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講法第四講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安居講法 作者: 智海法師2022-08-28

  “一念”有多解:一是極短促的時刻。能起信心,能起歡喜心。《仁王般若經》上曰:“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之一剎那,經九百生滅。”《往生論註》上曰:“百一生滅名為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 極為短促的一念念佛也是功德無量,“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一句南無佛是將來成道的佛因。古時候有個公案,在解放前,大廟裡第到四月初八都要曬佛經。把藏經樓上的佛經拿下來曬。有一農戶的牛去吃瞭法華經的上半部分。所以下一生的時候投生為人,出瞭傢,法華經的上半部分他是不用法師給他講他就倒背如流。還有一個酒鬼來寺院想出傢,舍利佛用神通觀察到他沒有一點善根,不收他。最後這個人非常傷心要離開這個寺院,剛好遇見釋迦牟尼佛回來瞭。他又給釋迦牟尼佛說我要出傢。釋迦牟尼佛就把他收下瞭。舍利佛、阿難他們就有意見瞭,說這個人一點善根都沒有,你怎麼收他出傢。釋迦牟尼佛說你們的神通隻能看到八萬大劫以內。這個人在八萬大劫以前發瞭大願說哪怕我做一天出傢人也好。今天他因為酒醉跑來出傢,釋迦牟尼佛把他收瞭。我們今天來看不可思議。收瞭他在寺廟裡住瞭一天,酒醒瞭他又要還俗。釋迦牟尼佛說好,你走吧,你隻有一天的因緣。做瞭一天的和尚,這個因緣也不是個小因緣。等瞭八萬個大劫才能成就這出一天出傢的因緣。所以說不一定是住在寺廟裡的才有善根,不一定今天出瞭傢瞭才有善根。很多人在這時間當中他跟佛的緣分有深有淺,有的做瞭幾年的和尚他回去,有的做瞭幾年居士不做瞭,他跟佛法隻有這麼長的因緣。今天出瞭傢做瞭一天出傢人,說不定他以後想起來,我酒醉瞭,我出一天傢,釋迦牟尼佛都成就我,釋迦牟尼佛就是好,他就有歡喜心,對佛法的信相心就升起來瞭。所以我們今天哪怕是人傢進寺廟非常短暫的時間來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也要贊嘆。我到河北去,那個法師把我拉上到城裡去轉一圈,他說這裡的出傢人很少,所以念一個阿彌陀佛的時間都沒有,見到這個和尚哪怕是嘲笑也要念一句阿彌陀佛。人傢看到和尚念一句阿彌陀佛,嘻笑的心也種瞭善根瞭。讓大傢能念一句阿彌陀佛也種點善根嘛。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有的人他要出傢,出傢長遠就更好,他說如果出傢不長久怎麼辦?不長久也有功德,哪怕你是在佛法中犯戒,你也跟佛結下緣瞭,將來你因為犯戒墮落惡道,受完瞭,還因為你今天在佛法中出傢,有這個緣份,還能加持你。我們有信心願心,不依念多少,我們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信願心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非常寶貴的根本條件。第二個“一念”就是思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完這六個字稱為一念。觀想阿彌陀佛一次,也稱為一念。還有的一念是什麼,就是對佛的圓滿智慧一次,能夠把佛的這種全體智慧。像阿彌陀佛所得善果成就的三身四智,我們能念一次與他相應,相應即稱為一念。不相應你還是二念,要相應瞭才是一念。我們在世間上這些全放下瞭,隻留一念與阿彌陀佛的生生世世相應,這也叫一念。這一念就念得深瞭,所以說我們的信心一信不二信,願心一願不二願。我們信西方極樂世界,除瞭這個信心,其他邪道不信的,這就叫一念。願心,我現在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願意成就佛道,成佛的大願為究竟大願。這個一念要求我們要有正定。要與佛的智慧相應。如果我們能做到這樣的一念,那往生就沒問題瞭。第三種是究竟為因,什麼叫是究竟呢?現在我在娑婆世界念佛,佛我不二。二一念念到二而不二,容合為一。這樣是究竟。自己行住坐臥都是念佛,沒有別的念頭。待人接物的過程當中,沒有人能影響他。我們念佛是一心不亂,煩惱不顯,希望分別心不再顯前。那我們自心就隻有念佛的念頭,才是究竟。第四種一念就是我們凡夫的信心與佛的三身四智能夠一念相應,就稱為一念。所以說這種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哪怕是一念相應,我們往生這種事業也能成就。所以我們要有信心。現在凡夫不能念到一心不亂,但你具備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隨其能力來念。你有多少能力你就發揮多少能力。這樣也叫一念。所以說我們現在有時間就來念佛。把這樣念佛的時間慢慢地把這種念頭打成片。開始可以散心念佛,慢慢自己給自己規定功課。到最後起心動念都可以念佛,把念頭與念頭之間能放在一起,中間沒有煩惱心。於是我們積累一生的時間,念佛能達到一心不亂,相續不間斷。所以往生品位,以念佛的功力深淺來決定。往生的品位高下要看你修行的因行,功夫念得怎樣。哪怕是你最低層次的功夫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究竟成佛,一定能證得不退轉,一生成辦佛果。一念念佛的心功德不可思議,至心回向,至心就是至誠懇切的心。真心實意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平時有閑暇功夫的時候他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病瞭他又怕,他怕死。你看他七、八十歲瞭,你祝他早日往生,他說師父你咒我嗎?你看我健康的,你叫我早點死。平時念佛念到今天不知道往生是好處,以為是死掉就算瞭,誤會師父的心。他平時健康的時候你叫他往生,好往生。到臨命終的時候你叫他往生,他不願意瞭。他願意跟傢人在一起,他不願往生。可以說不是一種真實發願往生。所以至誠懇切的心是真實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在史書裡面,晉書裡記錄瞭王傢的傳記,他修仙。人傢來拜見他,如果拜見的心非常至誠懇切他就出來。如果拜見的心不至誠懇切那他就隱身不見。所以道教的經典裡也強調自心朝禮,要用至誠懇切的心,三尊才能顯現。我們今天也強調這種至誠懇切的心。這種心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念佛至誠懇切非常重要。你念佛要觀想盡虛空遍法界的生死有情都在受苦。在娑婆世界生死輪回的苦海裡有許多眾生父母在水深火熱中,我們看到這些父母受苦我們至誠懇切想救他,我們沒有辦法,求阿彌陀佛救度。我自己沒有能力救度自己的父母,懇求阿彌陀佛來救度,以這種心來念佛,至誠懇切能激勵起來。你不要把自己的苦海忘掉瞭,所以至誠懇切心要把自己的苦要牢記。要知道阿彌陀佛現在念念救度於我們,而我們現在沒有這種至誠懇切的心就救不瞭。第五種心就是回向發願心。我們要回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回向的修行非常重要,平時大傢不知道回向瞭。你看世間上做什麼,最後不總結,那就非常差勁。修行的人最初要註意三皈依,發願,最後要回向。回向是所有修行法門當中非常重要的。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望就有回向法門。什麼叫回向呢?回是回轉,想是趨向。我在世間上做任何事情,你的目標是什麼?有這種目標,你說你在世間上拿著一個箭,把弓拉滿瞭,沒有標的,你到哪裡去瞭不知道。當你沒有目標,我們自己一切的行為是非常盲目的。人生有目標,那就不一樣。我們念佛的目標是什麼,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說我在平時所做的一切事情,我都要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叫回向心。要回轉自己所修的功德,而趨向於我們所希望的地方就是回向。我們平時希望佈施自己的善根功德與他人。這叫回自向他,那是回向給眾生。自己修行不僅是為自己,我為普天下的所有眾生,這個發心非常重要。漢地和藏地的老婆婆修行有很大的區別。藏地的人他回向給所有受苦的人。我們漢地的人,你問他為什麼上廟,他回向自己傢庭快樂,自己能升官發財,自己兒孫能考中大學,這是他自己的願望,隻是圍繞自己一傢人在轉,還是自私自利心,心發得非常小,僅僅是自己。他沒有為普天下的眾生。他的功德就千差萬別。比如說你今天發願做一件事情,你僅是為自己,這種功德隻在你一個人身上得到。你把這種好處回向給盡虛空遍法界的所有眾生,那所有眾生都能得到。就因為你這種發心,你自己的功德原來是一個的功德,這種發心,就大瞭。大心就有大的福報,你為無量無邊的眾生就有無量無邊的福報。你看這兩者哪個功德大呢?發盡虛空遍法界為普天下的眾生,這種心發得大。說他為什麼隻是為自己呢?怎麼隻想到為自己好,這是眾生在執著中養成的習慣。其實人與法界是不二的,每個人的心都是比天還大,比虛空還大,那是無量無邊的。眾生就喜歡這種,當一執著的時候由無明產生自我,於是那種廣大的心就慢慢變小瞭。在道德經裡講到一個故事,盡虛空遍法界這個虛空好大,他住得不安穩,他就把自己圈起來,把房頂蓋上,於是成為一個傢。我們的傢把自己畫地為牢圈起來。在無有邊的當中,人由於自己的執著,而沒有邊際的虛空就成為沒有邊際的房屋。很大的虛空化成一個又一個的房間,房間是小的虛空,跟外面的大虛空沒有分別。因為你把他圈起來瞭,在無分別的過程中分別瞭。你的房子不打開,氣味不好,天地不寬廣。所以我們現在學佛的人能覺悟自他不二,眾生和我是不二不別的。佛就講這個道理,所以強調舍己為人。我們時刻抓住自己的利益不放,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損傷眾生,造惡業。我們傷害眾生,眾生就反過來傷害我們。那我們自己的利益就不能得到滿足。明白自他不二的根本道理瞭,利益眾生就是利益自己。因為我們這個人就是一個社會性的動物。所以我們今天在回向法門當中把善根功德回向給眾生的時候不知不覺地把我執放下瞭,在回向給眾生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在學習發大心。在發大心的過程當中呢,不自私自利,這也叫回自向他。以自己的功德希望他人也能成就佛果,在因地當中修行為成佛。有的人念念之間都要註意這段時間加緊工作,有買房屋的心,掙錢的時候很專心一致。我們學佛呢,把世間上的目的要上升到最高最圓滿的利益,完全圓滿總持都能得到,出世間的利益包括瞭世間上的利益都能得到。成佛有什麼佛,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人傢不用錢瞭,西方極樂世界遍地是黃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好?往生瞭都是大丈夫相。我們的心要回向於成佛,回向究竟出世間的大利益。這個回向在許多的佛經當中都有解釋。回向是什麼,是把自己的善法功德來回轉有所趨向。修行是有目標的,在回向於自己所希望的目標。回向是什麼,就是把自己的功德回轉佈施給眾生。自己有功德,你要和眾生分享,不自私自利。我與眾生一體,不自私保守。現在世間上的人一聽,就因為我有別人沒有我才找錢,我的都拿出來和大傢共同擁有瞭,我還掙什麼錢呢。你不知道在錢中成就瞭自私自利將來會吃苦。你找錢來就希望離苦得樂,所以有錢還要知道怎麼花錢。在你追求到的錢財要佈施,佈施則得大富貴報。你佈施瞭你的錢財將來會越來越多,往往慳貪不舍的人他的錢是越來越少,越大方也越有。所以說要把自己的功德回轉佈施給眾生。讓這些功德加倍眾生都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此來見無量壽佛,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回向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我們今天的佛教徒很多沒有這種回向發願心。他皈依瞭,他不教化周圍的人,他隻知道自己皈依,他隻知道自己修行,不知道勸周圍的人修行。於是他的麻煩就來瞭。在傢裡他皈依瞭,他要吃素,要修行。其他的人要吃肉,不修行。周圍的眾生就要給你制造問題就是你有好處你不與他分享,他也忌妒,他要給你提難題問題,他是為瞭提醒你不要忘瞭我。對執的方法就是要發大菩提心,你要讓他也修行。你要發大菩提心,不僅是自己皈依,也要讓周圍的同修皈依,不僅是自己修行,也要讓周圍的人修行,大傢一起共修,要建立這樣的共識。我們就說,天主教,基督教,一個人皈依,一個要發展二十個教徒。你看人傢現在發展得很迅速,人傢有這種使命。我們今天佛教徒沒有這種使命感,往往是在等待緣份。什麼叫有緣,什麼叫沒緣,這不是由你結定的。有緣無緣都是緣,隻要你發心,一發大心有內因就會有外緣。所以你一發心就有緣份。你有功德人傢就來找你,你度脫不瞭他,他來找你幹什麼。這個時候有眾生來求救的時候,要求你度他的時候,這種是好事,你不要把他往外面推。我們現在很多居士就恐懼。你要念佛來度化他,不要恐懼要有回向心。你讓他一起念佛一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不是更好嗎?這是往生論教我們的回向,共建阿彌陀國。小止觀上也給我們說回向。眾生沒有善法我以善法來佈施他。我們把善法佈施給眾生,希望眾生以此來修行菩提大法,修行覺悟智慧。所以這個回向就是大利益回向。什麼叫大回向呢,把成佛的大利益回向給眾生。沒有善法把善法回向給你,沒有能力把能力回向給你,你所有的財富太多瞭。自己發心就是因緣。不發心乃至自己斷絕自己的緣份。一個同修打電話說:師父,我們的緣份是不是今天就完瞭。你認為的問題在現實中並不存在,是你自己在想,自己害自己。不要把這種和三寶聯系的緣份切斷。我們要主動地來追求這種緣份。以自己的善心來佈施給眾生。這也叫回向。

  在我們今天這種回向心,有三種內涵。第一個就是至誠懇切心,第二是深心,第三是回向發願心。在你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三心具足就是凈土法門的回向心。還給我們列瞭兩種回向。一種是往相回向,以己之功德回施一切眾生願同往生阿彌陀如來之安樂世界也,也就是用自己的功德回轉佈施給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和我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把我們所有的人都度化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一種叫還相回向,生彼土已,成就一切功德,願回來生死稠林而教化一切眾生使向凈土也。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為瞭度化眾生,自己現在這樣發願回向,面對彼佛阿彌陀,乘願再來度化眾生。你還要回到生死輪回的世界來度化眾生,這是大願力瞭。好多人以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就不回來瞭,大菩薩佛在好的境地裡還能發心救度眾生。你自己解脫瞭,還有無量無邊的眾生沒有解脫。你要讓所有的眾生都要成佛。利益眾生,叫乘願再來,這叫還相回向。修行凈土法門我們就要有這種回向心。回因向果,回自向它。就是在因地裡所有的修行就是為成佛。要追求大菩提果。你出傢做的事情為什麼?好多人沒有為大菩提心,是為得到師父的肯定。師父表揚你一下有什麼意思。將來阿彌陀佛表揚你,到最後究竟成佛,十方諸佛表揚你才是最圓滿的。所以要把這種心擴大,不要僅僅是為師父表揚你,我們要求諸佛表揚。所以說要回因向果。我們掃地都要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究竟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究竟成佛,要有這種回向。哪怕你吃一頓飯,乃至你走路都是為修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叫一念,沒有第二個念頭。回因向果,念佛念心,修行修心,所以說佛是自心之佛,佛即是心,回向到這樣的理性上。你修行修的是什麼?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佛就是念心。回已向他,把自己念的每一句佛號回向給普天下所有一切眾生。你這種一念念佛的功德就不僅是你一個人在念瞭。所以說你聞法不要隻是一個人在那裡聽。你要觀想右肩擔父,左肩擔母,前面是你的六親著屬,左後邊是冤傢,右後邊是仇傢,所有的眾生都和我一起,來聽經聞法的這種場面。由這一盞燈觀想十盞燈,觀想盡虛空遍法界的燈。咱們都要有這種觀想。你要觀想這一盞燈形成無量盞燈,盡虛空遍法界都是,這光明普照法界。來源於什麼修法?你現在聽經聞法,法界眾生都和你在一塊兒修行。一念即具大千世界,這叫回向法門,這叫回向心。有這種回向心來念佛,這種念佛心也非常深刻熱烈。所以在〈彌陀疏〉裡面,一個是信心,憶佛念佛的心,信心,還有兩個字是口裡面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內心裡面恭敬心。心口如一。所以信、憶、稱、敬這四個字要學會。我們今天作憶的授戒持,皈依供養,我們要有這樣的心。我們今天念佛,最重要的是把信心願心培養起來。念佛的名字,諸佛就能救度我們保護我們。我們心裡常憶佛念佛,常恭敬禮拜,不管是我們一早一晚,我們的心來鼓勵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修行當中要掌握這種回向心,用這種回向往生,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說這裡告訴大傢瞭,往生之後還能得到許多的利益,住不退轉這個利益很大。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就不再退轉瞭。我們現在修行怕的就是退轉。信心好一點,什麼時間能成就呢?進兩步退三步,一味地向前進修行才容易成功。自然而然在修道,睡覺當中都在修道,每時每刻都在修道,這樣的修行就很快瞭。住不退轉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好的保證。你信心不退,修行不退,位置當然不退瞭。一生承辦佛果,非常迅速,這裡要註意,雖說給你講瞭修行的方法,乃至五種心都給你說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得到這種種好處,不退轉,一生成辦佛道,這樣的好處,除瞭你誹謗正法不能往生。誹謗正法,對眾生這種法身慧命是障礙。你殺害一個人還沒有這種誹謗正法的罪過大。你要誹謗正法呢,眾生的法身慧命建立不起來瞭,就艱難。五業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五種最重的過錯,父母親對我們的恩德多大?我們不孝順恭敬,相反我們還殺害自己的父母親,這種罪過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障礙最大。阿羅漢是破除煩惱的人,聖賢之人,他不再是凡夫,你殺凡夫,他的法身慧命沒有開發出來,對世間上的幫助還不是很大。但是這個阿羅漢他開大智慧瞭,對世間上眾生的救護的力量就非常大。你把他殺瞭要耽誤多少眾生的修行。第四種是破和合僧。這種僧團和合共住,都是非常和合地在一起。你要在僧團當中搞分裂,你把和合僧團破壞瞭,這種罪過太大瞭。你要殺阿羅漢是一個人的力量,你要破和合僧呢?如果不是依靠大傢的力量怎樣弘揚佛法,所以弘揚佛法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合僧團。沒有和合僧團僅僅是個別人對於弘揚佛法沒有多大力量,沒有多少功用,所以我們強調一種和合的僧團。其間有些人來搞分裂,罪過很大。第五是出佛身血,我們現在不可能和釋迦牟尼佛同在一起,但你打壞寺廟、燒經書,相似於這種就是出佛身血。這種罪過障礙自己修行。以這種五業重罪誹謗正法。我們現在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相應不過來。西方極樂世界,自己在那裡說西方極樂世界唯心所造。你心裡想就有,心裡不想就沒有。往往這種片面的見解,對於障礙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力量最大。但在〈觀經〉上說,五業重罪也可以往生。那是因為人有兩種,一種是很久以前就發瞭大乘的人,造瞭五業重罪瞭。有一個國王跟別人聯合起來,把父母關起來,想早一點當國王。這也是無間罪,但是他也發心修行,今天遇到緣,造瞭這樣的五業重罪瞭,有慚悔的心。所以最後國王知道自己錯誤之後,在佛面前懺悔,佛允許他懺悔。他能夠發心求出離,能有至誠懇切的心來懺悔這樣的罪,你沒有這樣的心造瞭無間重罪就要墮地獄。第二種人自己也不能發心慚悔。乃至能發心懺悔呢,懺悔的心抵不過造罪的心,障礙我們不能往生。所以〈無量壽經〉是對前面一種人來說的,能夠滅除罪過,最後還是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就是根據懇切心懺悔你有多少作用。以前給大傢講過一個公案。一個小孩愛發脾氣,以後他父親叫他發一次脾氣就釘一顆釘子在門上。慢慢鍛煉以後他就不發脾氣瞭。他父親就叫他把大釘子抽出來,釘子抽出來瞭以後門上還是留下瞭許多洞。所以你現在要能把這種大洞要彌補上的話,就像民間有一句話,破鏡重圓都有疤痕,不犯錯誤是最好的。但娑婆世界的眾生不犯錯誤又很難辦到,懺悔心要抵過犯錯誤的心才能改過來。佛教中說命是由自心造就的,也是由自心改過的。你造命的心非常猛烈,殺淫偷盜妄語你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心是多猛烈,你現在懺悔的時候並不能發這樣猛烈的心,你的心力抵不過業力你的命就改不過來。一般人的命是可以算到的,但對於大奸惡的人,對發大菩提心的人這種命他就算不到瞭。他發的心力非常大,所以改命要發一種非常大的力量。如果不發大的力量就改不過來,這是第一種是針對人所說,眾生犯瞭錯誤瞭能懺悔,他還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一種人呢,不發大心,造瞭無間罪要障礙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三種,就是根據他修行來,有的人雖然造瞭五業重罪,但是他能修十六正觀,要深入禪定。修行正觀善根,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眉間百好相。也能修行善法,散亂心修行善法,有沒有力量呢?力量非常小。沒有這種力量滅不瞭這種罪過你還是不能往生,所以說看你最後懺悔能不能懺悔掉。在你罵人的時候,你做惡的時候,你是唯恐別人不死掉。懺悔的時候的心非常小,你要能五體投地如大山崩,像山倒塌下來一樣,很多人不敢。你造罪的時候的猛烈心,咬牙切齒。當你懺悔的時候能不能誓不再造?痛苦流涕。有時候你表面上你還在請別人原諒你,心裡還在想怎麼整別人。我們自己所做的罪過就不能滅除瞭。所以我們現在的眾生要用心懺悔。痛苦流涕,如大山崩,沒有懺悔不掉的罪業。以後我再也不做這樣的惡事情瞭,發這樣的決斷心,我們今天有沒有想過懺悔?我經常講,很多同修說:我從來不整人,也不犯戒。那無量劫以來做過多少錯事呢?現在你不懺悔罪?所以要懺悔啊。

  凈土宗宗義,在以修凈土者的心業為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為外緣,內外相應,往生極樂國土。彌陀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曾發四十八種大願,除五願屬攝法身、攝凈土願外,其餘四十三願誓願當來成佛時攝取一切有緣眾生。尤其攝眾生願中之念佛往生願,即第十八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正是法藏比丘之本懷,亦乃〈無量壽經〉之宗要。這是凈土修行人最殊勝的增上緣,然欲往生凈土,則須內因、外緣具足,方可得生。上面教我們怎樣修行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有幾種障礙。五業重罪,誹謗正法這是最大的障礙。下面要告訴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有沒有一種差別呢?是不是都一樣呢?不一樣。所以說他給我們說往生上中下三品。有的人說念佛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好瞭,還要講什麼聽聞佛法,發菩提心。他不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還是有一種差別。所以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凈土法門,在修凈土,有內因外緣。因就是我們信阿彌陀佛的信心有幾分。我們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至誠懇切願意往生的心有幾分至誠有幾分懇切。我們自己起心動念,開言吐語,你這種修行。外緣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是緣,從外緣上說是平等的。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心是一樣的,平等的。但是雖然阿彌陀佛是平等的,感應得到的阿彌陀佛的力量。你比如說像這種電來的時候是一樣的,你的變壓器是多少你能接受多少的電是不一樣的。同樣的,阿彌陀佛的這種電力是平等的,但是由於我們的信心和願力不同,所感應得到的阿彌陀佛的力量也不同。一分虔誠感應阿彌陀佛一分,有三分虔誠就感應三分。這是內因外緣,內外接合起來,內外相應,我們修行才能成就。阿彌陀佛的外緣再好也要因我們自心來感應。阿彌陀佛在因為當中發瞭四十八種大願,這大願中,除瞭五個願望。其它四十三個願望都是發願攝受一切有緣眾生。要有緣。佛法如天雨普潤,無根之草,天雨也潤不瞭,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是有緣?內心不發心就沒有緣,所以你發心有緣分,不發心就沒有緣分。這種緣分從發心處得,所以說攝取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的根本,建立瞭我們現前修行最殊勝的一種緣。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修行就很容易成功瞭。在生死業海當中,就像沱江,你要是不坐船,你不會遊泳,你怎麼過得瞭呢?在生死業海當中也是這樣,光憑自己的力量,往往我們罪深業障,最後沉入苦海當中。生死輪回沒有窮盡,沒有辦法出離。但如果你要得到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出離生死苦海就非常容易瞭。所以凈土要內因外緣都要具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種內因呢,就是我們現前眾生發心,這就是修行的內因。阿彌陀佛救度眾生是平等的,就剩下我們自己的內因,內因修得怎樣到最後往生的凈地就怎樣。內因呢?

  第一,凡欲往生凈土,先須發菩提心。第二,次須發厭離心、欣求心。厭離此世穢土、八苦煎迫、怨憎會聚,欣求凈土清凈、萬福莊嚴、壽命無盡。第三,復發三心,一是至誠心,眾生一切身口意所修解行,必須內外相應,真實為求生彼佛凈土,不可內蓄名聞利養之心,外現賢善精進之相。二是深心,即深信之心;初信機: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煩惱具足之凡夫,無始以來漂溺五趣,循環不息,無出離之緣;次信法:深信阿彌陀佛成就四十八願,攝受一切眾生,專念彼佛名號,依彼佛加被護念,定得往生極樂。三是回向發願心,謂以自無始以來及今生自他所修一切世出世間善根悉皆回向,願生彼佛國土。

  第一種,凡是想往生西方凈土,要發菩提心。這是第一內因。大智慧的心。釋迦牟尼佛教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教你去成佛。釋迦牟尼佛宣誓,發心作佛的人心非常大。小乘的發心是一種障礙。我們發大菩提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形成障礙瞭。〈安樂集〉謂菩提乃無上佛道之名,若欲發心作佛者,此心廣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虛空;此心普備,離二乘障。這是第一種內因。第二種內因要發厭離心,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事。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我們人世間的一切苦要發厭離之心。有誰願意和苦在一起呢。要發厭離心,求西方極樂世界的萬德莊嚴。清靜莊嚴。所以光明無量,智慧無量。要有這樣的心。第三種內因呢,就要發三種心,一種是至誠心。一切身口意修的行,必須內外相應,不能把名聞利養心培養起來。我們把外在的呢,顯出一種修行見佛。對五欲世界你還放不下就不是至誠心瞭,我們最初深信我們自己是煩惱具足的凡夫。無始劫以來就在六道當中輪回不息,沒有出離的緣分,罪深業重。最初相信自己罪深業重,煩惱重,不能出離。第二種是深心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專念阿彌陀佛的萬德名號,要阿彌陀佛的加被。這兩種心。你信得不深刻,你說我哪有罪過,我現在自己能救度自己,那在你修行的過程當中,就修不起來。隻要有真實的信心能修起來。我們現在自己罪深業重,智慧開發不出來,師父前面一講後面就忘瞭是你自己罪深業重,煩惱具足。要深信阿彌陀佛能攝受一切眾生,念彼佛名號,以阿彌陀佛的加倍我們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往生法門,我們一定能往生。這兩種深心具足,一直到今生我們所修的一切世出世間法,善法功德,那種善根要回向往生。這種回向往生心,一心求往生。此三心少一即不得往生。要之,凈土宗之修行途徑,首需集信、願、行三資糧,修十善作基本,於世法無虧,復廣修功德回向願生,更慎臨終一念。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