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 經
甲一 敘請分
乙一 敘述證信
丙一 聞時主處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
入文解釋,須分段落,方顯文義。中國自晉道安法師已來,皆以序、正、流通三科,詮釋經文,妙能契合天竺菩薩釋經之方式,故千百年來胥依循之。雖三科大旨相同,而名稱不妨隨宜而異;故今解此經,亦分敘請、正說、流通三分。自如是我聞下,為敘請分;自爾時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下,為正說文;自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下,為流通分。敘請文中,又分通敘與別敘;通敘為證信敘,別敘為緣起敘。今此即證信之敘,此證信敘,古來解釋二傢不同:一、出龍樹大智度論,明六成就:如是、為信成就;我聞、為聞成就;一時、為時成就;薄伽梵、為法主成就;廣嚴城、為住處成就;至下與大苾丘眾等為聽眾成就。佛經有此六種成就,方可崇信。二、出親光 佛地經論明五種證信,其言如是為指法之詞,乃通指此經而言,如言如是之法,為我結集者所親聞。
或如是之法,為當時佛在某處所說,而有法會大眾之所共聽。敘以證信,乃具五重:即一、如是我聞,為親聞證親信;二、一時、為說時證信;三、薄伽梵、為說主證信;四、廣嚴城、為說處證信;五、與大比丘眾等,為聽眾證信。此二解,雖稍有出入,然其理亦大致相同。今依五重證信講之。
“如是”二字,集古德之解,有十七種,或二十一種之多。於中亦可作如此說:如者,維摩所謂:“一切法皆如也”。諸法緣生無性,當體如如,見此如如真理者為是,不見即不是,故曰如是。又佛說法,契理契機,契理即真為如,契機所宜為是。今解、結集者言:如是之經,為我親聞,非輾轉由他而聞,更非由外道天魔等而聞,乃依佛宣揚,為我親聞。
此言我者,似與佛法常言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理相違,其實不然。以佛法言人法無我,乃無凡夫外道迷執之我,非無假名之我。凡夫眾生上自天人,下至鬼畜,皆有俱生我執,恒執此五蘊業報之身為自我。而凡夫中之外道者,更於五蘊身上妄起計度分別我執:或計色為我,如言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或色小我大,色在我中;或計受為我,或計想為我,或計行為我,或計識為我。如是等執,過患無量,故佛經說五蘊無我,即破此凡外妄計之我。金剛經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此之謂也。但五蘊法雖無實我,亦不妨以我為五蘊和合假相之代名詞,隨俗稱謂藉以辨別賓主,以便彼此呼應。如育王寺之名,本無固定之物,乃是由數百畝之山地,數百餘之住眾,及千百年來之儀軌等,眾緣湊合而成之假相而已。故泛常亦稱五蘊和合之假相為我,原無實體。今此言我,乃當時結集此經者,對法會大眾之自稱。但其與凡夫之稱我不同,乃為無我之假名我,以內無凡外妄計之執故。金剛經所謂“如來說我者,即非是我,是名為我”;故此無我之我,純為對機而稱。又有深義者,此無我之我,乃諸法無我理所顯之真如實性,此中無自他彼此相,無好惡是非相。結集此經之菩薩,深達此諸法空性而假呼我名耳。
聞者,依字義解,如平常言眼見耳聞等,則為耳根所聞。其實、耳根不能聞,聞者屬耳識,不過以根為增上緣,聲為所緣緣,識種為親因緣,三緣和合,方能發識以聞。但耳識聞聲時,無文義相,須待同時意識生起,方有文義相現,以成瞭別音義之用。故此聞之成就,操諸意識。是則由耳根發耳識,由耳識聞聲音,由意識瞭別音義也。但既由根、塵、識三和合而聞,何不言耳等聞,而言我聞耶?然曰耳聞,則通諸耳,不能表現結集菩薩之親聞;菩薩為舉親聞證信,故雲我聞也。
一時者,即舉佛說法之時以證信。其不指出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者,因世界地域不同,年月日時隨之而異,故不固定說為某時。如今地球上各國所用之歷本,紀載時間,各各相異。即以中國言之,有陰歷,有陽歷,陰歷之初一,非陽歷之初一,陽歷亦然。又如印度以初一至十五為白月,十六至三十為黑月,而以黑月之十六為初一,亦與中國適得其反。又佛說法,時而天上,時而人間,隨眾生之知解所見各異,放諸經中,皆不說定其時。今此所指之一時,即佛說此經結集菩薩與法眾共聽之時也。
薄伽梵者,為舉說法主以正信。薄伽梵亦作婆伽婆,譯音之異。其義為吉祥王、大威猛、極尊貴等等;因其含義甚多,故不翻譯。中國譯經,有五不翻,此為多含不翻。但亦有翻為世尊者,即經中──如來、應供至天人師、佛、世尊──十號中最後一號。亦有自如來至佛為十號,以世尊為總稱佛之德號。蓋佛於六凡、三乘世間中最極尊勝,所謂天中天、聖中聖是也。故此薄伽梵,即指佛而言。但佛為諸佛十號之通稱,三覺圓,萬德具,皆號曰佛;然以此土之教主為釋迦佛,故隻舉一佛字時,即顯為此土之釋迦佛。若他土諸佛言此佛時,則須置釋迦之名,方可區別。然佛佛道同,說此佛世尊,即通說十方諸佛世尊,說此佛法時,即通說十方諸佛之法,故佛常言:“住世四十九年,未曾說過一字”。正明此佛所說之法,乃為過現諸佛所同說之法。而吾人推崇本師,言此法為此佛所說,而佛實非以說法者自居;故說此佛所說之法,即過現諸佛所說之法,亦無不可。
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者,此說佛說法之處所以為證信。佛自證菩提先至施鹿林中,為五比丘轉四諦法輪,然後遊化經摩竭陀國而至此廣嚴城。諸國,於仁王護國經說十六國;或說佛滅度時,國王共爭舍利;故知佛說,實有諸國。此指人間而言,若其遊化天上及龍宮華藏等,廣施法雨,化無量眾,則諸國之所包廣矣。廣嚴城、即毗離耶城之譯義。此城廣大,人民豐富,樓閣修飾,極其莊嚴,故以為名。樂音樹、為樹名,其林木中,迦陵頻伽出和雅音,微風吹動,天然歌樂,故以為名。此廣嚴城,喻如寧波;樂音樹則如寧波之阿育王寺。佛遊化經此,即憩息樹下說法,此為住處證信,亦猶今之開會講經,必有其住處也。
丙二 聽眾法會
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由前聞時主處,已可證信。但為流傳千古,不使稍有懷疑,故此復引法會大眾證信。如《彌陀經》等引眾證信,並列其名,如長老舍利弗等,而今唯言比丘等眾。苾芻與比丘音同,有言苾芻指香草,從喻立名。其實、同音譯比丘。比丘譯義甚多,而其本義,厥惟乞士。乞士者,乞食以活身命,乞法以資慧命。乞食以活身命者,依出傢法,舍棄傢產遊化人間,乞食活命,隨處宣教,度諸有緣,威儀端嚴,導俗敬信,令施食者廣種福田,故乞食資身,屬利他德。乞法資慧命者,乞求佛法,慧命相續,功德成就,乃屬自利。具此二德,方號比丘。比丘眾中,其無學者,為大比丘;未具戒者,有沙彌眾。又依戒律,在傢出傢,各有男女二眾。而此專指比丘眾者,眾、為僧伽和合之義。此大比丘眾,已證四沙門中果,為眾中上首故。此比丘眾,數有八千。
復有菩薩摩訶薩其數三萬六千者:菩薩、具雲菩提薩埵。菩提、為無上覺,薩埵、為有情。正顯菩薩初發心時,即上求正覺,下化有情。約四弘誓願說: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為上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為下化。但約廣義言,從初善心至等覺地,皆為菩薩。則此為初心耶?抑等覺耶?故以摩訶簡別;摩訶為大,即大菩薩。自十信初心菩薩至初住位,復經十住、十行、十回向、至登初地即稱大地菩薩,乃證諸佛菩薩所證之真如實際理地,方稱為大;具無量義利故為多;居三乘之首故為勝;具此大、多、勝、三義,方是菩薩中之摩訶薩。今此會中,摩訶薩眾,三萬六千。比丘為佛近眷屬,常隨侍佛;菩薩眾乃佛之大眷屬,能助諸佛轉法輪者。
國王為一國之主,猶今共和民國之元首、總統、或主席。大臣為國王之輔弼,左宰右丞,以及文武大官,皆輔助國事者;如今之院長,部長等。婆羅門、此譯凈裔。釋迦佛未應世時,印度有外道言:天地萬物未生之前,有大梵大,超然獨上,人類萬物由之而生。其生時,有自腳底而生,有自兩膝而生,有自兩肩而生,有自其口而生,此為形成印度四姓階級之因素也。而此婆羅門種,即由梵天口生;梵為凈義,故曰凈裔。此婆羅世掌全國文化事業,教導人民,如中國古之文人大儒,教育民生,而居執軍政之剎帝利上;故知印度實為教重於政之國。居士、乃素封之傢,可端居樂道,為農工商界之領袖,社會之優秀份子也。如是等眾,皆為人間聽法之眾。
復有天龍八部,無量大眾。奘師譯本,天龍之下,加有藥叉二字,今本則無,乃將藥叉攝八部中。天在人上,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三界共有二十八天。龍、通常專指興雲施雨者;在佛教中,具大神變,有大威力,護天護人,皆為龍眾。藥叉、即夜叉,譯勇健,言其威猛神武,是大力士。又譯捷疾,言其陸空飛行,往來迅速。平常水陸道場中,發符使者,即此藥叉神將。八部者,即天、龍、藥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此中略去藥叉以下。國王、大臣等,皆是人眾;天龍、藥叉等,為非人眾:故曰人非人等。如是比丘等無量大眾,隨佛住樂音樹下,恭敬尊重,圍繞於佛,求佛說法,故啟下文曼殊之問佛。既有如是等盛會勝事,故結集者,敘述流通以證信也。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