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願:悉得清凈解脫三昧願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 作者: 宏圓法師2022-09-02
第四十二願:悉得清凈解脫三昧願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學習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大傢請看第四十二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凈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是悉得清凈解脫三昧願。

  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觀察到諸佛剎中,發心修行的菩薩們,雖然也有禪定,但是心寂靜的時候,不能在定中產生種種的大用,也就是隻能寂不能照。如果這些菩薩,出來做種種的弘法利生的事情,這個禪定就會失去,照的時候又不能寂。這樣,靠自力修行,要想成就佛果是非常難的。但是隻要聞到彌陀名號,深信不疑,至心稱念,都能得到清凈解脫三昧。

  清凈,就是心無染著,離開一切的煩惱系縛;解脫,就是能在清凈裡面,生起它的照用,寂照平等就叫做解脫。願文中說,住在這個清凈解脫三昧,一念之間,就能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這就是寂照不二的境界。

  住是三昧,於一念之間,完成供養無量諸佛的大行,是寂而常照;供養諸佛的同時,不失定意,這是照而常寂。寂和照相輔相成,才能圓滿佛道,就像鳥的雙翅,車的雙輪,缺一不可。其實,清凈解脫三昧,就是念佛三昧的另一個名稱,我們持念佛號,念到一心不亂,內外湛寂,就是照而常寂,就是清凈;正念佛時,名號歷歷清楚,不昏不昧,就是寂而常照,寂照圓融不二,就是解脫。他方世界的菩薩們,由於聞信阿彌陀佛名號,都能證得甚深三昧,達到寂照不二的境界。

  《往生論註》中說:“八地以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由此可知,從初發心的菩薩到七地以前的菩薩,得彌陀願力加被,都能證得,八地以上菩薩的這種甚深三昧的境界,可見名號具有極大的加持力。

  那麼我們凡夫,應當怎樣念佛才能得念佛三昧呢?從極樂世界回入娑婆的覺明妙行菩薩開示說,“你隻要放下分別妄想、定下心意的攀緣思慮,穩定而慢慢地念下去。要使念佛的聲音合乎你信願的心,使你的心念隨著專註於念佛的聲音,念久瞭以後,自然可以讓種種妄想的思緒澄清下來,然後,達到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皆不可得,而又瞭瞭分明,如此即能證入念佛三昧。然而平日必須多念佛,從千句到萬句,心無間斷,這樣做,根器最容易成熟,如果以意識心強迫要他一心,反而不能一心”。這一段,是覺明妙行菩薩對我們的開示。那我們把他解釋一下,就是我們念佛的時候,隻關註我們所念的佛號,不要在意三昧不三昧的,不要在乎靜與不靜,你隻管去老老實實的念佛,功到自然成。而不是我們有些同修們去念佛,沒念兩天老想得到一種功夫,老想得到一種境界,這樣就是覺明妙行菩薩的開示,以意識心強迫要他清凈,反而不能清凈,妄上加妄瞭。我們隻管念茲在茲,口念心聞,用耳朵聽,心聞,靜靜的來聽這一句佛號,不要管他一不一心,功到自然成。我們經常講,什麼是功夫?就是你所用的功。自自然然的,功夫和你的這種清凈,他是相成相輔的,他是平等的,如果你功夫沒到,你老刻意的去求一個一心,反而是貪,反而是妄念。所以我們隻在念佛上,不要去在功夫上,這樣也是執著,也是一種貪心,反而是妄心,大傢這個能聽明白吧。

  唐朝的懷感法師秉性剛毅,精進苦行。當他看到凈土宗的經典裡說,善惡凡夫隻要用短少的時間,信願持名,就可以在臨終得生極樂世界,他生起瞭懷疑,就去請教善導大師。善導大師對他說:“但念佛名,決定得生西方,這是佛金口所說,十方諸佛證明不虛的,如果你不信,隻要以至誠心稱念佛名,不久當會有不可思議的境界,來證驗之”。懷感法師聽瞭大師的話,就進入道場閉關,在關中精進勇猛念佛,然而二十一天後,並沒有看到什麼殊勝的瑞相,他恨自己業障深重,想要絕食斷命,來求生凈土。善導大師知道之後,竭力的阻止他,勸他更加精進念佛,懷感法師聽從大師的勸告,加倍努力,這樣,過瞭三年,果真感得阿彌陀佛放出金色光明照耀於他,而且,他還歷歷分明地見到瞭阿彌陀佛眉間的白毫光,並證得瞭念佛三昧。懷感法師臨命終時,見佛來接引他,於是面向西方正念往生。

  從這個公案,我們可以看出,想要證得念佛三昧,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印光大師也並沒有表明自己已經證得念佛三昧,他說,我既未證,焉能宣說。印光大師在《文鈔》中,為我們明確開示瞭如何看待念佛三昧的問題。他說,“念佛三昧,也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著魔,須知往生凈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也可往生”。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的,對我們這個一心去求功夫的人來說,一定要註意再註意,你功夫未到,你老想去得個三昧,大師這裡面說瞭,反而有著魔的危險。我們隻在用功上,不在這個結果上,就像師父跟大傢說的,付出即收獲。你一分的耕耘就是一分的收獲,你不要沒有付出多少,老想著得到一個大的收獲,這種也是貪心,會感招魔來加持你,會著魔的,就是這樣的。所以對我們這些根機陋劣的眾生來說,應該從信願下手,行住坐臥,起居飲食,時時刻刻鍛煉自己的心,還有沒有一絲一毫的牽掛。我們當下能夠放下、舍棄的幹幹凈凈,在念頭上不存有一點點的執著掛礙,那麼在我們臨欲命終的時候,就能灑灑脫脫、自自在在的。不會顧慮色身,也不會顧慮兒女情長,這才是大丈夫的氣概,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坐金蓮臺,直登不退之地。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