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二 觀行成就
癸一 戒定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此文承上,要離諸幻,須依戒定慧,三無漏學,於無漸次中,方便漸次而修。先依如來,奢摩他(此雲止)行,即定學之行。以此為先者,必先制心一處,方可無事不辦也。‘起信論’雲:‘若修止者,住於靜室,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不依見、聞、覺、知。’如是,名依奢摩他行。堅持禁戒者:禁,是禁止,屬止持。戒,是戒法,兼作持。謂四重律儀,三聚凈戒,十無盡等戒。四重,通大小乘,為一切戒根本。能持四重,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又一解:先修奢摩他行,一念不生,眾戒具足,故曰堅持禁戒。此則即定之戒也。安處徒眾者:即同修法侶,安心辦道,共處一堂,互相策勵也。宴坐靜室者:宴然安坐,以攝其身,身住則心安。所謂‘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亂。’靜室,即阿練若(此雲無喧雜),令工夫易成就也。又宴坐靜室,必先堅持禁戒,此則由戒生定也。一戒定竟。
癸二 觀慧
子一 明二空觀
醜一 破執
寅一 我空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此段觀身無我。承前文,由戒定所發之慧觀也。恒作是念者:此念,即是正思惟,不是六識思念,乃以智觀察,非以識分別也。恒作者:行、住、坐、臥,一切時中,常作如是觀也。觀察我今此身,乃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所成,假名為我,實在無我可得。此總觀,下別觀,四大各別觀察。何者是地大?地有質礙之相,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骨中之脂)腦、垢色(垢膩顏色),以上皆歸屬於地。何謂水大?水有潤濕之相,唾(從口而出)涕(從鼻而出)、膿血、津液(血之精華內會者為津,外泄者為液)、涎(垂絲下墮為涎)沫(浮聚口角曰沫)、痰(咳嗽喉出)淚(悲哭目流)、精(腎之所藏)氣(精之所化)、大小便利,以上皆歸屬於水。何謂火大?火有暖熱之相:周身暖相,皆歸屬於火。何謂風大?風有動轉之相,通身動作運轉,皆歸屬於風。四大各離者:非指臨命終時,四大各各分離也。乃指作觀時,四大各皆歸屬,謂之各離。四大,乃有堅、濕、暖、動之相,今此妄身,離卻四相,畢竟當作何相,我在於何處?若在一大,則三大非我,若在四大,應有四我,豈有是理哉!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此示觀身無我也。即知知字,與上恒作是念,念字相照應。念,是慧觀;知,是慧悟。悟知此身,畢竟無有實體,乃是四大和合,而為其相,實同幻化無異。身既叵得,我相何在,則知向之妄認四大為自身相者妄矣!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此段觀心無我。四緣假合,妄有六根者:此承上文,謂四大因緣,假和合之故,妄有六根身相。於無生中,虛妄有生,故曰妄有。六根四大,中外合成者:身,是六根之總相;六根,是身之別相。因要對六塵,故言六根。此四大二字,即指六塵。上六根,是四大所成;六塵,亦四大所成,故言四大即六塵也。中外中字,即內也。內六根,外六塵,根塵相對,合成十二處,由是識生其中,則成十八界。妄有緣氣三句,指識心,妄有能緣之氣分,於六根中積聚。但似有能緣之相,本非實有,故曰似有。根,是識之所托;塵,為識之所緣。識,乃能緣,能緣慮分別也。本來非心,假名為心而已。心,而曰假名者,以心無自體,仗境方生;境性本空,由心妄執。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皆名為心,皆能緣境。而前五識,隻能緣本根所對之境。如眼識,隻緣眼根所對色塵之境;耳識,隻緣耳根所對聲塵之境,乃至身識,隻緣身根所對觸塵之境,不能緣他根所對塵境,其能緣力俱弱。
意識,能通緣六根所對塵境,其能緣之力偏強。眾生多妄認第六意識,為自心相。因此識有二部分:一、明瞭意識:能緣前五塵之境,緣過、收歸意根。又名同時意識,與前五識,同時而起故。又名五俱意識,與前五識,俱緣五塵之境故。二、獨頭意識:不能外緣五塵,但內緣法塵。法塵,即同時意識,所緣五塵之境,吸入意地,合為法塵。同時意識,隻有明瞭分別,而獨頭意識,則有計度分別。種種計較籌度,是好是醜,而起憎愛之惑,而造取舍之業,故依業受報,輪轉生死。此心是生死根本,最關緊要,故特為說明,令大傢認識,不被所誤也。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
此二段,正示觀心無我。明言此心,虛妄不實,托塵似有,若無六塵,此心則不能有,因無自體故也。‘楞嚴經’:‘佛告阿難!我非飭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此則前塵,分別影事。’(但是托前塵所起分別,塵有則有,塵無則無,前塵如形,此心如影,名為分別影事之心)四大分解,無塵可得者:前雲六塵,亦四大所成,四大分解(即分離也),塵尚不可得,何況托塵似有之心耶!
‘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於中所緣塵境,既各歸散滅。此二句承上無塵可得而來。所緣既無,畢竟(推究到底)無有能緣之心可見。如‘金剛經’所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即知此心,亦無有我。而向之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者,亦妄矣。一切眾生,皆認身心,以為實我。今以正思惟,慧照觀察,發明知幻之義,瞭知身心俱不可得,則我執不破自破。一我空竟。
寅二 法空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此修法空觀。彼之眾生,指修奢摩他觀之眾生。以智觀察外身,畢竟無體,實同幻化,則幻身滅。觀察內心,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則幻心亦滅。身心已滅,既無能對之六根,安有所對之六塵,故幻滅亦滅。所觀之身心世界既空,能觀之智亦泯,故能滅之幻滅亦滅。當知此滅,不同四空天,滅色歸空之滅。但由觀慧,照見五蘊(六根、六塵、六識不出五蘊)皆空,能空之智,亦復不立,無滅而滅,故謂之曰滅。此乃正住持,惟憑慧照,發明即離之義。滅字,即遠離為滅,非實有所滅。本科法空竟,並一破執竟。
醜二 顯理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此乃我法二空,所顯圓覺真理。由前二執既空,到此真理斯顯。幻滅,即是能滅之幻智,下一滅字,將幻智亦復不立。工夫到此,法執已破。此滅不滅,法執未盡,此滅亦是幻,故名幻滅。能將幻滅亦滅,則為打破末後牢關,方顯非幻之圓覺,真常不滅也。更應當知:諸幻雖復言滅,實無可滅,何以故?無生故;如幻故。但知是幻,即離幻。離幻,即是真覺。圓覺之性,本妙明凈,向為諸幻所蔽,今諸幻皆離,圓覺獨露,即發明離幻即覺之義。故譬如磨鏡,圓覺真心,猶如銅鏡,本具光明,雖為塵垢所蔽,其光不減,但是隱而不顯而已。今雲磨鏡,卻是磨塵。塵垢,喻人法二執,尋伺如實二觀喻磨。磨得塵垢既盡,鏡光即顯,合諸幻滅盡,非幻不滅,而圓覺本具之光明斯現矣。二法空竟,並一明二空觀竟。
子二 明法界觀
醜一 印前顯後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凈。
當知知字,是以真智照見真理,清凈本然,元無身心等相。當知身心皆屬虛幻,無有實體。倘若妄認實有,皆為塵垢,染污自性。諸佛菩薩,雖有身心,不執身心,為實我體;瞭知如幻,故無垢染。此印前文,知幻即離之義。垢相永滅,十方清凈者:垢相,總指一切幻垢之相,幻身、幻心、幻塵、幻滅,皆凈圓覺心之幻垢。倘若幻垢永滅,則我法二執已破,二空真理已顯,十方法界,普皆清凈。此顯後文,離幻即覺境界。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