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華嚴判教系統
天臺與華嚴二宗,皆由中國祖師所創。天臺宗之為中國佛學之大成,表現為獨具特色的判教與止觀;華嚴宗之為中國佛學之大成,亦表現為判教與法界觀。華嚴宗的“三時五教”,依照《華嚴經》的義理,卓然而成一周密而合理的判教系統。三時五教的判釋,肇始於華嚴初祖杜順大師,集大成於華嚴三祖賢首國師,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三時:時間維度的判屬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雲:“譬如日出於閻浮提,先照一切須彌山等諸大山王,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後普照一切大地。日不作念,我先照此,後照於彼。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後。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成就無邊法界智輪,常放無礙智慧光明;先照菩薩等諸大山王,次照緣覺,次照聲聞,次照決定善根眾生,隨其心器,示廣大智。然後普照一切眾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為作未來利益因緣,令成熟故。而彼如來,大智日光,不作是念,我當先照菩薩大行,乃至後照邪定眾生。但放光明,平等普照,無礙無障,無所分別。”
此段經文以譬喻的手法,顯示如來始從成道,終至涅盤,先後說法之次序。這種次序乃法爾自然,非有意之安排。賢首國師依之將釋尊的五十年說法分為三時(亦即三期)即:日出先照時,日升轉照時與日沒還照時,分述如次。
第一、日出先照時
太陽初出,尚未越過地平線,陽光上射高山之尖端,以此喻示佛陀初成正覺,將自證境界,全盤吐露,所能接受此最高真理之學生,皆法身大士(圓初住以上的菩薩)。《華嚴經》直暢佛的本懷,因果該徹,事理圓融,號稱無上根本法輪,是佛教至極之理論。
第二、日升轉照時
《華嚴經》末會已有二乘在坐,但於此高深佛法有若聾盲。釋尊應機重擬教學內容與方法,大似暫關大學、先辦小學。又如太陽漸漸上升,陽光朝下輻射,平原幽谷莫不蒙照。下中上三根弟子,悉在如來智慧光明照燭之下,深得法益,此是第二時的特質。
日升轉照時又分初中後三轉,初轉時說生滅四諦十二因緣,教化聲聞緣覺,在五教中稱為小教。中轉時建立八識二無我,三性三無性,包括唯識法相宗與法性宗,在五教中稱為始教與終教。後轉時特為一類根機猛利弟子,直指當人現前一念心性,以性奪相,雙遮空有,在五教中稱為頓教。
第三、日沒還照時
末後一期之佛法,如《法華經》,於有學無學諸聲聞弟子,一一皆授記成佛。《涅盤經》扶律談常,為學佛者最高之造詣。末後一期佛教,比如太陽落時,低至地平線,陽光向上輻射,還照高山,與佛初成正覺所說之教法,獨被上根眾生無二無別。在五教中,以華嚴、法華同為圓教。
三時佛教各有特色,先照時稱為無上根本法輪,轉照時稱為依本起末法輪,還照時稱為攝末歸本法輪。與五教判分亦具對應關系。
凈土宗正屬日出先照時,因為華嚴末後一著,乃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進華藏海眾,導歸西方極樂世界。上根利智直下承當,發願求生。鈍根眾生如聾如盲,杜視絕聽。釋尊以大悲普度之心,於第二日升轉照時,專說凈土三經,以念佛法門普應三根,俾令有緣眾生往生凈土,究竟成佛。又於第三日沒還照時,在法華會上,重申凈宗,追溯兩土世尊因地歷史,勸勉大眾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證知,凈宗法門條貫三時,重重宣演,隻是眾生根機不同,致有隱顯之別。
第二節 五教:內容的判屬
華嚴五教:小、始、終、頓、圓,與天臺八教有同有異。華嚴判教是在繼承天臺判教基礎上,面對禪宗鼎盛,法相宗異軍突起的狀況,所建構的新的判教體系。以成華嚴宗之五教十宗(天臺設化儀四教,華嚴相應立十宗),從內容到形式,似比天臺判教來得完備。茲分述如次。
一、小乘教
不堪聽受大法者所受持的教門,但說人空,不明法空,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但依六識(隻承認六識,不信有第七、八識)三毒,建立染凈根本。但證我空之理,但瞭分段生死。相當於天臺四教中的藏教。
二、大乘始教
大乘之初門,未盡大乘法理,故名為始。未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義,包括空始教與相始教。前者強調諸法無自性空,後者不許定性闡提成佛。所說則廣談法相,少及法性。以依生滅八識建立諸法。相當於天臺四教中的通教。
三、大乘終教
大乘終極之教門,言定性聲聞,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於中少說法相,多說法性;雖說法相,亦會歸性。以依如來藏八識,隨緣建立諸法。此教真俗二諦圓融,即臺宗圓教雙照義,相當於天臺四教中的別教。
四、頓教?
速疾頓悟之教門,此教明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而說。於中不說法相,唯說真性。生心即妄,不生即佛。頓超佛地,不必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故名為頓。此教離一切相,即臺宗圓教雙遮義。頓教在天臺化法四教中未及安立。
五、圓教
無礙圓滿之教門。總一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帝網重重,主伴無盡;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故名圓教。此即臺宗圓教,遮照同時義。
凈土宗在五教中,正屬頓教與圓教所攝。凈宗念佛法門,信願持名,即得往生凈土,一生成辦佛果,疾超速證,非漸教迂回屈曲可比,故為頓教所攝。
凈宗亦屬圓教,蓮池大師於《彌陀疏鈔》中,廣引凈土經典文句,佐證全圓之華嚴玄海。在凈宗經典點中具足無遺,蓮池大師概括為十點,說明凈宗與華嚴無二於別。一、無情說法同,二、一含無量同,三、不動周遍同,四、見聞獲益同,五、八難頓超同,六、出生無盡同,七、雙垂兩相同,八、教主法身同,九、不可思議同,十、頓齊佛境同。①上述十種具體內容,怒不詳引,凈宗屬圓頓之教,祖師大德多有闡述。吾人應於此判屬,諦信不疑。
凈宗亦復兼通前三教,凈宗法門在小乘教、大乘始教與終教中,或顯說,或隱說,唯願善根成熟眾生,念佛求生,速成無上正等正覺。表證釋尊無盡的悲心,凈宗法門的廣大圓滿。
綜上所述:在天臺判教與華嚴判教的體系中,凈宗占有核心的地位,頓速圓融,稱佛本懷,乃一代時教之指歸。九界眾生離此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是法,下不能普度含靈。誠哉確論。
第九章 凈宗祖師之判教
印中凈宗祖師,以凈宗理念,審視釋尊一代時教,建構出諸種頗具特色的判教系統,其中以龍樹菩薩、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的判教較為突顯,對後世影響較大,茲分述如次。
第一節 難行道與易行道
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中,註重行人獲阿惟越致(不退轉)的必要性。以防墮入聲聞辟支佛地,乃至在凡夫地無量劫輪轉之險況。論雲:“若人發願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於其中間,應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然。”然而,獲至阿惟越致地,甚難久遠乃可得,非怯弱下劣之人所能為。釋尊為普度眾生,廣開方便之門。論雲:“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①
在這裡,龍樹菩薩從修行的方法與效能方面,提出瞭判教的標準,將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概分為兩類:一者難行道,靠自力勤修戒定慧,於無量劫捍勞忍苦,次第破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豎出三界,歷劫修證,是為難行道。二者易行道,仰賴佛力,一心執持名號,得佛願佛力加持,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圓成菩提,是為易行道。
龍樹菩薩詮釋易行道的內涵較為寬泛。恭敬稱念十方佛名,即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方佛名分別是:東方善德佛、南方栴檀德佛、西方無量明佛、北方相德佛、東南無憂德佛、西南寶施佛、西北華德佛、東北三乘行佛、下方明德佛、上方廣眾德佛。同時,稱念阿彌陀佛名,亦得不退轉。論雲: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①
由上可知,龍樹菩薩的判教,著重在自力與他力的標界。而他力的仰賴,非唯阿彌陀佛一佛,亦非突顯往生凈土的必要性。
曇鸞大師承繼龍樹菩薩的判教,並加以獨創性的詮釋闡發。雲:“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鞞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凈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凈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鞞跋致,乘船則樂。”②
曇鸞大師對難行道與易行道的詮釋,進一步豐富發展瞭龍樹菩薩的判教。具體表現在三點:其一,龍樹菩薩認為難行易行主要表現在自力與他力,難行道與易行道均能在此土今身獲至不退轉地。而曇鸞大師則認為:於此土得不退轉視為難行道,唯有往生凈土而證阿惟越致,才是易行道。其二,龍樹菩薩主張稱念十方諸佛名號皆屬易行道之法。而曇鸞大師則認為:唯有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才屬易行道,娑婆眾生由阿彌陀佛本願力,方能往生西方凈土,證得不退轉地。其三,曇鸞大師詳陳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惟越致的五種困難,障礙菩薩修行,從反面顯示出易行道的殊勝。以上三點,是曇鸞大師依據《無量壽經》與《往生論》的教旨所創發的觀念。
由是,“他力本願”的理念與對易行道高度自覺的倡導,構成瞭中國凈土宗的主要特色。這一特色亦是在繼承龍樹菩薩判教基礎上,加以中國本土化的獨創。可見,曇鸞大師對中國凈土宗的創制貢獻甚大。追根溯源,龍樹菩薩亦被推尊為凈宗祖師。
第二節 聖道門與凈土門
道綽大師繼承龍樹、曇鸞的難行道與易行道之判教,根據當時的法運,加以進一步的詮釋,提出聖道門與凈土門的判分。
何為聖道門?於娑婆世界憑自力,斷惑證理,入聖得果之法,名為聖道門。何為凈土門?稱念名號,乘佛本願,往生凈土,入聖得果的教門,稱為凈土門。
聖道與凈土二門,同為釋尊金口所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然時機與教法是否相應,弘學佛道者不可不察。若教法契合時機,則易修易悟;若機教時乖,則難修難入。聖道門,去佛時遙,且理路深幽,今時末法之鈍根眾生難以解悟。聖道門中有大、小二乘之別,大乘說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之理,教人證悟,凡惑眾生難以下手。小乘修入見道、修道位,斷五下分結,證阿那含果;斷五上分結,證阿羅漢果。今時無問道俗,難得其人。是故《大集月藏經》雲:“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凈土一門可通入路。是以諸佛大慈,勸歸凈土。縱使一生作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佛名號,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故知念佛正是適應今日末法時機之殊勝教門。道綽大師廣引經論,勸勉大眾舍難行道,依易行道,以起心立行,願生凈土之自力,仰賴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往生彼土,速疾出離生死輪回,三界火宅。
由上可見,道綽的判教,繼承瞭龍樹、曇鸞判教的基本精神,加進瞭末法思想與時教相應的視界,強化瞭往生凈土的必要性,為“他力本願”的凈宗理論註入更為強勁的活力。
善導大師進一步光大“他力本願”的凈宗理念,宣示:“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①釋尊一代時教可以判分為漸教與頓教二種,在娑婆世界入聖得果法,稱為漸教(即難行道,聖道門),往生西方凈土入聖得果法,稱為頓教(即易行道,凈土門)。釋尊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是針對正法像法的眾生斷惑證真而說;末法眾生依之修學證悟不易。唯有念佛往生的凈土法門,乃是釋尊為五濁惡世的凡夫特設的方便法門。
綜上所述:凈宗祖師的判教,抓住凈宗心要特質,予以闡發,建構參照坐標,條分縷析一代時教,豁人心目,鞏固行人凈業信心。說理圓融,推崇本宗並未貶抑他宗。對凈宗理論體系的建構與弘揚,貢獻甚大。
透視凈宗祖師的判教,可以感知到他們共有的願心:欲令一切眾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先避娑婆穢土之險惡,輪回之可怕,因而不憚重重勸勉。這種意念心態在修行通途佛法的人看來,似有偏急之嫌,而這種超出常格的強調,實稱兩土世尊的本懷。經雲:
“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薩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①凈業行人將求生凈土當作頭等大事來辦,是契合阿彌陀佛心願的。凈宗祖師於此苦口婆心地闡揚,無非代佛弘化。
通過教相判釋的討論,吾人更能明瞭凈宗在一代時教中的地位與作用。由此鞏固對念佛法門的決定信心,成辦無量劫來未曾解決的生死大事,何幸如之!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