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講義(三三)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 作者: 圓瑛大師2022-08-25

  子二 警策真修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

  末世眾生發心修道,希望成就道果,須先悟圓覺真心,依此心修習。此是成佛正因,自然克成道果,切勿將心待悟。茍有待悟之心,則必廣求經教,執相似語,回為己解,謂己發明。但唯增益多聞,增長我見,非真修也。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嗔、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

  此勸真修也。真修之士,不必將心待悟,亦不要廣求多聞。但當一心精進而無異緣,念念勤勞而無懈怠。降伏煩惱者;先斷迷識四相,略顯空無我理,得相似涅槃。更勸起大勇猛:進修不退為大勇;冒難不屈為大猛。未得清凈涅槃者令得,未斷迷智四相者令斷。貪、嗔、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者:此對境驗心,果然貪、嗔、愛、慢等煩惱,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者:生死根本,最難拔除。念盡則自他俱寂,如此自驗其心。如古德雲:‘學道不必將心求悟,但於一切煩惱境界透得過,便是悟處。’故佛說此人,漸次可以成就。先斷迷識四相,進斷迷智四相,是為漸次成就也。

  ‘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凈覺海。’

  此承上,雖然漸次可以成就,還要更求善知識,決擇邪正分明,令依正修,不墮邪見,如此方得相應,是為真修。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取、舍之心,是則我根未盡,畢竟不能入清凈覺海。以海為眾流所歸,出生諸寶。喻彼大圓覺心,流出一切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取喻如海,良有以也。一長行竟。

  壬二 偈頌

  癸一 標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癸二 正頌(如次諷前,科同長行。)

  ‘凈業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

  凈業汝應當瞭知,一切眾生迷識四我,不可不斷,迷智四我,不可不除!何以故?謂凡夫眾生皆由執迷識之我愛,無始至今,起惑造業,虛妄流轉於分段生死;二乘眾生皆由執迷智之四相,證、悟、瞭、覺,能所不亡,虛妄流轉於變易生死。而未除我、人、眾生、壽者之四相,所謂涅槃生死等空華,而所證涅槃非真,豈得成菩提耶?

  ‘愛憎生於心,諂曲存諸念,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

  長行分類為斥有四:一、有我,二、說病,三、竊德,四、增慢。此中首句義頌第一有我:以順我者愛,違我者憎。二句義頌後三。以說病為法,有諂媚聽者義;竊德、增慢,有曲護己短義。皆有礙勝進,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有念無念,同歸迷悶,故不能入覺城。城喻涅槃。‘直解’雲:此涅槃,魔外不能侵,萬德之所聚,眾聖之所歸,萬行之所入,故喻如城。

  ‘若能歸悟剎,先去貪嗔癡,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此警策真修也。若能歸心悟剎;剎,乃世界之都稱。喻圓覺妙心,為所悟之境,依圓覺妙心為正因,自可成就凈覺也。先除去貪、嗔、癡,此勸斷迷識四相。貪,謂順我者生貪;嗔,謂違我者生嗔。此二皆屬我愛,同依我起故。癡,即我癡,謂愚於我相,迷無我理。此皆迷識而有我、人、眾生、壽者,故勸斷之。法愛不存心者:此勸斷迷智四相,然證、悟、瞭、覺、四相,執之生愛,故為法愛。於此四相,不生愛心,是謂法愛不存心,則迷智四相破矣。漸次可成就者:若惟執頓悟,不假漸修,未必即能成就。如‘楞嚴’所雲:‘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今即悟凈圓覺心,又能斷除迷識、迷智,二種四相,故漸次可入清凈覺矣!故雲: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者:凈覺成就,瞭達無我理。我既無我,身將安在?身既叵得,則憎愛自空,故雲:何由生。此人求善友,必不墮邪見者:此人還須求得正知正見之善友,時聞開導,終不至墮落於邪外也。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者:若於所求善友,自當依法不依人,倘若別生一種種性高下之分,而起憎愛之心,縱有所得,究竟非真成就凈覺矣。以彼既有憎愛,則是我相根本猶未盡故。一除我入覺竟。

  圓覺經講義卷第五

  庚二 依師離病

  辛一 普覺啟請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三業恭敬,準前可知。

  辛二 正陳請詞

  壬一 慶前

  ‘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

  此當機為眾慶幸。雲大悲世尊,快哉乃為眾生開示演說禪宗之病,令諸大眾深悟迷智四相:證、悟、瞭、覺,亦屬禪病。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者:謂心開意解,四相蕩然,無存於胸中,凈覺真境,獲大受用。安隱,即自在無礙安隱義也。

  壬二 請後

  ‘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何等行,除去何病?雲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

  如來大悲,先憂末世。以末法之世,去佛之時漸遠,法弱魔強,賢聖或隱藏於巖谷,或伏處於海隅,正教寖衰,邪法增熾。前雲:求善知識不墮邪見。故此初問,使諸眾生,求何等樣人,為善知識?既求其人,必依其法,故二問依何等法,既依其法,必行其行,故三問行何等行?既行其行,必除其病,故四問除去何病?如此四問既畢,又問雲何發因地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者:謂發心不等,有權、實、頓、漸、偏、圓之別,末世眾生,生無慧目,不能辨識。請求如來開導,令彼群盲,不致墮落於邪見稠林矣!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正陳請詞竟。

  辛三 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重言重哉:一、現益大眾,二、末及當來。汝若非乘大願力,發普覺心,安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咨問者,是有所謀而問也。於五問中,獨言修行者,以前後五問,皆為成就修行事故。汝此一問,勝似佈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見道分明,無所怖畏,令彼眾生得成聖道,不墮邪見。汝今諦聽!許其當為汝說:

  辛四 承教靜聽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辛五 正答所問

  壬一 長行

  癸一 指明師令事

  子一 令識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此答初問,求何等人也。末世眾生將發大心,將要發大乘心,以為正因也。真正因地心,即所謂發菩提心是也。求善知識者,正緣也。有因有緣,方能克果。謂善能知真識妄,知病識藥,善能觀機施教,對病授方,令得安隱也。故文殊告善財雲:‘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足一切智,最初因緣也。’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者;發心原為修行,現欲修行,當求善知識引導,免入歧途。善知識善能瞭達覺性,不因修生,決擇無疑,名正知見。‘法句經’雲:‘善解深法,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瞭達諸法,從本已來,究竟平等。’心不住相者:離凡夫煩惱境界,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即不住一切相也。不著聲聞、緣覺境界者:離二乘滯寂境界。二乘人無大乘志願,沉空滯寂,得少為足,是故不著。上是順行,下是逆行。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