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確指》勸母念佛乃大孝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西方確指 作者: 大安法師2022-08-24

  《西方確指》勸母念佛乃大孝

  菩薩示陸定息偈曰:“親近老成,莫狎惡少,君子上達,汝曹當效。勸母修行,是為大孝,必誠必敬,遵菩薩教。”復示曰:“回去向爾母親,諄諄切切,勸她至心念佛,求生極樂。即不能素食,莫勉強她,但不可殺生。她若肯歸向彌陀,自斷血肉。此是世間第一等孝行,汝宜勉之。”

  請掀開文本第四十三頁。請看第五十五段:勸母念佛乃大孝。勸勉母親念佛乃是孝中第一等的孝行、大孝當中的大孝。覺明妙行菩薩對陸定息居士做瞭一個開示偈,這八句是非常重要的開示。“親近老成,莫狎惡少,君子上達,汝曹當效。勸母修行,是為大孝,必誠必敬,遵菩薩教”,那麼這八句我們看看。第一句“親近老成”,就是親近善知識。這“老成”就是指閱歷豐富、對世間人情非常練達、道心很堅固的人。那麼修行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有什麼好處?就好像你迎著吹過來的風:那個風是從栴檀林吹拂過來,就是香風;如果風吹過的是一片垃圾地帶或者茅坑廁所,它風就是臭風。就好像衣服放在有香味的地方,這個衣服也沾瞭香味;放在污穢的地方,衣服也很臟穢。人跟什麼人接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一定要鑒別善惡的情況。

  那麼親近老成,我們從袁宏道寫的《西方合論》裡面看到,他提到要親近善友,善友區別有十種。跟大傢介紹一下這十種,我們親近能得利益。第一種是山林閑適之友當親近,就是住在山林裡面閑曠的善友應當親近。為什麼呢?由於他能夠止息我們躁妄的心。第二是嚴持戒律的善友應當親近,他能夠淡泊我們五欲六塵的欲望。第三種,智慧廣大的善友應當親近,由於他的智慧之言能夠拔我們出迷惑的誤區——從迷津裡面拔出來。第四種是總持文字的善友當親近,就是對世間的典籍和出世間的典籍都能夠通達的善友要親近。為什麼呢?由於他能解決我們種種修學上的疑難問題。第五種是寂寞枯槁的善友應當親近,寂寞——他安住在禪定的萬緣放下的狀態當中,他使我們所謂世間的進取心能夠平淡下來。第六種是謙卑忍辱的善友應當親近,他能夠消除我們的貢高我慢。第七種,直心忠告之友應當親近,就是有正直心、看到你有過失能夠直面相告的朋友。他能夠阻止我們種種的過失——朋友有責善之責。第八種是勇猛精進的善友應當親近,他能夠令我們快速圓成道果。第九種,輕財好施的善友應當親近,就是對財物看得很輕,喜歡佈施的善友應當親近。他能破除我們慳貪的心。第十,仁慈覆物不惜身命之善友應當親近,就是有仁慈之心,愛護一切動物,為瞭救一個動物、眾生的生命不惜把自己的生命獻出來的。這個善友應當親近,他能夠摧毀我們的我執、身見。

  一個善友他就能幫助我們降服這麼多煩惱,增進我們這麼多道業,所以修行人當求善知識。但是善知識也難遇,如果沒有這樣的善知識,那就幹脆自己獨處,自己成辦自己的道業。以佛像作為導師,以經論作為道侶。像其他的那些酒肉朋友、玩耍的朋友、爭強好勝的朋友、無事生非的朋友、貪愛繁華熱鬧的朋友都應該杜絕。就好像進入一個花園,沒有善知識就好像這個花園裡面沒有高貴的花,但是你也不要去種植臭草——你如果親近那些惡少。惡少跟老成的德行正好相反。“狎”就是小人之交,就是很濃厚的情意。等你有勢的時候,他非常親熱;等你失勢的時候,他理都不理你。然後之間有很多利益上的交換,相互的吹捧,結黨營私。這些都絕對要杜絕。如果你親近這樣的惡少,就是種植臭草,對賞心悅目沒有一點好處,徒然增加瞭很多的污穢情況。所以我們看一個人人格怎麼樣,實際上也看他交什麼朋友:他常常跟他的朋友在一起,也相互受影響。所以這裡就提出一個原則:要親近老成之善知識,莫要輕易接近那些惡少。

  “君子上達”。這是孔子的一句話:君子上達,小人下達。上達是什麼呢?“上”就是根本的意思,做人的根本就在道德,就在仁義。所以君子舉心動念、行為造作都是依於仁,據於德,志於道。這就是上達,超越瞭世間那種名利的追求。那小人正好相反,他是下達,“下”就是末。不是根本,是枝末。枝末是什麼?就是財——金錢、利益。小人一天到晚就想到怎麼賺錢——賺大錢。見利就忘義,所以就搞成瞭很多的圈套、機心。人間的悲劇、社會的災難都是這些“小人下達”不擇手段所導致的。所以一個學佛的人一定要學“君子上達”。勸陸定息居士以及與會大眾,應當效仿君子的行為。除此之外,還要勸勉母親修行。母親對我們的恩德最大,不僅在世間要關心、贍養她身體的需要,更要註重她精神上、心性上的解脫。最大的利益就是瞭生脫死,往生極樂世界,圓成佛果。要勸母親修行凈土法門,這就是大孝當中之大孝。

  無論是自己修行還是勸他人修行,它的過程必須要誠敬——“必誠必敬”。我們無論是儒傢的君子提出存誠主敬——誠以待人、敬以處事,還是我們佛傢歷代的祖師大德,都特別強調“誠敬”二字。這個“誠”就是心性上不二的心體;這個“敬”就是誠的表現形態。凈土法門尤其重視“誠敬”二字。有誠敬才能跟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感應道交,就能感通佛力:當生獲得現世的利益,臨終蒙彌陀願力加被,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誠敬,大傢註意看《印光法師文鈔》,它處處談這一點。印祖曾經有一段開示說這個誠和恭敬:這兩句話舉世之人都知道;但是為什麼要誠和恭敬的道理,舉世之人都不明白。印祖說自己由於罪業深重,出傢以後就希望消除罪業,以報佛恩,所以就常常尋求古德的修行:他們是怎麼修持的,作為自己的榜樣。這樣的出入經典——《高僧傳》瞭解之後,才得出個結論。結論是什麼?就是:誠與恭敬是超凡入聖、瞭生脫死之極妙秘訣。“修道,你什麼最高的秘訣?”“秘訣就是誠和恭敬,沒有其他的秘訣”,印祖說,“我幾十年修道的經歷就發現瞭這個秘訣。”所以就常常跟有緣的修行人談這個事情。所以常常有一段名言:佛法利益當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

  如果沒有恭敬,雖然修善業,能得一點遠因,但是其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也。不斷地談誠敬問題。比如對三寶的恭敬:你看到佛像,就像真佛在面前;看到佛經,就好像佛在親自給自己講經說法,不敢有一念的懈怠。不像你看佛經——像看世間的武俠、言情小說似的,那就是褻慢之罪。把佛經放在很臟亂的地方,對佛像也顯現不出恭敬。今天也有居士提問: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就是下氣——就是所謂放屁,控制不住怎麼辦?這實際上也跟恭敬有關。如果你高度的恭敬心上來,你敢在佛堂裡面放屁嗎?它還是恭敬心的問題。這個東西,跑到外面也來不及,你可以屏住氣,向上提一提。古人本來:放屁就被斥放肆,放肆的人才會這樣——沒有恭敬心。處處表現恭敬,實際上這種誠敬它能開發智慧。每個人都有佛性,他多生多劫的業力可能根機鈍一點,或者根機利一點,實際上他在修道的過程當中都能夠轉變過來。一個鈍根的人,如果他有誠敬心修學佛法,他的進步也將會很快;一個利根的人——有智慧的人,如果沒有誠敬,他也慢慢的沒有作為。所以一個修道人能不能有成就,還是要在誠敬當中去判別。

  大傢看,有個公案,就是倓虛老法師寫的《影塵回憶錄》它裡面談的一個例子——諦閑老法師的徒弟。倓虛法師也是在諦老那裡學過三年的——學天臺的。一個叫持律法師的,談這個人,很有意思。這個持律法師,他的外號叫曬蠟法師——曬蠟燭的法師,原來是住在金山,在那兒坐禪堂當香燈師。一般叢林到六月初六不要曬經嗎?當時有一個小侍者——因為他可能人比較笨,比較愚癡,這個小沙彌就跟他開玩笑,就戲弄他,說:“大傢都曬經瞭,你的蠟燭也快長黴瞭,你的蠟燭還不拿出來曬一曬啊?”這個持律師說:“哎,這個蠟燭還能曬嗎?”那個小沙彌:“蠟燭怎麼不能曬呀?曬瞭就不會長黴呀!”他一聽:“好!好!好!”他把一壇子蠟燭端到外面,放到墻角下,一根一根擺好曬。經過中午這一曬,把油都曬化瞭,就剩下蠟燭的芯子。他到晚上收這些,還以為這是正常現象,就用刀子一塊塊起出來,又放到壇子裡面。他以為曬蠟應該是這個樣子,也還挺高興:“今天我把蠟曬瞭,做瞭一件好事。”

  第二天上殿,維那師叫他點蠟燭。他就把那個壇子裡面的蠟燭——曬成像餅一樣的,都拿出來,把那個燈芯子放在上面。維那師說:“我們不是有一壇子好蠟燭嗎?你怎麼拿這個?”他說:“這就是好蠟燭啊!我昨天曬瞭哇!”這個維那師一聽就知道,就說:“哎呀,這個人太愚癡瞭!被愚弄瞭都不知道。如果打香板吧,也沒有意思——也太不值。”這個維那師第二天就當著大眾的面說:“持律師,像你這樣大智慧的人,坐在這個禪堂裡面當香燈師參禪,這太屈才瞭。現在溫州頭陀寺諦閑老法師正在辦班培養法師,你應該到那兒去學法作大法師,以後利益人天,宏范三界。到時候等你成功瞭,我來給你當維那。”大傢下面一聽,就知道這個維那師要起他的單。大眾一看,竟然維那師當面都要起他的單,大傢也附和:“是啊,持律師你這麼聰明的人,這麼大智慧的人,以後當大法師好哇!”大傢都糊弄他,糊弄得這個持律師笑瞇瞇的:“大傢都說我很有智慧,那好哇!那我就去學教哇!”大傢趕緊把他的衣單綁好,當下就要他走瞭。

  他也不知道,傻呵呵的背上那個架子就到瞭頭陀寺。頭陀寺客堂一看他那個粗笨的樣子,就問:“你從哪兒來啊?”他說:“我從金山來。”“你到哪兒去啊?”“我就到這裡。”“你到這裡幹什麼?”他說:“我們那邊說我有大智慧,讓我到這兒學教,混飯三界。”“宏范三界”,他說混飯吃的“混飯三界”。這個知客師一看他樣子,就知道這是一個活寶。一個“寶貝”來瞭,怎麼辦呢?本來按禪堂規矩就要把他趕走,但正好諦閑老法師曾經跟客堂打過招呼,說:“你們要對人傢來掛單的客氣一點,尤其要到這裡來學教的要客氣一點,不能對人傢太嚴厲,把人傢嚇跑瞭。”這個知客師:“正好寶貝來瞭,就交給諦老吧。”就到方丈寮說:“有一個學教的。”諦老說:“請他過來吧。”持律師就到諦老那裡先頂禮,然後諦老問他怎麼回事,從哪來。他又復述瞭一遍:“我們那邊都說我有大智慧,到這裡來學教,混飯三界。”諦老一看他這樣子,就知道他被人愚弄瞭。諦老看看,還是把他留下來吧,就跟他說:“你來這裡不要急,先修苦行,早晚都拜佛求智慧,經典就有空慢慢學。”

  但是可貴的是這個持律師非常聽話,他真的就修苦行:打掃廁所,除糞,挑水,行堂,洗碗。反正一天到晚都是沒有停的為常住做事;然後得空呢,早晚還真的就拜佛求智慧;然後請人教他先學五堂功課;學完五堂功課——都背下之後,又請人幫他學《楞嚴經》、《法華經》;他開始根本就不懂,不懂的話,他就背法華會義、楞嚴文句。他在這個過程當中全都背下來瞭。他這個人有一點:他很正直,他很真誠,這樣呢,他的記憶力好——他沒有心機,就把這些主要的經典用瞭十多年的功夫全都背下來瞭。背下來之後,在這個不斷修苦行、消業障的過程當中,慢慢的他的智慧開發瞭。以後他就對經典的義理掌握得很好瞭,好像忽然得到語言三昧似的,能夠辯才無礙瞭。到瞭十多年之後,他就能代座——就是副講,做諦老的副講。諦老如果身體不好,他可以講大座,披祖衣講大座。以後諦老還帶他在外面弘法,也帶他都講大座。還真的成瞭一個很好的法師。最後,原來嘲笑他的那個維那師聽說他真的能夠講大座瞭,都很慚愧,就跑過來看他。你看,原來這個維那師十多年前說過:“你以後成瞭大法師,我給你做維那。”以後真的兌現瞭:持律法師在講經的時候,原來的這個維那還真的給他做維那。然後原來嘲笑他的那些大眾,都在下面聽他講經。那你看看,持律法師這麼一個愚笨的人,為什麼能成為一個大法師?來自什麼?還是誠敬——開發智慧。所以一個修道人絕對不能用機心哪。機心就障礙瞭自己的智慧,這叫愚不可及。最後持律法師臨往生的時候,是預知時至的,還有種種瑞相的。倓虛老法師寫到這個事都特別感慨,持律法師在這樣一個愚笨的根機情況下,能得這樣的成就,說明佛法不可思議。隻要真誠地學佛法,有修行的力量,都能成功。所以我們一定要在誠敬上,下足夠的功夫,要遵循菩薩的教誨。

  那麼下面又重復的開示陸定息說:“你回去以後要向你的母親善巧方便,非常真誠懇切的勸你的母親至心念佛求生極樂。”沒有比這樁事情更重大的。世間上的一切——你吃好穿好,壽命長一點等等,都是夢幻泡影,唯有至心念佛求生極樂才是最真實、最得大利的一樁大事。“這是你體現大孝的一個行為。即便你的母親暫時不能吃素,也不要去勉強她。”因為吃不吃素並不是往生的前提,往生是看她有不有信願——“至心念佛”裡面就包括信、願。那她幾十年都吃肉過來,你忽然讓她素食,不一定她能做得到——但可以循序漸進。先讓她初一、十五吃點花齋,或者六齋日、十齋日吃齋,要循序漸進。他有的勸人傢:“你吃肉就不行,吃肉就不能念佛,因為口不幹凈。”這些,你一定要循序漸進:她吃肉,隻要肯念佛就好,你不能把這個吃素作為她念佛的先決前提。“你不吃素就不能念佛”,你千萬不要這樣說。“但是至少讓你的母親先不要殺生,吃現成的三凈肉,不要在傢裡殺生。”一般人都能做得到。

  “如果你這樣去勸勉她,她隻要肯至誠的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在走向這個念佛的途中,你就等於把你的母親交到阿彌陀佛去料理瞭。她隻要肯念佛,念念念,念到一定的時候,她自然而然的善根發露,自己就不想吃肉瞭。”這方面的例子很多。你勉強讓她不要吃,她做不到。但你念佛,你心裡越來越清凈,就會感覺這個肉——原來感覺到肉很鮮美,你念佛念到有點功夫,覺得這個肉一點都不好吃,很腥很臭。再加上如果他知道眾生跟自己同體,是多生多劫的父母,是未來的佛,她瞭解這個道理,她自然而然就不吃瞭。你強迫她吃,她也不會吃瞭。這都是在過程當中去完善的,開始不可能她有這樣的一個知見和境界。所以她不能吃素,你就先讓她念佛,慢慢的她就能做到吃素。這是世間第一等的孝行。我們救度眾生首先要救度自己最親的親人:父母、傢親眷屬。這是體現孝行的一點。你看《觀經》講中品下生就是純孝之人,他平時沒有怎麼念佛,臨命終時隻要一念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很順利的就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這個孝是非常重要的。

  你看宋代的宗賾禪師,他作為方丈和尚,也是勸母親念佛。為瞭讓母親念佛,把她接到寺院裡面去住,天天勸母親念佛。他母親在寺院念瞭七八年之後,也安詳往生。宗賾禪師等他母親往生之後,成立一個蓮華勝會——就是一個結社的組織,動員大傢來念佛。那念佛主要是一天念一萬聲佛號,劃十字格的。他這個法會一發起來之後,馬上當天晚上做瞭一個夢。夢中有一個三十多歲的貌美男子,穿著白色的衣服和黑色的帽子——氣質非常俊秀的一個男子,在夢中說:“聽說禪師建立這個蓮華勝會,我要報名參加。”宗賾師說:“好啊,你報名參加。那你叫什麼名字?”他說:“我叫普慧。”寫好之後,那個男子說:“傢兄普賢也要參加。”就把普賢也寫上瞭。結果等他醒過來一看,跟其他的長老一說,長老:“哎呀,這可不是華嚴《離世間品》裡面兩位大菩薩——一個普賢,一個普慧?”建立這個念佛的蓮華勝會,都能得到華嚴的大菩薩幽贊,也是宗賾禪師善行的感召。

  在這裡覺明妙行菩薩開示,你們以陸定息為當機眾的這些與會的人,應該勤勉地修行,就是前面的——親近善知識、註意仁義道德、勸母修行,這個全過程必須要至誠懇切,就能得到現世和出世間究竟的利益。

  ——2009年冬季佛七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