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本願經講記》(十一)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藥師本願經講記 作者: 太虛大師2022-08-24

  己五 得戒清凈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凈,不墮惡趣!”

  前二願明慧與定,此明得戒清凈。無量無邊有情,顯有情數目之多。使此無量無邊之有情,皆於我藥師佛法中,修行梵行。梵、譯為凈,超出五欲之清凈行,乃為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者,即使行者得具足戒。不缺、顯不缺漏,大智度論明不缺、不穿、不漏等十事;並設喻雲:凡夫持戒至於佛地,如渡海浮囊,中盛空氣,無少缺漏,方渡彼岸。囊即喻戒,戒行無缺,方至佛地;若稍缺漏,如浮囊有孔,即便沉沒,故戒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傳戒者須如法傳授,受戒者須如實修行,方能具足,無所缺漏。

  三聚戒者: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攝律儀戒,即持身口七支等戒。攝善法戒,即持善法戒。平常戒律中說有“止作持犯”;止持,即止一切惡行,所謂諸惡莫作;若經佛制止之事,皆不得作,若作即犯,此即攝律儀戒。作持、即作一切善法,所謂眾善奉行;凡經佛教授之事,如六度萬行,皆須工作,若不工作,即是違犯,此即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即諸菩薩廣行四攝,饒益眾生;若不作饒益眾生之事,即是犯戒。此中攝律儀,攝善法,通諸聲聞;而菩薩戒則以饒益有情為主,餘二為助伴。聚為類聚,每戒之中,各有類聚,如律儀戒之五篇、七聚等。梵網兼律儀戒,而瑜伽則即以七眾律儀戒為律儀,專明攝善、利生。若本已受持三聚戒,設一時迷昧而有毀犯,若聞藥師佛名,還得清凈,不墮惡趣。惡趣者,即地獄、餓鬼、畜生、三途惡道;或加阿修羅為四惡趣。因犯戒故,須墮三途,但聞藥師佛名,由其本誓願力加被,犯戒有情,還復清凈。因犯戒如衣被染污,即不清凈,由佛力故,如洗凈之。但唯有佛果功德加被,若無本因誓願之力,則加被即非真切,如日光泛照萬物;若佛果加被,復有本誓願力,則如收光鏡將日光攝集增強。吾人今皆已受戒,若有誤毀者,聞此藥師名號後,宜發露懺悔,誓不更犯,亦得解脫,不墮惡趣。後滅罪文,廣說其事。此上三願,皆依慧定戒發,亦使一切有情依之得慧定戒者也。

  藥師法會願雲:“第五尊行世尊本願,精嚴戒律,調伏身心,使一切人民身口意業,咸歸清凈;世尊第五本願,如實成就”。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