際  惑業根源既已悟  有漏心成無漏心  無漏心心以自熏  所修盡入菩提道

  發願已。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外事裝彩咸歸壞  內身衰變亦同然  唯有勝法不滅亡  諸有智人善應察  勝法即是身中性  迷性茫茫受死生  修行欲絕死生根  佛令先且除貪恚

  恚誑諸眾生  過於信千萬  愚者不能舍  為貪恚所纏  眾生恚所誑  由依止於恚  眾生受重擔  如飲熱醎水  飲已尋復渴  須臾無暫息  愚人不善思  塵勞自焦苦

  第五上

  (文殊章 十四唱 三十偈 懺三毒)。

  嘆佛

  正覺功德大智山  普達境界到彼岸  等於三世諸如來  是故我今恭敬禮  已升境界無相岸  而現妙相莊嚴身  放於離垢千光明  彼魔軍眾咸令盡  十方所有諸世界  悉能振動無有餘  未曾恐怖一眾生  善逝威神力如是  虛空法界性平等  已能如是而安住  一切含生無數劫  成就最上大菩薩  於諸境界智無礙  與一切佛同其性

  我等徒眾(雲雲)南無大慈大悲(雲雲八禮)。

  文殊章

  十四唱三十一偈(令信外真正。成本起因[地])此一禮準前。

  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問本起因地文殊師利菩薩。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坐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十萬菩薩及諸眷屬)。說於如來本起因地(從凡夫時最初根本所起之心)。清凈(離垢顛倒根垢取我垢)法行(稱法性之行也。問。適雲夫求果者。先觀於因。因若不真。果還是妄。如人造真金佛象。先須辨得真金。成象之時。體無增減。故佛頂經雲。苦以生滅心為因。欲求如來不生滅果。無有是處。如種豆不生粟等)。及說(及者。更[諸]一段意也)菩薩於大乘中。發清凈心。遠離諸病(如何得一發之後始終如一。免生起異念之過患)。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標以現在法眾。結以未來末世者。互影照也。即知現未俱收)。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第一 唱贊述文殊問目二偈

  於是文殊從座起  威儀頂禮大悲尊  願為會中及末世(但以前之標結)  說於諸佛本因門(根本最初之因)  因若不真果亦妄  修行先要得根源(第一重問[目])  及說菩提心發願(偈雲並於此中能發菩提心)  妄情(經雲諸病)永離(經雲遠離)覺常存(經雲求大乘者)

  佛答處四段。

  一標示真宗  二推窮妄宰  三釋成因地  四結牒問詞

  初中兩段。

  第二 唱中二偈具標舉本有之覺心

  (於中。先贊問許說。後正示體用)。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領初問[目])。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領後問[目])。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上皆贊許[貯]聽。此下正示體用)。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此雲總持)門(欲入眾妙境界。先須瞭達圓覺。圓覺又能流出一切。有[市]入義。故名為門。準寶積雲。陀羅門者。是根本義)。名為圓覺(指體也。下顯用雲)。流出一切清凈(總標無法諸法)真如(理也)菩提涅槃(果也)及波羅蜜(因也)。教授菩薩(如理思惟。而反照之。一一顯現。依之修行。故雲教授)。

  佛告文殊汝善哉  能於末世佈慈哀  本起因源秘密藏(合二問也)  無遮(下雲無遮大慈)為汝此時開(上皆贊問許說)  總持眾妙名圓覺(指體也。下三句顯用)  覺心即是聖人胎(但一念覺悟此圓妙心。即藏識中。已熏成聖種。緣未彰現於外故。如始胎也)  流出塵流無漏法  因波羅蜜(如文)果如來(菩提涅槃如來也)。

  第三 二 明上圓覺體用

  即破障成佛。故名因也。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標舉所問)。皆依(無佛不爾)圓照(能照之智)清凈覺相(所照之理。初心未忘能所。故雲相也)。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洞達真有忘空。即所修皆是法師行。若不爾者。悉非法行。故大經雲。若有比丘。讀誦十二部經。是名讀誦。不名法行。乃至為人宣說。及思惟其義。是名樂說。是名思惟。不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觀身心。乃至境界都息。永離煩惱。其心寂靜。我則說之名為法行)。

  說有誦持十二部  或能宣說及思惟  大集經雲非法行  法行先論本起時  一切如來本起行  皆依反照此靈知(與大集經大同小異)  方斷無明成佛道  能於三界作人師(佛也)

  上來標示真宗 此下第二推窮妄宰。於中三。

  第四 且先示其行相

  雲何無明(一由前雲永斷[恐]謂定有可斷。故推至空。二由此是八萬塵勞之根。十二因緣之首。恒沙煩惱由此而生。塵劫輪回由此不絕。今欲示妙門。若不推破。即所作盡屬顛倒)。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如下所明)顛(心識狂亂)倒(背覺合塵。倒有所執。顛但荒犯。由顛故倒。如由迷真故執妄也)。猶如迷人四方易處(既以東為西。即三方必皆移易)。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四對顛倒。一四大非我認為我。法身真我而不認。二四大如幻本無而見有。法身本有而見無。三妄念非心認為心。真如瞭然而不能認。四妄念如珠中色。全空而執有。真心如珠明。實有[有]而見無。既四雙八隻不同故。[苗]雲種種)。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例此應雲月實無二。捏者妄執。皆喻性無質礙。無心妄念。迷者妄執也)。

  無明都作塵勞本  執妄迷真隻是伊  十二因緣為上首  百千煩惱總能持  無始已來種種倒  一方易處四方移  妄認四蛇為我相  仍將六識作真知  不知六識全虛妄  離卻根塵無所依  譬彼空華第二月  無中執有實狂癡  二月展轉□倒見  及反示展轉相依

  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虛空無生。妄見華生。是迷惑虛空之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翳乃實華生之處也。非謂真實華。法合。應雲非唯惑此真空自性。亦復迷彼身心生處)。

  第五 二 約空華說

  推逐空華因患翳  推翳良由有眼睛  眼若本無無所翳  昭中無因翳何生  即知根境因迷執  迷執唯依本覺明  本覺若無如木石  木石何曾有妄情

  第六 二 約二月說

  二月依於第一月  又因捏目見雙形  離於本月兼人眼  審思二月體何成  真月既為妄月本  妄心還說本心生  覺者若能如是悟  自知萬像是空名

  第七 二 當第三結其過患

  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由此無明。執身心為我。對違我順我之境。便起貪嗔。貪嗔即造業。業成便愛執。愛執中還迷。迷還貪嗔。展轉如此。故雲輪也)。

  萬象空中執萬形  由斯所以號無明  無明昏闇癡狂故  貪嗔癡慢自然生  生即自然常造業  業招影響應形聲  無始至今不肯歇  井輪蠶繭亦難名

  上說行相瞭。此後顯其本空。於中二。今此。

  第八 四 生約夢喻以顯其空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瞭無所得(於中兩門贊述。一直述虛妄。二推窮歸真)。

  無明雖是妄根抹  即此無明體自無  從無忽有雖無體  能生三細六般粗  粗細技苗迷是本  細粗本末總空虛  本自不生無可滅  看看與夢有何殊  如人身在傢中臥(如來藏在纏)  佗方別見有形軀(阿賴耶等諸業識異熟身)  或即嘆娛或苦惱  惑愁或喜或榮枯(五道業別報也)  或見威雄為國主(喻人天別業總業)  或遭使役使人奴(喻三途別業總業)  如此夢身兼□事  忽然醒覺悉無餘

  此後展轉推窮。歸於真性也。又為二唱。喻二法。

  第九 二 喻說也

  謂先推尋誰見夢之境界。若言是床上睡人見者。睡人眼合。何能見夢境。又夢境在諸方。睡眼在傢中床上。何能迷見。如此推之。乃是夢人自見夢境也。睡人在傢中。夢人在他處。故知睡人夢人義用不同也。又推夢人從何而有。乃從夢想而變起也。又推夢想從何而有。乃從夢人而變起也。又推緣起虛事。人是實體。故知睡與人二字義又同。雖離人無睡。不可喚睡為人。

  推尋夢境誰能見  見者應知是夢人  推逐夢人因夢想  又推想在睡眠身  依身(本覺真如)而睡(根本無明)睡為夢(八識)  夢睡皆虛身乃真  真性無明兼妄念  細詳此喻最為親

  第十 二 法說也

  (從此推究自身。喻極理最直見真性)。

  推逐根塵(夢境)因妄念(夢想)  細尋妄念托無明(睡也)  無明無體依真性(床上本身)  若無真性即無情(本不無佛性也。無分別情識)  情如夢想迷如睡  性如床上本身形  睡覺夢空身本在  迷除念滅性圓靈

  第十一 二 約空華喻。以顯其空。兼通伏難

  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前說生死此無明。今既雲無明本空。復由何而輪轉生死耶。故佛自答雲)。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無明生死本來都無。於無生中。而橫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前就橫見故說有。此就實論故說無)。

  迷妄本空不可斷  方知圓覺妙門開(若見有煩惱可斷。斷盡方名妙覺者。即是法執。亦障圓覺之門。未名開顯)  空華似滅無生滅  睡夢醒來非來來(非其夢身滅去。本身出來也)  眾生未遇善知識  無中執有實堪哀  狂受多生生死苦  由斯故說妄輪回。

  第三釋成因地(上來所說。妄空真有者。有佛[無]性相本然。今明依此通達。心意冥符。方成本起因地。正答所問)文三。今。

  第十二 三 當第一依真悟妄頓出生死。第二展轉拂跡釋成正因。今合為一唱也。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牒前所標。即依真也)。知是空華(悟妄也。餘下皆頓出生死)。即無輪轉(無生死之法)。亦無身心受彼生死(亦無受生死之人。若言我免生死。即還是我相)。非作故無。本性無故(非作觀行故。破除始無。本性空寂。本來無故。此下展轉拂跡也)。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拂覺妄之智也)。知虛空者即空華相(泯其拂心)。亦不可說無知覺性(遮其斷滅)。有無俱遣(總結離過)。是則名為凈覺隨順。

  如來因地修圓覺  知是定華離我人  無有身心受彼苦  不關修證本來真  能知覺者還空寂  悟空寂者亦同塵(同塵境而已)  然不說無知覺性  性空本覺離緣因  翳華盡處寧無眼  夢睡醒時是滅身  但遣有無隨順覺  毗盧法界本木均

  第十三 八 當第三征拂所由。釋歸圓實。

  何以故(生死身心幻妄。狂說全空。能覺知妄空之智稱理。因何亦同妄法而遣。此下釋也。有二句。明諸法雲)。虛空性故(一切法空也)。常不動故(一切法寂也。此下皆顯一心也。於中二。初一句總名體雲)。如來藏中(論指一心為如來藏故。此下釋義類也。於中有二。初二句顯空義雲)。無起滅故(釋上所智生死等)。無知見故(釋上彼知覺者如空等此下釋不空藏雲)。如法界性(藏如界者。在有情名藏心。在無情名界性。又界性又界。則情器交徹。心境不分。藏則直說清凈心體。藏即能造善惡。界則無非此義。藏心克就根源。界性渾其本末。渾則普該之義易信。克即周遍之理難明。故指藏心。如法界性。亦乃攝其二義之別。歸於一體之同。方顯覺妄因依。誠非究竟圓實也)究竟(豎窮三際。始終常然)。圓(遍空)滿(眾德具足)。遍十方故(無邊際也。良由如來藏性。本自如斯。豈須減舊添新。滅惑生智。是以三重泯絕冥合覺心。將此為本修行。始得正名因地)。

  生死身心仛說妄  如何知覺亦同倫(倫等也。此是征也。下是釋釋中初二句。釋上所拂諸法。餘皆顯一心。且初雲)  隻為從緣無自性(如上覺等一切法。皆從緣起。故無自體)  性空(虛空性故)不動(常不動故)悉平均(由空寂故。皆平等也。此下二顯一心。初句標指雲)。

  如來藏者一心是(楞伽雲。空寂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論中亦然。藏有三義。初且列雲)  真含於妄(一含攝義也)妄含真(二隱覆義也)  仍有出生無盡義(三出生義也)  義門三段悉應陳(結數標說也。初四三句。且釋隱覆義雲)  眾生皆是如來藏(藏如來故也。理趣般若經雲。一切眾生。皆如來藏)  煩惱之中具法身(勝鬘雲。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也)  九喻經文一一辨(如來藏經雲。一切眾生。貪嗔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身智。乃至常無染污。德相具足。如我無異。便以九喻喻之。萎華佛身二巖蜂淳蜜。三糠糩粳米。四糞穢真金。五貧傢寶藏。六庵羅內實。七弊物金像。八貧女王胎。九焦模鑄像)  塵中佛德不同塵(經雲。常無染污也。此下二釋含攝義也)  含攝十方凡聖等  何論國土與人民(論諸皆如來。含攝身相國土。神通光明。佛性論雲。一切眾生皆在如來智內。故名為藏。此下三釋出生義雲)  悟即出生凈善法  三乘因果及天人(十地論雲智能生無漏因。是亦能生成人天道行。上釋名瞭義。次下二句釋行相雲)  其有隨緣不變德  妄中成事體空神(空而成事。事又常空。故知神靈也。此二句釋業用。初明真如業用雲)  能持(持自體恒沙功德。從本來不失不懷)能禦(禦[客]塵沙煩惱。無始已來。不染污)升沉界(升者真實功德也。能持之不失。沉者虛妄煩惱也。能禦之不染。故知具如與妄想。見升沉之疆界也。此下明生滅業用也)  能造(楞伽雲。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若生若滅也)能修(能知真達妄。發心修行。論雲。能知名義。為說真覺等)染(造善惡)凈(修六度)因(通六二)  如上眾多真妄義  因依對待故雲雲(染凈緣起門中義也。雖說真如。由對緣說)  若就如來藏自體  無思無說欲何詢(攝歸經文大意也。由此故經說。彼知覺者。皆如虛空。如來藏中無起滅知見。乃至如法界也。下具釋之雲)  此中本自無能所(能知之智也。經雲。無知見故。所知生死也。經雲。無起滅故)  不空空義不客新(勝發經雲。二如來藏謂空不空。空者不無妄。不空者。本具德。故不別客新生功德也。上雲無能所及下二句皆是空義)  豈屬聖凡並染凈  誰能造業及修真(凡染及造業字。皆屬所知之起滅。聖凈及修真字。皆屬能知之知見。故經雲無也。此下四句。皆不空義。釋經中後三句也)  體同法界真如住  情器融通不可分(釋法界行相也)  橫遍(遍十方故)豎窮常(是究意義)究竟(本文)  十方圓滿(六字皆本文。但不次也)悉彌綸(圓滿之相)。

  第十四 二 當第四段結牒問詞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凈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汝問如來本法行  如來因地隻如斯(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菩提薩埵(此雲菩薩)皆修習(依此修行)  末世眾生(本文)亦可依(如上所住)  於大乘中發凈(本文)意(心也)  求同正聚離邪師(不隨邪見)  汝等會中諸法眾(指前文)  流傳此法句參差(義說)

  南無大慈大悲(雲雲十二禮)。

  至心懺悔

  夫懺悔者。是發行之初門。進修之要路。止惡行善。莫先於此。懺是懺謝之名。悔以悔責為義。前心起妄。逐境生情。後意覺知。依真懺洗。克己照事。改志懲非。追變往心。預遏未犯。然我等設便知真悟妄。發菩提心。且未階聖果已還。皆屬不定之聚。若不諦觀罪本尋究妄源。但仛中庸之心。常懷易染之性。則猶如輕毛當路隨風東西。遇善或即超升。遇惡未免沉溺六塵擾擾知起何心。六道茫茫知落何道。必須細推本末。察獲根源。懺業懺心。如理如事。且生死苦樂之報由有漏善惡之因。善惡之因由貪嗔之念。貪嗔之念由是非之心(癡也)。是非之心。由迷真執妄。迷真執妄即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前已如理懺竟。今當次懺是非之心展轉枝末。展轉枝末即是前門所說煩惱業報三種之障。言展轉者。此是三種障。更相由藉展轉而生。故經雲。由煩惱故以起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煩惱即是此貪嗔癡。貪嗔癡心若偏多者。各攝二萬一千煩惱。若等分者。共攝二萬一千煩惱。故成八萬四千煩惱。不離三毒之心。此從根本不覺而起。良由根本迷真執妄。妄認我相。故貪彼順情以潤益我。嗔彼違情恐損惱我。愚癡之情種種計挍。故知三毒必藉迷真。所以經雲。無明是種。既有三毒。即受色貪財故。行淫盜妄言綺語。種種追求。復由嗔此恨彼故。有煞生相行相爭兩舌惡罵毀傷百種。損惱多端。皆由不識因緣。不辨邪正。況勞心作偽。愚拙轉增。故言三毒起於惡業(然三毒亦起有漏善業。及不動業。今且舉所應懺者)。夫作業夢報。猶如影響。應於形聲。其體雖空。應無差失。由前惡業成就。感地獄餓鬼畜生。縱罪畢為人。亦有種種餘報之苦。是故經雲。十不善業。從三途出。生在人中。各有二種餘報(雲雲如下所引)。故知三障展轉相由。煩惱為初。今當先懺。然此煩惱。諸佛菩薩入理聖人種種訶責。詺此煩惱。以為冤傢。能斷眾生慧命根故。亦名為賊。能劫眾生諸善根故。亦名瀑河。能漂眾生於生死海故。亦名羈鎖。能系眾生於生死獄。不得出故。所以六道牽連。四生不絕。惡業無窮。苦果不息。當知皆是煩惱過患。是故我等。今時先懺三毒煩惱。就三毒數。貪愛為初。欲去其根。先懺貪愛。然初發業能是無明潤業受生。由貪愛無明理懺。雖達其空。貪愛習成。雖為頓盡。如衣染香去氣存故。須發猛利之心。懺除割舍。然所貪欲境。但誰愚夫。智者審思。都無實味。如犳咬枯骨。骨刺齒傷。血出自沾。謂言骨頭有味。貪不覺痛苦。咬不休。唯自損傷。竟何所益。貪欲亦爾。系縛不休。見世疲勞。多生受苦(舍利弗問。佛為根系於境。唯境系於根)。是故佛言。根亦不系於境。境亦不系於根。但由貪愛故。根塵相入境。互相參。意識昏迷。不得解脫。譬如農夫所使黑牛白牛。耕田之時。中有羈鞅。兩皆難脫(然非黑牛系於白者。亦非白牛系於黑者。但由羈鞅。故皆相系)彼此牽連傳不白牛在羈鞅。故皆貪愛。羈鞅不殊。無始已來。牽連難舍。今恐悟後此念還生。要須建志運心。察其過愚。

  上來雖已懺謝。猶恐未表虔誠。今更至心重說偈曰。

  貪愛無明發潤業  無明已懺未除貪  衣中香氣猶難出  欲境凡情豈免體  情體弊色心虛悅  犳咬枯骸血自甘  生死無窮緣此愛  牽纏不脫類地蠶  白黑二牛常互縛  根塵兩法鎮相參  若不懺除貪愛罪  縱修萬行亦無堪  我今誓志常判割  藏識之中莫不含  五根六塵如幻影  身心清凈似澄潭

  懺悔已。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舍那佛。

  已懺貪愛罪竟。次懺嗔恚。嗔恚之毒。傷害尤多。貪愛紐征尚客勒克。嗔心卒暴。誰敢與言心似火湯口。如刀劍。故知嗔恚難卒制除。須於未起之前。觀察所嗔之境。且聲如谷響色。如空華。空華好惡不殊。谷響高低無異。即如愛惡之境贊毀之聲。無不是空。何嗔何喜。從來迷倒。遂境情生。今日悟之。寧客更執誓修忍辱。以塞嗔源。擔習慈悲。轉除恚本。

  上來雖已懺謝。猶恐未表虔誠。今更至心重說偈言。

  無邊煩惱雖皆惡  惱害偏多最是嗔  一念能生八萬障  一言能殺百千人  暴風卒雨渾難進  努氣膀腮不易親  刀遂語生如斬竹  火從心發欲燒身  谷響已知贊毀等  空華又覺順違均  從今懺卻嗔心罪  修習慈悲作佛因

  懺悔已。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已懺悔嗔恚罪竟。次懺愚癡。愚癡者亦是邪見之類。但約利鈍故說二殊。觸事生情。是境皆執所解僻謬。總名為癡。不必如牛羊之徒。方名癡毒。此癡行相比於無明。總別意殊。本末義殊。無明但迷真。我真空都執內身外境癡。則隨於一事種種生情。行相已知。必須改悔。歸於善友。習學大乘(二乘未免)。但親近佛法僧三寶。同深必自得聞思修三慧。其定慧光既發。癡想何存。決運此心悔前下劣。

  上來雖以懺謝猶恐未表虔誠。今更至心重說偈曰。

  三毒已除前二毒  還須相次懺愚癡  愚癡不必如禽獸  情現良由帶是非  互執有空頻鬥諍  僻論因果妄情疑  棄背正緣輕正法  尊來邪教事邪師  速訪其宗相稟學  勤尋善友早歸依  滅劫多生邪見種  入佛知見正思惟

  懺悔已。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無明貪等兩重。已如上來懺滅。業報兩事尚未懺除。但時眾疲厭。留待別時。今且修畢其餘法事)。

  至心發願

  願弟子等。從此懺悔三毒之後。生生世世。安住菩提之心。常修悲智行願。速入菩薩離垢之地。性不含欲。於他財他所資用不生貪心。不願不求。又願永離嗔恚。於一切眾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歡喜心。和潤心。攝愛心。永舍貪恨怨害熱惱。常思須順行仁慈沾益。又願永離邪見。住於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惡戒。心見正真。無誑無謟。於佛法僧。起決定信。乃至意業。隨智慧行。慈悲喜舍。救攝一切。

  上來雖已發願。未表虔誠。今更至心重說偈言。

  願我懺餘三毒後  翻作菩提三種心  大悲智願不虧危  貪愛嗔癡無起作(準華嚴宗受菩提心戒文。以大悲大智大願三心。為菩提心體也)  貪念全成大願樂  樂修一切諸善因(起信論雲。樂修一切諸善行。華嚴疏。配為菩提心中大願心也。文與願樂義不異也)  嗔心變作大慈悲  悲愍有情相度脫  癡毒翻為大智慧  瞭達無邊妙法門  此三念念在心時  即是菩提心顯發  但得發斯三種念  自然引起六波羅  六波羅蜜藉三心  六道因緣在三毒  三毒已息三心具  六道因亡六度圓  從今乃至證菩提  世生世生無間斷

  且願此生無障難  免令來世乏資糧  臨終瞭瞭不昏迷  自在隨心寄生處

  發願已。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凡聖本同常住性  凡夫執相遂無常  六道三途逼迫身  世生世生老病死  此老病死皆共嫌  形儀醜惡極可厭  少年客貌暫時間  不久咸悉見枯羸  假使壽命滿百年  終歸不免無常逼  老病死苦常隨遂  恒與眾生作無利  應當親近善知識  念念勒修常住因  舍無常色獲常色  受想行識亦如是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