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 第二講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地藏經講記 作者: 宏圓法師2022-09-02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上一節課,我們依照五重玄義,對這部經的義理,做瞭一個大概的闡述,現在我們開始正釋經文。

  《地藏經》分十三品,上中下三卷。在晉朝的時候,道安法師把經典分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序分是說明說法的緣由;正宗分是經文的內容;流通分就是流通妙法盡未來際。蕅益大師用人的身體來比喻這三分:序分就像是人的頭,五官俱全;正宗分就像人的身軀,五臟六腑全備無缺;流通分就像是人的手足,運行無礙。這樣的分科使經文的內容突出,層次清楚,大傢一看就能夠明白。我們今天也依照傳統,在講經文之前,根據青蓮大師的《地藏菩薩本願經科註》,為本經來分科。

  《地藏經》的序分就是第一品,忉利天宮神通品;正宗分是從分身集會品第二,到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這是正宗分;流通分就是地神護法品第十一、見聞利益品第十二、囑累人天品第十三,這三品是流通分。

  我們先來介紹第一品的品題,然後我們再正釋經文。第一品是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忉利、忉利天,是我們欲界的第二重天,我們上面的第一重天是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在須彌山的半山腰,再往上到瞭須彌山的山頂,就是忉利天,通俗的叫做三十三天。經常聽經的同修們都知道,這個三十三天不是說三十三層,不是指的高度,它是指的橫面,它是分三十三個部落,也可以稱為三十三個部落。忉利天的天主釋提桓因,也叫做帝釋,他的前世是一個婦女,因為當時住世的迦葉佛涅槃瞭,她發願來造一座塔來供養迦葉佛,因為她的能力有限,又有三十二個婦女,也隨喜她的功德,和她一起來發心,幫助她來完成這個大願。因為有瞭這個善因,她人身報盡以後,就做瞭忉利天的天主。忉利天是中心,它的四圈東南西北各有八天,四八三十二,它的四圈有三十二個天,這三十二個婦女,就做瞭東南西北三十二個天的天主。釋提桓因在中間,加上這三十二個周邊,合稱三十三天。由此可知,我們造塔建寺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因為它可以幫助大傢成就功德,同樣也使我們的心性、我們的本性圓滿。本性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所以這個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

  天宮是釋提桓因居住的地方,在忉利天的中央善見城。這座城的周圍,經中述說是四萬十千由旬,每一由旬是四十裡,而且它是純金造成的。城的四面都是千門樓。在城的中央還有一座金城,有五百道城門,城門都是用各種各樣的珍寶來裝飾的。這個金城的中央是寶樓重閣,這個寶樓重閣叫做皮禪延多樓,它有多大呢,長五百由旬,廣二百五十由旬。重樓的最上面是一個圓室,它廣三十由旬,周圍九十由旬,高四十由旬,這麼個地方就是釋提桓因居住的地方。忉利天主,中國人也叫玉皇大帝嘛,他所居住的這麼一個環境,這麼一個圓室。這個圓室也是琉璃眾寶所成的,佛就在這個圓室裡面升座,為母說法,以報母恩,講瞭這部《地藏經》。這是忉利天宮的狀況,我們有瞭一個大概的瞭解。

  忉利天宮神通品。神通,《纓絡經》中說:“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這是神通的解釋。就是說,智慧現前,由本性顯發的微妙作用叫做神通。我們都知道神通有六種: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佛以神通現種種身,具一切智,說種種法。在這裡,是指在忉利天宮,佛含笑放光,諸天同集,這是佛不可思議的慧性的妙用,所以叫做忉利天宮神通品。

  品就是類的意思,就是把同一類的聚在一段稱為品。在經文中,品的題目,有的是佛自己說,有的是集結經典的人、或者譯經的人添加的。青蓮大師說,從分品之法上看,大概是譯經者自己立的品題,我們這個是譯經者自己立的品題,因為這一品居十三品之首,所以稱為第一。下面請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

  這是序分的開始。序分,分為通序和別序。通序是一切所有的佛經都必須具備的,也就是六種成就: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和眾成就,也叫做證信序。有這六種成就證明,才能讓大傢相信此經乃是佛所說。因為佛在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問佛,世尊滅後,諸經之首,當安何語。佛開示說: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為某眾。就是佛所說法,以此六事和合方能成就,所以叫做六種成就。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這段經文具足瞭六種成就。

  我們來看如是。如是是信成就,三世諸佛講的經,經首都安如是二字,表示信順。《大智度論》中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佛法深遠,我們雖然沒有證得佛果,但是以信力故能入佛法。就像經中說,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取寶,而不信的人就像無手之人,雖入寶山也不能有所獲得。所以信對於學佛的人來說,最為重要。沒有信,你即使是剃發染衣、你即使是皈依三寶、讀種種的經,於佛法中也隻能是空無所得,可見這個信的重要。

  如是,是指佛所說之法。在《阿彌陀經》中,就是指阿彌陀經的法;在《金剛經》中,就是指金剛經中所講述的義理;在這裡就是指地藏經所講的義理。如是之法是佛所說,世尊怎麼講,我們就要如是的信。如是又是顯理之辭,顯出經典的真如實體之理。如是就是指實相,實相之理古今不變,這就叫做如是。古也如是,今也如是,盡未來際還是如是。實相的微妙道理,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如果你想有所改變,你想有所創新,那就是魔說,不是佛說,不是如是,不是真理。實相之體,離一切虛妄戲論,決定無非,決定沒有任何的不對,這就是是。《地藏經》有很深的密意,它是以事來顯理,說的全是事相,但顯的是真如妙理,這樣才是佛法,我們才信順這真如妙理之法。

  下面看我聞。如是我聞的我聞,這是聞成就。阿難在集結經典的時候升座,頭一句話就是,如是法門,我從佛聞。這就是如是我聞。如是是佛所說的法;我是阿難的自稱;聞是阿難親自聽到的。這樣說,是為瞭告訴大傢,他所說之法,是輾轉從別人那裡聽來的,也不是自己編的,也不是自己道聽途說的,是親從佛處所聽,這樣可以斷除眾生的懷疑,讓大傢能夠正信。我們以前講過,凡夫執著我,二乘人執著法,而阿難是傳法菩薩,他所傳的這部《地藏經》是圓經,應當合乎人法二空,為什麼這裡說我聞呢?這就叫做不壞假名。在這個世間都是假有,所以假名不能廢除,廢瞭假名,沒有我,誰來聽經,誰來聞呢?這個我,跟大傢說,是方便說。《觀經疏》中說:“無我則無聞,無聞則化道絕,為傳化不絕,假名說我”。意思就是說,沒有我就沒有人來聽,沒有人來聽,那誰來說呢。為瞭這個法能夠弘傳下來,假名說我,所以說這個我,隻是一個方便說的假名而已。正如世尊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個字,世尊四十九年說法,未曾說一個字。我們要從言說中,瞭解這個無言說的意思,才能真正瞭解如來真實義。師父經常跟大傢說,我們聽經要離文字相、離語言相、離心緣相,就是這個意思。隨文入貫,不是說你隨著文字去想像,不是的。是讓你用清凈的心,不要著文字相、也不能著語言相、也不能著心緣相。就是我們用清凈心去聽,把心靜下來去聽經,不要對經文有執著。聽經以後,按照經理去做,我們說信解行證。經文是讓我們破執著、顯真理的,而我們聽經以後呢,反而去執著,背道而馳瞭。我們聽經是為瞭破執著,把執著破瞭它就顯真理瞭,你的法性、你的佛性就顯現出來瞭,這個就是顯真實義。這裡也是這樣,阿難於無我法中說我,是為瞭隨順世間。大傢聽明白瞭,去依教奉行、去破執著、破分別,讓我們這個佛性,自然顯現出來瞭。所以大傢不要去執著經文,這樣才能使佛法能夠傳化不絕,這就是聞成就。

  一時,就是時成就。世尊講經,有的時候是在天上,有的時候是在龍宮。我們講過的《十善業道經》,就是佛在娑竭羅龍宮講的,這個時間怎麼記載?空間維次不同,那時間肯定也不會一樣的;再一個我們人間的時間,記法、歷法也不盡相同,各國有各國的歷史記載,像我們中國,過去就是用農歷,外國就是用公歷,所以佛講經的時間,不能定為某年某月某日,所以就用這個一時來做一個描述。

  古大德這樣來解釋一時,師資道合,說聽究竟,稱為一時。就是眾生善根成熟,感得佛現身說法,機應相合,就是師資道合;說法的把法說究竟瞭,說圓滿瞭,聽經的聽圓滿瞭,聽明白瞭,這就是說聽究竟;佛與弟子機感相遇,說和聽都圓滿瞭,就叫做一時。在這部經中,天宮嘉會之時,聽者感佛現身說法,說者應機而談,說和聽圓滿,稱為一時。

  第四是主成就。佛,就是應機說法之教主。佛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覺悟,大覺悟的人。佛具足三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是超六道凡夫法界。六道眾生迷而不覺,依自己的業力六道輪轉,生死輪回,所以叫做凡夫。佛都是自己覺悟,超六道凡夫的不覺;覺他是超二乘法界。二乘法界的聲聞緣覺,他們是自瞭,就是隻能自己覺悟,不能覺他,不能發心去度眾生;覺行圓滿是超菩薩法界。菩薩雖然能夠自覺、覺他,但是覺行還沒有圓滿。我們常把等覺菩薩稱為十四的月亮,佛稱為十五的滿月,所以等覺菩薩的覺悟,比起佛還要差一等。隻有佛,三覺圓滿,萬德具備,超九法界以獨尊,所以稱為佛,也稱為世尊。佛是通號,一切世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都稱為佛。這裡的佛是指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悲憫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眾生,在娑婆世界的眾生人壽百歲的時候,他老人傢來示現成佛,應機說法,度化眾生。這個主成就在六種成就中最為重要,什麼原因?經是佛所講,沒有佛所講,經就不成立。所以六種成就中,主成就最為重要。

  第五個是處成就。在忉利天,這是處。佛說法必須有處所,經中記載,佛兩次在忉利天說法,第一次是佛初成道的時候講《華嚴經》,上升到忉利天說十住品;第二次是臨滅度的時候,與弟子們一起,上忉利天說《地藏菩薩本願經》。在這兩次到忉利天宮說法。

  第六就是眾成就。為母說法,這一句經文是《地藏經》最為特別的地方。與其他的經不同,其他經上的六種成就沒有這一句,都是與某某某眾、多少比丘、菩薩、聲聞眾、菩薩眾,這裡是為母說法。《增一阿含經》中說:“佛於安達羅國曲女城邊,與千比丘,升忉利天,為母說法,以報生身之恩”,這證明為母說法,就是通序的眾成就。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和應化身。法身是清凈本具,我們的清凈本性,大傢同樣具足;報身是功德所修成的;應身是處處應化。如果是化身的話,跟大傢說化身沒有父母。比如唐朝的豐幹禪師,他是彌陀化身,從無突然就有瞭,這是化身;如果是應身來示現人間呢,就是有父母瞭。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是凈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佛誕生七天,摩耶夫人生天。佛在世間成道以後,為眾說法,度化有緣眾生,但是他的母親從來沒有聽過佛說法,所以在他即將涅槃的時候,他升到天宮為母說法。摩耶夫人聞法悟道,當即證得瞭須陀洹果。佛這樣做,是為瞭報答母恩,更是為瞭提倡佛門真正的孝道。我們世間人行孝,就是隻能好好的伺候父母,活著的時候,給父母好的衣食衣服住房,給父母以安慰,去世之後好好的埋葬,逢年過節,現在是清明時節,去祭祀,去燒點元寶,以表孝心。但是這種孝沒有達到根本,什麼原因呢?就是父母過世以後,我們就再也沒法真正的盡孝瞭。就像《地藏經》中,婆羅門女的母親墮到地獄受大苦,我們世間人世間法是沒有辦法解決的,是沒有辦法讓父母終止這個痛苦的。即使沒有墮落到三惡道的父母,就是父母生天瞭,去享福,這個福報也有盡的時候,福報盡瞭還是墮三惡道,還是六道輪回,也就是說,這個孝道沒有真正的圓滿。所以隻有讓父母能夠不再輪回,能夠覺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才是真正的孝道。《梵網經》中說:“孝順是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孝順是至道,是至高無上之道,要想修佛道,就要先修孝道,我們想想對自己父母都不孝的人,怎麼能生起慈悲心來,怎麼能生起平等心來,不可能的。所以古大德說:“在傢無孝子,出傢高僧”,我們處處把我們的孝,要盡到圓滿。

  現在有的出傢人,師父不說外邊的,就說師父自己見到的,有的出傢人出傢之後,對父母不夠恭敬,認為自己出傢瞭,一切都要恭敬他。我們出傢的目的是為瞭什麼?利益一切的眾生,恭敬一切的眾生,孝養一切的眾生。而不是出傢瞭,借著這身衣服,借著佛的威德名望高高在上。師父出傢的時候,師父教導我,一定要萬人腳下修,任何的眾生都是你學習的榜樣,任何的眾生都是你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隻有用這種平等慈悲的心,你才能代佛表法,而不是我們穿這身衣服瞭,要讓眾生處處恭敬我們,這叫貢高我慢,不對的。所以佛菩薩和祖師大德,都以孝順父母為基礎,孝順師僧三寶,恭敬一切的眾生。一定要禮敬諸佛,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所以說我們一定要禮敬,要恭敬一切的眾生。像蕅益大師,他為瞭給他的母親治病,割下自己臂膀上的血肉,來給他的母親做藥引子,摻到藥草裡面。我們今天誰能做到?而我們今天都是索取、都是所求,父母一點點對我們關心不到,我們都記在心裡,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而我們早就忘到一邊瞭,所以我們一定要從這個孝道開始。師父現在就有這種感覺,子欲孝而親不待,現在還常在夢中夢到我的父母,每一次都是流著淚醒來,不是情執,而是一種懺悔,一種後悔,沒有對他們盡到孝心。所以我現在唯有好好講經,像地藏菩薩一樣好好的利益眾生,叫他們也能夠覺悟,都能夠成菩薩去做佛,這樣我們的孝道才能夠圓滿。

  佛門中的孝道,不僅是孝順這一世的父母,《梵網經菩薩戒》中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無不從之受生”。六道中有很多眾生,都曾經是我們多生多劫的父母,所以度眾生就是在度我們的父母,這才是行大孝,真正的佛門大孝之法。所以今天師父在這裡說,佛法是孝道最至善最圓滿的孝,不但對父母這一生的孝,而且是對父母永遠的大孝。我們的這個孝,不但是眼前的這種私情的孝,把他轉化為大孝,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的父母,我們多生多劫無不從之受生,這種孝多圓滿,博愛。

  這是通序的六種成就,所有的佛經都必須有。下面是別序,是講此經發起的因緣,緣由。每部經都有每部經不同的因緣,不同的發起,所以就叫做別序,也叫做發起序。發起序分三段,第一段是講十方諸佛及菩薩,來此證明釋迦牟尼佛,來娑婆世界一期示現,調伏眾生;第二段是講佛放光、現雲、現音的瑞相,有無量億天龍鬼神蒙佛的光和音,也聚到忉利天宮;第三段是佛與文殊菩薩,一問一答來釋疑,顯地藏菩薩久證果位以來所化之機,然後說地藏菩薩的本願。下面我們來看經文: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爾時,就是佛正在忉利天為母說法的時候。

  十方,就是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再加上上、下,稱為十方。各方都有無盡的世界,這個數目沒有辦法來計算,所以稱為無量世界。

  不可說不可說,《華嚴經》阿僧祇品中,總共用瞭一百二十五個表數目的詞,這是其中之一。不可說不可說,表示來的佛菩薩非常之多。

  一切諸佛,包括瞭十方世界諸佛。佛是各個世界的教主,他們不辭辛苦,從遙遠的他方世界而來,是為瞭證明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這一期示現,調伏剛強眾生。

  及大菩薩摩訶薩,及是從的意思,無量無數的諸佛不單是自己來,還帶著諸大菩薩隨他而來。摩訶薩是摩訶菩提薩埵的簡稱,摩訶是大的意思,就是大菩薩,大菩薩前面又加瞭一個大,大菩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中的大菩薩。那怎麼理解呢?就是我們今天說的,位居補處的等覺菩薩,一生補處的法王子,所以叫做大菩薩摩訶薩。十方無量世界的一切諸佛和諸大菩薩,同時來聚集到忉利天宮,聽釋迦牟尼佛為母說《地藏經》。由此可知,這《地藏經》的重要性。我們再看經文:

  贊嘆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這段經文,對釋迦牟尼佛的證明贊嘆分兩種,先是十方諸佛的證明贊嘆,然後又派這些大菩薩作為侍者,代諸佛傳言贊嘆。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就是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稱為娑婆世界。娑婆翻譯過來叫堪忍,因為我們這個世界已經是五濁瞭,別人都早早的逃離瞭,而我們還想忍受,還不願意離開,所以叫做堪忍。釋迦牟尼佛,我們剛才講瞭,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教主,他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釋迦族的太子,釋迦是姓,牟尼是字,釋迦譯為能仁,能仁就是能慈悲的意思,能慈悲仁慈的普利一切眾生。

  釋迦,經中記載瞭姓氏的來歷。古印度往昔的甘蔗王,有兩個王妃,他的第一個王妃叫做善賢,生瞭一個太子,名叫長壽。第二個王妃生瞭四個王子,大王子叫做炬面,二王子叫金色,三王子叫象眾,四王子叫別成。當時的善賢夫人,就是這個大王妃,自私,想立自己的兒子長壽作為太子,所以她就用陰謀,讓國王把二王妃的四個兒子都趕出瞭這個國傢。這四個王子被驅逐後,一直隨處安身,直到後來在雪山北面,建立瞭自己的國傢。他們推舉四王子別成來做國王,別成王登基以後,以德來教化人民,幾年的時間這個國傢就成為瞭強國。甘蔗王聽瞭以後,派人去請這個別成王回國,都被別成王一一謝過,沒有回去。他的父王就感嘆說,我子釋迦。就是說他有德,我子釋迦。因此別成王就以德為姓,以後的姓氏就叫做釋迦,這個姓氏就這麼傳瞭下來。

  牟尼,就是佛的名字,譯為中文叫做寂默。據說釋迦族的人,都非常的傲慢多言,等見到太子瞭,見到釋迦牟尼瞭,見到太子以後就都不說話瞭,所以太子的名字就叫做寂默。佛的姓能仁,是表慈悲,利益一切眾生,不住涅槃;他的名字寂默,是表佛有大智慧,遠離一切相,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大悲;不住生死是大智。所以我們一合掌,大慈悲、大智慧,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時時刻刻來給我們表法的,這就是我們合掌,悲智雙運。大傢一定要知道,一合掌的時候一定要知道,要大慈悲,要大智慧。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名字,就是表悲智雙運,利物無窮,這是佛果位上的功德。

  釋迦牟尼佛是在公元前五百六十五年四月初八,降生於迦毗羅衛國的藍毗尼園。當時摩耶夫人臨近產期,按印度當時的風俗,婦女生孩子要回娘傢。在經過藍毗尼園的時候,正值天氣炎熱,摩耶夫人就到園中的池塘沐浴解暑。沐浴後走出池塘,她被園內盛開的無憂花所吸引,伸手去攀援花枝,突然感到一陣陣痛,於是釋迦牟尼佛就從母親的右肋下降誕瞭。我國東晉時期的法顯大師,因為當時的律藏殘缺不全,前往印度去尋求戒律的經典,當他到達迦毗羅衛城後,前往藍毗尼園,並記述瞭佛陀出生的故事:“城東五十裡有王園,園名論民,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舉手攀樹枝,東向生太子,太子墜地,行七步,二龍王浴太子身,浴處遂作井,及上洗浴池,今眾僧常取飲之”,這是法顯大師到藍毗尼園,對當時的釋迦牟尼佛出生時候的一種描述。在公元六百三十五年,玄奘法師也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述瞭有關佛陀誕生地的情況:“釋種浴池,澄清皎鏡,雜花彌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無憂花樹,今已枯悴”。菩薩誕靈之處,還有這個無憂樹,玄奘大師到那地方的時候,無憂樹還在,但是已經枯悴。師父也看瞭近代的法師們的描述,到瞭印度之後,這個樹也已經枯悴瞭,但是非常奇怪,隻要到佛聖誕日,這個樹又開始枝葉茂盛起來瞭。現在的藍毗尼園,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重要的文化遺產。在藍毗尼園的佛祖聖誕地,建有摩耶夫人祠,是一座方正的赭紅色的平頂房屋,房屋的旁邊是長方形的聖池,是佛降生後洗浴的地方,園子裡殘破的臺階和遺址痕跡,還有歷經滄桑仍舊鬱鬱蔥蔥的古樹,都能讓人真切的感受到,佛祖並不是一個傳說,而是真真實實的,有血有肉的,真正的一個歷史,真正的現實。所以很多人不遠萬裡,去那裡朝拜和體驗。

  釋迦牟尼佛誕生後七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去世,功德大,生忉利天。佛是由他的姨母,摩訶波阇波提夫人,就是後來的大愛道比丘尼,她也隨佛出傢,佛的養母也隨佛出瞭傢,這是我們在《彌陀經》當中,介紹的大愛道比丘尼,他是由姨母摩訶波阇波提撫養成人的。佛當時的生活非常的優裕舒適,在《中阿含經》中,他回憶說,他擁有適合不同季節居住的三座宮殿,衣著華貴,飲食豐盛。他的父親凈飯王對他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夠繼承王位,統一天下,做轉輪聖王。但是釋迦牟尼佛,放棄瞭舒適的生活和王位,在十九歲的時候出傢修行,三十歲成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於公元前四百八十六年入滅。我們現在的出傢人,都以佛的教導修行,隨佛出傢,所以佛是我們的尊師,我們都稱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出傢人的姓氏也都依釋迦。為什麼要依釋迦呢?就是因為我們要學習佛的大慈悲、大智慧,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要覺悟。覺悟什麼,要大慈悲、要能仁、要寂滅。大慈悲大智慧,這是我們釋迦姓氏的主要,大傢一定要明白。

  能於五濁惡世,經文中說瞭五濁惡世,五濁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第一個是劫濁,我們把這個給大傢詳細的講講,大傢對佛學的基礎能有一個瞭解,以後遇到這種經文的時候就能明白,也能時時刻刻的提醒自己,我們一定要求生凈土,娑婆不可長留的。

  五濁,第一個是劫濁。人壽由八萬四千歲起,每一百年減一歲,這麼一百年減一歲,最後減到人壽十歲,這中間叫做減劫。我們現在的人壽,就是在減劫當中的。到瞭十歲以後,止瞭,然後每一百年又增加一歲,再增加到八萬四千歲,這個叫做增劫。一增一減,這麼個時間段,是一個小劫。這麼二十個小劫稱為一個中劫。有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我們平時所說的大劫,就是這麼個來歷。人壽由八萬四千歲的時候,我們最初人壽由八萬四千歲的時候,減到兩萬歲的時候,兩萬歲以後,才有渾濁不凈之法生起,開始渾濁瞭,開始進入瞭劫濁,這個時候就進入瞭劫濁。人壽減到三十歲的時候,遍地都是饑饉,我們現在還沒到,減到三十歲的時候遍地都是饑謹。減到二十歲的時候,遍地都是瘟疫疾病。減到十歲的時候,就是刀兵災禍,世界上的眾生個個遭劫,這就是劫濁。而且這個世界的成住壞空,各有二十小劫。我們剛才講瞭,四個二十小劫是一個大劫。這個世界的成是二十個小劫,就是我們娑婆世界,不是單指我們這一個地球,南瞻部洲。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成要二十個小劫,到住要二十個小劫,然後住以後到瞭中年瞭,步入中老年開始壞,壞要二十個小劫,空也要二十個小劫,這四個二十個小劫,就是四個中劫瞭嘛,它為一個大劫。所以這個世界的成住壞空,各有二十個小劫。等到成住的時候,就是我們從小到壯年,成住,兩個二十個小劫,然後進入到壞空劫的時候,到瞭壞劫的時候,這個火開始由地獄起,燒到初禪天。燒到初禪,不是我們這個人間瞭,到瞭初禪天瞭,火燒初禪嘛,將世界的山河大地,一切有情無情燒得幹幹凈凈的瞭。然後風吹二禪,水淹三禪,水淹到三禪,這個也叫做劫濁。所以我們說,可以有什麼留戀的地方,這一次師父帶著你們,雖說沒有去朝聖,但是也帶著你們去感悟大自然,有的居士回來瞭說,師父,真是壯觀,真是壯大。我說瞭,其實這要比我們的心性,還是渺小的,都是我們心性的顯現。為什麼現在我們看到大自然的壯觀,沒有感覺到心性的博大?是因為我們的心太小瞭,隻在意個人一點點的名和利,所以你就矮小,你把你的心放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才是我們本來應該具有的心性。這個是第一個劫濁。

  我們再來看見濁。進入劫濁瞭以後,邪知邪見就開始流行於世,眾生被邪知邪見所迷惑,滿腦子的錯誤思想,使人不修善道。這個地方大傢都有體會,師父不說社會上的,世法的,我們就說我們這個寺院所存在的種種知見,大傢就能看得出來。學佛也是邪知邪見,什麼原因?目的錯瞭。你看我們學佛都是為瞭什麼?為瞭去求,學佛不是為瞭放下。師父說多少次瞭,我們學佛的目的是放下,你放下的越多,你的清凈本性恢復的就越多,不是你能求來的。如果你求佛瞭,佛給你瞭;我不求,佛不給我,那我說佛是有分別心的。不是求來的,都是自己修來的。我們學佛,是學佛的思想、是學佛的精神、是學佛的覺悟。不是佛成就瞭,我們去來求佛,誰有能力我們去求誰,這絕對是分別和執著心,我們學佛的看破放下。今天我們學習瞭《地藏經》,我們按照《地藏經》的教理,根據《地藏經》的方法,佛的教導,去做、去放下、去慈悲,讓我們的心性也恢復到像佛一樣的覺悟,是這麼一個知見。所以我們現在為什麼見濁,就是我們的知見錯瞭,學佛的見解都錯瞭,誤入歧途。那你方向錯瞭,跟大傢說,再努力都是背道而馳的,這個就是見濁。跟著師父一起共同修學,我們互相學習,我們學習什麼,學習佛的覺悟。你們不要來求師父給你們傢去掙錢,幫著你們去消災,災是自己招,也是自己消;福是自己修,也是自己得,大傢千萬要記住。我們這地方有個開發商來找師父,師父跟他說你放下,多利益眾生。最後他覺得師父教他的方式太慢,什麼原因,自己不肯用心,誠敬不夠,誠敬夠,命運就可以轉變。他去找一個算命的,我們說的找一個靈祇去看,回來就跟師父說,怎麼他看的不準,我就跟他說,他自己都沒有財,怎麼能給你財,你們怎麼愚癡到這種程度。我說你想真正的改變命運,你就多去利益眾生,多改變自己的見解,多改變自己的身口意三業,相由心生,依報隨著正報轉,你這樣才能順利。你老去外求,那要到什麼時候,不可能的。修行千百億年,你還是邪見。命中沒有不要去強求,所以君子樂得為君子,就是這樣。

  第三就是煩惱濁。我們平時所說的煩惱,是指遇到不如意的境界,心裡不愉快,把這個稱為煩惱。佛所說的煩惱,是粗細迷惑心的總稱。根本煩惱有六種:貪、嗔、癡、慢、疑和不正見,邪見。由這六種根本煩惱,能生一切枝葉煩惱。就像放逸、散亂、昏沉、嫉妒等等,共有八萬四千之多。這些能惱亂眾生的真性,使我們能依這些煩惱,而造種種的業,我們依這六種造種種的業,障礙我們的真性。我們想想,我們現在所造的,種種的殺盜淫妄的罪業,都是因這貪心、嗔心、癡心而生起來的,這是煩惱濁。

  第四是眾生濁。眾生濁是由見濁,見解錯誤和煩惱濁合起來生起的果報。由於邪見熾盛,繼而煩惱垢重,所以不敬三寶、不信善法、不孝父母、不受齋戒、不修福慧。自然在六道裡面輪回,多病多災,心靈遲鈍,受各種各樣的痛苦,這就是眾生濁。眾生都有這種痛苦。

  第五個是命濁。這個命就是我們這一期的壽命。人的壽命我們剛才講瞭,最長的時候是八萬四千歲,而現在隻有百歲,有百歲的還非常的少,很多人隻有幾十歲,甚至幾歲就夭亡瞭。這是每個人所作的業不同,所感得的壽命果報也有差別。越是古人,他們的壽命越長,因為常修聖道,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我們說彭祖八百歲,中國有好多壽命非常長的記載,因為他們心地慈悲,修瞭種種的善法,因此壽命長。我們現在因為業力重、殺心重、煩惱重,所以壽命越來越短,這就是命濁。

  由於這五濁障礙障蔽我們人的本性,使人造作種種的惡業。使得這個世界行善的人少,作惡的多,本來的清凈的世界,變成瞭五濁惡世,這就叫做五濁惡世。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經文: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佛的神通功德力無量無邊,佛的大智慧難知難測,所以是不可思議的大智慧神通之力。五濁惡世的眾生剛強難化,因為我們五濁惡世,我們熏染的時間太久瞭,習氣太長瞭,所以是剛強難化。師父就有這麼一種感受,好多居士也想學佛,也知道利益眾生,但是好多時候的習氣顯露出來,他也懺悔,他也痛苦。所以我們應該生起慈悲心來,給他機會慢慢的去克服這種習氣,隻要他想覺悟,總有一天可以打磨掉的。所以佛大慈大悲,不是看到眾生的剛強難化,而是看到眾生和我們一樣本來的佛性。隻要你想覺悟,佛就來感化你,這就叫有緣。我們看到眾生犯錯瞭,一定要悲憫他去,像佛菩薩一樣調伏剛強眾生,而不是去打壓剛強眾生。我們每個人,人之初性本善,我們都有佛性的,佛性都是具足的,因為習氣的原因,所以我們一定要看到眾生的本質,不要看到他的習氣。這裡面佛也給我們示法,調伏剛強眾生,先用這種慈悲心去調伏,佛用神通威力折伏,然後再以智慧方便,循循善誘來說法,讓眾生明白造惡受苦,為善得樂的道理,讓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勇猛修行,得大解脫。我們一定要像佛學習,眾生犯瞭錯以後,我們去包容他,給眾生學佛的機會,也使我們的本性善良,恢復我們的本性。當眾生犯瞭錯誤的時候,我們去指責、我們去責備、我們不去原諒,其實也傷害我們自己的清凈本性。

  知苦樂法。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樂。我們現在的眾生,真的不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樂,以苦為樂,非常可悲的。而且不知道這個樂由何而來,這是最為關鍵的。現在的人以醜為美,師父看到這種情況,非常的心痛。把搶來的認為是能力,把爭來的以為是能力,給別人帶來痛苦以為是能力,都以這個為樂,錯誤的。當你給別人帶來痛苦的時候,就像剛才講的,已經傷害你自己的心性瞭,也會為自己感招苦果。助人才為樂,恢復我們的清凈本性才為樂。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樂從何來。好多人掙錢,他以掙錢為樂,而不知道掙錢隻是樂的一個因緣,掙錢是為瞭利益更多的眾生,利益眾生助人你才為樂。你把掙錢當做樂瞭,師父跟你講,你永遠樂不起來。什麼原因?欲壑難平,你隻會增加痛苦,增加不瞭快樂。知足你才常樂,我快樂不是因為我擁有的多,而是因為我需求的少。你的要求少,你知足你才樂嘛。把我們所有的悟知,我們所擁有的悟知,與大眾去分享,這種才是真正的樂。在這個樂的過程當中,我們斷惡修善,恢復我們清凈的本性,來證涅槃之樂。

  這個世界濁惡的眾生,又這麼剛強難化,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到五濁惡世來示現成佛,度化眾生呢?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佛的本願。《悲華經》中,寂意菩薩問世尊:“何因何緣,處於斯穢惡不凈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四眾中說三乘法,以何緣故,不取清凈世界,遠離五濁惡世。”佛告寂意菩薩:“以本願故,取凈妙國,以本願故,取不凈土,菩薩成就大悲,取斯弊惡不凈土耳,是故我以本願,處此不凈穢惡世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以本願故,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五濁惡世苦難多,佛說妙法眾生易生信受。師父講過在我們娑婆世界,苦樂都有的,大傢能認識到苦,就能生起出離的心,然後人道又好修行,就是這樣。

  第三、佛出世間,目的就是為瞭教化眾生,越是剛強難以調伏的眾生,佛越要設法度脫。《大智度論》中說:“諸佛大悲,徹於骨髓,不以世界好醜,隨應度者而教化之,如慈母愛子,子雖沒在廁溷,勤求救拔,不以為惡”。佛知道我們特別的痛苦,發大慈悲心來救拔我們,我們在這種痛苦當中,需要佛的救拔。說真的,如果沒有釋迦如來的示現,來為我們講經說法,我們永遠是六道輪回。而且三惡道多,三善道隻是暫時,所以我們一定要感佛恩的。感佛恩,怎麼來報答佛恩?就是好好修行,去做菩薩,去成佛。這樣,才沒有辜負佛對我們的期望。

  各遣侍者,問訊世尊。侍者,我們經常聽到這一詞,就是親近從命奉事之人。在《菩薩從兜率天下生經》中說,具八種功德才能稱為侍者。第一、信根堅固,第二、其心覓進,第三、身無病,第四、精進,第五、具念心,第六、心不驕傲,第七、能成定意,第八、具足聞智,這是作為侍者的八種條件。現在十方無量世界的諸佛,派遣侍者。這些侍者都是法身大士,他們代佛來問候釋迦牟尼世尊,在娑婆世界廣度眾生,身心安樂否,少病少惱否,這是《法華經》當中的經文,身心安樂否,少病少惱否,眾生易度否,教化眾生疲勞否,這是來問訊世尊。這樣問訊世尊,表尊法重人,而且是主賓的見面之禮。所以表法也不能違背世間法的。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傢。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