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講義(二五)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 作者: 圓瑛大師2022-08-25

  清凈慧!汝等應當以智知之。圓滿菩提性者:依圓覺自性而修,自可圓滿菩提之性。無取亦無證者:圓滿菩提時,寂滅無二,無有能取所取之人,及能證所證之法。無菩薩眾生者:以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所以故無。

  ‘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

  長行雲:一切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幻化滅一分,則顯一分覺性,故雲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今言覺未覺時者,前約所滅之幻說,今約所顯之覺言,如一分塵盡,自得一分鏡明也,故雲: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

  此明漸次差別之相,雖現差別,不違覺性。眾生為解礙者:即彼凈解,為自障礙。於彼凈時,心生愛著,於凈起解,故名凈解;不更求斷,故成障礙:此信位也。菩薩未離覺者:以三賢觀智增明,雖能斷凈解之礙,然猶住著於能斷觀智,名為見覺。此能見之見覺未亡,亦成障礙:此賢位也。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者:以入地菩薩,已證平等真如,寂滅一心,故歷位常覺不住,不生住著之心。長行雲:礙已斷滅,無滅礙者,故雲:不住一切相;此聖位也。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者:以大覺世尊,萬德悉皆圓滿,無不具足。長行雲:一切障礙,即究竟覺,若見有障可斷,斷已名覺,即非究竟覺。若見一切障礙,無不是覺,方稱究竟覺矣。故得念失念,無非解脫等,十對諸法普融,無取無舍,遍皆隨順,同歸圓妙,故雲遍隨順:此果位也。

  ‘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供養恒沙佛,功德已圓滿,

  末世頓根眾生,聞法領解本具覺性,心不生虛妄者,不惟妄念不起,全體都是本地風光。即於妄心亦不息滅也。何以故?以妄元是真故。若如是,則終日住在妄想境中,但對妄想境,不加瞭知之心,則妄境即是真境。於無瞭知,不辨真實者,於無瞭知處,即是真知,不必起心,更辨是真實;此正道人日用安心妙法,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也。佛說如是人者:指末世頓根眾生,現世聞是法門不生驚畏,即是菩薩乘願再來,已曾供養恒沙諸佛,功德悉已圓滿,即能成就一切種智故。

  ‘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此二句,長行無,故此總結。雖有多種度生方便者,皆名隨順權智故也。一四問答,通明觀行上根修證竟。

  圓覺經講義卷第四

  戊二 四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證

  己一 二問答三觀修行

  庚一 示三觀行相

  辛一 威德啟請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二四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證。言別明者,其有二意:一則由一類人,已依前門證入,不必修此,故名為別。一、則此門各各自別,如三觀,或單修、或復修、或交修、或全修,成二十五輪,各應一機,故名為別。其所離障,亦各不同。如四相四病,皆是別相,不同前通明觀行也。於是威德自在菩薩,起座啟請。經傢敘儀,三業恭敬如前。

  辛二 正陳請詞

  壬一 慶前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大悲世尊,準如前釋。廣為三句:謂為我等廣開分別如是,而說次第隨順,圓頓隨順諸文,令諸現前菩薩圓覺妙心,慧照光明,照見次第則妄盡覺顯,照見圓頓則當下離言。承佛圓音者:佛音具足眾音,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故不因修習而得善利,謂亡心頓證,識得自心,即是圓覺;不因修習觀行而得如斯善利。暫聞已得善利,況勤而行之。一慶前竟。

  壬二 請後

  癸一 問所修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此問所修之行,由上但聞所證之差別,未聞所修之行門,故此請問。大城,王都也,王所依故。以喻圓覺妙心,為清凈法身所依故。外有四門者:從外來入王都,乃有四名,以喻菩薩欲證圓覺,修四法界行皆可入故。但隨彼四方所來入之人非止一條路徑,以喻菩薩欲證圓覺,依四法界修,隨彼根性,其發覺初心,乃有多種方便。一切菩薩者,謂欲證圓覺之人,合隨方來者。莊嚴成佛國土及成就無上菩提,隨其根性,非一種方便。如‘楞嚴經’雲:‘方便有多門’,合非隻一路也。

  ‘惟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

  古德雲:‘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故雲惟願世尊,以世尊乃過來人也。廣為我等,宣說最初發心之方便。所謂隨方取便,即下手之工夫也。漸次者,以初圓照二字為成佛之因地故。初雲: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又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此乃上上人圓修頓悟之行。今為中下之機,故請應用何等方便,漸次增進,並能修之人總有幾種?一問所修竟。

  癸二 明所為

  ‘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令此現會菩薩以及未來末世眾生,一心求大乘之者,速得大開解悟,發覺初修方便,以及漸次增進之法。遊戲如來大寂滅海者:建水月之道場,作夢中之佛事,遊戲諸佛如來,大寂滅海之中。作是語已,如是三請。二正陳請詞竟。

  辛三 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重言善哉者:乃贊其當場一問,利益今後也。汝等乃能為諸現前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者:指初修方便,準問詞還有漸次二字,今不言者,以初步定千裡之程,趣向既定,漸次可知。誡以諦聽,許以

  當說。三如來贊許竟。

  辛四 承教靜聽

  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四承教靜聽竟。

  辛五 正答所問

  壬一 長行

  癸一 標本舉數

  子一 約稱性之行以標本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

  此示法性圓滿,平等無二。體居萬象之先,故稱無上。本妙覺性,周遍十方一切處故,隨緣出生,一切諸佛及諸有情,與一切諸法,並及無情,同一體性。如前所雲: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故得同體平等,即所謂‘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則佛性即是諸法之性,諸法之性即是佛性。如‘金剛般若’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也。於諸修行實無有二者:謂於彼諸佛修行一切法,法法平等,悉皆無有二相。如前所雲: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貪嗔癡,同是梵行。但契一真,實無有二。一約稱性之行以標本竟。

  子二 約隨機之行以舉數

  ‘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此正入證之門。然覺性遍滿一切諸法,則法法皆為入證之門。如‘楞嚴經’所雲:‘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故方便隨順,其數無量。但圓攝所歸,循順根性差別,證入淺深,當有三種。然眾生根性雖復萬殊,而此三觀收無不盡。一標本舉數竟。

  癸二 正示觀門

  子一 泯相澄神觀

  醜一 示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

  若諸菩薩發心修行,必以悟解為先。先要悟解本有真凈圓覺妙心,以為觀行之本,即成佛正因。依此不生不滅為因地心,然後凈治無明習氣,稱性而修耳。先修奢摩他。此三種梵名,同‘楞嚴經直解’雲:二經列三名,同一梵語。謂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古釋奢摩他,此翻雲止,以寂靜為相,義當空觀。三摩缽提,此翻雲等至,亦名等持,以幻化為相,義當假觀。禪那,此翻雲靜慮,雙離靜幻,以寂滅為相,義當中觀。然修證必須三觀者,以如來藏心具三諦理,謂空藏、不空藏、空不空藏。空,即空觀,真諦也。不空,即假觀,俗諦也。空不空,即中觀,第一義諦也。三觀各照一諦,圓攝一心,故曰圓照。以一心圓照,則為頓;以次第各照,則為漸。此憨山依天臺三觀義,略順於‘楞嚴’。‘正脈’不翻,但約義釋雲:奢摩他,謂開解照瞭不生滅之自性,微密觀照。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瞭因為體,是為即定之慧。三摩缽提,謂躡解起行,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緣因為體,是謂即慧之定。禪那,謂歷位修證,如是中中流入薩婆苦海。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緣瞭二因為體,是為定慧均等。此交光依‘楞嚴經義’,似有揀於天臺。惟我圭峰密祖疏,依本經另立三種觀名,冥符楞嚴;質之憨山、交光,亦不相違,今準用之。第一、奢摩他、為泯相澄神觀。自釋:泯相者,謂身心客塵永滅;澄神者,取靜澄念;觀者,心冥所觀之境也。第二、三摩缽提,為起幻銷塵觀。自釋:起幻者、謂起諸幻智,以除幻境,變化諸幻,而開幻眾。銷塵者、從此自覺,根塵無累,自他一體,幻相永離。幻相屬塵,永離謂銷,非但所觀是幻,能觀之智亦幻,故皆永離也。第三、禪那,為絕待靈心觀。自釋:非關真妄,不對有空,直照靈知,而為觀行。如文雲:不取幻化,及諸靜相。又雲:超過礙無礙境,又煩惱涅槃,不相留礙,皆絕待靈心義也。一示立行之本竟。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