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十四)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 作者: 圓瑛大師2022-08-25

  ‘彼清凈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凈;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凈。

  此約出世間諸法。首句彼清凈故,彼字,總指世間諸法,既已清凈,則由凡而聖,故出世間法,亦為圓覺所顯,一一清凈也。十力者:如來證一諸法實相智力,有十種用,故名十力。以有能摧怨敵,不可屈伏之力用故。法數雲:一、是處非處智力:知一切眾生,因緣果報,作善因得善果,名是處;作惡因求善果,名非處(謂無有是處也),則能降伏無因邪因。二、業智力:知一切眾生,三世所有善、惡,不動諸業,及所受三種果報,知所度有障、無障。三、定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垢凈(有愛見慢等為垢,無則名凈),及知依此所得諸果。四,根智力:知一切眾生,信、進、念、定、慧五根,有上、中、下差別。五、欲智力:知一切眾生,樂(去聲)欲不同(如迦葉樂頭陀,阿難樂多聞等),令舍不凈增凈。六、界智力:界者,性義,即種子。上欲為現行,此為貪、嗔、癡等性。知即時異時,誰可度、誰不可度。七、至處智力:知一切道至處相,知善道,處在人、天:惡道,處在三途;無漏道,處在涅槃。八、宿命智力:知過去本生、本事等,雖百千世劫,皆明瞭無礙。九、天眼智力:知眾生死此生彼,善惡業緣,受報好醜等,亦以極遠無礙。十、漏盡智力:知自他漏盡,永不受後有(即後世受報身)之身。

  四無所畏者:具四無畏精神,離諸怖畏,功由智力之故。一、具一切智無畏:於一切法,盡知盡見,得無所畏。二、諸漏已盡無畏:五住已盡,二死已亡故。三、說障道法無畏:於障道惑、業、苦等法,能知能說。四、說盡苦道無畏:於盡苦(即出離諸苦)道,悉皆能說。如四諦、十二因緣,能盡分段生死苦;六度、四攝、一心,能盡變易生死苦。通稱無畏者,眾中說法,無所畏故。四無礙智者:以智緣境應機,悉皆無有滯礙,即四無礙辯。前二是緣境,後二是應機。一、法無礙智:一切諸法,若名若相,悉皆能知能說。二、義無礙智:如地是堅義,水是濕義,火是暖義,風是動義等。三、詞無礙智:有二釋——一、隨順各方言詞(佛一音具足眾音),智辯無礙,隨類得解。二、以一義而演多詞無盡,以少詞而顯多義亦明。四、樂(去聲)說無礙智:隨眾生心所好樂而說,樂聞大者,為說大法,樂聞小者,為說小法,隨機受益,皆得悟入。

  佛十八不共法者:唯佛獨具,不與二乘菩薩共也。故冠(去聲)以佛字。一、身業無失:歷劫勤修,六度萬行,福慧莊嚴,證五分身。二、口業無失:因修善語,具無量德,故得成就八音四辯。三、意業無失:修甚深法,證究竟覺,一切無著,得大安隱。此約佛,修成最勝三業無失(不可約化他三業,因後更有三業,隨智慧行故)。四、無異想心:於諸眾生,平等普度,冤親無間,恩有咸資,心無異想,誰度誰不度。五、無不定心: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六、無不知舍心:於一切法,慧照覺知,當舍則舍,無不知而舍。七、欲無減:常樂(去聲)積集,一切善法,具修眾善,心無厭(平聲)足。八、進無減:身心精進,無有疲倦,恒度眾生,不休不息。九、念無減:常念眾生,大悲不舍,恒思度脫,令入涅槃。十、慧無減:具一切智,力無所畏,隨宜說法,慧辯無盡。十一、解脫無減:遠離執者,一切無礙,有為無為,悉得解脫。十二、解脫知見無減:解脫能生知見,知見能保解脫,更互相資,一切無礙。十三、身業隨智慧行:現種種身隨智應機,調伏攝受,普令得益。十四、口業隨智慧行:以微妙音,隨智而轉,巧說諸法,令眾悟入。十五、意業隨智慧行:以清凈意,微妙觀察,對機施教,入眾生心。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慧照過去,所有一切,情無情法,遍知無礙(如過去本生、本事、時劫、國土、名字等)。十七、智慧知現在世無礙:慧照現在,所有一切,情無情法,遍知無礙(如楞嚴經雲: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瞭元由等)。十八、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慧照未來,所有一切,情無情法,遍知無礙(如法華授記、未來成佛、劫國、莊嚴、名號、將來必應是也)。唯佛功德智慧,超越九界,故得如是十八不共之法。

  三十七助道品者:助,是資助,謂資助正道也。正道,即真正發菩提心,以求菩提道。必以此三十七品為助,方能得成。品者,類也,分作七科。

  一、四念處:念,是能觀之智;處,是所觀之境,修行,以此為下手工夫。一、身念處:念身不凈。以智觀察,此身種種不凈。初觀根本不凈,是父精母血,結合而成。次觀住處不凈,在母胎之中,與糞穢雜處。再觀現前不凈,九孔常流不凈。更觀將來不凈,死後降脹、血塗、膿爛等,令生厭離,不起貪著。二、受念處:念受是苦。以智觀察,六根領受境界,無非是苦。苦受,是苦苦;樂受,是壞苦;舍受(不苦不樂),是行苦(乃行陰遷流之苦),令知覺悟,不至認苦為樂。三、心念處:念心無常。以智觀察,六識之心,攀緣六塵,念念生滅,無常不實。令知虛妄,不認為真。四、法念處:念法無我。以智觀察,諸法本無我,亦復無我所,從緣生滅,不能自主。令知一一,皆如夢境。

  二、四正勤:精進為體,總名為勤。非同外道無益苦行,故名為正。(一)已生惡令永斷:如治疾病。(二)未生惡令不生:如防火災。(三)已生善令增長:如培果木。(四)未生善令速生:如灌種子。

  三、四神足:大疏謂欲勤心觀。‘法數’雲:欲、念、進、慧,名雖有異,義則無殊。勤,即是進;心,即是念;觀,即是慧。由前正勤,隻顧生善滅惡,恐忘失本所修之正道,故繼之以四神足(如神通而能遠到故)。亦名四如意足,謂能如其意,速疾遠到,所求菩提之正道也。(一)欲如意足:謂於所求境,樂(去聲)欲速疾能到。(二)勤如意足:謂勤勇無間,恒常進修,不懈不退(法數列在第三)。(三)心如意足:謂不雜異緣,一心趣向,所求正道(法數列在第二)。(四)觀(去聲)如意足:恐定太過,須假觀慧以扶之。

  四、五根者:信、進、念、定、慧也。根有能持,能生二義。如樹有根,對已生之枝葉,能持不枯,對未生之花果,能令得生。(一)信根:謂初發心時,即具信心。今既修念處、正勤、神足,信心堅固,如樹生根。(二)進根:謂修正勤時,即具精進。今既修神足中勤,進修無間,故名為根。(三)念根:謂修神足中心,系緣一境,到此念更增進,故名為根。(四)定根:謂修念處時,即有定義(其心專註不散),復經正勤、神足,到此定力愈深,故名為根。(五)慧根:謂修念處時,即具慧照。今更修正勤、神足,到此慧觀增明,故名為根。如一株菩提樹,已生五條大根,此樹必開花結果也。

  五、五力者:即前五根深種,而成五力。樹大根深,牢不可拔。不為魔梵等之所屈伏,而能破不信等障,故名為力。(一)信力:能破不信、邪信障。(二)進力:能破懈怠、故逸障。(三)念力:能破失念、妄念障。(四)定力:能破掉舉、散亂障。(五)慧力:能破昏沉、愚癡障。

  六、七覺支,亦名七覺分。覺者,善能覺瞭,即是正智分明。七法各有支分不雜,謂擇、進、喜、安、定、舍、念。前三屬慧,次三屬定,後一調和定慧,令得均等。(一)擇覺支:謂緣諸法時,善能覺瞭,揀擇真實,不謬取虛偽之法。(二)進覺支:謂修道法時,善能覺瞭,進趣正修,不謬行無益苦行。(三)喜覺支:謂心得法喜,善能覺瞭,不隨法喜,而生住著。(四)輕安覺支:謂身心輕安,善能覺瞭,不取輕安,而不前進。(五)定覺支:謂發諸三昧,善能覺瞭,不於定中,心生愛見。(六)舍覺支:謂舍所緣境,善能覺瞭,當舍則舍,不生追憶。(七)念覺支:謂修道法時,心若沉沒,念用擇、進、喜三支以起之,心若浮動,念用安、定、舍三支以攝之,務令定慧均等,不致偏重也。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