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宗教程-第六編 凈土資糧:信、願、行(四)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凈土宗教程 作者: 大安法師2022-08-24

  第十七章 願 門

  信願行三資糧具內在鉤鎖關聯。願為信之文券,行之門樞。信有願,則文券在手,決無改悔;行有願,則門樞安立,決定無倒。願攝信行,凈業修待,立願尤為要務,願如航海之船舵,趨向目標,專志不移,成辦道業。茲從願立則凈業可成、厭離行、欣慕行三方面展開討論。

  第一節 願立則凈業可成

  世出世間一切事業,無不由信願而得成就。世間商賈投資營利,農民春播秋收,對此信而無疑,願而勤行,以習見習聞,所以,無須專談信願;凈土往生,事非尋常,眾生以未曾見聞而疑怪,所以,啟信發願,不可或缺。

  西方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願力所成,凈土法門乃阿彌陀佛願力所啟,凈業行人欲生彼土,應發願求生。以求生彼土的願力,感阿彌陀佛願力接引,帶業往生,橫超生死。所以,釋尊殷勤勸令發願。《阿彌陀經》三番勸願,一番勸信,悲心特切,阿彌陀佛大願之船能運載一切眾生到西方凈土,倘眾生不願乘坐,亦不得到。阿彌陀佛因地所發之願猶如磁石,吾人誠願往生則如鐵針,二者內具自然吸取之勢。“然磁能吸鐵而不能吸銅,針能和磁而不能合玉,譬如佛能度有緣而不能度無緣,眾生易感彌陀佛而不易感他佛。”①幽溪法師闡釋的二願和合之原理,甚為精辟。

  凈宗願門的核心內涵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澫益大師語)凈宗啟願方式有二種,一者從事相上啟願,置身娑婆業海,為五欲纏縛,備受眾苦,覺悟人生苦空無常無我,發願願我永離三界雜食臭穢膿血不凈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凈土法性生身,是為厭離心。聞說西方凈土種種依正莊嚴,阿彌陀佛大願功德,生人歡喜,欣心願求生彼國,常行念佛及六度萬行,悉以回施一切眾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是為欣願心。此厭欣心是從事相上生起的切願。或有人質疑:欣厭之心,即愛憎之念,愛憎乃生死岸頭事,非修行人所宜。奈何?答雲:厭離娑婆,欣慕極樂,雖具愛憎之心,然非世間之愛憎,乃十方如來轉凡成聖之愛憎。若非厭離,何以脫此娑婆濁世;若非欣慕,安能生彼極樂蓮邦。證知厭離而後能轉凡,欣慕而後能成聖。②

  二者從理體上啟願,以般若智慧觀照性相事理因果,從恨本上生起願心。依據萬法唯心造的理念,娑婆世界是自心所感的穢土。理應厭離;極樂世界是自心所感的凈土,理應欣求。厭離婆婆欣求極樂是願的一體兩面。既厭穢土,必須願舍;既欣凈土,必須願取。舍至究竟,方可無舍;必須求出娑婆,橫超三界,則永離眾苦,方是更無可舍。取至究竟,方可無取;必須求生凈土,徑登九品蓮臺,則但受諸樂,方是更無可取。以欣厭取舍之善巧方便,而至究竟不取不舍,即理之事與即事之理,無二無別。如果凈業行人不從事相發願,舍穢取凈;但重玄理,不取不舍,此即執理廢事,亦是不離取舍。何以故?執理就是偏取於理,廢事就是偏舍於事,取舍宛然。既廢於事,理亦不得圓通,豈契大乘理事無礙之道?若能瞭達全事即理,具大乘正信者,則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無非全體法界,合於真如實相。

  綜上所述:由事相啟願,念能相續,亦得往生;然因理體不甚瞭瞭,影響願力,遇有障緣,或易退轉。從理體啟願,契入心源,滲入骨髓,縱逢諸多障難與誘惑,願力堅固如金剛王寶劍,勢不可擋。“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①願力功德即是般若大用,願立即凈業可成,凈業行人宜應在願門深著眼。

  第二節 厭離行

  凈業修持的必要前提是厭離心,娑婆世界眾生欲生起厭離心,殊為不易,所以,釋尊詳陳西方凈土依正莊嚴,極樂聖眾種種功德,意在建構一個新的參照坐標。正因為有嚴凈光麗的西方凈土作為參照系,才反襯出娑婆世界的穢濁與敗壞,兩相比較,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心便容易產生。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系牢獄之切念傢鄉。對娑婆世界種種事相,絕無系戀之心,需要般若智慧的觀照。而借助苦緣的逼迫,激揚娑婆眾生厭離心,在某種意義上說,具有關鍵性的效用。《瑜伽師地論》雲:“菩薩厭離生死,過於二乘百千萬倍,非不厭也。”

  娑婆眾生耽戀五欲六塵,無有休止。設使這個世間絕對沒有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難,那麼,人人悉皆在放逸安樂中醉生夢死,誰還肯發出世心,修凈業以瞭生脫死呢?《觀經》發起因緣,即是韋提希夫人受到兒子阿阇世悖逆的苦迫,求哀懺悔:“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惡世也。”②正是由於這種極強的出離心,成就瞭韋提希夫人的凈業,當下證得無生法忍,得上品上生,頻娑婆羅王亦證阿那含果。所以,佛典常雲:三世諸佛以八苦為師,成無上道,是苦為成佛之本。

  《大乘無量壽經》中,釋尊開示濁世惡苦,五惡五痛五燒的情狀,意在成就吾人的出離心。吾人隻有對人生境況與生存環境的苦空無常具深刻認知,方能使凈土之願具有真切的內涵。茲擬就現代人生境況與佛教對減劫三災的懸記,略作討論。

  一、現代人生境況

  認識自我,認識人生是世界各大宗教與哲學所應回答的問題,佛教也不例外。釋尊示現八相成道,無非欲令眾生破迷開悟,瞭達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路還傢,橫截生死,成就佛道。佛在大小經典中曉示,苦空無常無我是人生的常態,應於此警覺,於此解脫,具言之:

  1.覺悟人生的苦

  從苦的內容來看,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此八苦任何人都無能避免,所謂八苦交煎,隻是隨各人業力有程度淺深的差異。從苦的性質來看,人生有三苦:一者苦苦——受有漏身,已名為苦,更加種種逼惱,則苦上加苦;二者壞苦——當快樂消失時,不勝憂苦;三者行苦——介乎苦樂二受之中,不苦不樂,念念遷流。欲界眾生具足三苦,所謂三苦互滲,任何人無能避免。色界眾生具後二苦,無色界眾生唯有行苦。十方眾生,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惡臭不凈,無可樂者。對此觀照,尋思出離之道。

  2.覺悟人生的空

  這一期的業報身由妄心所聚集,起惑造業,勞役終生,無非一場苦樂交雜的夢。誠如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六如的般若觀照,是斬斷煩惱系縛的金剛利劍,惜乎眾生處處執有,認假為真,起惑造業,枉受苦痛。世人於此人生逆旅,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心慳意固,無能縱舍,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於此夢幻人生,當體識破,志求涅盤凈土,是為覺悟。

  3.覺悟人生的無常

  有情根身有生老病死,無情器界有生住異滅,人壽最多不過百年,如石火電光,轉瞬即逝。即便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總是到來。身如聚沫,不得久立,是身不凈,穢惡充滿。眾生無有智慧審察依正二報的無常敗壞,在這如夢的人生舞臺上,自因自果,蒙冥顛倒;迷於瞋恚,貪於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

  4.覺悟人生的無我

  凡夫迷惑顛倒,身見邊見熾盛,執認此身為我,自我中心,貪著五欲。貪財為我受用,貪色為我娛樂,貪名為我榮耀,貪食為我滋養,貪睡為我安息,不知此身四大和合,假名為我,畢竟無我可得。堅固的我執伴以強盛的貪欲,便造作殺盜淫妄諸種惡業,招致五痛五燒的果報,譬如大火,焚燒人身。

  人生的苦境在當代表現得尤為顯著,現代人造惡的動機與手段比古人更甚,苦果也就更大。冷靜地觀察這個世界,我們能睹見一系列的險象與危兆。諸如:精神傢園的喪失,全球性的政治腐敗,英雄偶像的隕落,文明婚戀觀的瓦解,毒品孽花的泛濫,日益污染的生存環境,各類動物銳減,貧富差距的拉大,種族矛盾,宗教沖突,邪教遍佈,計算機犯罪,分子生物學的潛在危險,核戰爭的威脅……等等。種種資料顯示,人類境況日趨惡化。

  本世紀以來,種種或自然的或人為的巨大災難次第出現,從中可以看出:人類所面臨的災難逐漸從純自然性、區域性發展到人為性與全球性。與古代劫難大多體現於物力、人力的耗損和毀火,以及文明成果的喪失相比較,現代劫難則直接指向整個人類的生存基礎,羅馬俱樂部發出的“人類面臨災難深淵”的警鐘,持久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當代有識之士本著良知所發出的呼喊,在全球性的市場經濟與科技文明的大浪潮中,似顯微弱,業力之障,不可思議。如果人類不從內心作一根本轉變,重新修復善惡因果報應的堤壩,重組道德與效率的良性互動的話,任誰也無法挽狂瀾於既倒。釋尊曾懸記:“吾(釋尊自稱——註)般泥洹,經道漸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久後轉劇。”①重溫這段法語,於當代人類命運,思過半矣。

  《法華經》用火宅喻來形容三界的苦況,雲:“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殷勤誘導眾生出離火宅,等頒大白牛車,究竟成佛。吾人於此此濁苦世間,如能信願持名,自行化他,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從當代人的境況所外華的唯一理念,也是唯一可走的妙莊嚴路。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