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宗教程-第六編 凈土資糧:信、願、行(八)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凈土宗教程 作者: 大安法師2022-08-24

  第十九章 行門

  信願行三資糧中,行門是將信願具體地落實在念佛行持中。念佛行門簡易便捷,然細究之,亦有難易淺深的不同。念佛有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四種。四種念佛中,實相念佛專念自性天真佛,門庭高峻,非上根利智難以措手;觀想念佛,凡夫眾生心多散亂,難入微妙之觀;觀像念佛,像在可修,離像則難,凈因易斷,相續甚艱。唯持名念佛,萬德齊圓,三根普被,下手易而成功高,契合末法眾凡的根機與現代生活環境。所以,古今祖師大德特倡持名念佛一行,從善導大師到印光大師,一脈相承,殷殷勸化。本章擬以持名念佛為準范,探究念佛原理、念佛方法與凈業助行,俾令對凈土行門有較為完整而明晰的瞭解。

  第一節 念佛原理

  六字洪名人人能念,個個可念,方法極簡易,而念佛原理卻深邃浩博,乃佛果覺境界,極平常極玄妙,超出眾生的思量,茲謹依聖言量,對念佛原理,略施詮釋。

  一、名具萬德,名召萬德

  阿彌陀佛深知十方眾生,無始以來,念念不停,如急流水,漩洑不止,阿彌陀佛大悲愍念常沒眾生,以悲智願力建立名號,令眾生執持稱念,以起借一遣萬,以凈破染之功效。

  阿彌陀佛名號,不僅凝聚著阿彌陀佛三身四智無量功德,而且,阿彌陀三音亦是本著眾生的心性而建立,乃佛法界的內在音聲。阿字是宇宙開辟,萬有生命生發的根本音,表法界體相、空義、因義。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在生理效應上,持念阿音可以打開人體內臟的脈結,清理臟腑之間的各種宿疾,華嚴四十二字中,阿為第一字。彌字表一心平等無我大我義。陀字表含攝一切法藏之究竟處。《阿彌陀秘釋》雲:“是故唱阿彌陀三字,滅無始重罪,念阿彌陀一佛,成無終福智。如帝網一珠,頓現無盡寶珠。彌陀一佛,速滿無邊性德也。”

  阿彌陀名號是法界大密咒,是阿彌陀佛萬德的載體,是聖凡同構呼應的媒介。名號所在之處,即阿彌陀佛願力光明遍照之處。凈業行人念佛之時,即是蒙光照觸護念之時。名具萬德,名召萬德,信願持名,即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念佛法門的特質之一,就在於以阿彌陀佛果覺名號,作凈業行人修持之因地心。即固即果,因果同時,至心稱名,圓轉五濁,圓成五清,一句名號,極平常極玄妙,念念相續,將見開智慧,發辯才,得神通,成念佛三味。究竟大安樂法門,無過於此。

  二、心作心是,系念佛界

  《觀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這段經文昭示念佛的根本原理,阿彌陀佛是本覺之理,遍在一切眾生的心念中,念佛即是始覺之智,佛與眾生的想念不相隔離,諸佛正遍知海,依眾生的觀念而得以顯現。眾生若不念佛,則聖凡永隔,父子乖離,長處輪回,去佛遙遠。是心是佛即性德,是心作佛即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吾人妙明真心含藏在塵垢中,難以自現,今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之力,清除垢障,顯明清白,聲聲喚醒自己,就路還傢,領略本地風光。

  現前一念為升沉苦樂之根因。無念心體唯佛獨證,九法界眾生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法界。心念佛德,即佛法界現;心作惡業,即地獄法界現。《好生錄》記載,有一常探巢取卵以食的小兒,在桑田中自見一四門緊閉之城。滿城熱鐵碎火烙足,小兒號註狂奔。其父趕來呼子名字,小兒應聲倒地,城火俱不見,而小兒膝下腐爛如炙。證知,地獄不遠,即在目前,隨人業報以現。同樣,“阿彌陀佛,去此不遠,”①實因阿彌陀佛在眾生自心之內,以念佛觀佛之功,即能引發顯現。

  人生世間,凡經一日一夜,有八億四千萬念,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吾人心念若與佛名相應,即念佛法界。念佛從念頭入手,即波究水,遣蕩雜念,契入本心,乃背塵合覺,反本歸元第一妙法。心作心是,系念佛界,乃念佛法門的根本理念。

  三、以勢至都攝六根之方法修觀音返聞自性之功夫

  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二大脅士,在首楞嚴會二十五圓通中,觀音的耳根圓通與勢至的根大圓通超出常格地置於末後,表證觀音法門被明選,勢至法門被暗選。今將耳根圓通與根大圓通二種方法結合起來,用於凈業修持,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殊勝法益。

  大勢至念佛圓通從根修證,唯攝一精明,不令六根緣六塵。六用不行,而六根都攝。具體到念佛行持中,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註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絕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眼皮放下,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凈念相繼。能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凈念相繼能引發八識田中佛種子,使之顯現佛國境界,享受佛國生活,臨終任運往生凈土。即生凈土,境緣殊勝,善業時時增上,惑業日趨淡萎,直至破俱生法執,盡轉所知障為菩提,成大圓鏡智,盡轉煩惱障為涅盤,成無垢識,不論善惡種子,悉皆轉智,圓成佛道。

  觀音的耳根圓通,利用娑婆眾生耳根最利的特點,不出流循塵,而是入流亡所,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音耳根圓通雖然傾重於自力解六結破三惑,然亦可與勢至的根大圓通合修念佛法門。勢至的都攝六根與觀音的旋轉倒聞機,皆有不循聲出流而入流照性之妙。勢至的反念念自性與觀音的返聞聞自性,都在自任開啟上用功。隻是勢至用念佛的方法,觀音用觀照的工夫。二者有方法上的差異。觀音的入流亡所,破六結證三空,上根利智或有可能,勢至的系念佛號,從事念到理念,卻是三根均被的勝異方便。所以,將勢至的都攝六根、系念佛號與觀音的返聞自性、入流亡所融合起來,雙取二種圓通的勝妙。取法於上,當生契證圓通;守住底線,乘佛願力,帶業往生,凈土華開見佛證圓通。

  《無量壽經開示凈業行人修持的態度與方法,是觀音勢至兩種圓通方法合修的示范。凈業行人對娑婆苦境的厭離與對極樂凈土的欣慕之心態建立後,應努力修善,攝心念佛,不動六根,不緣六境,不起六識,返念佛號,返聞自性,自然安住於無為法中,心如虛空,不受一塵;淡泊寧靜,離欲無染,心存往生成佛廣度眾生之善願,精勤求索;對苦難眾生常懷哀愍慈濟之念。在世間生活中,言談舉止契合仁義禮智信,為世人作道德懿范,誠於中而形於外,事理雙圓,真俗並照。盡形壽不忘失出世大事,令自己速出生死,並攝一切有情出離生死,亦得解脫。如是善願因行與絕待之凈心,應恒常覺照保任,務令增上純熟,不循世間的業緣,唯取凈緣,就路還傢,浪子渴望與慈母會合。在佛光照攝中,其心寂然不動,安然自在。任運常樂,綿密用功,佛號日覺親切,能所界限漸趨泯滅。

  如是久久用功,在無心三昧中,某一剎那心佛相應,究極心源,契入理一心(禪宗稱為摸著向上關捩子)。如來藏性開顯,經文用四個“自然”,表明心性法爾具足無量性德,不從外來(亦即與觀世音菩薩證圓通,寂滅現前而獲二種殊勝、三十二應、十四種無畏功德、四不思議無作妙德等相同)。自然中有自性本然之實相,自然中具一切諸法之根本自體,自然中流現無量光明色相,相參相入,回轉變化,超逾十方;自然中於十方虛空中流現珍妙萬物,自性光明精美潔凈,其殊勝微妙一切世間諸光無能為比。洞達明瞭無有上下之平等理體,神通妙用無有邊際。

  《無量壽經》闡釋的如是因行果報,將勢至根大念佛方法與觀世音返聞自性的功夫融為一體,下手處是念佛,都攝六根念佛,自念自聽,安住佛念,入流忘所,心若虛空,不住空境,解六結,破二執,證三空,最終獲得“光精明俱出”的法益。觀音的慈悲與勢至的智慧,通體擔荷。念心(意根)與音聲(耳根)共趨真如,阿彌陀佛(無量光壽)全體展露,自性彌陀唯心凈土,於斯方慶圓成。

  四、自念自聽的反饋機制

  音聲是自然界與人類行為的神妙現象之一,於凈宗念佛法門關聯尤密。人腦是高度發達的語言信息處理系統。語言的發送與接收同時伴隨著生理、物理和心理的過程。發音與聽音形成反饋機制。說話人發出的聲波通過空氣傳輸到聽話人;經過聽話人大腦聽覺中樞的信息處理,配合聽覺理解得以接收。這是外反饋機制。音聲亦能通過內部神經細胞來傳遞,形成自念自聽的內反饋機制。

  念佛秘訣即是自念自聽,在內循環反饋系統中,由心啟音,通過發音器官傳遞,左耳聆聽,右耳收音,回到內心;又由心啟音,左耳聽,右耳收……循環不已,即便默念,意地中亦應有聲相,以心默聽。總之,將物理、生理與心理三要素總攝在一句佛號中,不循塵出流,而入流聞性。一切時中,佛號歷然。佛是本覺,念是始覺,以念啟聞,以聞修念,有念必聞。如是久久,根身器界漸次轉穢成凈,轉凡成聖。聽覺悟解力日益敏銳,最易激活潛能(圓通常的自性)。又因為耳通氣海,自念自聽能將人體氣脈磁場有序化,故能起到強身祛病的功效。

  自念自聽在音聲格調上亦應加以重視。西方極樂世界以音聲作佛事。針對娑婆往生者的根性而言。西方極樂世界音聲之美,德用之殊勝,十方世界最尊第一。西方凈土諸種音聲皆具八種特質。即為:清、暢、哀、亮、微、妙、和、雅。阿彌陀佛名號亦內具此八種美質。所以,凈業行人宜應賦予六字洪名以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的特質。如是念佛,容易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感應道交。吾人的聲聲佛號,匯入西方凈土的大交響樂中;同時,西方凈土的種種妙音,亦應和著吾人的聲聲佛號,相即相入。心光音聲,此土彼土,融成一片,妙感難思。

  故而,吾人念佛的音聲格調應以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為基準,以期達到與西方凈土音聲同構共振之效應。當念佛時,不求世間福報,唯冀一超直入極樂國,即為清;當念佛時,萬緣放下,虛空無立,舒展胸臆,直心唱佛,即為暢;當念佛時,生大慚愧,怖地獄苦,落水呼救,求佛援手,即為哀;當念佛時,生慶慰心,幸遇凈宗,得脫苦海,歡快踴躍,即為亮;當念佛時,念念覺照,聲聲踏實,洗濯垢污,慧光漸顯,即為微;當念佛時,梵音入心,陣陣清涼,觸境會心,香光莊嚴,即為妙;當念佛時,聲和韻穩,字正音圓,心平氣緩,人境協諧,即為和;當念佛時,沉著安閑,不欣世語,端正身心,唯佛是念,即為雅。概言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實為念佛之軌范,吾輩凈業學人當如教奉行。

  以上概述瞭凈宗四大念佛原理,隻是從基本理念上略作詮釋。如細究之,義理內涵甚為深廣。凈業行人應從原則上把握其精神實質,用以切實指導自己的凈業修持。

  第二節 念佛方法

  凈宗念佛方法簡便易行,而執持名號,持之以恒,達到感通佛力、成就往生的目標,卻又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茲擬念佛方法論原則與念佛的具體行持,略施討論。

  一、方法論原則:誠敬專精

  凈業行人的首要目標是成就往生,因而對往生凈土的必要條件,吾人宜應時時加以研討。念佛法門以自性力、念力與佛力三力和合得以成就往生。能否感通阿彌陀佛願力接引取決於誠敬,念佛的功夫淺深取決於專精。換言之,凈業行人能否往生,往生的品位如何,與念佛人的誠敬專精之程度密切相關。誠敬專精乃凈業修持的方法論原則。

  1.誠與敬

  經典昭示:阿彌陀佛“十念必生願”的前提是“至心信樂”。至心即至誠心,至誠心即是不與萬法為侶的妙明真心。儒傢亦將“誠”提升到形而上層面子以詮釋。認為誠是天地人三才交感互化的通道,誠是人的性德(明德),內具參贊天地化育萬物的功能。反之,不誠無物。①凈土宗以“他力本願”立教,誠就顯得十分突出。印光大師臨往生前對弟子們的最後開示:“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凈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帶業往生。”阿彌陀佛大願接引眾生,是他的至誠。吾人念佛求生凈土,是我的至誠。二誠相感,如磁吸針,豈有不任運往生之理?

  誠的外顯即是敬。對土木金彩等佛像視作真佛,讀誦佛經祖語,宜當作現前佛祖為我親宣,不敢稍萌怠忽。對念佛行人作菩薩想,作未來諸佛想。以恭敬心對待三寶,以恭敬心待人接物,以恭敬心持佛名號,常恒如是,業障日消,慧光日益。

  老實念佛乃凈宗心要。老實念佛的本質內涵即是誠敬,誠敬實為成就往生、超凡入聖之極妙秘訣,凈業行人應恒常提撕,拳拳服膺。

  2.專與精

  世出世法的一切成就,都離不開專精。專者用志不分,精者純而不雜。專精有助於激活潛能,顯現不可思議的神妙效應。念佛行門貴在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念佛功夫深淺與專精密切相關。經雲:“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表明萬法歸一,契入性海,便可獲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國上古《陰符經》亦雲:“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意思是:盲人以耳代眼,所以聽覺最靈敏,聾子以目代耳,所以視覺最銳利。杜絕一切利欲的引誘,身心專精於一個目標,就能獲得以一當十的利益;如果夜以繼日地專之又專,就能獲得以一當萬的利益(幾何級的增長);念佛法門亦復如是。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的方法,就是教導我們不間斷不夾雜的直爾念去,心的勢能增大到極限,豁破無明,現生頓證念佛三昧。心力弱的,亦可穩操生西方凈土的勝券。

  念佛貴在專精。凈業祖師大德對此多有開示。覺明妙行菩薩雲:“大凡修凈土人最忌的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諷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些吉兇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卻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 ;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瞭一生的事麼?隻今一概莫做,隻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成功,方不錯卻。”覺明妙行菩薩對娑婆眾生的通病看得很準,對癥下藥,實為一劑難得的妙方。

  善導大師宏闡凈土,不尚玄妙,教人專修凈業,即身業專禮阿彌陀佛,口業專稱阿彌陀佛,意業專念阿彌陀佛,如是往生西方凈土,萬不漏一。而雜修凈業,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印光大師贊嘆善導大師所示專雜二修的法語:“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專精辦道,首須遮除雜緣。蓮池大師曾略開七事,作為自警之約。一不得蓄資財,造房屋,買田地,置一切精致好物,即經像等傳自太古,出自名傢,皆勿留戀,一心正念。二不得作種種非緊要福緣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權置萬行門,一心正念。三不得於好色好味等起貪愛心,不得於惡色惡味起瞋惱心,於惡言譏毀我者,罵辱我者,種種拂逆我者,起瞋惱心,乃至過去未來事,或順或違,皆悉屏絕,堅壁固守,一心正念。四不得吟詩作文,書寫真草,題帖對聯,修飾尺牘,泛覽外書,議論他人得失長短,乃至教憑臆見而高心著述,禪未悟徹而妄意拈評,緘口結舌,一心正念。五不得交結親朋,應赴請召,遊山玩景,雜話閑談。凡種種世諦中事,除理所當為,決不可已者,餘悉休罷,一心正念。六不得貪著放逸,恣縱睡眠,大事未明,捍勞忍苦,一心正念。七不得與世人竟才竟能,爭名爭勢,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誑稱知識,妄自尊高。惟應執卑守愚,終身居學地,而自鍛煉,常專常精,一心正念。蓮池大師以身作則,為後人樹立瞭專精念佛的楷模。

  綜上所述,誠敬是念佛的心態,專精是念佛的行持,凈業行人應恒常自省,提撕警覺,俾令自己的念佛行持貫徹誠敬專精的方法論原則。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