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確指》為善勿貴人知、敏之四義、舍此別無勝門
示陳定耑曰:“小人之為惡也,唯恐人知。君子之為善也,亦唯恐人知。汝當以君子慎道之心,而作佛事。更有偈曰:“勿貴人知,勿希天應,恒一其心,必堅必正。”
請看下面第七段:為善勿貴人知。這是開示陳定耑的一段開示。一個君子行善積德不要讓人知道,這就叫積陰德。一般的人——這是指“小人”,小人不是說社會地位低下,小就是自私自利,心胸狹劣、心量小,這就是小人。小人為惡,因為他自私自利。總想占為已有,總想占便宜,損人“利”已,他造作這些惡。造惡呢,他內心也有一點佛性,不好意思,怕人知道。所以小人造惡就要隱藏下來——“唯恐人知”。那麼君子是想到他人,有仁愛之心,有慈悲之念,利益他人這個善心,他也唯恐人知:君子的心。這就是君子和小人存心不一樣。你看孔子的《論語》,常常把君子和小人並列: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那麼這裡存心:君子為善要積陰德,不讓別人知道;小人造惡就怕別人知道。所以應當要做一個道德君子,以這個積陰德的心、韜光斂跡的心、平淡的心、謙和的心來做佛事。就給他一個偈頌:勿貴人知,勿希天應,恒一其心,必堅必正。就是為善你不要讓人知道,也不要希求上天降給你什麼福報,給你更多的保佑——不要這樣。我們為善是什麼?一個修道人為善,是指向無為法,指向功德——不求人天福報,是我們往生凈土的資糧,是本來應該做的本分事,不求名利。用這樣的心來堅固其願,一心一意發長遠心。是這樣為善的心——不讓他人知道的積陰德的心,來堅固下來,來正之,保持下來。這是第七段。
示查定敏曰:“汝未及弱冠,已知向道,可驗夙因。今為汝命名曰敏。敏有聰、勤、妙、捷四義。聰以除汝暗,勤以勵汝怠,妙以開汝慧,捷以發汝廢。汝當顧名思義,莫謂菩薩徒與爾一個字也。復示汝偈:“汝年正幼,當學孝弟,以是持身,毋惰其志。”
第八段是:敏之四義。就是對這個字四種涵義的開顯。這是菩薩開示查定敏,說“你還沒有及弱冠”——就是還沒有成年,“就已經知道修行佛道,可見你宿世曾經跟佛有緣”。他八百年前就開始修道瞭,所以在今生少年階段就知道一心向佛。就給他命名叫敏。“敏”這個字有四個含義:聰明、勤勉、奇妙、迅捷。那個“聰”——聰明,就是解除你的暗,“暗”就是愚癡黑暗。我們眾生都愚癡黑暗,就要通過修行開發我們的聰慧。那麼“勤”是對治懈怠。我們凡夫眾生做什麼事容易懈怠,容易偷懶,容易放逸,這樣就讓我們世間的事業難以成就,出世間的道業更是遙遙無期。對治的方法就是要勤勉,一定要勤奮。實際上人和人之間,在智商方面相差並不是太大,但最後的結果相差大,很大程度上是能不能勤奮。如果偷懶、懈怠,你就是天姿高,最後也是沒有什麼成就;如果一個人很笨,但是他非常勤勉,非常用功夫,最終他也能夠成功。所以我們一定要勤勉、精勤,六度講精進就是談這個——精進波羅蜜。
第三個字就是“妙”。這個“妙”,我們常常會思惟到:它的涵義無限深廣。智者大師九旬談妙:用九十天的時間談一個字——談這個“妙”,《妙法蓮華經》的妙。妙,不可思議的意思,離四句、絕百非的意思,超情離見的意思。在不可思議的層面能夠打開一種境界,這就是般若智慧的顯現,所以“妙以開汝慧”。大傢別小看瞭凈土法門,凈土法門雖然方法很簡單,實際上建立這種方法的理論、境界、德能,全體都是大不可思議的境界。正因為它太不可思議瞭,所以它就難信。難信表明什麼?表明我們沒有這個智慧。有甚深的般若智慧,才能夠相信這不可思議的妙法。所以佛在經典當中說,為中下根機的人講“空”,為上根利智的人講“有”。凈土法門就是妙有的一個法門,它一定要建立在對空性信受的基礎上的——上一個層次的東西。所以有這個智慧的開發,我們才會“妙”。“妙”,妙不可言,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華。
“捷”就是迅速的意思。捷,來對治你的廢。“廢”就是廢棄——中途而廢。就是我們建立一個目標,要做一件事情,必須當下就做——撩衣便行,不需要等待,迅速地去做。常常眾生會拖延,今天的事情留到明天去做。就是聽到這個凈土法門他也點點頭:這個法門很好,等我退休以後再來修行,或者等我世間事業完成瞭再來,或者等我兒子成傢瞭,女兒出嫁瞭,我再來修行。這都可能會廢,說不準就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就嗚呼哀哉瞭。所以聽到一種好的東西馬上幹,這就是捷的意思。所以告訴他:“你要顧名思義。”就是通過這個名字要思惟它的義理,把這個“聰、勤、妙、捷”落實在行為當中。“你不能落實這四個字,就辜負瞭菩薩給你這個字的慈悲用意和期待。”給他一個偈子:汝年正幼,當學孝弟,以是持身,毋惰其志。就是你現在還在幼年的階段,年紀還很輕,在這個時間段要從孝順父母、恭敬師長這個行為下手。這就是在修行:以這個孝悌的心來建立自己的操守,就是打下瞭修道的基礎。千萬不要放棄這樣的志向:孝悌。人倫八德叫倫常。你隻要奉行“孝、悌、禮、義、廉、恥、忠、信”,這些裡面就有“常”。“常”就是天理,就是道。下學而上達:你能夠在人倫八德當中做好瞭,就能體會這個道。
是日陳大心後至。菩薩問曰:“汝雲何修持?”答雲:“唯修凈土。”菩薩曰:“舍此別無勝門矣。囑汝一偈:“道無他說,唯心而已。蓮胎始成,專精勿二。”
請掀開文本。請看第十四段:舍此別無勝門。“舍”就是舍棄,“此”就是指凈土法門。舍去凈土法門就沒有其他殊勝的法門瞭。那麼這個開示也是在當天法會。陳大興遲到——後一點才到達,菩薩就問他:“你是怎樣修行的?”修什麼法門的?陳大興就回答:“唯修凈土。”我唯一修行的就是念佛往生凈土。覺明菩薩非常贊嘆,就說瞭這句話:舍棄這個凈土法門就沒有其他更殊勝的法門瞭!大傢對這句話可不要草草看過。在我們修行的道路上,首先“擇法覺分”:要選擇一個最好的法門。但往往我們不具擇法之眼,到處尋找,常常沒有主張,猶豫不決。所以這就要大善知識給我們來抉擇。覺明妙行菩薩以一個大菩薩的福德、智慧,以及過來人的資格告訴我們:凈土法門是一切法門中最殊勝的。所以我們今生遇到凈土一法,應當要生希有難遭之想,生殷重之心。一定要認識到這個法門是無價的摩尼寶珠。
常常我們沒有這種認知的話,就覺得修念佛法門好像很平淡,好像還有更殊勝的法門:“我修這個法門是不是吃虧瞭?”所以就東尋找西尋找,尋找來尋找去,最後還回不到凈土一法,就耽誤瞭這一輩子。所以對凈土法門的信心,就是要認為凈土法門是至高無上的,是圓攝一切法的。就像蕅益大師所說:是方便中第一方便,瞭義中無上瞭義,圓頓中至極圓頓的一個法門,是《華嚴經》的奧藏,《法華經》的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指南,都不越出這個凈土法門之外。能建立這樣一個圓頓的正信正見,我們就會老實下來,就不會以為:好像念佛很低人一等,你看人傢上根利智的參禪或者修止觀,我什麼都不行,隻有湊合著念幾句佛。這樣的看法就是凡夫的知見瞭。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是最殊勝的法門。
就咐囑陳大心居士一個偈子:道無他說,唯心而已;蓮胎始成,專精勿二。一切佛道並沒有更多的繁言異說,隻有兩個字——“唯心”。一切世間的善法、一切出世間的解脫,都離不開當下這一念心。所以無上大法就在我們妙明真心裡面,修道就是修心。我們也要以這個心來觀照凈土一法,比如說,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會講凈土往生一法?這跟那個時代的眾生有出離的願望、有解脫的需求(有關)。在這個厭離心裡面就感得——釋迦牟尼佛跟他宣說往生凈土一法,也是由他的心感召出來的。實際上這個凈土法門、兩土世尊的顯現,也是求出離道的眾生的心所顯現出來的。包括我們這個法會,為什麼會講《西方確指》?是由於我們秦皇島的四眾弟子很好樂凈土法門,很希望聽這麼個法,所以才會選擇《西方確指》在這裡講。這也是大傢唯心所現的一個境界。所以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那麼這個陳大心居士也是以他出離的心,專門選擇凈土法門來修行——至誠懇切。前面就談到陳大心居士,七寶池裡面已經有他的一朵蓮華瞭。所以在這裡這個偈頌說,七寶池八功德水裡面你的蓮華的胎開始成就瞭。這是對他的鼓勵。“你要一心念佛,專精勿二。”要專精:專就是一個法門——不能搞得兩個、三個,就是不夾雜;精就是要精進勇猛,不間斷。不夾雜,不間斷,就是專精。不能三心二意,這就是要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隻要“專精勿二”去修,你的蓮胎將會長得越來越大,光明將會越來越熾盛。這是這一段的意思。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