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男子!譬如清凈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此復舉喻。以前喻磨鏡,垢盡明現,顯以幻離幻。此喻摩尼,隨方現色,顯即幻即真。清凈摩尼寶珠,龍王髻中所有。梵語摩尼,此雲如意。能如人意,雨一切寶故。此珠具足體、相、用三大之義。其體,則清凈寶貴;其相,則內外明澈;其用,則隨方現色。由珠體清凈,珠明明徹,故映於五色,其用自在,隨方各現也,珠,喻凈圓覺心;五色,喻五蘊身心;隨方各現,喻隨業所感,各現五蘊身心;愚人,喻迷位眾生,不瞭如幻,妄執實有五蘊身心。‘華嚴經’雲:‘凡夫見諸法,但隨諸相轉,不瞭法無性,以是不見佛。’
此珠可喻三性:摩尼,喻圓成實性,即前所顯之理;現色,喻依他起性,即前所有諸幻;愚人定執實色,喻遍計執性,即前妄認身心。此亦印前文,若對摩尼,所現之色,不執實有,則種種色,一一同體清凈,皆屬圓珠妙用,無色可離,但能瞭依他如幻,不起遍計妄執,當體即是圓成。以喻後文,根身器界,一一清凈。此亦顯後文。
‘善男子!圓覺凈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凈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
此約法以合。圓覺凈性,合摩尼珠,即圓成實性。現於身心(即五蘊幻軀),合現五色。隨類各應者:即隨十二類眾生之業,各應以十二類,五蘊身心。此即圓覺隨緣,循眾生之業以發現。各類五蘊,合映於五色,隨方各現,即依他起性。彼愚癡者:指我法未空之眾生。說凈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合諸愚癡者,妄見實有五色,即遍計執性。故總合雲:亦復如是者,亦如摩尼現色,妄執實有者是也。醜一印前顯後竟。
醜二 拂跡入玄
‘由此不能還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
由此乃承上彼愚癡者,說凈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由此不能遠離諸幻化相,是故我說身心,皆為凈圓覺心,所現幻垢。凡妄認身心為己,未離幻垢者,名為眾生。對此眾生,則已離幻垢者,說名菩薩,以不執身心實有,瞭知身心如幻故。
‘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幻垢如珠中之色,本無可離,但瞭達即空,即是垢盡。所對之垢既盡,能對亦除,故曰:垢盡對除。此拂跡也。即無對垢,及說名者:此二句,諸傢所解不同。今按本文解釋,上文雲對離幻垢,說名菩薩,此則眾生之幻垢已盡,即無所對幻垢之眾生,及說名離垢之菩薩。者字,即指菩薩。到此對待情亡,乃成絕待,不獨所對幻垢之眾生,瞭不可得,即能對之菩薩,亦不可名,以歸平等本際,此入玄也。醜二拂跡入玄竟。
醜三 圓彰法界
寅一 一真法界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凈。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此承前啟後。菩薩及末世眾生,皆指求凈圓覺之人。觀行已成,證得如幻三昧,則一切諸幻影像,悉皆得滅。不妄執隨方所現之五蘊,以為實有,破除我法二執,如不執摩尼珠,實有五色也。爾時便得無方清凈者:爾時,即證得圓覺,滅除幻垢之時。便得者,即得也。無方清凈,乃周遍清凈,不定方所,非一方二方清凈,所謂無處(方,即處也)不清凈也。
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者:圓覺妙心本凈,昔為無明諸幻所障,但見諸幻,妄執實有,不得周遍清凈。到此幻盡覺顯,不但空中,所有身心世界,瞭不可得,即無邊虛空,皆為覺性之所顯發,亦不可得。如‘楞嚴經’所雲:‘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銷殞。’十方頑空銷殞而圓覺真空顯發,廣大圓明,無有邊際,即凈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本有大光明藏,寂而常照,含裹十方虛空,皆成寂滅真境。惟妙覺明,圓照法界,瞭無一法當情。此即眾生清凈覺地,亦即如來因地,圓照清凈覺相是也。一一真法界竟。
寅二 三重法界
卯一 真空絕相觀
‘覺圓明故,顯心清凈;心清凈故,見塵清凈。
此下,顯凈圓覺心,周遍清凈之相。本科顯真空妙理,絕相清凈。下二科,廣顯互遍互融,攝入無礙。極顯題中,大、方、廣三義,體、相、用一一不可思議。首句承上雲:覺心圓滿明凈故,則無有一法,而不清凈。即一清凈,一切同時清凈也。所謂復本心源,究竟清凈。惟一覺性圓明寂照,但以語不頓彰,文中不得不次第而顯也。顯心清凈者:此指賴耶心(第八識),非指意識心(下文有意識故),今觀行成就,無明幻滅,圓覺清凈,遂顯此賴耶心,同時清凈。心清凈故,見塵清凈者:承上賴耶心,既已清凈,則依自證分,所起之見分,亦同時清凈。見分由無明力,轉本有智光,而成能見之妄見,即六種染心之一,故以塵名,非眼根所見之色塵,為見塵也。心、見二皆清凈故,一一周遍清凈,唯一妙明,圓照法界,自內及外,自近及遠,自凡及聖,以顯究竟清凈之相。非見塵清凈之後,聞塵、覺塵等,相繼清凈。亦非眼根眼識,清凈之後,諸根諸識,相繼清凈。文雖前後次第而說,隻因語不頓彰之故。此等自應當知。如‘楞嚴’所雲:‘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即顯心清凈),彼六知根,一時清凈(即見塵、聞塵、覺塵、知塵、悉皆清凈)。’以元是一精明,分作六和合故也。
‘見清凈故,眼根清凈;根清凈故,眼識清凈。
見分清凈之故,眼根同時,與之俱凈。根不能自見,因有見分,分作六和合。在眼曰見,故見凈,根即與俱凈也。根清凈故,眼識清凈。由來根識難分,故唯識雲:愚者(指聲聞愚法之人)難分識與根。當知根是所依,識是能依。由根對塵,識依根起。前五識緣自分境(如眼識緣色塵等),惟第六識,能遍緣六塵之境(明瞭意識,與前五識俱起,緣前五塵境,獨頭意識,緣法塵之境),根既清凈,則根不緣塵。根境不偶,識無從生,故眼識與眼根,而同時清凈。
‘識清凈故,聞塵清凈;聞清凈故,耳根清凈;根清凈故,耳識清凈。
第一識字是眼識。接上文起,此處當知,並非眼識清凈之後,聞塵才清凈。此聞塵與見塵,同為六精,(‘楞嚴經’:名見精,聞精,乃至知精。是帶妄之見分,總名為見分,別名為六精。帶妄即帶同分別業,二種妄見,故此經名為見塵、聞塵等。名雖有別,體則無殊,故皆名塵)見精清凈,六精同時清凈。耳根與耳識,亦同前眼根與眼識,隨見分同時清凈也。
‘識清凈故,覺塵清凈;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此文,例前眼根眼識,俱與見塵,同時清凈,其餘覺塵知塵,乃至鼻、舌、身、意,諸根諸識、無不同時清凈。此先約內身清凈,下推至外境清凈。
‘善男子!根清凈故,色塵清凈;色清凈故,聲塵清凈;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六根清凈故,自內及外,六塵亦復如是,同時清凈,此外清凈也。
‘善男子!六塵清凈故,地大清凈;地清凈故,水大清凈;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此承上內外根塵既凈,內外四大,亦同時俱凈。不取根發識,塵牽心之義,直取根塵,四大和合之體也。
‘善男子!四大清凈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凈;
此約世間諸法。十二處,即內能緣根六處,外所緣塵六處。十八界,即根、塵、識,三六十八,各有界限。二十五有者: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亦名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亦名九有:以三界有九地(六欲天以下,是五趣雜居地;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舍念清凈地,此色界四地。無色界、亦有四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廣言二十五有。古德頌雲:‘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四禪、四空處,無想、阿那含。’通稱有者,以其有因必有果,因果不亡,故謂之曰有。是三界內眾生,所依住故。此二十五有清凈,即三界六凡依正,悉皆清凈。此世間法清凈也。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