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宗教程-第五編 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七)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凈土宗教程 作者: 大安法師2022-08-24

  十五、無諸難功德

  阿彌陀佛因地,考察十方佛國,見到有些剎土的眾生,常受苦難的煎迫。譬如娑婆世界即有八苦八難。八苦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與五陰熾盛。此八苦恒常逼惱眾生身心。八難是地獄難、畜生難、餓鬼難、長壽天①難、北鬱單越難、盲聾喑啞難、世智辯聰難、生在佛前佛後難。此八難障礙眾生見佛聞法修道的機緣。由是阿彌陀佛發願,要令自己成佛的國土,無有眾苦諸難,但受諸樂,不聞三途惡惱苦難之名;尚無假設,何況實苦,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西方凈土名為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無有八苦,具言之:彼國蓮華化生,則無生苦;寒暑不遷,則無老苦;身離分段生死,則無病苦;壽命無量,則無死苦;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別離苦;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則無怨憎會苦;資生用具應念而至,則無求不得苦;觀照空寂心得清涼,則無五陰熾盛苦。①西方凈土亦無三苦(苦苦、壞苦、行苦),西方凈土離欲清凈,則無苦苦;依正二報,無衰無變,則無壞苦;超過三界,則無行苦。

  極樂世界無有八難,具言之:西方凈土諸往生者,無貪瞋癡三毒之因,不造惡逆之業,故無地獄畜生餓鬼三途之難;聽聞正法入正定聚,不墮無想,故無長壽天難;雖受極樂,常受佛教化,故無北鬱單越難;六根清凈,明利黠慧,故無盲聾喑啞難;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經無量劫後,觀音勢至次第補法王位,故無佛前佛後難。②

  極樂世界無諸難功德,令十方苦難眾生油生無限神往,世紀末的現代娑婆眾生,舍往生西方凈土一途,欲求遠離身心逼惱,免除天災人禍的恐懼,常受安樂,不可得也。吾人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與高度警覺。

  十六、大義門功德

  大義門即是大乘義門。西方極樂世界乃純一菩薩法界。諸往生者悉已發大乘菩提心,信願持名方得往生彼土,同享大乘平等法味,同證無上正等正覺,平等一相,絕對沒有二乘、女人、根缺人等可譏嫌的體相與名稱。定性聲聞不能往生西方凈土,小乘種性人臨終回小向大,信願持名,方得成就往生。

  大義門功德顯示阿彌陀佛究竟濟度眾生的悲智。十方佛剎中,尤其在娑婆忍土,發心固且不易,障道因緣尤多。欲護持菩提心不退墮,實非易事。諸佛有護念菩薩令其不退之責任。阿彌陀佛安立西方凈土,實為接引十方大乘根性之凡夫往生彼土,增上菩提心,護念加持,令其速成佛果。可見成就往生,就等於穩操成佛的勝券,大乘之門完全敞開。有如是殊勝利益,所以十方恒沙諸佛,殷勤勸勉我們,當信是不可思議,一切諸佛所護念的凈土法門。

  十七、一切所求滿足功德

  西方極樂世界能滿足十方九法界眾生各種層次的需求,諸如:一般女人大多厭女羨男,所以凈宗有臨終往生轉女成男以滿其願;三途眾生悉願出離苦報,所以彼國以無三惡道,甚至無三途苦難之名,以滿其願;眾生趨樂避苦,希求長生不死,彼國以無有眾苦,但受其樂,個個壽命無量以滿其願;諸天逸樂,難免輪回,彼國以永脫輪轉,勝過三界之樂以滿天人所求;他方佛國二乘根性難生佛道根芽,彼國大乘善根界,能使聲聞復生無上道心,圓成佛道以滿其願;大乘菩薩自力修道,動經無量劫,始得成佛,中途亦常退轉,彼國令往生者速證不退轉位,速證菩提以滿菩薩上求下化之願……。總之,極樂世界如以上十六種功德所示,悉能滿足十方諸往生者各層次的所有願求。

  一切所求滿足功德亦是阿彌陀佛願力所致。極樂世界由阿彌陀佛性德所流現,性德開顯則有求必應。帶業往生的凡夫,得阿彌陀佛威神願力加持,能得到與法身大士同等的神通享受。正如太子降生,安享榮華富貴,不是自己掙來的,而是現成安享父王之福報,諸往生者在西方凈土的情形,亦復如是。可見成就往生凈土一願,就等於滿足一切願。曇鸞大師這個觀點,真實不虛。吾人應深契這個圓頓義理,由此發殷重心,傾一生心力專求往生,則一瞭百瞭,阿彌陀佛!

  綜上所述:西方極樂世界依報功德,無量無邊,贊莫能窮,上述十七種功德隻是擷其有代表性者,作滄海一粟般的描述。

  十七種功德,具有觀行境界之次第。第一種清凈功德——“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是總相,後十六種功德是別相。

  十六種別相功德中,先觀察西方凈土的量功德(空間的廣袤);既知凈土之廣量,此量以何為體性,是故觀性功德(出世善根);此善根顯現何種相狀,所以次觀形相功德(凈光為體);既知形相,宜知形相由什麼構成,是故次觀種種事功德(珍寶構成);既知種種事功德,宜知種種事外顯的妙色,是故次觀妙色功德(瑩潔無垢);既知妙色功德,此色有何觸受,是故觀觸功德(清凈柔軟);既知身觸,應知眼觸,是故次觀水功德(八功德水,適意說法),地功德(七寶合成),虛空功德(寶網交絡)三種功德莊嚴;既知眼觸,應知鼻觸,是故次觀雨功德(香氣普薰);既知身眼鼻等觸受,宜應離染著,是故次觀光明功德(慧光破癡闇);既知慧光凈力,宜知名聲遠近,是故次觀妙聲功德(梵聲聞十方);既知聲名,宜知誰為增上,是故次觀主功德(阿彌陀佛善住持);既知有主(佛),誰為主眷屬,是故次觀眷屬功德(蓮華化生);既知眷屬清凈無染,宜知此眷屬如何受用,是故次觀受用功德(應念即至);既知諸往生者受用具足,宜知此受用有無厄難,是故次觀無諸難功德(惟樂無苦);既知諸往生者無有苦難,為何能免諸難,是故次觀大義門功德(純一菩薩法界);既知諸往生者悉發菩提心,宜知是否圓滿,是故次觀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有求必應)。證知,十七種依報功德以大圓滿為終結。

  十七種總別功德,具有內在的邏輯關聯,符合緣起律。令見聞者,不僅能釋除對西方凈土的種種疑惑,生起清凈信心,而且依此次第觀察凈土相狀,必定成就往生,其力用與《觀經》十六妙觀有異曲同工之妙。吾人觀想西方凈境,即是以佛法身熏習自心,真如熏無明,如是久久,自成革凡成聖之效用。吾人討論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深解義趣,增進觀力,便能獲得不可思議的法益。

  本章闡述的西方極樂世界三類二十九種莊嚴,悉由阿彌陀佛清凈願心所成。天親菩薩點示:“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凈句;清凈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①

  西方凈土三類二十九種依正莊嚴,相即相入,廣略互攝。種種莊嚴事相會歸理體,隻是一法;一法者即是清凈一心;清凈一心,即真實智慧(生滅門、方便法身),無為法身(真如門、法性法身),生滅門方便法身屬廣,隨緣起用,能生萬法;真如門法性法身屬略,清凈本然,一味空寂。此廣略相入,即是緣起而性空,性空而緣起;性空即是無量壽(無為法身),緣起即是無量光(真實智慧)。廣略相生互入,凈業行人若不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亦不能瞭達凈土成立之因。

  究而言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廣),凝聚在阿彌陀佛名號中(略),六字洪名含攝著西方凈土三類二十九種乃至無盡的莊嚴。凈業行人信願持名時,當下即成就佛身凈土,心作心是,直截瞭當,至極圓頓,故得十方恒沙諸佛同贊凈宗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第十五章 凈土宗與現代自然科學

  西方極樂世界由阿彌陀佛妙明真性所流現,凈宗玄奧理念由佛果覺境界所衍生,所以,凈宗境界與理念上契聖心,下應九法界眾生心相,從空出假,照真達俗。既有不可思議的妙體,又有可涉比量的相用。凈土宗與現代自然科學雖然不可在同一層面等量齊觀,然二者的內在關聯卻耐心尋味,啟迪良深。本章擬從凈土妙嚴與科學美、凈宗玄門與前衛科學兩方面,予以討論。

  第一節 凈土妙嚴與科學美

  科學以觀察現象、提出假設、建構數學模型、經由實驗證明等為特點,大多由人的第六識分別識來完成。凈土則是非六識所能分別而必須以般若智慧來觀照的對象,因此凈宗可以說是一種殊勝的科學,是建立在般若基礎上的。凈宗與科學難以作簡單的類比,而美或能充當溝通二者的信使。

  西方科學經歷著從重視美到傾向經驗最後又回歸美的螺旋式的發展。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與柏拉圖認為形式美是世界的本原實相,美具有先天性。柏拉圖說:“靈魂一見到美的東西就感到敬畏而戰粟,因為它感到有某種東西在其中被喚起,那不是感官從外部曾經給予它的,而是早已一直安放在深沉的無意識的境域之中。”①由此理念,衍生出美的兩種定義:其一,美是“一”的永恒光輝透過物質現象的朦朧顯現;其二,美是部分同部分、部分同整體之間固有的協調。

  而亞裡士多德開辟的註重經驗、邏輯與分類的科學路向把美看作是觀察者的個人特性,而不是自然事物的特性,這種觀念致令西方科學長期偏離美。本世紀以來,西方科學出現瞭一種引入註目的逆轉。西方前衛科學傢開始註重美,認為美是科學探索的原動力,是發現科學真理的最高手段,是衡量真理的第一標準。愛因斯坦一生尋求對世界本質的瞭解,堅信自然的基本設計應是簡單與和諧。這一理念引導他作出瞭許多富有創見的科學發現。海森伯說過:“探索者最初是借助於這種光輝(指美的光輝——註),借助於它的照耀來認識真理。”德國數學物理學傢魏爾更把美推到科學認識至高無上的地位:“我的工作總是力圖把真和美統一起來,但當我在兩者中挑選一個時,我總是選擇美。”分子生物學創始人詹姆斯.沃森曾提到美如何引導他們發現瞭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理論物理學傢狄拉克甚至將由美求真視作科學探索的唯一動因:“我沒有試圖直接解決某一個物理問題,而隻是試圖尋找某種優美的數學。”②事實上,對理論形式的美的揭示,常常導致對理論內涵的深刻把握。總之,科學的真與科學的美有高度的一致性。

  現代物理學傢探究亞原子微觀世界,對物質內部構造的優美、和諧、對稱、質樸等規則性表示驚嘆,他們相信宇宙是按照美的數學原理運行的。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