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修凈土詩》第十一、十二首
第十一首。“彼方殊勝事無窮,依正由來總不同。鏟盡青山鋪碧玉,收幹滄海出虛空。法音自演風柯裡,妙義頻宣水鳥中。諸佛眾生同一體,互相周遍盡圓融。”
好,先看這八句。詩歌表達的意境具有它盡善盡美的神韻,包含著凈土典籍傳達的極樂世界的信息,以及省庵大師修行念佛三昧的自身體驗。“彼方”就是指西方極樂世界。它一一的莊嚴富麗輝煌,森羅萬象,窮微極妙,極為殊勝。縱然是天人用天眼通,也觀察不盡西方極樂世界那無盡的莊嚴啦!為什麼這樣的依正事相無窮呢?是由於阿彌陀佛的願心無窮,是由於如來藏的性德無窮,把如來藏性顯發出來的事相也是無窮的。依報莊嚴就是我們生存的環境,叫器世間。西方極樂世界的正報莊嚴是指有情的眾生。那依、正是不二的,依報是從正報裡面流現出來的。既然是從正報裡面流現出來的,一切宮殿、樓閣、寶樹、池水都是心性的彰顯。所以依、正莊嚴從它的源頭上來看是一體的,從行佈上來說又有它的差異之相,這叫“依正由來總不同”。
“鏟盡青山鋪碧玉”。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山。阿彌陀佛的心是平等的心,所以由平等心所顯現的地面也是地平如掌,沒有高山峻嶺。由大地的這個平展,就能感知到阿彌陀佛心的平等。這就“鏟盡青山”,離開那個高低的差別。然後地面上鋪的是碧玉,這種玉是最好的玉。西方極樂世界有時候是指黃金為地,有的是白銀為地,有的是琉璃為地,有的是碧玉為地;有的地面是一寶為地,有的是二寶、三寶乃至七寶為地,乃至無量的眾寶合成為地面。就不像我們這個世間是土塊、砂礫的地面。而且這個地面既然是珍寶的,它非常透明,能發出它的光亮。就能看到地底下是什麼東西。地底下又有七寶的金幢擎著這個地面。金幢呢,又是種種珍寶合成的,也有種種光和色。所以地面的光和地下的光交相輝映,就像百億個太陽的光合成在一起那樣的熾盛。這是表達極樂世界地面。地面上沒有滄海,茫茫無際的滄海,極樂世界沒有。這就叫收幹滄海的水。“幹”,幹瞭,都是七寶的地面。如果有水,它叫七寶池八功德水。那為什麼要收幹滄海呢?因為茫茫的大海對一個人來說,他不能把握。這個大海,不瞭解它,就會產生恐懼、不安。阿彌陀佛的願力要給一切眾生安樂,要讓一切眾生離開恐懼。所以要把神秘莫測的、未知的滄海這境象消失掉,然後顯現成非常溫馨的寶池德水。能夠讓往生者去沐浴,而且又有種審美的生態——點綴環境美好的價值。收盡滄海襯托整個虛空的莊嚴。虛空它具有寶網來裝飾,寶網有種種的鈴鐸,風吹鈴鐸就發出微妙和雅的音聲。這些莊嚴虛空。
極樂世界地面有種種的蓮華、種種的寶樹。“七重行樹,七重羅網,七重欄楯”。又有徐徐吹來的風。風又是從摩尼寶珠的光明裡面顯現出來。那個風不遲不疾,而且溫涼適度。吹過來呢,能夠讓人得到一個很高的覺受,能夠伏滅無明,能夠讓人獲得快樂,就像比丘得到滅盡定的快樂。滅盡定是什麼快樂?就是阿羅漢得到九次第定的那種禪定快樂。所以這個風是實相的、法性的風。風為什麼從光明裡面顯現出來?風和光有同一的體性,就是它們的彌漫性、動態性。這個風就是光,有時候我們贊嘆一個人說:“你最近很得意,很風光哦!”風、光擺在一起,是同質的。所以這個風是光顯現出來的,它就是智慧,就能伏滅無明。
好,那風有智慧之相,這裡面就顯現出:風吹到樹葉的聲音、鈴鐸的聲音,還有虛空樂器能發出一種音聲,這些音聲由這個風來鼓動,它不是一般好聽的音聲而已,它是法音——講經說法的音聲。就從風吹著那個寶樹的枝幹、樹葉裡面顯現出來——演奏出來,而且叫“自演”。為什麼叫自演?“自”就是自然的意思——無作妙用,不需要人去演奏,也不需要人去譜曲和指揮。它是法爾自然的無作妙用,顯現瞭這樣的法音。而且隨順往生者的根機:你想聽什麼法音,就能聽到什麼法音;你不想聽,也寂爾無聲,也不會有聲音。而且聽這個法音跟你的根機正相符合。在凈土經典我們會瞭解到,這些風吹的法音,包括百鳥的音聲,都能讓聽聞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那麼念佛、念法、念僧回到自性的一體三寶,這個一體三寶的契證得到理體三寶、五分法身的功德。
好,西方極樂世界全體是一個法音流佈的世界。不僅是正報的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以及這些大菩薩們在講經說法,現在這裡顯現的:就是依報也在講經說法。風吹樹葉的聲音在講經說法,還有那個鳥講經說法。那個鳥從哪兒來的?《阿彌陀經》特別證論這個事情。我們不要以為這是真實的畜生,這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是從摩尼寶珠的光明裡面顯現瞭種種五彩斑斕的種類豐富的鳥:鸚鵡哇,迦陵頻伽呀,共命之鳥哇,白鶴呀,這些。好,這些鳥它發出的聲音也在講經說法,甚至說出大乘、圓頓的不可思議的法義。這就是“妙義頻宣水鳥中”。這些都很奇特,也是阿彌陀佛願力當中以種種善巧方便,令往生者聽聞佛法能夠淪肌浹髓。
我們從經典當中知道,諸佛菩薩為眾生講經說法,要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體現為四悉檀因緣。佛不是說:“我想說什麼,我就說什麼。”佛講經說法是要應機的,一定要觀察眾生的根機去講。這觀機逗教,就要體現四悉檀。“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佈施的意思。有四種普遍佈施的方法,這些方法就是: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如果我們在座的有弘法志向的人,要瞭解四悉檀是什麼意思。你不瞭解四悉檀,很難把佛法講得契理契機。那麼四悉檀中,世界悉檀就是要令眾生歡喜。世界——在這個時空態裡面,有它的認知程度,有它的情感體驗,有它的局限性。你要順著這種世界的眾生的根機去說,說的目的是讓他生歡喜心。這第一。比如,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你要滿足世間的欲望,也給你滿足。滿足眾生世間的需求,就能讓他生歡喜心,讓他生感恩心。你以後再跟他講佛的智慧——第一義諦,他才聽得進。如果你一上來就跟他講諸法的空性,一切無常、無我,他一下子聽不進啦!“哦,我的傢親眷屬這麼重要,我的事業這麼重要。”讓他一下子怎麼能空得瞭呢?空不瞭沒關系,你想得到這些,也給你傳授得到這些人天福報的方法。一定要有世界悉檀。第二呢,就是為人悉檀,要引發他的善根——善業的種子。第三是對治悉檀,知道他的煩惱在什麼地方,對治他的惡。第四,導歸到第一義悉檀。
好,你看阿彌陀佛施設這些:這個微風徐動啊,百鳥偕鳴的法音,就是四悉檀這種因緣的具體體現。比如說,我們凡夫就有一個習氣,喜歡這些鳥——蹓鳥,喜歡這些丹鶴,喜歡這些鸚鵡。那既然喜歡,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順著你喜歡的心情,來變化你所喜歡的鳥。“我天天喜歡這個鸚鵡,到西方——死的時候,可能還有點遺憾。我喜歡鸚鵡,離開這個世間可能就沒有辦法去玩鸚鵡瞭。”結果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看,哦,那個地方也有很多鸚鵡。他就高興瞭,這就令其歡喜——世界悉檀。好,進一步,一般我們這兒的鳥是一個畜生,生命的層次、境界是比人低的,但是那裡的鳥竟然能夠講經說法,能夠講得很好。哎,能夠使聞法的人生起善根,這就是為人悉檀。好,那一般我們對鳥都有一種優越感,對鳥生起下劣之心。現在一看,鳥都講經說法,自己就不敢看不起鳥瞭。甚至還會生慚愧心:“我都不如鳥!”這就對治分別心。鳥能順著往生者心意講經說法,你就馬上覺悟到這個鳥是什麼。鳥就是阿彌陀佛。讓我們覺悟:法身平等,一切眾生乃至於鳥也都具足如來的智慧、德相,也都通過他的修德能夠展示如來全體的功德。這就是第一義悉檀。
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往生者一聽鳥講經說法,馬上他能夠契入到諸法的實相。那麼這裡面真是代表著:阿彌陀佛太慈悲瞭!他慈悲到知道往生者的心意。西方極樂世界有很多講堂:阿彌陀佛在講堂講經說法,那麼一些大菩薩也在自己的宮殿開設法會。一般的往生者到瞭佛菩薩面前,他都很恭敬,很嚴肅;但是嚴肅久瞭,覺得不自在。如果換一個鳥在講經說法,可能他就采取一個比較舒服的姿態。哎!他在一種輕松、舒展的狀態當中,更能聽得進。當然大部分眾生都能夠很恭敬、很嚴肅地去聽。但是也有部分眾生不希望在很嚴肅、很莊重的環境當中,而是在水邊、林下。“我坐著聽也可以,經行聽也可以,甚至躺著聽也可以。”哎!他有這個習性。順應眾生,隻要他能夠得到法上的利益。我們體會“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就是這個道理。
好,這一切勝妙的境界都能讓往生者體會到:自己跟諸佛如來同一體性。不僅有情的眾生同一體性,乃至依報的景物——寶樹、樂器、鈴鐸、寶網,都是同體的,都是相滲互即的,都是圓融無礙的。於是西方極樂世界事事無礙的法界,也就是我們心性當中全體功德的妙用彰顯。透過這個事相悟證法性,大徹大悟,所以“互相周遍盡圓融”。這種事事無礙的圓融、時空的打破,也就是我們心性不可思議的德能現前。你去當下體認,就能夠契證甚深的無生法忍。
好,我們請看第十二首。“凈土因何獨指西,要令心念有歸棲。一門入後門門入,初步迷時步步迷。直就下凡階上聖,不離煩惱證菩提。蓮華勝友應相待,何日歸來手共攜。”
好,來看這一段。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微塵數的凈土,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就獨獨地指向西方,要我們往生呢?這裡面要知道有多種因緣。這裡舉出一種,就是佛知道我們閻浮提眾生心思散亂。你標一個方向,讓他去一門深入,他都有可能這山望到那山高,今日張三,明日李四:心思散亂。更何況你還指著很多的凈土,那就更是一籌莫展,一頭霧水。所以一定要指一個剎土。這是對我們根機而說。然而從凈土跟我們眾生的因緣來說,唯有西方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眾生的因緣最深。從《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追溯阿彌陀佛的因地,我們才知道,在無量無央數劫以前,我們這個世間有五十四尊古佛示現,最後一尊古佛叫世間自在王佛。世間自在王佛座下有一位大國王出傢的法藏比丘,聞佛說法,心開意解,“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是他稱性發瞭四十八大願,建立西方極樂世界。那這段經文向我們傳達瞭什麼信息?這位大國王——這位法藏比丘,是在我們這個世間出傢修道的,於是他跟我們就很有緣分。包括觀音、勢至,也是在這個世間,到瞭西方極樂世界再來輔翼阿彌陀佛,至少是在這一期的應化當中傳達這麼一個信息。積功累德的無量劫過程當中,也隨形九法界眾生——尤其是娑婆世界六道的眾生、三惡道的眾生,跟我們廣結法緣,跟我們這個世間的因緣甚深。所以要指向西方極樂世界。在韋提希夫人的表現當中,也透顯這個信息。當釋迦牟尼佛光臺現出他方無量凈土的時候,韋提希夫人就選擇瞭西方極樂世界作為自己往生的歸宿——獨標。
那麼從大乘圓頓的理論來看,我們一定要瞭解一個道理:一法具足一切法。我們眾生總是有攀比。“你叫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世界是不是最好哇?是不是還有比西方極樂世界更好的地方啊?如果我沒有到最好的地方,我就到瞭一個二、三流的地方去。是不是吃虧瞭,上當瞭?”大傢不要擔心,西方極樂世界是法界藏土。西方極樂世界,你隻要往生,就等於往生到無量無邊的剎土。這就是:一門進入之後,就等於所有的門都給你打開瞭。那就是真相啊!因為我們一去西方極樂世界,得到六種神通,馬上就能夠分身散影,到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去供養無量無邊的如來。你看,這不是隻要往生凈土就等於往生一切剎土嗎?而且你隻要見到阿彌陀佛,也等於見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 “一”就是“一切”。所以我們一定要成就往生極樂世界這一門——我們就得到大利益瞭。阿彌陀佛大願其中有一條,叫“一切所求滿足願”,眾生一切的需求都能滿足。這就是“一門入後門門入”。
這就點醒我們,我們在開始修行的時候,最初這一步一定要走對——走到傢。如果你修行第一步就走錯瞭,迷瞭,那你後面的步步都是錯。這就是“初步迷時步步迷”。所以七覺分裡面要把擇法覺分擺在第一,選擇法門一定要正確。如果你法門沒有選擇正確,你想當生瞭生脫死,圓證佛果,你就瞭無期限,動經微塵劫又微塵劫。你都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瞭,成佛路遙哦!選擇凈土法門是我們最明智的選擇、最殊勝的選擇。為什麼呢?你隻要信願稱名,感通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就能帶業往生。你隻要到瞭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菩薩。這個不退轉在我們的判教裡面,最低的品位也是圓教初信位。不退轉,你至少破一品無明,才能成為行不退;到瞭八地菩薩就能夠達到念不退,念念跟一切種智相應。
好,這就是凈土法門不共的殊勝,難信之法裡難信在這個地方。你怎麼一往生就是阿鞞跋致呢?因為說你是阿鞞跋致,但是你卻是一品煩惱都沒有斷;雖然一品煩惱沒有斷,但確實就是阿鞞跋致。這就是:釋迦牟尼佛一代通途的教法難以判別他的身份,非凡非聖,即凡即聖。十方的佛教之網去闡釋,都沒有辦法說清楚。這就是阿彌陀佛大悲願力無條件的恩賜所產生的不可思議的一個結果。所以凈土法門,雖然是凡夫,但是是阿鞞跋致。你的身相都是佛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紫磨真金色、金剛那羅延身,具足六種神通,但是你沒有斷煩惱,卻有著佛菩薩的功能作用。這就是“不離煩惱證菩提”,你煩惱還有,但是菩提的果用、德用你能夠享受,你能夠具足。
如果用通途的教法來看,不可理解啊!你見、思惑沒有斷,你不可能有六種神通啊,尤其是漏盡通。如果你沒有破無明,不可能說,天眼通能看到無量無邊的剎土,你的宿命通能知道無量劫以來自己和眾生死此生彼——種種的、世世代代的情況。你不可能知道,阿羅漢的水平也隻知道八萬大劫以來的情況。這些,你通途教理學瞭很多,愣一看,總是覺得:“凈土法門,哪有這個事啊?哪有這個事啊?!”容易懷疑。所以凈土祖師總是教我們,你學凈土法門,先要看凈土的經論,看祖師的著作;先把這個事理搞清楚,信心根立住之後再去看通途的佛法。如果你這個信心的根還沒有紮穩,先看通途的佛法,以後你再看凈土法門往往很難相信。因為它是特別法門,不能用通途的教理來概述。你看,“不離煩惱證菩提”,這在通途教法是絕對不能這樣說的。但凈土法門確實就有這麼一個現象,這就叫大不可思議。我們雖然還在此娑婆世界經受八苦焦煎,但是西方極樂世界蓮池海會那些諸上善人都在殷勤地等待著我們。那我們就得要期待:什麼時候才是回歸極樂故園與諸上善人把手同行那一天的到來?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