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看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這一品講的,是眾生因業感果。註重講業感,也就是眾生造業,一定就會感得果報。閻浮是梵語,我們前面講瞭,閻浮是樹的名字,提是洲,在須彌山的南面有一個洲,這個洲的中央有閻浮樹林,茂密高大,因此得名叫閻浮提,也稱為南贍部洲。眾生,就是指閻浮提當中的,一切有情。業,業有善業、惡業和無計業,就是不善不惡業。感,就是招感,以善業為因,則招感樂果,以惡業為因,就會招感苦果,以無計業不善不惡為因,則招感不苦不樂的果。所謂形端則影正,源濁則流昏,感應之道,絲毫不爽。經中說,未見他作我受,我作他受,乃自作自受。好,我們看經文: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如來威神力故。遍百千萬億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業報眾生。若非如來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變化。
爾時,就是在摩耶夫人,剛剛問過無間地獄完畢之時。在前面分身集會品時,地藏菩薩受世尊的囑咐事,還未完畢,聖母請問地獄的因果之事,地藏菩薩先回答聖母所問,現在於觀眾生業緣之後,閻浮眾生業感之前,重述佛付囑之事,以起下文。
爾時,即聖母剛問無間地獄完畢之時。威神,威是指四無畏。一切智無所畏,佛是一切智人,而無畏懼之心。第二是漏盡無所畏,佛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第三是說障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第四是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神,是指佛具足三明六通,神妙無方,變幻莫測。佛因為具有十力、四無畏、三明六通諸功德海,有大力用,所以稱為威神力。地藏菩薩承著佛的大威神力,能遍百千萬億世界而分身,救拔一切業報眾生,令眾生齊登覺岸,脫離苦海。若非如來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變化。如果不是佛慈悲勉勵加被,就不能作種種神通變化。《大智度論》中說:“諸菩薩修苦行事,難辦難成,想要懈怠,佛安慰言,無得疲厭,當勤精進,行是十力,當得無量果報”,這個就是說,一切菩薩修一切難行苦行,極其艱辛,佛是從這條路上走過來的,知道過瞭這個難關,就得無量果報。因此勉勵這些菩薩們,要精進勇猛,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香撲鼻。在修行最困難的時候,必須要有善知識的接引,否則會功虧一簣,功敗垂成,就會打退堂鼓。所以地藏菩薩這裡說,若不是如來大慈大悲來勉勵我,我就不能以一身來變化無量身,去百千萬億世界,度化受苦眾生。
這裡,地藏菩薩也為我們,做瞭一個尊師重道的榜樣。不管是在傢也好,出傢也好,隻要是進瞭佛門,我們進瞭佛門是來學覺悟的,是來學智慧的,那我們就要跟著師父們,好好的參學,一定要依教奉行,要多聽師父們講的法理,我們是來學習的,不是來挑毛病的,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的。像古大德,他們跟著老師,跟著師父們學習的時候,一學就是幾十年,學成後,自己有能力瞭出去弘法,還是時時刻刻不忘師父的恩德的。我們進瞭寺院,親近善知識,要學習善知識的優點,跟著師父們學智慧,破迷開悟,學光明的一面。好多居士們,到瞭寺廟裡面來,總是挑這個不對,挑那個不對,確實管用,挑的還真準,一挑一個準,師父說。就像昨天我給居士說,別人犯錯的,你也把他看作是佛,他本來就是佛,他肯犯這個錯,來叫你警覺,來叫你警醒,他為瞭自己墮落,叫你能夠得到升華,這真的就是佛,你怎麼還再去責怪別人,再去挑別人的毛病呢,應該生起感恩的心。對師長們也應該是這樣的,師父的所作所為,你會觀的話,你觀到的都是優點,沒有錯的。你看到的是錯的,也許是師父們的善巧方便。《華嚴經》當中說:“勿因善知識善巧方便而見過失”。你們都是看到師父們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就不知道師父們在教化你們用的方法,叫你們自己從這些當中去反省,去改造自己。最後不但不知道感恩,反而去責怪,去造業,誹謗三寶,自造墮落阿鼻地獄的惡業,受苦報。所以大傢一定要小心謹慎,我們學佛學的是智慧,師父剛才給你們講的這叫智慧。你能這麼做,說明你真的有智慧瞭,通過別人的一言一行,來反觀自己,而不是別人的一言一行,你們染污自己。所以會修的,在這個淤泥裡面,他都能修得出淤泥而不染,一身的光明,不會修的,真的到哪裡你眼裡都沒有好人。所以我們一定要看大傢對的一面,不對的一面是做給我看的,我有這個習氣,我要改正,能不能聽得明白。所以一定要感恩善知識們,千萬不能自大,看這裡面,地藏王菩薩多謙虛,到這個時候瞭,修到這種果位瞭,還感恩如來的大慈力故,都是如來的加被,沒有如來的話,沒有佛的話,他也不能變百千萬億身形,度化百千萬億眾生,就是這麼的感恩心。好,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我今又蒙佛付囑。至阿逸多成佛已來。六道眾生。遣令度脫。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翻譯為慈氏,或者無能勝。彌勒菩薩和世尊過去生中,同為同門弟子,一起修行,彌勒菩薩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所以稱為慈氏,修慈最勝,名為無能勝。阿逸多菩薩,就是彌勒菩薩。我們知道,前面佛付囑地藏菩薩,令娑婆世界,至彌勒菩薩出生以來的眾生,悉使度脫。地藏菩薩這裡又重述佛的囑付,意思是說,我已經具足如來的神力,今日又蒙佛在忉利天宮的付囑,將來度盡這些眾生,那我就用神力,去度脫六道眾生,直至阿逸多成佛。地藏菩薩這裡是一種孝心,怕世尊系念這些苦眾生,所以安慰世尊,我一定照著囑付去做,願世尊不要憂慮擔心。
所以我們經常說要報佛恩,那怎麼才是報佛恩呢?報佛恩就是度眾生。像我們平時供花、供果、供香、燈燭,這個隻是表法上的意思,主要一個是要順佛的心。佛心就是要讓一切的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出六道輪回,直至成佛。所以我們要報答佛的恩德,就要弘法利生,要住持佛法,來救度這些輪回當中的苦眾生,這個才是真正的報佛恩。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動經塵劫。迷惑障難。
這是講佛對地藏菩薩囑付的緣由。解脫有兩種。一種是小乘人的解脫,斷見思煩惱,瞭分段生死,出離三界。而這個大乘人的解脫,就是瞭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入無餘涅槃。這裡所說的未解脫,是指還沒有出離三界,還要六道輪回,不能來去自由。這些眾生為什麼不能得到解脫呢?經中給我們說的非常的清楚,是由於性識無定。就是說,這些眾生,他們的習性、妄識不定,時而為善,時而為惡,沒有一個確定的趨向。所以《四自侵經》中說:“學者猶豫,心不專恒,或進或退,故使迷惑,往來不絕”。性識無定瞭,就會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習就是熏習。《占察經》中說:“眾生以無明癡暗熏習因緣,現妄境界,由惡習熏,則造殺盜淫妄等惡業,自然結三惡道的苦果,由於善習來熏,則造作佈施,持戒等善業,故而結成人天等趣的樂果”。這是《占察經》中,給我們說墮落惡道,或者生三善道享福的緣由。為善為惡,逐境而生。由於性識無定,自己又沒有堅定的意志,遇到善的境界,生起善心,去做種種的善事,同樣遇到惡的境緣,生起嗔恨,嫉妒等心,就會去做種種的惡業。
這個師父看到真的是深有感觸的。如果每天來親近師父,在師父的威力下,大傢都精進念佛,師父這幾天備課,沒有時間上課,殿裡就特別的散亂,真的就是這樣。下瞭課瞭,還有好多的居士來找師父,非常有理的來找師父,師父,你不上課,我們都不能安下心來念佛,都沒有過去念的好。師父就說瞭,為善為惡,逐境而生,你們都是被境界所迷惑的,都是被境界所幹擾的。我們現在有些居士,天天在寺院裡面跟著法師們修行,跟著法師們念佛,打佛七,也能精進努力的念佛修行,也有這種精進勇猛的心,來改正自己的缺點和習氣,但是一離開寺廟,一離開寺院,一到社會上,就被社會的境緣所改變瞭,又恢復到以前的狀態,貪圖享受,財色名食睡都顯露出來瞭。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是因為眾生迷惑,不明白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都是虛幻的。瞭不可得,沒有實體的,真正實有的,是我們本來的自性,世間所有的一切的現象,都是我們自性的顯現。明白瞭一切的這種現象事物,都是幻相,就像做夢一樣,夢境一樣,那我們還有什麼可以去貪戀的,有什麼可以爭,有什麼可以奪的。我們就安住在我們的這個清凈本性當中,隨圓就方,每天在這種千差萬別的境緣當中,讓我們的心如如不動。我們就是念佛,好的境界還是念佛求生凈土,壞的境界還是念佛求生凈土。不讓這個心去攀緣外境,不要攀緣外境,有好吃的,師父也說你們不能不吃,不吃也是分別執著,隨緣,吃的不好也沒有什麼,我們也是隨緣。你用這種隨緣的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的心,你念佛,心保準清凈。所以你們都來問我,為什麼念佛我念不凈,因為你們口在念佛,心在攀緣,沒有達到你們的根子,如果你用隨緣的心,清凈的心去念佛,那心才能清凈下來。
像古德說的好,“鐵牛哪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這是比喻心識不為外境所轉。就像這個鐵牛,獅子再在他跟前再吼,也嚇不著他,那個木人也不去攀緣,外面的各種境界,燈紅酒綠也好,風花雪月也好,都是瞭不可得,把心牢牢的定於善法之上,在這個佛號之上,這樣才不會輪轉於五道。而如果逐境而生,生起這個善心就去做善事,這樣感生人道和天道。要是生起惡心瞭,遇到惡緣瞭,生起惡心瞭,就會做惡事,就會感生到三惡道。這樣就會輪轉於五道之中,沒有暫時的休息。經文中,有的說五道,有的說是六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這個是把阿修羅道,並到這個五道當中瞭,所以稱為五道。《大智度論》中說:“佛去久經流傳,法傳五百年後,多有別異,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但是我們要知道,無論是說五道還是六道,統統都是由妄心而起惑,由惑而造業,由業而受六道的果,所謂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華嚴經》中說,若人欲瞭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迷悟生死,都是我們的心所致,所以歇下狂心,五道自然休息,隻因我們信心不切,學之不專,妄心易起,道業難成,因此輪轉五道,沒有暫時的停歇。《四自侵經》中說:“人著色味,諸情不絕,反畏禁戒,眾疑不除,吸吸計常,睹目前事,以是之故,五道不止,則復獲身”。在這個五道當中,今世為人,來生可能生天,也可能墮落到三惡道當中去,輪轉不息,所以時間非常的長遠。
動經塵劫,這個塵劫,就是比喻把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每一個微塵為一劫,那有無量的微塵就有無量的劫,要這麼長的時間,微塵劫,來受諸眾苦,在五道當中,或者在六道當中,生塵輪回。
迷惑障難,迷惑是指五利使和五鈍使。五利使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鈍使就是貪、嗔、癡、慢、疑。這個五利使起惑的力量非常的大,非常的快速,造業受報,那是非常的快速的。五鈍使起惑的力量弱,造業受報也慢,由於這十種煩惱的驅動,對於事理昏蒙錯亂,所以稱為迷惑。障難,障,就是指三障。貪、嗔、癡這是煩惱障;五逆十惡,造作種種的業障;第三個就是報障。造業瞭,受報障,地獄、餓鬼、畜生等報障,這是障。難,就是八難。地獄、餓鬼、畜生、還有北俱盧洲、長壽天、盲聾喑啞、世智聰辯、佛前佛後,為什麼稱為八難呢?是因為他們聞法難,所以稱為八難。眾生由無始以來,由於妄心鼓動,起十使煩惱,障蔽真理,造諸惡業,業成招致苦果,感生八難,經歷塵劫而難出。
如魚遊網。將是長流。脫入暫出。又復遭網。
這是用魚來做比喻,這個魚在水裡遊來遊去,鉆到網裡以後,由於貪吃,由於貪嗔癡鉆到網裡瞭,困在其中不能出來。有時好不容易遊出網外,又迷惑瞭,然後又遊入網中,遭受苦難。這是比喻五道中,性識無定的眾生,漂流在這個生死海中,由於心生貪愛,作諸惡業,而墮入三惡道中,好不容易從三惡道中出來瞭,得生三善道,不久又因造作惡業,墮入三途,受諸劇苦。所以《五苦章句》中說:“三惡道者,是為一切眾生之傢,暫得為天,暫得為人,譬如作客,作客日少,歸傢日多”,在善道的時間短,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我們隻是作客,根在哪裡,根在三惡道。所以佛是非常偉大的,他讓我們脫離六道輪回,不是隻讓你做人生天,那不究竟,隻是短暫的,暫停一會兒罷瞭,作客完瞭以後,還要再回到你自己的老傢,還要受無量的苦。
所以我們今天能夠得人身,能夠聞到佛法,非常的不容易。像佛住世的時候,須達多長者為佛建造精舍,看到地下有一群螞蟻,佛就對這個須達多長者說瞭,這個螞蟻從毗婆屍佛以來,到釋迦牟尼佛,我們知道,毗婆屍佛到釋迦牟尼佛是七佛,經歷瞭七佛,現在還在螞蟻身,還在畜生道。像一尊佛出世,要很長很長的時間,何況七佛出世。那不知道到彌勒菩薩出世的時候,我們說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第八尊佛彌勒佛住世,那這些螞蟻能否擺脫蟻身,還不好說。縱然擺脫瞭蟻身,也不知道何時才能得人身。畜生道的時間這麼長,那麼鬼道和地獄道的時間,比畜生道還不知道要長多少倍呢。而且三惡道中,很難聞到佛法。地獄道的眾生,因為墮入地獄,受苦無窮,嗔恨心讓他們時時刻刻,感受到寒熱刀劍之苦,邪思邪見重,接觸不到佛法,沒有辦法修持。餓鬼道的眾生,心胸狹隘、黑暗、吝嗇、貪心,讓他們時時刻刻,感受到饑餓幹渴等痛苦,也很難聞法修行的。畜生道的眾生迷惑愚癡,你就是為這些畜生,勸他們念佛,勸他們求生凈土,也是很難的。所以能得到人身,才能容易的學佛,有機會獲得解脫,才有機會獲得解脫的。如果我們不珍惜這一生修行佛道,獲得解脫的這個機會,而在懈怠中悠悠空過,豈不是真的太可惜瞭。報人身難,已經很難瞭,然後又能聞到佛法,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百千萬劫,都說的這個概念都比較小。
我們看看我們現在,又有幾個能真正聞到佛法的,能肯求生凈土的,沒有的。那沒有怎麼辦,就像我們今天在外面去綠化,外面的人來種這個樹,多一點點的活他都不肯幹。像過去的人善良,他多幹一點就多幹一點瞭,這樣就給自己修福報瞭。現在不是這樣,多一點活他都不肯幹,這就什麼,真的沒有福報,一點都不肯佈施,就多鋤幾鍁土,他們都不肯幹,這是最最起碼的善良吧,也給自己修瞭福報瞭。不是說給寺院裡面去佈施,你就修福報,對社會大眾也是這樣,我們能多幫助別人一點,我們還有福報去來修福報,如果你斤斤計較,這種狹隘的心還有什麼福報可談。我們千萬不要認為我幫助別人瞭,我就吃虧瞭,如果你能有幫助別人的機會,說明你還有福報可修,如果連幫助別人的機會都沒有,這個心量都沒有瞭,那真的是太可憐瞭,都沒有機會修福報,這個你們應該能聽得明白。所以我們盡量去多幫助別人,不要讓心胸這麼狹窄,做人我們是修福報最方便的,最好修福報的,借著這個人身,來圓滿我們的功德,就是這樣。
以是等輩。吾當憂念。
佛之所以殷勤付囑地藏菩薩,讓他救度一切受苦眾生,正是因為這些眾生性識無定,一會兒為善,一會兒作惡,飄流於三界六道之中,受無窮的果報,佛把一切眾生都當成獨子,所以無限憂念。
汝既畢是往願。累劫重誓。廣度罪輩。吾復何慮。
罪輩就是指五道眾生。因為雖說我們現在在人道,還有在天道,但是因為這個阿賴耶裡面,也有惡的種子,隻要你不修學解脫的法門,早晚都是要墮落三惡道的。所以即使是三善道,也是罪輩,釋迦牟尼佛所憂念的,就是在這個五道中輪轉的眾生。現在地藏菩薩,要完成他累劫發的,度盡一切罪苦眾生的深弘誓願,所以佛還有什麼可以憂慮的呢。
我們今天有幸能夠得到人身,而且能夠聞到佛法,而且解脫最為方便易行的凈土法門,大傢一定堅持,深信、深信切願,修行辦道。如果還不能堅定自己的信願,好好的念佛,求生凈土,就有可能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不但自己要受無盡的苦,也對不起諸佛菩薩的這種護念和憂念。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自己,這一世的瞭脫,當為大事來做。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薩累劫以來。各發何願。今蒙世尊殷勤贊嘆。唯願世尊。略而說之。
這是當機者請問地藏菩薩,累劫所發的誓願。菩薩於世間之愛,悉皆遠離,離欲得禪,成就無漏功德,解脫塵勞煩惱,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無有不定時,所以稱為定自在王。因為剛才世尊贊嘆地藏菩薩,累劫發弘誓願,廣度罪輩,定自在王菩薩趁機發問,不知地藏菩薩於累劫中,都發的什麼大願,而蒙世尊在大會中,如此稱揚贊嘆,唯願世尊為大眾略說,使見聞者,都能夠同種善根。
爾時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諦聽,就是用心仔細的聽。諦聽諦聽,善思念之。這是告誡當機者,對法要生起殷重心,專心聽法,好好思惟。諦聽能成就聞法之慧,從聽而思,思惟其義,成就思法之慧,這叫諦聽善思。不是我們意念紛飛,我們的思是什麼思,我們的思,都是把我們的種子庫,給翻過來倒過去,妄心。而這個思惟,是佛語和我們的身心柔為一處,專心一志,這個叫諦聽善思。這樣能成就聞法之慧。一說瞭思惟,你們就滿腦子想瞭,翻過來倒過去的想,這叫妄心,一心多用。這個思惟是止於一處,心和佛語融為一體,沒有二念,是這個意思,大傢能不能領悟得到。不要一說思惟瞭,你們就去狂想瞭。還要念念不忘,反復觀之,觀久瞭便能悟入,去惑見理,成就修慧,聞思修三慧具足,才是真正的聞法。諦聽善思能成就三慧,所以佛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就像我們說的平時聽經,佛法弘深,願門廣大,要想聽聞經法,得到受用,一定要恭敬的去聽。去妄相、去文字相、去語言相、離心緣相,不要帶著你的思惟來聽,不要帶著我們的眾生的這種妄念的思惟來聽,用誠敬心,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聽經的時候,心要清凈,把心裡各種各樣的念頭,都把他放下。
有的居士聽經怎麼聽,都說這個法師講的經好,我來聽聽,到底有講錯的地方沒有,來給師父來印證,講完瞭以後下瞭殿瞭,說,師父你經講的不錯,沒有錯的地方,不錯。這就是帶著分別,帶著自己先入為主的意識心來聽,我們在聽經的時候一定註意,把你的念頭全部放下,也不要念佛,也不要手裡拿著念珠,更不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入半定,一隻眼入定,一隻眼來找毛病,我們都是帶著這種心來聽,那怎麼能叫諦聽?怎麼能成就聞思修三慧?成不瞭的。因為你還沒聽瞭,你的分別心和執著心,已經生起來瞭。和我們念佛號一樣,念茲在茲,聽經就是我們的心,意識,我們的這種一心和經文融為一體,你才能領納於心,領納瞭以後,你才能在這個實踐當中,才去如法的修行,就是這樣。師父這個問題應該講明白的瞭,你們要多聽幾遍,到底我們該怎麼去聽經。還有,師父講經的時候,不要做筆記,你做筆記瞭,又用的是意識心,隻管去聽,反反復復的聽,一遍不懂,多聽幾遍,書讀千遍,其意自知,用清凈心我們去聽,我們去接受。《大智度論》中說:“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為說”。好,我們看下面的經文:
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爾時有佛。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六萬劫。
佛,有天眼通,觀往昔久遠劫以前的事情,就像看今天的事情一樣,看得清清楚楚。佛就給定自在王菩薩說瞭,在過去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那這個時間就非常非常的久遠瞭,我們這些都是印度的大數目,我們知道也就行。非常久遠的時候,那個時候有佛出世,號一切智成就如來。一切智成就如來,這是以智立名,一切智,是指能如實瞭知,一切世出世法的智慧,這尊佛無明破盡,徹底圓成瞭知一切法的智慧,所以叫做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佛的通號,所有的佛都具足這個通號的。如來,《成實論》中說:“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佛與眾生都具足真如之性,唯有佛實證真如之性,佛因為已親證真如之性,所以才能乘如實之道來此世間,自利利他的事都能圓滿,所以稱為如來。應供呢,就是諸佛世尊諸漏已盡,堪為世間的福田,而應受人天的供養,所以名為應供。供養佛能夠得無量福,眾生供養佛,實在講,不是佛需要眾生供養,沒有必要的,他已經如如不動瞭,而是佛為瞭成就眾生,為瞭幫助我們,給大傢一個修福報的機會,給大傢一個種善根的機會。因為你們沒有福報,佛要給你們一個機會,讓你們去修福報,因此修這個福報,善根因緣成熟,能夠悟入佛道,修菩提。所以我們幫助別人,還一定要感恩別人,這才是真正的有智慧。就像我剛才講的,見到眾生的錯誤,應該感恩別人的,而不是指責。見到眾生的錯誤,你有機會改正瞭,你是不是應該感恩別人?大傢給你有機會去修福報瞭,你是不是應該感恩別人?就像剛才說的,連修福報的機會都沒有瞭,可憐憫者。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用世間的這種顛倒,顛倒的妄想,來判斷、來思惟。應該用智慧,我們學佛法學的是智慧,這多有智慧,看到別人的錯,我們感恩別人,別人寧可自己犯錯,也要提醒我們。我們幫助別人,要感恩別人,別人給我們機會去修福報,讓我們能夠得到圓滿,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我們現在顛倒,你看看,我幫助他瞭,他都不感恩我,福報折完瞭。這是應供。正遍知,佛對於十法界的事理,性相,因果,無所不知,正遍知。明行足,足是具足,明是光明,是指的智慧,行是指的福,修福的福,這是指福具足。我們在講三歸依的時候,我們講歸依佛,兩足尊,這兩足就是福慧具足。佛的福與慧都圓滿具足,所以稱為明行足。善逝,這個逝就是逝去的意思,離去,善逝,就是指佛離開世間時,是入於涅槃法性,所以佛的離去是善的境界,大傢能聽明白吧,佛的離去他是善的境界。而我們眾生,報盡命終離去之後,多數還是在六道輪回當中,稀裡糊塗的輪回,輪轉不息,受苦無盡,所以稱為不善逝。如來,我們剛才講的,如來和善逝正好是一對,如來是指乘著佛的真如之性而來。真如之性,無來無不來,無來無去,佛大慈大悲為度化世間的眾生,性上無來,性入於涅槃,相上有來,雖無來而現有來。善逝是乘著真如之性而去。而實際上是無去而去,這個要是理解瞭非常有意義的,能夠幫助你理解我們的這個自性的,這講的就是我們的性德。世間解,世間有這個有情世間和無情世間兩種。佛對於所有世間、一切凡聖、染凈、事理、因緣果報、本末究竟悉知悉解,所以得號世間解。無上士,佛在十法界中,最尊最貴,沒有能夠超過的,所以稱為無上士。調禦丈夫,佛應機說法,能夠調伏教化眾生至於善道。《法蘊具足論》中說:“調禦士者,謂佛世尊,略以三種巧調禦事,調化一切所化有情。一,於一類,一向柔軟。二,於一類,一向粗獷。三,於一類,柔軟粗獷。”這就是說,佛教化不同根機的眾生,用的方法不同,時而以柔軟語,時而用嚴厲的語言,時而恩威並施,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是為瞭幫助眾生,息滅貪嗔癡這些煩惱,心得清涼,永離眾苦,獲得解脫。天人師,佛是人天的導師,所以稱為天人師。當然包括六道一切眾生,天人師是略講,天人包括六道一切眾生。佛是梵語,譯為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稱為佛。世尊,佛具足一切大功德,大威神力,為一切世間的眾生恭敬尊奉,所以稱為世尊。從如來到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共十一種稱號。《瑜伽論》和《成實論》中,把無上士和調禦丈夫,合為一個名號。《大智度論》中則把無上士和調禦丈夫分為兩種,而把世尊作為特別的尊稱,因為具有前面十號之德,所以為一切世間所尊敬,稱為世尊。所以我們通常都說,佛有十種通號,那這尊佛的壽命是六萬劫,是長壽,示現長壽來度化眾生。
未出傢時。為小國王。與一鄰國王為友。同行十善。饒益眾生。
出傢,就是出離在傢煩惱系縛的生活,而修清凈梵行。出傢是一件非常鄭重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值得贊嘆的事情。古人說,出傢乃大丈夫事也,非王侯將相所能為也。順治皇帝也贊嘆說,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出傢並不是要逃避責任,或者受到什麼挫折,而是要做佛法的傳承者,是人天的導師。佛法能夠在世間流傳下來,就是靠一代一代的出傢人,千辛萬苦的努力。佛在很多的經典當中,都宣說瞭出傢的功德,要比在傢的功德,要大的很多很多,不要說終身出傢,即使一日一夜出傢,其功德也難以思議的。《本緣經》中說:“以一日一夜出傢故,二十劫不墮三惡道”,永明延壽大師在《萬善同歸集》中說:“乃至醉中剃發,戲裡披衣,一曏之間,當期道果,何況割慈舍愛,具足正因,成菩薩僧,福何邊際”。所以如果一個在傢人,他想當然的認為,自己的功德可以和出傢人相提並論,覺得自己的功德,可以和僧寶平起平坐,那真的是太驕慢瞭。我們現在看,稍微聽瞭幾部經,然後就對出傢人品頭論足,說出傢人這也不如法,那也不如法,這真的是造瞭無量的罪過,這等於是在滅佛法。
沒有出傢人在,誰來示現這個形像,那佛法靠什麼去傳承?所以我們在傢弟子,一定對法師生起恭敬的心來,他們能在這麼青燈古卷當中,這樣的去給大傢表法,而我們是在這種風花雪月,我們要比出傢人差的太多太多瞭。好,我們再接著看。一切智成就佛,在他沒有出傢之前,曾做過小國王,菩薩可以示現在傢相,而成佛必須要示現出傢相的。這個一切智成就如來,他和鄰國的國王是志同道合,兩個人共同修行十善,而且以十善法饒益眾生,十善就是指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癡,這兩位國王不但自己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都修十善,還教導人民也都來修行十善。
其鄰國內所有人民。多造眾惡。二王議計。廣設方便。
這兩國的國王,都是以十善饒益眾生,但是一切智成就如來,鄰國內的所有人民,大多數作惡,不受十善的教化。在《事佛吉兇經》中講:“既不燒香燃燈禮拜,恒懷狐疑,瞋恚,罵詈,惡口,嫉賢,又不六齋,殺生趣手,不敬佛經,若疾病者,便呼巫師,卜問解奏,祠祀邪神,此從宿行惡道中來,現世罪人,死入泥犁,被拷掠治,酷不可言,皆由積惡其行不善故”。人民造惡,不修十善,會感得種種的苦報,所以兩位國王一起商議,如何廣設善巧方便,來救度這些造惡的眾生。
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餘。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
這兩位國王經過商議,唯有這個願力最大,有願必成,所以二位國王同時發願。一位國王發願,自己先成就佛道以後,再來度化六道的眾生,令使無餘。還有一位國王發願,要先度一切眾生,都脫離六道輪回,而證得無上菩提,然後自己再成佛。《大智度論》中說,成就眾生有兩種,第一種有先自成功德,然後度眾生。第二種有先成就眾生,後自成功德。成佛是度眾生的根本,能廣度眾生,就像經中說,一人出世,多人蒙慶,福樂饒益,佛世尊也。所以一王發願,要先成佛,再來度化眾生。而另一位國王發願,先度盡眾生成佛,自己然後再成等正覺。這是菩薩發心,不忍眾生在六道之中死此生彼,隨所作善惡業而受各種苦報,所以先度罪苦眾生,令得無上涅槃之樂。所以菩薩為救度眾生,而往來於三界,隻不過眾生是被這個生死業報所束縛,在三界受苦的可憐憫者,而菩薩雖在三界內,卻是已得解脫的自在之身。自由自在,自己能夠做得瞭主宰。
所以對於先成佛道度盡眾生,或者度盡眾生方證菩提,沒有什麼不同的,隻不過跟每個人的願力不同。佛告定自在王菩薩,一王發願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一王發願永度罪苦眾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這是總結,先發願成佛,再來度眾生的這個國王,就是現在的一切智成就如來,他已經成佛百千億劫。第二位國王,發願度盡一切眾生,如果有一位眾生未曾得度,誓不成佛的,就是現在的地藏王菩薩。有願必成,斯言不虛,願力就是心力,一切力中,心力最大。我們念佛臨終往生,也全仗願力。《行願品》中說:“是人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敗壞,以致親屬威勢,象馬珍寶,悉皆散滅,惟有願王,不相舍離,一切時中,引導其前,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傢。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