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宗教程-第六編 凈土資糧:信、願、行(十一)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凈土宗教程 作者: 大安法師2022-08-24

  二、普賢十大行願

  普賢十大行願是修學大乘佛法的基本原則。普賢十大行願,約因來說,就是正因佛性(即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大菩提心);約緣來說即是緣因佛性(十大行願具足離染行、方便行與大悲行);約果來說,十大行願即是瞭因佛性(每一行願具足與佛性相應的無分別智)。

  普賢十大行願亦是凈宗修持的重要科目。凈土經典記載:參與無量壽如來法會的四眾弟子、諸菩薩聲聞以及天龍八部等,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又以十大願王,勸進華藏海眾,導歸西方極樂世界。互文證知:普賢行願與凈宗因緣甚深。

  十大行願的內容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除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茲分述如次。

  1.禮敬諸佛。

  禮敬諸佛旨在生起敬信善,格除我慢障。內存恭敬之心,運於身口而遍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禮敬過去佛與現在佛,稍具善根者皆能做得到,而禮敬未來佛,非有相當的智慧涵養不能為也。因為禮敬未來佛,即是禮敬現在一切眾生。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是釋迦本師對大勢至菩薩所演說,對凈宗修持尤具深意。此品講述有一比丘名常不輕,當他在路上遇見比丘、比丘尼或優婆塞、優婆夷時,不管對方是誰,皆悉禮拜贊嘆,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可是有些人覺得他太羅嗦,有些人則認為他是在諷刺而生氣,有人傲慢地認為你有什麼資格為我授記,於是向他投擲棍棒、石頭或土塊。然而常不輕比丘不生瞋恚,頂多隻退到受攻擊的范圍之外,更大聲地重復那些話,一生如是行持。常不輕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獲得六根清凈,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命終之後,得值千萬億佛。釋迦本師就是那位常不輕菩薩。

  常不輕菩薩為身口意三業禮敬諸佛提供瞭一個典范。不輕眾生而深敬,即是如來座;忍於打罵,即是著如來衣;以慈悲心常行不替,即是如來室。又深敬是意業,贊嘆汝等皆當作佛是口業,故往禮拜是身業。常不輕菩薩不專讀誦經典,但以禮拜作為自己的修行,凡夫眾生隻具理性佛,尚且禮敬;況修因證果的佛陀,更會禮敬。常不輕菩薩的行持,對初心菩薩降伏我慢,培植忍辱慈悲、正直平等的心態,是一付良藥。此良方以大勢至菩薩為當機,實為凈宗修持之所必備。

  禮拜在凈宗修持中不可或缺,經雲,至心禮佛一拜,罪滅恒沙。宋代王龍舒居士每日禮佛一千拜,臨終站著往生。拜佛引發行者的虔敬心、降伏我慢。又拜佛儀式通過單純相同形式的無限重復,容易令雜亂的心念有序化。拜佛眼觀佛像,以佛像的莊嚴暗示引發自心的莊嚴,依現量(直覺)的集起(綜合),獲致對自性妙心的體悟,故凈宗行人每日行持,禮佛一項,不可或缺。

  此行願最後以四無盡作譬(虛空無盡,眾生無盡,眾生業無盡,眾生煩惱無盡),禮敬諸佛亦無有窮盡。顯示菩薩行者捍勞忍苦的長遠道心,在虔敬禮佛中,消除業障,開顯慧光,成就凈業,禮佛境界與自性開顯呈正相關。

  2.稱贊如來。

  如來即是不生不滅的性德理體,稱贊如來功德甚為殊勝。釋尊的因地,因以“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一偈贊嘆弗沙佛,而功超九劫,先在彌勒之前成佛。證知,修持稱贊如來這一行願,可以速增福德智慧。

  如來的本跡理事,具無量功德,需有甚深的如理智與廣大的如量智,方堪稱述贊揚。譬如自在天王,有一名叫善口的彩女,口具五百妙舌根,一一舌根,能出百千種音聲;一一音聲與百千種音樂相應。其聲清徹,旋律和雅,贊佛功德。普賢菩薩稱贊如來的妙辯,以大海般深廣磅礴的音聲,無有間斷地廣贊諸佛如來無盡的功德。

  稱贊如來,弘宣佛法,需要辯才,所謂四無礙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詞無礙辯,樂說無礙辯。如是四種辯才,九地菩薩方得具足。吾輩凡夫如欲速具如是辯才,唯有往生西方凈土,得阿彌陀佛神力加持,便應時可得。

  吾輩學人,欲發大心,弘揚凈土法門,自愧辯才欠缺,應懇請佛力加持,施以辯才。諸大乘經提示,若不得如來神力加持,而能說法,無有是處。由是,釋尊殷勤勸勉行人,或誦經,或誦八十八佛,久之便可得妙辯。站在凈宗角度,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即總持陀羅尼,含攝萬德,如至心持念久久,無礙辯才自得顯現。古往今來,由念佛發辯才的事例甚眾。凈業行人隨時隨機廣說阿彌陀佛因行果報,大願功德,即是稱贊如來的殊勝體現。稱贊如來這一行願修持純熟時,則風聲雨聲、車聲馬聲、木魚引磬聲,皆是稱贊如來之音聲,如西方凈土水鳥樹林,皆演法音,由心回轉故。

  3.廣修供養。

  這一行願離慳貪,與前二行願並修,能令現行三業清凈。一切菩薩道人皆修供養,如釋尊因地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阿彌陀佛因地,為圓滿成就大願,無量劫來積功累德,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又諸菩薩,常以種種上妙供具,供養諸佛。如是供養,一一皆有廣大殊勝果報。在吾輩凡夫分上,無福力置辦上妙供物,亦應隨分隨力,每日最少以長燈一盞、長香一枝、清水一杯,而作供養。供養功德,在心不在事。或以一花供佛時,當作觀想,身諸毛孔,令一毛孔,出無數華雲,運想擬意,供一切佛;一一佛上,化成花臺,諸佛受之,於十方界,施作佛事。其它供養,亦復如是。是知但運一心,廣大無際,功德智慧二種莊嚴,六度萬行,無不圓滿。

  無量供養按性質分:可分為財供養與法供養兩種,而以法供養最為殊勝,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教故。法供養的內涵,凡有七種,一者如說修行供養,二者利益眾生供養,三者攝受眾生供養,四者代眾生苦供養,五者勤修善根供養,六者不舍菩薩業供養,七者不離菩提心供養。法供養的內涵與功德,甚深甚廣,茲不詳述。

  在眾生份上,財供養不及法供養功德大,然就大菩薩而言,財供養即是法供養。《維摩詰經》記載:維摩詰大士接受長者善德的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隨即告知善德長者及與會大眾:“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等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為具足法施。”行人作財佈施時,應持平等無相之心,深觀能供所供,皆是實相,如是供養,理事圓融,財供養與法供養,並無二致。

  財供養又分外財與內財,內財(頭目腦髓)供養,難能可貴,若能稱性,亦是法供養。《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過去日月凈明德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法華經》,喜見菩薩樂修苦行,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心生歡喜,即念我得三昧,皆是聞《法華經》力。即入三昧,從空雨種種華香滿千二百歲,以香油塗身,於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千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聲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乃至國城妻子,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佛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可見,融通財供與法供,廣修供養的行願方臻圓滿。

  4.懺除業障。

  這一行願能離愚癡,能令過去未來三業清凈。行人首應慧心覺照,自己無量劫來,獨頭無明為煩惱種,受無數業報身;一一身造無量業;所幸業力無形,不見相貌,如果業力有體相面積的話,盡虛空界容受不下,菩薩尚且如是,何況悠悠凡夫。吾人生此娑婆濁世,必是業重之人,由煩惱故,造諸惡業;復由惡業,結諸苦果,展轉相因,喻如連環。諸佛慈悲,教令懺悔,切斷惡性循環鏈。自知有罪當懺悔,垢障除滅,諸苦自息,任修何法,皆易成就。

  懺悔有能懺十心,所懺十心。所懺即所治順生死十心,此心如廁蟲樂廁,不知不覺,所懺十心是:一妄計人我,起於身見;二具足煩惱,外遇惡緣,我心增盛;三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縱恣三業,無惡不為;五事雖不廣,惡心遍佈;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九無慚無愧、不懼凡聖,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以上十種順生死心,致使苦海,永無出期。

  既知所治之病,宜知能治之藥。故須明瞭能治逆生死十心。一明信因果,二自愧自責,三怖畏惡道,四不覆瑕疵,五斷相續心,六發菩提心,七修功補過,八隨喜他善,九念十方佛,如說修行,十觀罪性空,永滅罪根。以上十種逆生死心,明辨是非,翻除惡法,有事有理,應細思之。

  事懺屬漸教的方法,理懺是頓教法門。事懺有相應的儀規,初機較易下手;理懺則需深通教理與觀法,故凈業學人宜從事懺入手,漸至理懺。從心上改過,如斬毒樹,直斷其根,不必尋枝摘葉也。

  懺除業障的功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若貪瞋癡煩惱纏綿,即令吾人身心弊劣。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欲修行魔障重重,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或妄言失志等,皆屬作孽之相。遇此應發大慚愧心,大勇猛心,至誠懺悔,改惡遷善。行之久久,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或修行因緣順遂等,皆是罪過懺除之象。然於此不可矜誇自耀,滯而不進。應如普賢菩薩所勸,常修懺悔,虛空界等盡,懺悔乃盡;而虛空界等不可盡故,懺悔亦無有盡。而至誠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即是懺除業障的最上妙法。

  5.隨喜功德。

  隨喜是見人作諸功德而贊嘆歡喜,隨喜功德能除嫉妒障,起平等善。經雲:隨喜之福,如一人賣香,一人買香,旁人染其香氣,於彼二人,初無減少。而嫉賢妒能則導致心胸狹隘,我心隆盛,障菩提道,這一行願即是一帖對治的良方。

  隨喜的對象是四聖六凡所有善根功德。十方三世諸佛如來從初發心修菩薩道,到究竟成佛的所有福德智慧,難行能行,難舍能舍的種種波羅蜜門,以及從果向因,示現八相成道諸功德,都應殷重隨喜;乃至三惡道眾生的微薄功德,諸如:馬不欺母,麒麟不踏生草,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等,悉應隨喜。

  以佛眼視眾生,眾生無不是佛;以善眼視眾生,眾生無有不善。凈業行人宜應訓練自己的目光,隻見眾生之善,不見眾生之惡,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助人之善,成人之美,拓寬心量,自他不二。在佛法弘傳中,有諸多佛菩薩倒駕慈航,隨喜幫助某尊佛成就度生大事,所謂“一佛應世,千佛贊助。”或作弟子,或作護法,或作影響眾,乃至或作逆惡(如提婆達多),這些佛菩薩的隨喜之行,不可測度。

  隨喜功德的行願是鍛造世間君子與出世高人的重要手段,是獲取殊勝福報,一本萬利的捷徑,吾人應深自勉旃,努力行之。

  6.請轉法輪。

  菩薩悲愍眾生而請法,轉法輪即是佛將自悟之理轉至眾生心中,自覺覺他,展轉不息,如輪常轉。這一行願,能除謗法障,起慈善根,為欲令正法住世,開悟眾生。經雲:“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凈,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於是現世間。”①

  請佛轉法輪,普度群萌,是無上殊勝的功德。由一切諸佛唯智唯德,菩薩即以窮法界之智而請佛說法,是故一切諸佛無不雨大法雨,然菩薩唯願唯行,諸佛即以甚深願力而加所請,是故菩薩無不獲於大益。當知菩薩常請,諸佛常說,未曾間斷。昔釋尊初成正覺,默念佛法甚深難解,眾生不能信受,徒施無益。復念諸佛常得梵王勸請,方轉法輪,念是事已,放白毫光,遠照三千大千世界。時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承佛威神,作念往請。殷勤再三(梵王初請,梵王與帝釋同請,大梵天王重請)“幸以法光,除諸暗冥,唯佛大慈,不舍本願,如師子吼,如天雷震,為眾生故,轉於法輪。”釋尊受請,觀機往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人初轉法輪,開始瞭四十九年弘法生涯。

  佛本為度眾生才出興於世,為何要懇請方說呢?原由有二,一者重法不輕說,二者輕說人不敬。佛常誡莫為非人說法,亦莫將法傳與非人,皆恐輕法慢法,不但無福,反而招損。儒傢亦有:“隻聞來學,未聞往教”之說,意在尊師重道,學人獲益。故請轉法輪,即是上求下化,上順諸佛之心,下順眾生之心。佛以說法度生為本懷,然無請不說。故有人請法,自是上順佛心。眾生有欲求法而不知請,請則眾生得聞佛法故喜,即是下順眾生之心。

  佛在世時,可請佛轉法輪。佛滅度後的今日,我們應如何實施這一行願呢?佛經告訴我們,佛法除佛之人,菩薩聲聞乃至有正知見的修行人均可說。故常請法師大德講經說法,提供講堂,廣為倡導,即是請轉法輪的實施。如自己對佛法有所契悟修證,願與眾生說,即是請自心佛說法。如隨緣講說阿彌陀佛大願,勸勉眾生念佛往生,乃至一句兩句,功德亦甚大。另外,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如錄音磁帶、錄相帶、光碟、刊物雜志、印制佛經等廣為流佈。無情說法,亦屬請轉法輪之列,故有智慧人,一切時一切處皆能修請轉法輪之行。

  7.請佛往生。

  佛是大智大覺者,佛住世弘化,能令眾生出離生死苦海,圓證無上菩提。所以,佛欲舍壽命時,我們應頭面頂禮,懇請佛長久住世,作眾生大導師。

  佛如來的住世與涅盤,由時節因緣所致。《大般涅盤經》記載:釋尊臨涅盤時,出大音聲,普告眾生,今日如來應正遍知,將欲滅度,若有所疑,今悉可問。四眾弟子,天龍八部,咸皆悲嘆,愁憂苦惱,舉身啼哭,哀慟捶胸。俱詣佛所,頭面頂禮,抆淚而言:惟願世尊莫入涅盤。世尊默然,不果所願,同時號哭。釋尊慈悲,為大眾顯現金剛堅固不壞紫磨黃金無畏色身,告諸大眾:我涅盤後,應疾修行,早出三有,勿復懈怠,散心放逸。語畢,寂然無聲入於涅盤。可知;諸佛世尊作佛事已,法爾應入大般涅盤。

  佛示現涅盤,內含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乃對治凡夫習性的有效方法。經雲:“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住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①這段經文點出眾生的一種心理狀態,對長住的人、事、物,不起希有心,反生厭怠心,而對將逝的人、事、物,生起緊迫感與難遭心,譬如嬰兒,母親每天在側,於母不生難遭之想;得知母親將離他而去,渴仰思戀之心便沛然而生。如來涅盤對眾生的心理沖擊,亦具如是效應。比如:壽高120歲的老外道須跋陀,得知釋尊將入涅盤,忽感悼惶,想到慧燈將要熄滅,法船將要沉沒,趕忙向佛所奔來。釋尊慈悲攝受其為最後一位弟子,為說正法,須跋陀聞法,當下漏盡意解,證阿羅漢果。為報佛恩,須跋陀在佛前先入涅盤。佛敕大眾,以雜香木荼毗其屍。

  本行願除請一切諸佛住世外,一切菩薩聲聞緣覺,乃至一切如說而行,如行而說的善知識,悉在勸請之列。然消歸自性而言,念念阿彌陀佛名號,無有間斷,即是請佛住世。

  8.常隨佛學。

  普賢十大行願中,前七願是菩薩的願行,後三願是菩薩的回向行。本行願是回向菩提的自利行。常隨佛學提升人的生命品位,速證菩薩道果。

  常隨佛學即是依托佛從因至果,所歷之行,所為之事,以為所緣之境,引發心智隨而學之。釋尊從初發心,精進不退,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惜身命,至誠求法度生的種種菩薩行,悉是吾人學習的表范。

  吾輩凡夫,或無力量效法菩薩的大悲苦行,亦可從平易處下手,漸臻福德智慧高妙處。如釋尊自己掃地,托缽化緣,抬人汲水,看護病人,為盲比丘穿針,自修房屋做泥水匠與木匠,乞僧舉過等。均是吾人亟須效仿的懿范。

  凈業行人常隨本尊阿彌陀佛學,彌顯親切而必要。《大乘無量壽經》記載:阿彌陀佛因地作菩薩時,積植德行,不起貪瞋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莊嚴眾行,軌范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恒以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我既念佛,當行佛行,佛既如是成無上道,我亦應當如是成就。

  凈業學人除瞭效仿佛行外,亦應向修持凈宗的諸大菩薩看齊,以之調正吾人修持的路向。無量壽如來會上,諸大菩薩及賢護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阇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此諸菩薩既皆如是,我亦學佛,同為佛子,應起精進,學習如是。

  總之,佛是九法界眾生中最尊者,如淤泥中生蓮花,猛火裡出優曇那樣的稀有。諸佛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的一切言行舉止,都是吾人依止的表范。如是因,如是果,我們應祛除悠忽懈怠的習氣,奮大精進,立大誓願,當以阿彌陀佛的願行為自己的願行,學文殊智,行普賢行,當學觀音耳根圓通,反聞自性;當學勢至都攝六根,凈念相續;當如彌勒菩薩,受佛重誨;守護弘揚凈宗經典;當以凈宗所示要義,深生信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成就往生凈土。方契兩土世尊本懷,方滿常隨佛學的願行。

  9.恒順眾生。

  本行願即是回向眾生的利他行,以般若觀照,法無自性,物我皆如,平等饒益一切眾生,成就圓滿大悲。對九法界種種根性的眾生,均以對待父母與如來那樣的恭敬心,稱性隨順供養承事,不生分別。對迷走生死險道的眾生,導向菩提正道;對無明黑暗中的眾生,說法施以光明;對客走他鄉的貧窮眾生,令學佛法,令知自心之佛性,獲致自性寶藏。

  恒順眾生的理念有四。其一,佛與眾生,同一體性。順眾生即為順佛,若不順眾生,佛不歡喜。其二,佛以大悲為體性,若不順眾生,不合佛體。其三,由大悲催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就佛果。菩薩是眾生與佛之間的橋梁,二者關聯甚密。眾生好比生死曠野中的樹根,菩薩的大悲就好比滋潤樹根的水,佛果就好比繁茂的枝葉花果。可見慈悲是成就佛果之因,正如水滋樹根是華果之因一樣。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其四,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證知:恒順眾生的行願具有無限深遠的意義。

  恒順眾生引發行人的恭敬心、大悲心、平等心、忍辱心以及善巧權智,是十大行願中最為精要的修學科目。這一行願義理深邃,境界宏闊,攝自他二利,融生佛一體。未成佛前,首應廣結人緣,亦是成佛後從果向因度眾生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踐行這一行願,能有效地和諧人際關系,助成事業成就。恒順眾生根性而度脫之,乃無盡時空的佛事。凈業行人往生極樂世界,方能究竟圓成此願。吾人在此世間,亦應隨分隨力而行之。

  10.普皆回向。

  普皆回向是將前九願所作的功德善行,總歸為一個總願,回向法界眾生。本行願除狹劣障,生廣大善,俾令一切眾生常得安樂,悉得解脫。

  回向在佛法修持中,具有微妙而深遠的心理效應。古德雲:修行前導,莫尚乎發心;眾善指歸,莫要於回向。凡夫眾生從無始以來,不知諸法本空,四大非有,競執我人之見,橫生憎愛之心,所修善法,但為己身;所得功勛,唯歸眷屬,是以徒增業果,不得出離三界火宅。普賢菩薩教示我們發回向心,將今生洎往劫多生的善法,但有利益,悉施眾生,舍有所得心,向彼真如實際,唯求無上菩提,用以拓展心量,速證佛果。

  凈業行人亦應有廣大的心量,宏闊的意象,幽深的境界,才能成就無上殊勝的功德。回向之行,正具拓展心胸,放大功德之妙用。回向將自己所作諸多零散功德匯集起來,如百川溪流匯入大海。並將所有功德回向實際,回向菩提,回向眾生,如是便令所集功德如原子鏈式裂變一樣,迅猛倍增,一毫之善皆遍法界。從萬法唯識的理念來說,行人的心識放大,功德亦隨之擴大。另外,回向之行能充實加固願力,加快成功的速度。就好像我們知道遠方有一群窮困的人需要救濟,雖然也打算前往賑濟,但心志力量尚無決定馬上實施的力度,隻是停留在“規劃”階段。而經過回向之行的催化,立即便產生行動,置辦物品,刻期前往。可見,回向於無形中為內心充電,加快成就善行道業的速度。正如凹鏡收攝陽光得以燃燒紙片一樣。凈宗行人亦應將念佛功德及凈業助行回向往生西方凈土,回向法界眾生,願一切眾生發心念佛求生,如是回向,功德不可思議。每經一次回向,即增大往生的願力。凈業行人無論作何功德,乃至施一錢之微,救一蟻之命,都要回向西方,作往生資糧,轉成無漏的出世願力,如是增上,願力勝過業力,臨終決定往生。法爾如是,阿彌陀佛願力如是,凈業行人當自信自肯而力行之。

  凈宗回向具雙軌回向之特質。一是往相,二是還相。凈業行人以念佛與修助行的一切功德,心心念念,作願回施眾生,同生極樂世界,此是往相回向。同時又發願:已生凈土,回入娑婆,普渡苦惱眾生,出離生死苦海,此是還相回向。這二種回向,皆以無分別心,緣一切眾生,成就平等大悲心。證知凈宗法門乃徹始徹終大乘菩薩道,確能安立一切眾生於無上真正之佛道。

  綜上所述:普賢十大行願的功行德用,超勝絕妙,實為凈業行持一大輔翼。然在凡夫份上,殊難圓滿受持。於此,念佛求生凈土的法門便凸現其方便而究竟的功用。經雲:“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①意為:十方眾生企冀作佛,隻要念佛生到西方凈土,即是超勝普賢願行的妙莊嚴路,普賢十大行願隻有到極樂世界方能究竟圓滿。行超普賢表證念佛法門的殊勝,德遵普賢指陳凈業助行的必需。可見普賢十大行願與凈宗關聯甚密,凈業行人宜應關註並力行之。

  以上討論的凈業三福與普賢十大行願兩種助行,展示凈宗“橫與一切法門渾同,豎與一切法門迥異”的特質。凈宗法門的特質,體現為他力本願,帶業往生,橫超生死,一生成佛。而大乘通途之修持,亦可作凈業輔助增上之力用。尤其現代眾生根機陋劣,環境穢亂,如果不藉培福之基,難免遇緣退墮。所以,凈業行人在信願持名的前提下,勉力修持凈業三福與十大行願,亦是不可或缺的舉措。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