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確指》菩薩最後之開示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西方確指 作者: 大安法師2022-08-24

  《西方確指》菩薩最後之開示(上)

  時菩薩一一示已,復告諸人曰:“我自降此以來,凡所言說,皆修行要妙。汝等能時時體會,極力遵行,決生上品。菩薩從此不復再來矣。諸弟子宜各努力,勿虛此會。”時諸弟子聞菩薩語,皆涕泣悲戀,不能仰視。

  請掀開文本第四十七頁。這是最後開示的最後一段:示撤卻鸞乩,專修凈業。在這個最後的開示當中,能夠體會到覺明妙行菩薩對與會的弟子這種悲心切切、反復叮嚀。有五段開示。爾時覺明妙行菩薩一一對弟子們——根據他們修行的情況、根機的水平,加以瞭開示之後,又對所有的人作開示,說:“我自從降臨這個乩壇以來……”這個乩壇前面介紹是從明末崇禎癸未年間到清初的順治丁亥年——也就是從1643年到1647年。這段時間有四年零五個月,一共有二十四會。“在這段時間裡面所開示的一切言說,都是修行的要妙、修行的妙訣。”前面我們也看到,覺明妙行菩薩特別開示一個凈業行人要求善知識。但何謂善知識?他特別談到,比喻如果你要到北京去,你怎麼去?有人就說:“我要問人,問好瞭路,我去。”覺明妙行菩薩不認可這種說法。因為問路如果你問錯瞭怎麼辦?你要去北京,他指到廣州去瞭怎麼辦?所以要問,一定要問到過北京的人,他指路才是正確的。這個佛門講“過來人”,那覺明妙行菩薩就是過來人。

  他在東晉的時候修凈土法門,七日七夜精勤念佛得念佛三昧,然後以七十五歲的年齡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為大菩薩,再以悲願不斷地示現到我們震旦國,作過種種的身份。國王、大臣、比丘、童男、童女,乃至乞丐、屠夫都做過,來隨順眾生的因緣,做種種的教化。所以這個過來人所說的是真實可靠的,是他的經驗之談,這就是“修行要妙”。“你們如果能夠每時每刻體會上面的這些法語,在身、口、意三業當中努力地遵行,落實在行動上,那麼其結果決定能夠上品上生。”這個《西方確指》它指向的目標不僅是往生,而是上品往生瞭。所以我們看開示裡面有時候是談理上的東西——第一義諦。你上品往生需要知道第一義諦的一些道理、一些消息的;如果僅僅在事相上修,那都是中下品的范圍。好,“決生上品”。

  “從此以後菩薩就不再來瞭。”那就是做告別瞭。“諸弟子應該要個個努力,不要虛度瞭這一次與會聞法見面的因緣。”那菩薩不再來瞭,菩薩為什麼不再來瞭?菩薩來是應眾生的機緣而來,眾生有能感之機,菩薩才有所應之緣。所以菩薩無論以什麼身份、什麼形態出現,他的時間——就是所謂壽命——是以機緣為壽命的。眾生的緣息瞭,菩薩所應的這個緣也就息瞭。那在這一會當中,主要的緣就是這八個弟子,八百年前曾經都是師生關系。但八百年流浪生死,還沒有得到正確的修行方法,還在道教裡面去搞煉丹之術。覺明妙行菩薩以悲憫故,以願力故,以這八個弟子的因緣故,降臨在乩壇上,來“確指正修路”——正確的指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正確修行道路。所以就叫《西方確指》,就根據這個偈文來的。

  好,當時的弟子們聽聞到覺明妙行菩薩這樣的語言,都掉眼淚瞭,都很悲痛,都很依戀。這是一般凡夫眾生的情態。就好像釋迦牟尼佛涅槃的時候,你看很多國王、一般的居士——就是沒有斷煩惱的這些眾生,他那種悲痛到什麼程度呢?都是抓胸——抓胸、捶胸還算好一點的,有的就用刀挖眼睛,割耳朵,這樣表明他們的一種悲痛。那這個聲聞都有他一種很悲痛的表達,像阿難尊者悲痛得都忘瞭咨問,都好像不懂得什麼事情瞭。那你看那些菩薩呢,那些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一個個面容非常寧靜,他知道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永不涅槃,隻是示現而已。菩薩就沒有那種情緒化的東西。凡夫眾生他有這個情執,他必然就是悲痛啊,掉淚呀,依戀啦——這樣一個情緒的表達。也表達對菩薩這份深厚的感情,甚至不能仰視。

  菩薩謂曰:“諸弟子,汝等謂菩薩不復再降,恐生懈怠,從此失足,然實不爾。何以故?從是以後,汝等精進,隻是自己精進,舍塵途而登聖域,大智大賢之所為也。若懈怠,亦是自己懈怠,背大道而入淤泥,無知下愚之所為也。諸弟子,但須前進,莫生系戀,但急著力,無事悲哀。”

  針對這樣的一個情形,覺明妙行菩薩就有第二段的開示,很慈悲地說:“諸弟子,你們不要認為菩薩不會再來瞭,恐怕自己煩惱重,生起懈怠之心,解決不瞭生死問題,修道不能進步,又淪落到三界。”這就叫“失足”,一失足成千古恨。那麼人有煩惱,知見如果一顛倒,行為就會造惡業,常常會失足的。這些弟子之所以這樣“涕泣悲戀”,就是對自己沒有信心。就好像一個小孩子,他希望依靠他的父母,一想到他的父母要離開他,他就覺得自己沒有辦法生存,就會哭泣,哀戀——是這麼一種情態。那覺明妙行菩薩就安慰這些弟子:“其實不是這個樣子的,你們不要有這種情緒的表達。”覺明妙行菩薩一定是這些弟子走向瞭正途,比較能自立,他才會離開。為什麼他這一會的見面有四年五個月的時間?也就是培養他們一種自立——能夠站穩腳跟的一種過程。所以告訴他們:“不會像你們所擔心的那樣。為什麼呢?從此以後,你們就會精進修行。”這個精進修行不是一般的動力機制。“是從你們自性裡面生起瞭一種好樂精進修行的心。”就像讀書一樣的,不是被逼的要讀書考大學,而是自己對讀書有好樂,有認知,有興趣,欲罷不能。菩薩這四年多的循循善誘——開示,使這些弟子對修行認識瞭它的重要性,認識到它像吃飯喝茶一樣的:一日不敢離開,離開瞭就會餓死。他明白瞭這樣的一個價值,明白這麼一個道理,所以他自性發起瞭這樣一個善根:要精進修行。這是菩薩能夠看得到的,觀照得到的,所以他才能放心離開。

  “你自己精進,就會舍這個輪回、這個南閻浮提的塵途。”“塵途”這個概念——註意——五欲六塵的客途。在這個塵途裡面我們是匆匆的過客,這個地方不是我們的傢鄉,是在輪回過程當中很快就要過去的分段生死的這一段。而且走在這樣一個客途上是滿面塵埃,身心憔悴。那麼你隻要精進念佛,你就能夠舍這樣輪回的塵途而登上極樂世界的剎土。極樂世界就是“聖域”。這個一真法界——聖人住持的地方,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一去就是阿鞞跋致,所以就叫聖域——就是指極樂凈土。那麼能這樣做,就是有大智慧、大賢德的人的作為。就像前面講“可以超群”,像人中分陀利華似的。你能夠精進念佛求生凈土,舍三界的塵勞登上極樂世界的聖域,這就是大智大賢的行為。如果你不能認知到這一點,沒有這樣的正信、正見,就會懈怠。這個懈怠也是你自性的知見不正導致的。你如果一懈怠下來,就違背瞭大道。“大道”就是清凈道、平等道、大乘的佛道,你就違遠瞭,違背瞭。你違背這個大道就會墮落到煩惱的“淤泥”,必然被這個煩惱所主宰。如果在煩惱裡面,你在那裡面掙紮過日子,在那兒起惑造業,這就是“無知下愚”者的作為。那必然就會墮落到三惡道裡面去。所以告訴與會弟子,你能不能念佛求生凈土,隻有兩個選擇:要麼你登上極樂世界的聖人法界,要麼你就是在煩惱淤泥裡面,到三界的三惡道裡面去註冊,去報到。有時候這種選擇可能就是別無選擇,隻有兩條路可走。

  所以面對這樣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那隻有讓這些弟子們明白:“你們要明智地認識自己的前途方向,必須前進。”就是指向極樂凈土這個寶所、這個清涼池,朝向這個目標前進,不能墮到“淤泥”裡面去。對這個世間五欲六塵、傢親眷屬、恩恩怨怨、功名利祿,不生一點系縛戀著的心——不要“系戀”。一般的,我們的心在輪回裡面太久瞭,對這些傢親眷屬、人我是非、功名利祿常常是留戀的,常常覺得它很重要。那菩薩再告:“對這些東西你得從心理上把它斬斷,知道它是如夢、如幻、如影的東西,不要去留戀這些東西。隻是要趕緊著力。”“著力”幹什麼?念佛。一個真念佛人,他的內心是要有一種決絕的心的:對三界輪回的東西他在厭離當中,真正厭離到極點,不去系戀它。你有一絲的系戀,你的厭離心就沒有成就,你這一念的系戀就會構成往生的障礙。你的厭離心沒有成就,願就不能成就。所以菩薩就說:“你們能這樣做,就沒有必要對我的離開表示這樣的悲哀。這個悲哀沒有必要也沒有作用,主要是你們要著力念佛。”實際上菩薩的離開也就像佛示現涅槃一樣的,要讓他們生稀有難遭之想,趕緊想到:“菩薩作的開示就是藥,我們是病人。我這個病人趕緊服藥,服藥就能夠痊愈。”就這個道理。

  《西方確指》菩薩最後之開示(下)

  頃之復諭曰:“汝等不得更作菩薩再降想。所以者何?鸞乩之設,本為神鬼所依憑,非大菩薩應化常事。汝等若奉教無失,於菩薩生恭敬之心,難遭之想,即是大報恩處。”

  好,這第二段開示以後,這些與會的弟子還是心裡戀戀不舍哪,還是覺得心中沒有主宰,還是在那裡不肯離開。所以過瞭一會,覺明妙行菩薩又第三次開示。第三次開示就講到怎麼去報恩,怎麼去做,就指點他們。因為這些弟子還是想:“哎呀,菩薩最好不要走哇!菩薩天天伴隨著我們哪!下次再來啊!”還是這樣的心理。根據這個心理,就打破他們這些妄想,說:“你們不要再做這樣的妄想瞭——說菩薩還要再來。”不要做這樣的想法,為什麼呢?這裡特別提到個重要原因,就是乩壇——扶乩。“乩壇的設施本來是神鬼所依憑的一個地方。”那麼乩壇我們前面談到,它是在東漢的時候中國民間道傢傳下來的一種法術。也確實,自古以來很多地方都喜歡扶乩,請這個仙那個仙來。他有些靈鬼、神鬼也冒充是什麼大仙過來瞭,或者冒充什麼佛菩薩過來瞭。這些靈鬼有一個什麼特點呢?你問什麼事,或者想治什麼病,問過去問未來,有時候還真是比較準。問世間的善法有時也說得像那麼回事,也不能說他錯;但是如果要問佛法——佛法不是這些神鬼的所知范圍,他可能就說得不行瞭。對乩壇上出現的——你看很多民間團體把乩壇上這些問的東西——包括這些神鬼大仙開示的,會搞成小冊子到處去發行。

  他有些世間善法有時候講得比較對,但這個東西都是不值得去作為根據的。這個紀曉嵐筆記裡面他談到他參加扶乩。紀曉嵐跟他的長兄一塊扶乩,紀曉嵐是詩歌寫得好,但書法一般;他的哥哥是書法寫得好,但是寫詩一般化。然後這兩個人扶的時候還真的有性格上的差異,紀曉嵐一扶乩,顯現的:問什麼詩歌,應對都很精彩;一寫什麼東西就寫得很潦草,不怎麼的。等他哥哥一扶的時候,書法非常遒勁——寫得非常好,但詩歌平庸。所以紀曉嵐通過那個經歷,就發現這些靈鬼是根據扶乩人的特點長處而顯現的。實際上這些靈鬼有個什麼樣的本事呢?他能夠把你阿賴耶識裡面特長的東西給展示出來,是用你對方人之長來作的。所以乩壇所反映的這些也“唯識所現”,也有這個道理在裡面。這樣的一個民間的東西——法術,你說它一概不正確,也不能這樣說;但你把它作為一個重大的依據,也是不可以的。作為重大依據可能就會出禍端,有些靈鬼他都是假冒的,他沒有這個本事。他沒有這種預測的能力,他沒有治病的能力,給你下個藥,你真的去做,說不準就把人治死瞭。治好的人有,治死的也有哦。

  所以就在佛法裡面不提倡這個扶乩。“所以不是大菩薩來應化的經常的事情。”隻是這次來是一個特例——特別的例外。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乩壇,你們要把它撤掉,如果再這麼搞下去是不如法的。好,叫他們撤掉乩壇,那怎麼辦呢?“你們如果能夠依照前面法會的開示認真的去做,於菩薩生恭敬之心,生稀有難遭之想,這就是報答菩薩。”“大報恩處”,菩薩不要求你們什麼,隻要求你們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能解決輪回的苦難,得到涅槃的常樂。這是菩薩的本意,你隻要解脫瞭自己,菩薩就放心瞭。你能這樣做,這就是大供養,叫依教奉行供養。這就是對菩薩最大的報恩。這是第三段的開示。

  時諸弟子雖聞法諭,猶故圍繞,不忍散去。菩薩又諭曰:“諸弟子,菩薩往昔因中,與汝等具有大緣。從此雖不再降,然不得作遠離想。當知覺明妙行,時時在汝等眼前,相逐不舍。汝等慎無一日廢弛,自舍卻覺明妙行也。”

  當時這些弟子雖然聞到瞭覺明妙行菩薩這樣的開示,但還是戀戀不舍,還是像原來一樣的在那裡“圍繞”——不動不走,不忍心散去。你看,這也說明四年來道義上的情感是多麼的深厚!在這種情況下覺明妙行菩薩又作第四段的開示,告訴諸弟子:“菩薩……”這“菩薩”就指自己。“我在往昔的因地修行當中,與你們有大緣。”“大緣”就是很多生都聚在一起成為師生關系——這樣的緣份。“這一世又跟你們見面,讓你們趕緊修凈土法門。從此雖然我不會再過來,但你們也不要作遠離之想。”不要認為菩薩就不管我瞭,不理我瞭,永遠離開瞭,不要作這個想。下面這段是非常重要的。“當知覺明妙行”。“覺明妙行”這個名號是阿彌陀佛起的。覺明妙行,它是代表著這個菩薩自利利他的德行——來立名的。“覺明”是什麼?“覺”就是他的本覺——妙湛的覺心,“明”就是從這個本覺的體性生起的照明一切諸佛剎土的光明,有照明的作用,這叫覺明。那麼由這個妙覺明心來起度化眾生的妙行。“妙(行)”就(是)不可思議的度化眾生的菩薩行。所以阿彌陀佛根據他自利的“覺明”和利他的“妙行”就給他一個名號,“號曰覺明妙行”。這是這個名號的意思。

  好,現在這樣的一個“覺明妙行”,實際上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性德。隻是這位菩薩把這個性德,在他因地的修行當中給它展示出來。一展示出來,這位菩薩就有六種神通,乃至於具有著佛的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和佛眼。你看《無量壽經》講,西方極樂世界大菩薩都具足佛的五眼。他能夠以他的五眼六通來現量觀照法界一切眾生,尤其是有緣的眾生。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就每時每刻“在汝等眼前,相逐不舍”。實際上菩薩永遠不會離開我們,永遠在伴隨著我們。這就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母親每時每刻都在憶念著子女,隻是子女不瞭解這個事情。他舍父逃逸,他不念母,就好像一個親友專門憶念另外一個親友,另外一個親友就專門忘這個親友。覺明妙行菩薩永恒以來都在念我們,都在隨逐著我們,都在關愛著我們,隻是我們舍菩薩覺明妙行而不顧。所以這裡面就告訴大傢:“我覺明妙行還是每天跟你們相逐不舍,如影隨形。汝等就一定要謹慎,不要有一日的廢弛。”就是你們要回光返照,念菩薩的恩德,念菩薩教我修行的方法。如果你廢棄瞭這樁事情,被五欲六塵把念頭牽過去瞭,這樣就是你自己舍卻瞭,是你自己離開瞭覺明妙行,覺明妙行並沒有離開你們。“如果你們專忘逃逝,都在煩惱淤泥裡面去過日子,忘記瞭覺明妙行,是你們自己舍去瞭覺明妙行,我覺明妙行永遠不會舍去你們。”談這麼一個道理。

  少頃又諭曰:“諸弟子,法會既終,宜各散去。菩薩來無所從,去無所至。莫隻呆呆守著,菩薩定不在一幅紙兒上也。各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至誠作禮,頂戴奉行可矣。”

  最後這些弟子聽瞭可能還是覺得:“是不是有更好更美妙的開示?”因為還是依依不舍,所以過瞭一段時間覺明妙行菩薩又作瞭第五段的開示。真是反復叮嚀!你看看,縱然是一個慈悲心非常深厚的父母,對他子女的叮囑也沒有這樣的深厚。又開示:“諸弟子,法會已經終結瞭,大傢應該各自散去。菩薩來無所從,去無所至。”要認知菩薩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就是菩薩證到瞭諸法的空性。我們有個偈子常常念: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水凈,菩提影現中。菩薩就像清涼的月亮,永恒地在遊。遊在什麼地方?畢竟的空性——“畢竟空”裡面。所以菩薩的“清涼月”永恒的在這裡面,隻要我們眾生的心水清凈,馬上月亮就會影現出來。所以月亮永恒地不會離開我們。隻不過我們的“水”看是渾濁還是清澈,來決定菩薩是跟我們在一起,還是我們認為他不在一起。既然是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應眾生的緣他會馬上就過來。“所以你們不要呆呆的守在這個地方,菩薩一定不是在一張紙上存在的。”菩薩是不住一切法的,菩薩又常住在法界裡面:“離一切法,即一切法”的。最後告訴大傢,你們每個人都至心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以至誠心頂禮——“作禮”。“頂戴”就是對前面所作的開示要恭敬頂戴,要依教奉行,就可以瞭。這樣就打瞭一個句號。我們想,這些與會的弟子肯定非常懇切地頂禮,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皆大歡喜,各自離開,依教奉行去瞭。

  你看這個《西方確指》整個的緣起非常奇特,代表著佛菩薩二六時中都在觀照著我們。隻要我們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佛菩薩就不失時機地用種種方式、種種身份來加以救度,這真是“如母憶子”。我們看這個《西方確指》要把自己擺進去,就好像覺明妙行菩薩為我們作開示似的。我們一定能夠在這八個人裡面,找到一個跟我們根機、類別相類似的——他就是對我們作開示的。當時與會大眾是那麼戀戀不舍,我們又何嘗不是這個樣子呢?那依依不舍,最後要怎麼表達呢?怎麼表達無盡的這種感恩呢?最後還是至誠作禮、頂戴奉行——就是最好的報恩。如果能夠按照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所開示的方法認真地做,那麼覺明妙行菩薩在極樂世界常寂光土就含笑地加被我們。覺明妙行菩薩與我們與會的每一個凈業同仁,也都是相逐不舍。以後等我們能夠依教奉行,也得以上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別忘瞭給覺明妙行菩薩去頂禮感恩。

  ——2009年冬季佛七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