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宗教程-第一編 凈土宗的成立(上)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凈土宗教程 作者: 大安法師2022-08-24

  作者: 釋大安集述

  第一編凈土宗的成立

  凈土宗之教起所因

  教相判釋

  凈土宗在中國弘傳

  念佛求生凈土一法,作為大乘佛教中的勝異方便,由釋迦牟尼佛金口所宣,千經萬論處處指歸。然就眾生接受層面,有一由隱到顯、由狹至廣的過程。昔釋尊於菩提樹下悟道後三七日,為界外法身大士稱性宣說《大方廣佛華嚴經》,便已然宣示凈宗念佛法門,然而與會閻浮提四眾弟子,杜絕視聽,不堪擔荷念佛圓頓之法。釋尊便退歸鹿野苑,鑒機宣說四聖諦與十二因緣法。循循善誘,待根機成熟,便和盤開示念佛法門,俾令眾生悉得離生死苦得涅盤樂之大利。

  原始佛教包含聲聞乘與獨覺乘。聞佛的教聲而修證者謂之聲聞,獨自覺悟而修證者謂之獨覺。聲聞弟子雖獲解脫煩惱生死,尚無大智大悲大行,故對大乘說為小乘。原始佛教純以出離生死輪回為指歸,然對於未具出生死善根者,亦以人天善法漸馴化之,一則令這類眾生修人天善因福報,不墮惡趣;二則令福德深厚者回心向佛,遠作道種。釋尊示現於世,廣度眾生。針對通行於當時印度民眾中的生天福樂思想,釋尊以善巧方便,用念天升天的方便教法,令其解脫現時的痛苦。《大智度論》雲:“未得道時,或心著人間五欲,以是故佛說念天,若能斷淫欲,則生上二天界中(色界與無色界——註);若不能斷淫欲,即生六欲天中。”世尊為根性暗鈍或眷戀五欲的人,先以生天的福樂引其入信,然後進一步敷演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出世教法,消除貪瞋癡三毒,出離三界之苦患。小乘六念處中的念佛與念天生天思想的融合,隱藏著念佛往生凈土的因子,隻是由於眾生根機不堪擔荷出世大法,未曾和盤托出而已。

  大乘佛教相對於僅求自己覺悟的小乘佛教而言。乘是車乘的意思。大乘不僅自度,並且運載一切眾生安抵涅盤彼岸。凈宗念佛法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原理,持名念佛,普願法界一切眾生往生安養,究竟成佛。凈宗的理念與方法,體現瞭大乘佛教的精髓。大乘經典所介紹勸贊的凈土甚多,諸如彌勒菩薩的兜率凈土、阿閦佛的東方妙喜凈土等。由於馬鳴、龍樹及天親菩薩造論盛贊,阿彌陀佛凈土信仰得以在五天竺廣泛弘傳。凈土法門體現著古印度大乘佛教的核心理念,凝結著釋迦彌陀兩土世尊乃至十方諸佛濟度眾生的悲智,乃般若系、法華系、華嚴系諸經典之歸宿。

  第一章凈宗之教起所因

  釋尊一代時教,總其大意,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然眾生迷染有淺深,樂欲有不同,雖無直下擔荷一乘圓頓妙法之利智,平等地亦有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之德用。致使釋尊佈慈雲於三界,註法雨於有情,眾生得聞妙法,菩提種子賴以激活;正覺之芽,念念得以增長。依據一己根機,奉教修持勝行,念佛正門之外(門餘)的八萬四千法門,漸頓各稱相類眾生之機宜。隨順機緣依教奉行者,皆蒙解脫。然眾生業障甚重,以通途自力法門修行,悟證心性瞭生脫死者鮮微。教法利益雖日眾多,然凡夫惑重慧淺,無由遍攬。諸佛如來憐念眾生,等同一子,特開念佛求生凈土妙法,廣度眾生。一切善惡凡夫信願持名,悉蒙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加持,往生凈土,圓證三不退(阿鞞跋致),速疾成佛。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諦信,何須遍歷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久經三大阿僧祗劫的勤苦修行。不越一念(能持佛號之心),頓證菩提,誠為諸佛如來出興於世之一大事勝妙因緣。

  念佛法門惠以眾生速疾瞭生死、成佛道之真實大利。吾人得遇如是殊恩厚賜,當生大慶慰感恩之心。茲略標五點,用示阿彌陀佛的悲智願心,彰顯凈宗教起所因之奧妙:一、濁世津梁,預垂濟度;二、勝異方便,速疾解脫;三、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四、護持行人,不遭魔障;五、念佛往生,徑中徑又徑。分述如下:

  第一節濁世津梁預垂濟度

  五濁惡世乃眾生同分共業所感。人壽二萬歲時(迦葉佛出時),即入劫濁。二萬歲前,眾生煩惱輕微,邪見薄少,人天眾盛,三惡道稀。釋迦文佛於人壽百歲時出興,爾時眾生已久經濁世,煩惑厚重,福薄慧淺。而現代眾生的濁染尤甚於釋尊住世時。五惡五痛五燒的景況,不堪言表。

  釋迦本師以大悲願力,於五濁惡世示現八相成道,演說經法,宣佈道教,斷愛欲之本,杜眾惡之源,隨機設教,應病與藥。念佛勝異方便法門的宣說,大暢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徹顯兩土世尊愍念救度眾生之無盡大悲。略而計之,大悲彰顯有三:

  一、釋尊住世行化時,憐此五濁眾生,自力修道,伏斷煩惑,證入真性,難行易退。舍利弗因地曾發大乘心,因天帝釋化作婆羅門,向其乞眼,舍利弗剜眼珠與之,婆羅門將眼珠棄地踐踏,心生懊惱,由是退失大乘心,在小乘教法中進進退退六十小劫。又釋尊座下諸多弟子,有於大通智勝如來會中發心,皆因種種違緣退失大乘心,塵點劫來,墮在聲聞位。有鑒於菩薩因中發心修行者眾多,而成就佛果者鮮少的狀況,釋尊先以權教教化調熟後,便無問自說念佛往生凈土的難信易行之法,俾令五乘行人(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信願持名,仰托阿彌陀佛大願以作強緣,齊入西方極樂凈土。釋尊以大無畏氣概,於娑婆穢土示現成道,復於五濁惡世說此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之極難信妙法,是為第一重大悲憫念眾生。

  二、佛滅度後,眾生失去恃怙,貧窮孤露,復為眾惡,五燒五痛,久後轉劇,福慧日淺,罪障益深。釋尊深鑒末世眾生陷溺於五濁惡世之煩惱淤泥中,無力拯拔,進道無由,遂以同體大悲心宣說念佛法門,咸令未來雖不見佛,然佛滅度後,佛法遺存時,但有聞信念佛法門,依教奉行者,速超生死。他力果覺的念佛法門在末法季秋,尤顯神功奇效。念佛法門能令信願持名者帶業往生,橫超三界,超情離見,能令眾生不受邪法的誘惑。執持名號猶如香象過河,橫截煩惱惑海。於此石火電光的無常世間,信願持名能令行人不費時劫(越三祗於一念),不勞勤苦(十念必生),瞭辦生死大事。證知凈宗念佛法門乃末法圓超五濁之無上大法,釋尊慈悲演暢此法,是為第二重大悲憫念眾生。

  三、釋尊滅度久遠,於此減劫每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三十歲時,饑饉、疾疫、刀兵小三災次第而現,眾生的苦難日益加劇。眾生同分惡業所感故,佛教經法漸次消失。人壽五十二歲時,《首楞嚴經》、《般舟三昧經》先始消滅,最終直至三藏十二分教,悉皆滅盡。滅法時袈裟自然變白,藏經自然無字。十六羅漢盡收世間一切經法,貯於銅塔,繞塔經行,嘆言:釋迦法滅!然後此塔沉至金剛際。於經道盡滅之時,釋尊以慈悲哀愍,獨留《無量壽經》,止住世間百年,為罪濁劇苦的有緣眾生,作最後的垂救。過是以往,《無量壽經》亦滅,惟餘阿彌陀佛四字,廣度群生。證知惡濤濁浪滔天之際,念佛法門尚作慈航;無明煩惑之昏夜,無量壽光猶稱法炬,是為第三重大悲憫念眾生。

  綜上所述,釋迦彌陀兩土世尊,猶如慈父,愍念吾輩末法窮困潦倒的子孫,預先施設瞭救濟的妙法。譬如出遠門的慈父,準備好瞭飲食湯藥一樣。念佛往生凈土的法門,能令末法罪濁眾生,於傢破身貧,備嬰眾苦之絕境,賴以起死回生,頓離厄難,圓成佛果。對釋迦彌陀之甚於父母念子的至極悲心,吾人當銘之肺腑,知恩報德。

  第二節勝異方便速疾解脫

  釋尊一代時教,應機隨緣宣說權實漸頓種種法門,眾生隨修一法,皆可入道,法法平等,無有高下。然就濁世眾生根機而論,八萬四千通途法門,或崎嶇難行,或迂回曲折,或高玄難入。而持名念佛,無論根機利鈍皆可持念,夷坦而易行;念佛速超生死,直捷而易到。《觀經》韋提希夫人遭逢兒子悖逆之苦難,哀請求生無憂惱處。釋尊酬請,放眉間光,還住佛頂化為光臺,於中攝受映現十方諸佛凈妙國土。韋提希遍觀十方凈剎,惟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這是韋提希得釋尊加持密遣,見證到彌陀悲願威神與念佛一法方便究竟之特質而作出的最佳選擇。韋提希夫人的選擇與祈請,惠利末法眾生的功德甚大。

  念佛法門內具的勝異方便之德用甚為深廣,於茲略陳有四:

  一、不值佛世,得常見佛方便

  釋迦文佛滅度,彌勒菩薩當來下生成佛尚遙。於此無佛興世的時代中,孤苦眾生將以誰作恃怙?須知今現在說法的阿彌陀佛堪為吾輩浪子作良導、作慈濟、作大安穩處。慈悲的阿彌陀佛與吾輩娑婆眾生甚具法緣,天性相關,如磁吸針。吾人信願持名,或於禪觀之中得睹聖相(如遠公大師、楚石大師、劉遺民居士等),或於夢中見佛顯現(凈業行人預知時至,大多在夢中蒙佛預示),或於臨終之際,見佛前來接引。往生彼剎後,恒常得見阿彌陀佛。克實而論,當吾人持念佛名時,阿彌陀佛相好光明便會現前,水清月現,感應道交。是名最勝第一方便。

  二、不斷惑業,得出輪回方便

  按通途法門自力斷惑修道,名豎出三界,斷盡見思惑,方可出離生死。或先修根本四禪,方出欲界;次修四空定,方離色界;次修滅盡定,方超無色界。如螞蟻爬高山,稱難行道。念佛法門不斷惑,不參禪,但信願持名,得蒙佛願加持攝受,便可帶惑往生,名橫出三界,似風帆揚於順水,稱易行道。如蟲在竹,豎則歷節難通,橫則一時透脫。是為最勝第二方便。

  三、不修餘行,得波羅蜜方便

  通途法門中,諸菩薩眾廣修六度萬行,動經恒河沙劫,未能圓滿究竟。而今一心念佛,萬緣自舍,即佈施波羅蜜:一心念佛,諸惡自止,即持戒波羅蜜;一心念佛,心自柔軟,即忍辱波羅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墮,即精進波羅蜜;一心念佛,餘想不生,即禪定波羅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羅蜜。推而及之,不出一心,萬行具足。

  蓮池大師一心念佛具足六度萬行的開示,深得凈宗念佛法門之奧秘,彰顯念佛至極圓頓之理則。念佛法門內具《華嚴》主伴圓融具德的玄境,一法圓具一切法的功德,隨舉一法為主,其它諸法即伴起而趨之,互融相攝。六字洪名圓具阿彌陀佛全體果地功德,當吾人執持名號時,便將名號內具的功德召喚出來,將阿彌陀佛的功德全然轉化為念佛行人的功德(猶如慈父的財產轉給孝子),是故但能一心念佛,便可圓滿菩薩六度萬行。是為第三最勝方便。

  四、不經多劫,得疾解脫方便

  《大智度論》雲: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中,歷無量劫,雖修餘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凈土。證知念佛具有懺除罪障的殊勝德用。又按通途法門,菩薩修因證果,須經三大阿僧祗劫。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諸階位,備經多劫,遠之又遠。而今凈土法門,不越一念(能念彌陀佛名之一念),疾超生死;不出片言(所念之六字名號),頓與聖眾齊等。一念頓超,片言即證,至哉妙用,何可思議。是為最勝第四方便。

  綜上所述,念佛法門方便而究竟的特質,體現出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大悲心與方便智。在四十八大願中,十念皆生我國願(第十八願)彰顯出阿彌陀佛的方便智,正定必至涅盤願(第十一願)表達出阿彌陀佛欲令一切眾生圓成佛果的本懷。方便(手段)與究竟(目的)相資而行,悉令九法界眾生入彼涅盤城。

  第三節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

  吾輩凡夫眾生,沉迷自性,甘受三界六道輪回之苦,曠劫以來,未曾有一念的省覺振勵,是故釋尊開示極樂凈剎與娑婆穢土的鮮明對照:金寶之與泥沙,暗獄之望華池,棘林之比瓊樹等。由是開出折伏與攝受二門:眾生耽戀娑婆世界,釋尊則極言娑婆世界五惡五痛之劇苦以折伏之;眾生蒙然不曉界外凈土,佛則詳述安養蓮邦之極樂以攝受之。折伏意在激發眾生觀知苦空無常,而令生起厭離娑婆之心;攝受則揚棄其懈怠,而使由興欣慕安養之志。釋尊所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一至極真善美慧之參照系,以此來對比娑婆世界的生存狀況,瞭知久在污泥濁水,方始嫌惡穢惡;乍聞極樂凈妙,深起願求。此土火聚,炎燒眾生;彼剎清涼,滋育慧命。兩相對照,不得不避此娑婆而趨歸安養。釋尊隨順眾生趨樂避苦的心理,深悉眾生有比較方能鑒別優劣的特點,善巧地顯現著兩土凈穢的對照。否則,吾人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心,將永遠沉埋於無明顛倒之中不得顯露。在此濁世,厭欣心即是道心的表達,是乃成就出世大利的必要前提。

  第四節護持行人不遭魔障

  具足煩惑習染的眾生,處斯五濁惡世,大多汩沒塵勞,醉生夢死。偶有起發勝心修行者,由心魔與天魔之擾亂故,修行障難重重。或師心自用,率爾進道,而導致走火入魔,戕害身心;或受邪師誤導,危害社會,成為魔子魔孫,生陷王難,死入地獄。吾人不修道業,心魔便隱而不發;今既修習禪觀,遂擊動諸魔現前,壞殺行人法身慧命。《首楞嚴經》指陳行人修禪中所現的五十種陰魔(色受想行識五陰各具十魔),皆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其中的想陰十魔,害人既深且烈,容易被其套住。行人一念貪求善巧、神通、深空、見佛等心,天魔邪魅便趁此妄念之機,飛精附人,現異說法,巧用諸多手段控制徒眾,廣行非法,貽誤眾生,擾亂社會。天魔邪魅日久生厭,離開彼人身體,彼人遂失神通能力,弟子與師,俱陷王難。經雲:“佛言: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指想陰十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傢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覺,贊嘆淫欲,破佛律儀。"吾人處此魔子蠢動之末法時期,宜應高懸《楞嚴》照妖鏡,善於識別那些未證言證、潛行淫欲、敗壞佛教清凈戒律的出傢魔子,護持清凈持戒的僧寶,令正法久住。

  處此世間,好心修道,首先應具正知正見,以佛知見轉換凡夫知見。瞭達國土危脆,五陰無我,三界火宅,輪回路險,亟求出離,求生安養,忍證無生,還來三界,廣度含識。而正見稍虧,即易遭逢魔障,欲求超升,反墮三途。自力修道,險象環生,諸多教內外負面事例,層出不窮。淺根眾生,見聞到修道遭魔之事,由怖畏故,遠離道業。這樣雖然獲得瞭某種“安全”,然以堪可修道之難得人身,對殊勝的佛法大道,交臂錯過,豈非大失!

  阿彌陀佛深知吾輩下劣凡夫,罪障深重,自力進取道果甚難,是故悲心施設念佛一法,以大願威神力加被行人,於名號大光明中,不遭魔事。善辨萬物之情的白澤神獸,能令妖魔鬼怪怖畏遠離,乃至傢中門上貼著白澤圖象,亦有辟怪之效。又山精野魅,能變形種種誑惑於人,如懸寶鏡照燭,精魅無能施其伎倆。六字洪名亦復如是。凈業行人稱念佛名,智照精朗,一切天魔心魔無由侵入。又經雲:念佛之人,有四十裡光明燭身,魔不能犯。以阿彌陀佛及十方諸佛,恒常護念此念佛人故。茲舉一例為證。宋代馮珉,年青時從事遊獵,有一次發現一巨蛇在山巖下,欲吞噬黃犢。馮珉在上面急推巖石擊壓巨蛇至死。以後巨蛇屢屢為祟。馮珉怖畏之餘,幸聞善知識教敕,修懺念佛數十年,蛇不能害。一日請同社凈侶,誦《阿彌陀經》,唱佛端坐合掌而化。

  第五節 念佛往生徑中徑又徑

  凈土法門由阿彌陀佛大慈悲心、大平等心中所流出,盡攝利鈍諸根眾生悉皆度脫。通途法門中,高妙之法則下根機眾生高不可仰,如釋尊於逝多林演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彼時上德聲聞,諸如舍利弗、大目犍連等如盲如聾,杜絕視聽。另有淺近之法則不被上根行人,如《維摩詰經》,有二比丘犯根本戒,發露懺悔,優波離尊者依據戒律條文定罪。二比丘疑心不釋,維摩詰大士言:不應以常法擾亂其心,更增二比丘罪。應以實相懺法,直談罪性本空,不在內外中間等。喻如螢光不能破暗而反增益漆黑。唯此念佛法門巧被諸根,上至等覺菩薩,下及悠悠凡夫,悉皆平等圓攝。一句名號如萬病總治之阿伽陀藥,悉皆對治眾生無量煩惱;又如巨冶熔爐,陶鑄萬物,各成其器。喻示隻要信願持名,隨念佛人的根基大小與行持深淺,可獲九品往生,皆得不退轉位。念佛法門喻如天覆地載,兼容並育一切萬物,至極慈悲,無有選擇,所以稱為普門法門。

  念佛捷徑法門在修行下手處,表現有三:

  其一,由有念得入無念。真心之中,本無妄念,念起即乖違真心。而眾生無始劫來,妄想慣習,不容易立即遣除。初始修心,勉強遏制遣除,欲令妄念空寂,殊不知揚湯止沸,妄念益顯動轉。縱然粗念暫時止息,細念猶然存在。即居凡夫之地,未能絕思慮、忘境緣,亦可即境緣思慮而作修進。是故以念還攻於念,念一佛名,換彼百千萬億之妄想雜念,用兵止兵。妄想之念能害我法身,傷我慧命,此是毒是兵;念佛之念,念念生滅,未與般若空慧相應,此亦是毒是兵。然非念佛之毒,不能攻妄想之毒;非念佛之兵,不能制妄想之兵。雖同一妄想,有專雜凈穢之差別。喻如病體痊愈時,即名健體;亂民戡定後,便是良民。以念佛心開佛知見,入無生忍,彰顯持名念佛之方便善巧。

  其二,因往生而實悟無生。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按通途教理行證而論,圓教初住為初得無生法忍。直至八地離一切心意識(心即第八識阿賴耶,意即第七末那識,識即第六分別識),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過去、現在、未來三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始名真得無生法忍。故知無生法忍,聖賢尚且難以臻入,何況凡夫?今專念佛,發願往生凈土,生彼國已,華開見佛,始瞭本心,本自不生。所謂熾然求生,而不乖於無生之理;終日生而未嘗生,乃所以為真無生。入有(妙境界相)得空(第一義諦),往生屬凡夫份上事;而因往生契入無生,是為即凡成聖。就路還傢,潛超密度,難思難議。念佛往生,由穢土遷入凈土,倏爾轉移,如小吏平地升遷,白衣驟然富貴。六字洪名,誠為通玄秘訣,換骨神丹。

  其三,念佛往生,徑中徑又徑。通途法門,靠自力斷惑證真,萬裡迢遙,名難行道;念佛法門,仰仗佛力,帶業往生,揚帆順水,屬易行道,稱為徑路。依門餘八萬四幹法門修道,名豎出三界;信願持名仗佛願力加持往生凈土,名橫出三界。八萬四千餘門之比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可謂疾迅便捷。於實相、觀像、觀想與持名四種念佛中,唯持名一法,簡要便捷。但能凈念相繼,便得往生,花開見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一心念佛,佛的相好光明,西方凈境乃至實相真如,便在裡許。證知念佛為修行徑路,而持名又是念佛中的徑路。持名念佛,以至誠心念佛為能感,以阿彌陀佛大悲威神願力為所應,感應道交,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寂然不動,繁興妙用,非心性之極致,名號之妙德,何能神妙如是。鶴沖鵬舉,驥驟龍飛。持名念佛一法,可謂妙中之妙,玄中之玄,徑中徑又徑,實彰諸佛徹底之悲智,吾人當頂戴受持。

  綜上所述,凈土法門乃釋迦彌陀兩土世尊至極悲智之結晶。阿彌陀佛十劫以來,時時企盼吾人求生凈土,猶如慈母倚門望子,恒時垂手深淵,接引念佛眾生,無有間斷。然吾輩凡夫永劫以來,舍父遠逝,於無休止的輪轉中,入苦趣,似蠅蛆飽餐於茅廁;赴死門,如牛羊被拖至屠場,無救無歸,可悲可痛。阿彌陀佛見到我等眾生備受如是劇苦,以悲心切願,長劫隨形六道,平等施以教化,循循善誘,導引吾輩投歸彌陀願海。吾人羈旅異鄉,忽聞慈母親切的呼喚,該是如何悸動心魄呀!吾人今生幸遇凈土殊勝妙法,而乃漠然不顧,因循茍且,上辜佛化,下負己靈,實乃悖逆之子。吾輩伶仃遊子,理應回應慈母的呼喚,思歸極樂故鄉,盡形壽惟此為大,如是庶可慰藉彌陀慈母之願心,最終成就光壽交融之自佛。以上拈示五點,用顯凈宗教起所因之大略。

  第二章教相判釋

  教相指如來一代時教之相狀;判釋是判斷經論的旨趣,解釋經論的義理,以裁定世尊一代所說教義的大小淺深。意在方便學人,俾於一代時教之綱領條目、淺深次第,洞然心目,進修有據。

  早在古印度佛典中,已有簡略的判教萌芽,如《法華經》分大小二乘,《楞伽經》分頓教漸教,《解深密經》列出有、空、中三時,《涅盤經》標明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等。雖未明確提出判教,實已具備瞭原初判教的雛形。

  佛教傳入我國,至東晉晚期,傳譯尤盛,大小乘各種經典次第迻譯。如果不把經典條分縷析,給以時教宗趣的合理辨析,勢必給學人帶來頭緒紛繁,無從抉擇的困惑。於是判教應運而生。迄至南北朝,判教體系有十八傢之多。其中著名的有“南三北七"的十傢判教。白唐以來,得到佛學界認同共遵且體系較為完備者,是天臺與華嚴的兩傢判教。茲擬天臺判教系統、華嚴判教系統、凈宗祖師之判教三方面,略施討論。

  第一節天臺判教系統

  天臺判教系統始於南嶽慧思禪師,整理甄別諸多典籍,立天臺教觀。其後的智者大師,仰承南嶽慧思禪師之遺緒,在分析研究“南三北七”判教主張的基礎上,提出瞭五時八教的判釋系統。其五時是:一華嚴時,二阿含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盤時。五時中,華嚴、阿含、般若、法華涅盤,依所說的經名立時,方等時就所說的教法立時。

  五時教判,有別有通。別五時,歷然有序。通五時,因眾生的機感不齊,故教法通於五時。其根機最鈍的聲聞大眾,必須經過上面別五時的調停與陶鑄,才能入於一佛乘實相;而根性利者,不必經歷五時,有的經歷四番或三番的陶鑄與調停,甚至隨遇一法便可悟入一乘之理,因而,通五時義得以成立。蕅益大師特別註重通五時的意義,認為佛陀說法是神力自在,任運度生,根據實際情況而設方便之教,不可思議;雖有五時的區別,然絕不受五時所局限。

  凈宗經典在別五時中,屬方等時,然更多的是表現為通五時義。第一華嚴時,善財童子遍參知識,首先於德雲比丘座下,得聞念佛法門,末後於普賢菩薩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證者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普賢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證知凈宗念佛法門,實肇始於華嚴,廣被大機利根的菩薩。

  第二阿含時,原始典籍處處內蘊凈宗萌芽,阿含時的聲聞眾,如懦陳如、舍利弗、大目犍連、阿難等,均在靈山法會上,聆聽凈宗妙法,發願求生極樂國。

  第三方等時,凈宗無上大法,始唱於華嚴時,此需大機上智所見,二乘尚不見聞,何況凡夫眾生。直到方等時,釋尊特為專說凈土三經,以冀若凡若聖之三乘根機,現生出離生死苦海,往生凈土,究竟成佛。是故方等經典,處處指歸凈土。密部經咒,悉皆護持行人往生極樂。

  第四般若時,《般若》為眾經母,大小乘顯密諸教,無不從此流出。《大般若經》六百卷,義富文繁。龍樹菩薩造《大智度論》釋之,謂佛說此經,欲令眾生修念佛三昧,得增益故。真空妙有,相得益彰,是故般若系經典每多敷衍凈土。

  第五法華涅盤時,《法華》純圓獨妙,經中開示女人受持斯經,往生極樂世界,用作未來眾生的榜樣。又雲:“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與念佛法門,異曲同唱。

  由上證知,凈宗念佛法門在五時聖言量中,徹始徹終,通前通後,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凈宗念佛法門稱佛本懷,是故釋尊多次宣說,重重誨勉,具通五時。

  二、八教:內容與形式的判屬

  根據上述別五時與通五時的詮釋架構,天臺傢又從內容與形式兩方面判立為八教。從內容上分化法四教,從形式上分化儀四教。化法四教譬如藥味,化儀四教譬如藥方,二者相資而用,方能起到療病救苦的效用。茲分述如次:

  1.化法四教

  釋尊五時說法,應病投藥,於一佛乘,開為藏、通、別、圓四教,普應群機。藏教即小乘教,通教是三乘同稟之教,別教獨被界外菩薩,圓教是大乘圓妙之教。

  以化法四教作參照坐標,凈宗念佛法門正屬圓教,是釋尊稱性圓融圓滿之教。蓮池、幽溪、蕅益三大師皆判《阿彌陀經》為圓教。求生凈土被上根,凈宗念佛法門是大乘菩薩所修。臨命終時,帶業往生,即得阿惟越致。蕅益大師贊雲:“(念佛法門)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指《阿彌陀經》——註)。”蕅益大師慧眼點示,《法華》之純圓,《華嚴》之全圓,其秘髓與奧藏,皆不出阿彌陀佛所示念佛法門之外。

  幽溪大師雲:“圓頓法門,亦必須先開圓解,而次修圓行,破三惑,證圓果,以階不退(不退轉位——註)。今則但說依正二報,以之為開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亂,以之為造修行門,臨命終時,即得往生,以階跋致(阿鞞跋致)。故知此經(指《阿彌陀經》——註)為五濁惡世之無上醍醐。”幽溪大師將念佛法門喻為無上醍醐,確證凈宗正是契理契機最極圓頓之聖教。

  凈宗正屬圓教,同時亦具攝藏通別三教。《無量壽經》與《觀經》中,皆有往生者得須陀洹乃至得阿羅漢果。藏教行人,趣證偏真涅盤,按其種性,不應生起佛道根芽,而阿彌陀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受小乘行人往生西方凈土,必當以威神願力生起無上菩提心。善導大師雲:“十方眾生,修小乘戒行,願往生者,一無妨礙,悉得往生。但到彼先證四果,證已即轉向大(大乘——註);一轉向大去,更不退生二乘之心,故名二乘種不生。”凡通教與別教行人,亦無有越出凈宗念佛法門之外者。證知凈宗念佛法門普度九法界眾生往生凈土,疾速成佛,乃真確之實語。

  2.化儀四教

  從教化方法層面,可分為頓、漸、秘密、不定四教。頓教,是指不用漸進,直接宣說一佛乘真理。漸教,為瞭方便誘導鈍根初機,由淺入深,從小至大,引入大乘。漸教包括阿含、方等、般若三時的教法。秘密教,佛不思議神通之力,令大眾同會聽法,所聞各異,隱密赴機,彼此得益不同而互不相知。不定教,佛不思議神通之力,令同會聽法之眾,或聞小法而證大果,或聞大法而證小果,彼此相知,得益不定。

  以化儀四教作參照坐標,凈宗念佛法門屬頓教。念佛法門是釋尊稱性極談,欲令一切含靈往生凈土究竟成佛,其間沒有宛轉委屈。凡夫信願持名,帶業往生,橫超三界,一生成辦,永不退轉無上菩提。如能至心信受奉行,不必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一念契入彌陀願海),頓證菩提。念佛圓頓大法,致令韋提希夫人現生橫超三界,上品上生。又《觀經》末品所載五逆十惡眾生,稱名便登極樂。非極頓之教,何能有此功用?

  凈宗念佛法門亦方便地含攝漸教、秘密教、不定教的教化方法。對於耽戀世樂的眾生,《無量壽經》極言五惡五痛五燒之苦,明示六道苦樂因果,調伏教化眾生,令持五戒十善,以培福慧,激揚凡夫眾生厭離娑婆、欣求凈土之心,成辦出世大事。這類教化方法應屬漸教的范圍。凈宗念佛法門廣大微妙,各類眾生隨其根性聽聞到相應之法,各各領解獲益,誠如《無量壽經》所雲:“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十方世界的凡夫與菩薩聽聞念佛法門,聞阿彌陀佛名號,各有法益。此乃秘密與不定二種教化方法的體現。

  綜上所述,天臺五時八教是一個完整合理的判教體系。以此為參照系,亦可明瞭凈宗在一代時教中的地位、性質與作用。凈宗正屬圓頓之教,同時又圓攝圓超五時八教。如來正說,教內真傳,超情離見,不可思議。

  第二節華嚴判教系統

  華嚴宗作為中國佛學之大成,亦表現為判教與法界觀。華嚴宗的三時五教,依照《華嚴經》的義理,卓然而成一周密而合理的判教系統。三時五教的判釋,肇始於華嚴初祖杜順大師,集大成於華嚴三祖賢首國師,茲分述如下:

  一、三時:時間維度的判屬

  《華嚴經》以日出日沒為譬喻,顯示如來始從成道,終至涅盤,先後說法之次序,即日出先照時、日升轉照時與日沒還照時。三時佛教各有特色,先照時稱為無上根本法輪,轉照時稱為依本起末法輪,還照時稱為攝末歸本法輪。與五教判分亦具對應關系。

  凈宗正屬日出先照時,因為《華嚴》末後一著,乃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進華藏海眾,導歸西方極樂世界。上根利智直下承當,發願求生。鈍根眾生如聾如盲,杜視絕聽。釋尊以大悲普度之心,於第二日升轉照時,專說凈土三經,以念佛法門普應三根,俾令有緣眾生往生凈土,究竟成佛。又於第三日沒還照時,在法華會上,重申凈宗,追溯兩土世尊因地歷史,勸勉大眾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證知凈宗念佛法門條貫三時,重重宣演,隻是眾生根機不同,致有隱顯之別。

  二、五教:內容的判屬

  華嚴五教小、始、終、頓、圓,與天臺八教有同有異。華嚴判教是在繼承天臺判教的基礎上,面對禪宗鼎盛、法相宗異軍突起的狀況,所建構的新的判教體系,以成華嚴宗之五教十宗(天臺設化儀四教,華嚴相應立十宗),從內容到形式,更為完備。五教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頓教、圓教。

  凈宗在五教中,正屬頓教與圓教所攝。凈宗念佛法門,信願持名,即得往生凈土,一生成辦佛果,疾超速證,非漸教迂回屈曲可比,故為頓教所攝。

  蓮祖基於賢首五教的立場,判釋《阿彌陀經》所示念佛法門正詮頓教,兼通終教與圓教。何謂攝於頓教呢?原由有二:其一,從取證佛果來看:通途法門靠自力斷惑證真,從初發心直至成佛,經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乃至歷三大阿僧祗劫方得成佛,其事甚難,其道甚遠。今此持名念佛,乘佛願力,即得往生,既往生已,即得三不退(阿鞞跋致),可謂彈指圓成八萬門,一生取辦僧祗果。如將法王寶位,直接授與庸劣凡夫。不歷階級,頓超直入,非漸教迂回屈曲之能比擬。其二,從修證方法來看:頓教之旨,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今此持名念佛正謂無念,良由一心執持名號,則不以有心念(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瞭不司得),不以無心念(能念之心惺惺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不以亦有亦無心念(有處全空,空處全有,互奪兩亡,故非雙亦),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因有念顯無念,因無念顯有念,互成雙立,故非雙非)。離此四句,更有何念?雖然名為念佛,實乃無念之念(由體起用),念而無念(攝用歸體),是名一心。是故持名一心不亂,與一念不生無二尢別。是故《阿彌陀經》正屬頓教。

  何謂兼及通教與終教呢?大乘終教開顯中道妙有,定性闡提皆當作佛,稱合大乘至極之說。今凈土法門以一切眾生(蠕動蝸飛乃至阿鼻眾生)念佛,定當往生成佛,即定性闡提皆作佛義。

  圓教乃圓滿無缺圓融無礙之謂。《大方廣佛華嚴經》乃釋尊成佛之初,為法身大士稱性直談的大不思議妙典。事事無礙法界具攝十玄門(通過此十種玄妙之門,能契入華藏世界無盡性海),彰顯圓教秘藏精髓,為《華嚴經》所獨具。而《華嚴》十玄門亦體現在大小《彌陀經》中(《無量壽經》稱大本)。是故《華嚴經》全圓、《彌陀經》分屬圓教。會通二經圓融玄境,略有十同,分述如下:

  1.無情說法同

  華藏世界一塵一毛,有形無形之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天鼓法爾流出苦空無我之音,俾令華藏大士遠離塵勞,增進道業。西方極樂世界亦復如是。寶池德水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雜色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香風拂樹演暢妙法,悉皆宣演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分諸法門。諸往生者聞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無情說法,妙德難思。彰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華嚴玄境與一切皆成佛的彌陀願心。

  2.一含無量同

  華嚴一微塵中,具足十方法界無盡莊嚴。善財童子贊嘆彌勒樓閣雲:“不動本處而能普詣一切佛剎而莊嚴者之所住處。”佛母摩耶夫人雲:“又善男子,彼妙光明入我身時,我身形量雖不逾本,然其實已超諸世間。所以者何?我身爾時量同虛空,悉能容受十方菩薩受生莊嚴諸宮殿故。”西方凈土亦復如是。於一一寶樹中,悉能顯現十方佛剎,猶如鏡中之像。又釋尊加持阿難及與會大眾,悉見阿彌陀佛凈剎無量莊嚴,諸菩薩眾宮殿隨身,遍至十方供養諸佛的景觀;大勢至菩薩天冠上的寶瓶光焰中,映現十方諸佛凈土,彼此都無增減,顯示空間廣狹自在的解脫境界。

  3.不動周遍同

  華嚴諸佛菩薩於寂滅道場本身不動,無量化身遍周法界,廣作上求下化的佛事。八住菩薩(童真住)即能現變化自在身,一剎那頃,遊行無數世界。又十行頌雲:“佛剎無邊無有數,無量諸佛在其中。菩薩於彼悉現前,親近供養生尊重。”西方凈土亦復如是。諸往生者,承佛威神,一食之頃,遍至十方無量世界,供養諸佛。昔覺明妙行菩薩,自極樂國來此土臨壇示偈雲:“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無量照群迷。當知本體原無二,不動莊嚴變化機。”西方凈土諸菩薩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開啟諸眾生煩惱淤泥中的正覺蓮華故。其悲智德用與華藏大士無二無別。

  4.見聞獲益同

  華藏世界種種景物,具彰法性,令見聞者悟入妙如來藏。一切寶蓋從菩薩行持波羅蜜所生出,一切華帳於佛境界清凈解所生,一切衣由無生法忍所生,一切寶宮殿從解諸法如夢歡喜心所生。若有眾生見藥王樹(依報)與佛身(正報),即能凈除業障,六根清凈。乃至彌勒樓閣即菩提相,勝熱婆羅門火聚刀山即是般若無分別智,令善財童子心開意解,至菩提道場。西方凈土亦復如是。諸往生者見阿彌陀佛道場寶樹,聞聲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影,念樹功德,由此因緣,乃至涅盤,五根無患,心無散亂,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復由見彼菩提樹故,獲三種忍。何等為三?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又諸眾寶蓮華、樓閣宮殿、百鳥鈴鐸、寶池德水等,悉能令往生者獲致住相證果之法益。立像豎臂,觸目皆道;托事顯法,妙境無盡。

  5.八難頓超同

  八難是指遮止佛化的八種障難,即地獄、餓鬼、畜生、盲聾喑瘂、世智辨聰、佛前佛後、北俱盧洲、無想天。這八類眾生或因劇苦、或因愚癡、或因根缺、或因享樂等原由,不能得到聖人的教化。然諸佛大悲不舍八難眾生,威神垂救。《華嚴經》中,釋尊告寶手菩薩言:佛為菩薩時,於兜率天宮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彼世界中地獄眾生遇斯光者,眾苦休息,咸生歡喜,踴躍稱慶。從彼命終,生兜率天。天中有鼓,名甚可愛樂,為彼天子說微妙法。諸天子聞法心解,證入十地。地獄眾生頓超證入十地,希有奇特,此乃毗盧遮那如來光明願力所致。阿彌陀佛亦復如是。阿彌陀佛因地發起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之大願,尤其對三惡道眾生備加愍念。度盡阿鼻苦眾生的大悲願,永恒地回響在虛空法界,成為法藏菩薩捍勞忍苦圓成大願的不竭原動力,並在彌陀果地上得以兌現。阿彌陀佛至彼地獄最上之項,垂金色臂慈音告敕,放大光明,其音隨光,直至地獄淵底。阿鼻受苦人及同受劇苦的獄囚,見彌陀光明,又聞慈音告敕,忽得本心,增益善念,踴躍歡喜,頭面頂禮,稱念佛名,隨光直上,往生凈土。至安養佛剎已,蒙佛摩頂授記,聽佛說法,應念悟道,即能飛行遊戲神通,分身他方剎土,上供諸佛,教化眾生。地獄眾生往生獲益如是,諸娟飛蠕動眾生往生,亦不勝其數。往生集中所載鸚鵡、八哥、老鼠等往生事例,亦隻是無數往生中聊舉三五而已。證知阿彌陀佛光明願力遍一切時處,六道眾生但念佛聲,悉得往生。八難頓超,彰顯阿彌陀佛與毗盧遮那共有的不可思議威神願力,吾人於此宜知恩報德,銘刻肺腑。

  6.出生無盡同

  華藏世界重重涉入,映現無窮。經雲:如來能於一身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頭,一一頭出爾所舌,一一舌出爾所音聲,乃至文字句義充滿法界。西方凈土亦復如是。有七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蓮華,有無量百千億葉;一一葉,出三十六億那由他百千光明;一一光中,出三十六億那由他百千諸佛;一一佛放百千光,普照世界。是諸佛等,現往東方為眾說法,皆為女立無量有情於佛法中。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證知西方凈土與華藏世界一樣,同具重重無盡之玄境。

  7.雙垂兩相同

  華藏世界法報化三身一體。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為大菩薩示現智德圓滿報身盧舍那佛,為劣根眾生示現幹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以方便智,廣度眾生。西方凈土亦復如是。阿彌陀佛於西方本土,為諸菩薩現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之身,眉間白毫如五須彌,佛眼如四大海水。如是報身非凡夫心力所能觀想,是故阿彌陀佛為劣機眾生示現丈六小身於池水上,以宿願力加持,有憶想者,必得成就,顯示阿彌陀佛與盧舍那佛同等的慈悲方便。

  8.教主法身同

  華藏世界以盧舍那佛為教主,西方凈土以阿彌陀佛為教主。清涼國師開示:阿彌陀佛即本師盧舍那。永明延壽大師亦雲:總持教中(指密宗——註),亦說三十七佛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毗盧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從大圓鏡智流出東方阿閦佛,從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寶生佛,從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從成所作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法界清凈智,即自當毗盧遮那。言三十七者,五方如來,各有四大菩薩,即成二十五,加上四攝菩薩與八供養菩薩,故成三十七。皆稱佛者,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蓮祖亦認定阿彌陀佛即盧舍那佛,茲又舉一例以作佐證:宋代道因法師,修《華嚴》圓頓教觀。臨終別徒眾曰:“華嚴世界,洞徹湛明,甚適我懷,今將行矣。”令徒眾舉所述彌陀贊曰:“無邊剎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蓮華宮,蓮宮周遍遍空海,空海獨露彌陀容。阿彌陀佛不生滅,難覓難拈水中月,絕非離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說。”道因法師臨終於華藏虛空剎海的蓮華宮中,見到的卻是阿彌陀佛的金容。諸佛本跡,凡情難測。蕅祖曾開示“彌陀即是毗盧師,極樂即是華藏界”,信不虛言。由此可推知:釋迦牟尼佛即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佛。如是,釋尊一代時教的結穴歸根總在念佛求生凈土,乃真實不虛也。

  9.不可思議同

  釋尊一代時教超情離見,不可思議,其圓頓教法尤顯大不思議妙德玄境。《華嚴》以甚深無礙法界緣起為宗。華藏世界乃毗盧遮那如來無量劫備修勝因,悲智雙運,嚴凈剎海,無量因緣稱性肇起。如海印三昧,同時朗現。相即相入,一法成一切法;因果同時,初發心時即成正覺。圓頓秘藏具攝萬法,故被譽為眾經之王。誦經一偈能破地獄;沙彌心念《華嚴》經文幫助天帝,能令阿修羅大軍潰散。西國相傳,有讀此經者,以水盥掌,水沾蟲蟻,其蟲蟻舍命,皆得生天。足證《華嚴》妙典神力不可思議。西方凈土亦復如是。阿彌陀佛願心莊嚴的安樂世界,稱性緣起,同時完備,具足萬德,妙德難思。經雲:其有得聞阿彌陀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是故,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來之世,經道滅艮.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若能信受念佛往生法門,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思議。

  由上證知,《華嚴經》與《彌陀經》同屬不可思議之圓頓妙典,同詮自性大不思議之體相用。有謂《華嚴》奧藏不出《阿彌陀經》(蒲祖);有謂凈宗念佛法門肇起於《華嚴》(印祖),有謂《華嚴》是大本《彌陀經》,《彌陀經》乃小本《華嚴經》等,誠哉確論。

  10.頓齊佛境同

  《華嚴經》詮釋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圓頓義理。從果門攝法來看,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盤。以佛所證得的正是眾生本覺真心,是故眾生全在佛心中。從因門攝法來看,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故知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是故佛在眾生心中。由生佛同體,因果交徹故,眾生心中佛,為佛心中眾生說法,即凡夫生滅心,便可頓成諸佛不動智。得遇毗盧遮那光明者,皆可證得十地菩薩位,成就無量智慧光明。乃至初發心時即成正覺,雖成等正覺不舍初發心。凈土法門亦復如是。阿彌陀佛法性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我等念阿彌陀佛時,阿彌陀佛即時現前。念佛法門以佛果覺作行人修持因心。阿彌陀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西方凈土如是依正莊嚴功德(亦即自性功德),而皆是己成就,非今成就,非當成就。此則以阿彌陀佛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托彼名號),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顯我自心)。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香光莊嚴。念佛時即作佛時,亦即成佛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頓齊佛境,難思難議。

  綜上所述,蓮祖以楷定古今之氣概,將《阿彌陀經》與《華嚴經》圓融會通,拈出二經十種相同之處,用以佐證《華嚴》全圓、《彌陀經》分圓之判教,這對宋明以來宗門教下輕賤凈土的強勢偏見,不啻當頭一棒。《疏鈔》問世流通伊始,亦受到多方攻訐。有人以為《阿彌陀經》所示持名念佛,畢竟是愚夫愚婦所行之淺法,《疏鈔》穿鑿使之深,故不可。又有人謂《阿彌陀經》屬方等經,《疏鈔》判為圓教,則不可。伊時有一精研《華嚴》的曹魯川居士亦致書蓮祖雲:“《佛華嚴》乃無上一乘圓教,如來稱性之極談,非教非宗,而即宗即教;不空不有,而無垢無凈。是在《法華》,猶較一籌,若餘乘似難與之挈長比短也者。尊者乃與《彌陀經》並稱,已似末妥。”蓮祖對諸如此類之見解,予以慈悲而嚴正的辯駁,摧邪顯正,中興凈宗,厥功甚偉。面對諸多誹議,蓮祖常喟然感嘆:“佛謂此經難信之法,不其然乎?!”

  吾人深體蓮祖的圓頓之判與二經十同,對古德贊譽凈宗念佛法門為圓頓中至極圓頓,信非溢美之辭,無稽之談。深信凈土法門,始是深信法界圓融理;已悟法界圓頓理,方肯熾然求往生。如是往生即向上圓頓瞭義無倫匹,如是解行方契蓮祖判教本意。

  凈宗亦復兼通前三教,凈宗念佛法門在小乘教、大乘始教與終教中,或顯說,或隱說,唯願善根成熟眾生,念佛求生,速成無上正等正覺,表證釋尊無盡的悲心,凈宗念佛法門的廣大圓滿。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