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大傢請看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就是最有名的第十八願,稱為十念必生願。
此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是根本願。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阿彌陀佛之所以發大誓願,建立極樂世界,無非就是令一切眾生往生,而十念必生願,就是往生凈土的正因,其餘的四十七願,都是讓眾生對極樂世界生欣求心而入此願。如果沒有這一願,就沒有往生的因,沒有往生的因,其餘的願也就形同虛設。所以其餘的四十七願都攝在此願。這第十八願是彌陀誓願的根本,也是願中之王。
下面我們來看願文。十方眾生,這是彌陀大願所被之機,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是要攝取什麼樣的眾生呢?這裡說明,就是要攝取所有十方無量無邊、無數世界的一切眾生。在漢譯和吳譯的願文中指出,乃至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字,皆悉踴躍,來生我國。也就是,阿彌陀佛不嫌任何眾生的罪業,不要說是惡人,連畜生道的眾生,餓鬼地獄的眾生都要救度,都要讓他們能夠快速的成佛。所以說阿彌陀佛真的是無上的大慈,平等的大悲,如一輪明月浮於萬水,不嫌淺深;如一個太陽照諸世界,不選高下。攝萬機於一願,納千品於念佛,不舍一人,平等度脫九法界一切眾生。這就像慈母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不論是貧窮的也好犯錯的也好,乃至是進瞭牢獄的這些兒女們,反而是更加的惦念、關心,想盡辦法來幫助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那麼設立一個怎樣的修行方法,才能讓這個根機千差萬別的所有眾生,都能往生凈土一生成佛呢?阿彌陀佛在因地觀察瞭諸佛剎土,看到一切的眾生,無量劫以來造作種種的惡業,一切時中,貪愛之心常染污善心,瞋恨之心常燃燒法財,所以這個三學六度難修,諸行萬善難成。孝養父母等世間的這些善法都難以做到,更何況出世間的善呢。如果是以造像起塔作為往生的條件,那貧窮的人往生就沒有希望,畢竟富貴的少,貧困的多;如果是以持戒作為往生的正因,那這個破戒的,肯定就沒有希望瞭;如果以智慧高才作為往生的條件,那這些愚鈍,還有這些下智的眾生,就往生不瞭。所以阿彌陀佛用瞭五劫的時間思惟,舍掉六度萬行,選擇以念佛作為往生的正因。十方一切眾生,隻要你信願持名,就能乘佛願力往生凈土。凈土宗的四祖法照大師在《五會法事贊》中說:“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來迎,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不簡多聞持凈戒,不簡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我們今天能夠遇到如此方便易行,而且還能一生成佛的念佛法門,一定要生希有想,一定也要更加的珍惜。這個看似簡單的方法,非常的來之不易。阿彌陀佛為瞭讓我們這些根機陋劣的業障凡夫,脫離生死苦海,思惟五劫,又修行瞭無量劫才成就的。
我們怎樣來報答阿彌陀佛的這個恩德呢?不隻是我們現在所謂的修行,多去燒香、多去上供,我們要真正的發起這個信願的心,我們關鍵是要以經文來信願奉行,也就是說的依教奉行,就像我們《彌陀經》當中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什麼樣的才是《彌陀經》中的善男子、善女人呢?就是依佛教導,依凈土法門的教理,信願持名,就是我們凈土宗的善男子善女人。我們大傢現在學佛有好多的錯誤的信仰,所以世間人都稱我們迷信。我們學佛要不就是求富貴、算命,想瞭解自己的福報,古人說嘛,君子問災,小人求財。我們學佛不隻是去求平安,這些都是世間法,我們應該做的,就是以佛的真理,作為我們覺悟的方向,作為我們修行的目標,真正的發起信願求生凈土的心,這就是依教奉行。我們學佛的覺悟,佛令我們舍的我們要舍,佛在經中要求我們做到的,我們要去做到。佛給我們制定的戒律,都是自利利他的,幫助我們恢復我們的覺性的,不是對我們的約束,也不是對我們的束縛,而是幫助我們解脫的。所以我們要處處和經教要相應,隨順佛意,隨順佛願,這樣才是真正的報佛恩。
好,我們看下面的經文。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段經文就把我們凈土宗的信、願、行,全部都包括在內瞭,也就是我們說的三資糧。至心信樂是信;欲生我國是願;乃至十念是行。我們先看至心信樂,至心就是我們說的真誠心。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說:“所謂至者,真也;誠者,實也”。所以至誠心即真實心,一切眾生的身口意業,必須於真實心中作,不能外現賢善精進之相,而內懷虛假,甚至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調。師父現在觀察到,我們現在有的居士,在寺廟裡護持三寶、護持寺廟,也非常的發心,每天也在念佛,可是一遇到事情瞭,這個學佛的心真的就沒有瞭。我們一定要時時來檢討自己,不是說看你每天怎麼做,而是要看你每天的心思安住在什麼地方的。就像我們在寺院裡面護法,大傢相處總會有一些磨合,在磨合的過程當中,會有一些的不如自己意的時候,有的居士就會生出嗔恨心,不肯原諒對方,這都是什麼?這都是沒有真正的至誠求生凈土的心。大傢都念佛,將來都是往生極樂世界,都是去做法眷屬,哪有什麼可以不去原諒的問題,是不是。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檢查我們自己,是不是真的是念佛的,是不是真的求生凈土的。一件小事互相嗔恨半年、一年,老死不相往來,那我們用這種心念佛,我們想想,起不起作用?和阿彌陀佛的這種平等慈悲心,相不相應?還有的居士口是心非,口口聲聲是說想學佛,其實,每天所作所為和念佛根本不相應。出現這種問題師父也檢討自己,真的檢討自己,因為什麼呢?都不是你們的錯,都是我的錯。誰讓我生在末法,到極樂世界是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是真的有福報,真的有善根。而師父今天是和你們聚會一處,不是你們的錯,都是我的影像所顯現出來的。所以都是師父沒有修好,都是給師父的一個提醒,當我遇到這種境界的時候,說明我的阿賴耶裡面,還有這些依報不夠莊嚴的現象出現。為瞭求生凈土,應該更加的去信願持名,更好的念佛。這樣,把你們也感招到隨著師父這個正報,這個依報也是莊嚴,就像極樂世界一樣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看,阿彌陀佛在因中行菩薩道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都是真實心中作。所以修行人如果不真實,就和阿彌陀佛的佛性,師父說阿彌陀佛你們很難理解,師父說就和阿彌陀佛的佛性不能相應。那和阿彌陀佛的佛性不能相應,那我們念佛的這個清凈慈悲平等的心性,怎麼能夠顯相出來?顯相不出來的。這就是為什麼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口裡是念,心性和清凈平等覺,和無量覺無量壽無量光不相應。所以我們一定要深深的理解這個至心信樂,一定要深信,決定相信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絕對相信,我們要信願持名就能和阿彌陀佛感應,乘佛願力,往生極樂世界。不能有一絲毫的疑惑的,哪怕就是釋迦如來在你面前,勸你改變修行的法門,你也堅決不違本願。如果能這樣做的話,佛祖現身尚不能改變你的信願,更何況邪魔外道,虛偽邪說也不會迷惑動搖,那能夠這樣信的話,才能稱為深信。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要時時反省,自己是不是有這個疑心潛伏於內心深處,什麼樣的疑心呢?我們經常有這種現象的,好多居士來問師父,說師父,你看我能不能往生?這就是一個疑心,不相信自己,不相信阿彌陀佛。有的還疑惑,我隻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不去做點善事,我能修到福報嗎?這個疑心也非常可怕的。甚至,我們每天來念佛的一個居士,經常說瞭,就憑你們還想往生?極樂世界這麼好去的嗎?這些都是疑心,真的是對凈土法門不瞭解,這個都是懷疑阿彌陀佛本願之心。我們一定要信自信他,信自己的佛性和阿彌陀佛等無差別,不管你有多大的習氣,不論你有多大的業障,但是,你本來成佛,隻是被業障所障礙住瞭。隻要你真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你的清凈本性自然顯現。就像撥雲見日一樣,太陽本來存在,隻是被業障所障礙住瞭,當我們念這一句彌陀名號的時候,我們的清凈本性他就自然顯現,阿彌陀佛的本願之心自然和我們相應,他的本願加持我們往生凈土,就是這個道理。說凈土法門,是一個難信易行的一個法門,難是難在信上面,你隻要深信瞭、切願瞭,師父說,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加持,你肯定往生。
那怎麼樣來破除這些疑心呢?道綽大師在《安樂集》中說:有的三昧能除貪,有的三昧能除瞋,有的三昧能除癡,除過去的、除現在的、除未來的,隻有這個念佛三昧一切都除。所以念佛能除掉疑。在《無量壽經》中也講,“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也就是說,聽聞到彌陀的名號,能發起信心,疑心自滅。如同明來則暗去,當下一體成就。因為佛號中具足佛的願力,眾生稱念,佛力自然運作,攝念佛人佛心入凡心,心生起信,歸於凈土。就像偈子中說,“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所以,我們為什麼一年要舉辦幾次的精進念佛七?不但是為瞭增加大傢的念佛的功夫,還要增加大傢的信願,對往生能夠生起大的信心。這個第十八願是承接著第十七願,諸佛稱嘆願而來的,十方諸佛,在各自的國土上稱嘆彌陀名號,十方眾生聞而生信,至誠真實,無疑無慮,歡喜愛樂,對往生生起好樂之心,向往之心,這就是至心信樂。這個樂也含有願的意思,相信瞭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但是不見得一定要願意去,有瞭這個好樂之心,就會非常的向往,能夠生起欣求心,所以下面接著就談到瞭願。 欲生我國,這個欲就是願的意思。對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具足深信,就發起瞭欲生我國的大願。蕅益大師說:“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誓願是菩提的正因,所以持名念佛必須有信願為先導,那麼持名之功,才不致於落在人天小果上面去。就像行路人,要先看清道路,然後才能啟程達到目的地。由此可知,凈土法門以信願為往生之券,如果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乃至一念,也決定往生。因此有信願,則與佛有緣,有緣便蒙佛力加持,蒙佛接引。如果沒有真實信願,縱將這個名號念得如銅墻鐵壁一樣,即使你念到一念不生,也不能得生凈土,因為你沒有願往生的心。
那既然願如此重要,我們怎樣才能做到發真實的願呢?願的內容很直接,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要做到真實發願,就要我們在平時要多下功夫。不管任何的情況下,我們都要先觀照一下我們的心,我們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和往生相恒順的。如果我們和往生是違背的話,那我們就趕緊轉過念頭來。其實,師父也經常跟大傢說,行住坐臥都能考驗出我們是不是往生的心。古人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念頭出來瞭不要緊,趕緊想想,我和往生是相應的還是相違背的,相違背的趕緊阿彌陀佛。我是要求生凈土的,我是發起瞭求生凈土的菩提心願的,轉過來念頭來。這樣更增加瞭你求生凈土的根,時間長瞭,他自然就會產生力量,處處你都是為瞭往生而去做的。在《凈土十疑論》中的序中說,這是楊傑居士,我們在《彌陀經》中講過他的公案。楊傑居士在《凈土十疑論》中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也會被此愛所牽,而不得生。想想我們在生活中,有多少的牽掛,多少的這種欲望,這種愛,父母、妻子、財產,現在我們有的居士喜歡文玩,玩珠子,看瞭都是為瞭念佛,其實,是對這些東西生起瞭這種貪心,生起瞭愛。你有一物不輕就是妄,有一念不除也是愛,這都是與我們往生相違背的。當我們臨欲命終的時候,這一物這一念就會牽掛我們,就會成我們的束縛,耽誤我們往生的。一定要放下這些貪愛,往生才能夠沒有障礙。但是要想放下,確實也非常不容易的,如果要是容易的話,釋迦世尊不會在《彌陀經》中三次勸願瞭。但是從這個凈土的角度來說,障道的因緣多,跟大傢說也不是壞事的。就像師父剛才講的,甚至他可以幫助我們增上我們的信願的根。如果在每一次的貪愛的時候,都能告訴自己,都能提醒自己,我是要往生的,那我們這個心中,就會產生一種力量瞭。一次發願是一種力量,兩次發願就是兩次的力量,如果你在每一次的出現逆緣的時候,你都能夠覺起,你都能覺悟,發起願來,那這個力量就會越來越大的。那我們的這個生命,逐漸的隨著往生的這一個方向來去生長,就是為瞭往生而去活著,用我們的話說,巧把塵勞作佛事瞭。行住坐臥都是為瞭往生,利益眾生也是為瞭往生,我們就這一個方向。其實,還不離世間法,但是還是在做著往生的事業,求生凈土的事業。我們做一個比喻,就好比一棵樹,它始終都是向著西方去長,時間長瞭,無論何時,你把這棵樹砍斷的話,那它都會向著西方去倒下的。如果我們就是為瞭往生而生活,那我們可以說,在我們臨欲命終的時候,跟大傢說不需要助念,他順其自然的他就向往極樂世界瞭。所以我們平時要發願,把這些障礙的因緣都變成增上緣,你平時做得瞭主,那往生的時候跟大傢說,你一定可以自在,自在什麼?自己做得瞭主,才是自在。
唐朝的道昂法師他修行的非常好,他平時就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當他預知時至的時候,到瞭約定的時間,他升上高座,這時候香爐中發出瞭奇異的香氣,道昂法師於是引領四眾弟子,受菩薩戒。他說戒的時候言詞義理,切中心要,讓聽聞的人非常的感動,生起虔誠恭敬之心。這個時候,天空中演奏著美妙的天樂,聲音響徹雲霄,道昂法師向天空中看去,然後他告訴大眾,兜率陀天的天人來迎接我升天,然而天道是生死的根本,不是我所願,我常起願的是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此願不能完成呢?才一說完,諸天大眾一下子就散去瞭,馬上,極樂世界的香花伎樂,充滿瞭整個虛空,像美麗的雲彩一樣,蓮花馬上騰空而出,回旋圍繞在大眾的頭頂上,在場的所有人,都看的清清楚楚的。道昂法師又對大傢說瞭,大傢珍重,好好安住,現在西方極樂的祥瑞已經現前,我要往生去瞭,才說完,隻見香爐從他手中墜落,即刻他就坐在高座上,他就往生瞭。那我們知道,兜率陀天的快樂不是我們人世間所能比的,那如果道昂法師平時不是這個信願堅固,面對這種境界的時候,也很難做得瞭主宰的。這就是因為他有堅固的信願,再好的境界都不是我所願,我隻信願極樂世界,這就是信願堅固。
那我們大傢信願堅固瞭以後,我們就要落實到行上瞭。經文中就說瞭,乃至十念。善導大師說:“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決定往生無疑也”。所以,我們就可以這樣來理解乃至十念。學佛早的可以從現在開始,念幾十年的佛,盡形壽稱念彌陀名號,一直到臨欲命終的時候;學佛晚的人呢,甚至在臨欲命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開導,發願求生凈土,乃至十念甚至一念都能往生。能不能往生,不是跟你學佛的時間長短有關系,而是和你的信願有無有關系。當然你念佛念的越多越好,就像這個徹悟禪師說的,“以此信願之心,執持名號,持一聲是一九蓮種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隻要具足信願,無論你是在傢還是出傢,不論你是聰明人還是愚鈍之人,不論你是善人還是惡人,隻要能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所以善導大師把這一願,稱為念佛往生願,而不是叫做十念必生願。因為信願具足,上盡一形,下至一聲,不在乎稱名遍數多少,都能夠往生的。大傢一定要有信心的,聽完這個以後,大傢不要再麻煩老和尚,說師父,我學佛晚的不能往生。學佛早晚不要緊,看看你有沒有信願,哪怕你現在有信願,下午都能往生,馬上都能往生,是不是,是和你的信願有關系的,師父講的經一定要多聽幾遍的。
那我們講到瞭十念必生,一念都可以往生的話,那有的人可能就會生起僥幸的心理。認為既然一生造惡,臨終十念都能夠帶業往生,又都不退轉,彌陀如此大願不可思議,那我們先玩玩,先忙於世間的貪嗔癡吧,到臨終再念佛也是可以的,這是錯誤的思想。師父曾經看過,有一位法師,居士提問他,說的打麻將,然後臨終再念佛,可不可以往生呢?這位法師回答:可以往生。師父今天說呢,從理論上來說有機會,但是微乎其微。我們試想一下,每天都是貪嗔癡的心,每天沒有安住在求生凈土上面的心,我們這個臨欲命終的時候,怎麼能生起信願的心?今天聽到彌陀名號瞭,都沒有發起大感動的心,大求生心,那我們到臨欲命終這個四大分離的時候,你能舍掉哪一樣?舍不掉的。你臨欲命終的時候,你的哪一個種子熏修的重,哪一個種子會起現形的。你貪愛兒女的心重,臨終準是貪愛兒女而生起來;貪財產的人,臨終準舍不掉他的財產。所以蕅益大師說:“業道如稱,重者先牽”。我們現在沒有厭離娑婆的心,都是喜愛娑婆,對求生凈土沒有欣求的心,那你臨欲命終這個四大分離的時候,我們試想一下,怎麼能夠生得出來?也許能,微乎其微。但是隻要你能生得起來,就可以往生,從理上說是可以這樣的。但是,師父可以說微乎其微的。你就敢保證你有這個大善根機,你有這個大福德因緣,很難的。我們千萬不要抱著這種僥幸不老實的心態,從現在就培養我們求生凈土的信願,每天都要把你所做一切,回向求生凈土。就像師父剛才說的,每天都要把你的一切,都回向願生西方凈土中,這樣,往生有把握的。維則大師在《凈土或問》中說:“砒霜鴆酒是毒中之毒,這種說法比砒霜鴆酒還毒”。就是我們剛才說的,平時不修行,臨終想僥幸往生,比砒霜鴆酒還毒。不但耽誤自己,而且耽誤天下人。所謂造惡凡夫臨終念佛的,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在臨終遇到善知識,才能念佛往生,萬萬人中也沒有一個半個。你又不是神通聖人,怎麼知道自己是好死還是惡死?萬一偏風失語或者遭遇橫禍而死,那又如何念佛?假如好病而死,臨命終時,四大分離,如生龜脫殼,螃蟹落湯,痛苦逼迫,心裡恐慌,恐怕也念不成佛。就算你是無病而死,但是妻啼子哭,再加上自己貪生怕死,以致胡思亂想,雜念紛飛,也念不成佛。不是你們臨欲命終,都能遇到師父來給你們助念的,萬一師父出去講經,沒有時間趕到,你說你們這一輩子不白過瞭。所以一定要先每天鍛煉,我們每天提高我們的信願心。徹悟禪師說:“但此一念不可僥幸而致,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是故我輩於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至終日終年念者,無非為熟此一句而已,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時,唯此一念,更無異念”。智者大師也說:“臨終在定之心,即凈土受生之心”。這個惟此一念,更無異念,就是臨終在定之心。通俗地來說,就是心中隻有一句佛號,沒有其他的念頭,心中隻有求生凈土,不是一會兒想到東,一會兒想到西。要想提的起這一句佛號,要靠平時的千念萬念,念到純熟,把往生的盤纏備的足足的,才有把握。
著有《念佛三昧寶王論》的飛錫大師,做瞭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說這個十念,並非是具體的單指這個十的一個數字,不是單指的十聲念,其實是鞭炮的捻子和引子,捻子和引子多長無關緊要。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捻子十厘米也好一厘米也好,念佛十聲也好三聲也好,哪怕一聲也好,就好比捻引子一樣,而這個一聲響,是在引子的最後一閃,往生也是在最後一念阿彌陀佛,就成功瞭。大傢能聽明白吧,不論多長,隻要你最後一閃,他就成功瞭。你念一輩子,但是你沒有信願的心,東想西想,也成功不瞭,你最後一念,就是一個願生西方凈土,他就成功瞭。學佛後,每天都念佛,這就是捻引子,捻子和引子別斷瞭,念佛就是為瞭臨終最後這一念。所以我們平時要多檢查自己平時所起的念,是為瞭往生凈土而念佛,還是為瞭名聞利養。我們要多檢查自己,看看我們的念頭與哪一法界相應,是與十法界相應呢?還是為瞭求生凈土,和極樂世界所相應呢?都在我們的念頭當中瞭,我們自己反照一下,反觀一下。永明大師說:“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須因實,果則不虛”。將來能不能往生不需要問別人,對照一下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就明白瞭。大傢能聽明白瞭吧,就是這個意思,千萬不要存有僥幸的心理。我們從現在開始生活照舊,該怎麼生活你就怎麼生活,該怎麼利益眾生,就怎麼利益眾生,該工作的,好好為社會服務,該照顧傢庭的,好好照顧傢庭,但是,這個一切的所作所為,都是什麼?願生西方凈土中。這就對瞭,都能聽明白,是不是。
好,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一段經文非常的重要的,五逆和誹謗正法,都是應該墮落阿鼻地獄的重罪。五逆是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是五逆罪;誹謗正法就是誹謗佛法,我們今天說的不信有佛、不信真理,誹謗佛、誹謗菩薩、誹謗正法。這裡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就是說如果這兩種罪都犯,就不得往生。可能有人就會問瞭,如果就犯其中的一條罪,能不能往生呢?《觀經》中說:“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也得往生,但是如果隻誹謗正法,不犯五逆,不能得生”。就是這麼一個概念。曇鸞大師在《往生論》中說:”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餘罪,必不得生”。你誹謗正法瞭,沒有別的罪,任何錯都不犯,哪怕你修十善,你也不得往生。為什麼這麼說呢?可能有人會覺得犯瞭五逆罪,傷害到別人罪過極重。他有行為,他有現行,他會傷害到別人,而隻是說說無佛無法,怎麼會比五逆罪還重呢?《往生論註》中說:“若無諸佛菩薩,說世間出世間善道,教化眾生者,豈知有仁義禮智信耶?如是世間一切善法皆斷,出世間一切聖賢皆滅,汝但知五逆罪為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就是把根子斷瞭。曇鸞大師這個說的非常的好,五逆的罪人為什麼會犯五逆?就是因為他不知道正法。如果我們大傢都知道因果報應,知道為善得福,為惡受報,應求解脫,消除這些貪嗔癡,就不會犯五逆瞭。因此誹謗正法的罪比殺父、殺母這五種逆罪還要重。所以古人說:不怕破戒,就怕破見。你破瞭戒瞭,在行為上我們還可以懺悔,還有懺悔的機會,還可以再修正過來。如果你要破瞭見瞭的話,根子斷瞭,連修正的機會都沒有瞭,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根子就斷瞭。《往生論註》中還說:“此生愚癡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就是這樣愚癡的人,既然誹謗正法,那他怎麼還會發起求生凈土的心呢?所以不得往生,是這麼一個道理的。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散善義中開示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對未造這種罪業的人說的,目的是為瞭警戒眾生,不要犯這樣的重罪,所以說犯瞭這種五逆、誹謗正法不得往生。不是說已經犯瞭這個罪的人,佛就不再攝受你瞭,如果犯瞭這兩個重罪,還是可以懺悔的,還是可以得到攝受的。佛法就是這麼的慈悲、就是這麼平等。因為我們眾生本來成佛,你隻要犯瞭以後,你隻要去改正,隻要去懺悔,還可以得到佛的加持,佛的攝受的。但是犯瞭以後,往生會有障礙。第一,在蓮花中蓮花不能開,你見不到佛及諸聖眾。第二,聽不到正法,不能出去供養諸佛,除此以外更無諸苦,沒有別的不好瞭。我們說這個蓮花不能開,不是說馬上就開,他需要十二劫蓮花方開,是這麼一個理論。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你就沒有別的諸苦瞭,隻是蓮花十二劫以後才開,但是他享受的快樂,這裡面說瞭,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就像有三禪功夫的,享受這種快樂。善導大師說:“應知,雖在花中多劫不開,可不勝阿鼻地獄之中,長時永劫受諸苦痛也”。這個不勝,勝在古文的解釋,是受的意思,那善導大師這一句的意思就是說,雖然花多劫不開,你也不要受阿鼻地獄之中,長劫永劫受這麼大的苦痛瞭,有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就得這個快樂。善導大師的這些觀點,和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下卷中說的是一致的。曇鸞大師說:“眾生以驕慢故,誹謗正法,毀呰賢聖,捐痹尊長,如是人應受拔舌,瘖啞等苦,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皆得解脫”。我們今天不要說我們能不能往生,犯瞭五逆十惡的,誹謗正法的,他隻要後不再造,現在發起精進念佛,求生凈土的心,一定可以往生的,是我們最大的一個解脫,多方便。阿彌陀佛的慈悲真的到瞭極致。
那我們說,我們犯的這些重罪,怎麼樣去懺悔呢?跟大傢說,就是信願持名就是懺悔。蕅益大師說,“信願持名就是菩提心”。我們的佛性就會顯現出來瞭,就是這麼一個真理,對我們末法眾生,慈悲到瞭極致。由此可知,唯除的意思,其實是止惡之意,使還沒有造這個惡的人,不敢再造。如果已經造惡之人,你隻要能夠信願持名念佛,那麼阿彌陀佛仍舊來攝取,仍舊來接引,無有遺漏。可見,彌陀大願攝機無盡,真是平等普度。我們講瞭這一願,大傢就能明白什麼叫平等普度瞭,不是因為誰好我來度誰,誰不好我不去度誰,沒有分別心的,佛菩薩沒有分別心的。更不會因為你造瞭惡瞭,極樂世界的菩薩去排斥你去,那這不是平等大願瞭,談不到平等瞭。所以善導大師贊嘆第十八願:“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這第十八願,確實是四十八願的心要,是願中之王。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傢。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