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去來品第二
外人有個疑問:你說諸法無自性,諸法不可得。但是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過去是已去,未來是未去,現在是去時,就是三世流轉,他認為應該有法。
這是外人疑惑。怎麼叫外人呢?外人不是外道,不入二諦理的叫外人。凡夫也叫外人;小乘也叫外人;中乘也稱外人;大乘不入二諦理的,也是外人。
這裡邊說出有兩個空來,一個是「因緣空」,一個是「對待空」。《金剛經》說,十方微塵皆是假名,這是因緣空。這品說的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流轉,也是假名相續,是對待空。因為說現在即非現在是名現在,說過去即非過去是名過去,說未來即非未來是名未來。
怎麼知道呢?先講過去,過去是不是現在、未來形成的啊?有現在、未來才有過去,沒有現在、未來那有過去?那麼說就不對瞭,有現在、未來才有過去,第一個,過去為什麼不叫現在,為什麼不叫未來?第二個,那麼說起來,過去應該一半現在,一半未來。所以過去沒有。
現在也是一樣,有過去有未來才有現在。那麼現在應該叫過去,應該叫未來。我們總不能說現在是過去一半,未來一半。未來也是同樣的道理,由過去、現在形成的。
這麼說起來,過去空的,現在空的,未來也空的。他們說過去是假名,說現在、說未來也是假名。這麼說,過去、現在、未來無性,所以經上說三世平等。這種說法也是明空理,用什麼辦法明呢?用「對待空」。對待現在、未來,過去空;對待過去、未來,現在空;對待過去、現在,未來空││叫對待空。
其實「對待空」就是「因緣空」。因緣空用來解釋什麼比較明白呢?十方世界、微塵,無自性因緣生,空的,這個比較明白。這不是法有分別,隨眾生的根機而有分別。
對待空,就是「依他起」空,這是唯識宗的一個名相。法依他起,怎麼依他起呢?過去依現在、未來而起,現在依過去、未來而起,未來依過去、現在而起。你們要是懂的,仔細費點腦筋就知道瞭。
依他起和因緣空,是一樣的,不過這當中有方便不方便就是瞭。依他起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唯識宗稱為「圓成實」。怎麼稱為圓成實?「圓」是圓滿,「成」是成就,「實」是實在的一切法性相。無自性,可以圓滿成就一切法性相,稱為圓成實。圓成實是不是依他起?就是依他起。依他起是不是圓成實?就是圓成實。不可執為定法;無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依他起就是圓成實,並不「定」是依他起;圓成實就是依他起,也不「定」是圓成實。如果你執著一定有依他起,一定是圓成實,那叫什麼?那唯識宗稱為「遍計執」。
過去、現在、未來假名相續,大傢聽懂瞭吧?聽不懂的舉手我看。好,我們先把它破題。內容留著下次講。
大傢看《中論》。
「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
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
我們首先就要註意,這偈講的是什麼?這一偈講兩項假名:在時間方面,有過去、未來、現在,由未來到現在,由現在到過去,可是這是假名相續。因為沒有未來,沒有過去,沒有現在。過去是現在、未來形成,如果沒有現在、沒有未來,過去就沒有,空的。現在是對待過去、未來形成,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也就沒有現在。未來也是一樣,對待過去、現在形成,沒有過去、沒有現在,就沒有未來。三世─過去、未來、現在都是假名,沒有東西,所以假名相續。
對法講,大至世界,小至微塵,都是假名存在,沒有實在的東西。因為世界和微塵,也就是說「法」,這個法是由因緣所成,成之於因緣,所以法沒有自性,都是因緣性。沒有自性就空,所以法也是假名,假名存在。
所以《中論》講過:「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既然是空的,所以法是假名。《金剛經》也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世不可得,說有三世是假名。《金剛經》又說,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都是假名微塵,假名世界。
不過《中論》說的這個法是有為法。法有兩種:有為、無為。無為沒有,他說的這個「眾因緣生法」皆是有為。有為法有三相,有生相,有滅相,有住相。生、住、滅三相是有為法。生就是未來到現在,他上面稱為「未去」;住就是現在,《中論》稱為「去時」;滅是過去,《中論》稱為「已去」。總說起來相續假名,存在假名,都是假名,沒有東西。
所以我們現在先要瞭解,如果你執著有「已去」,或有「已去法」,錯瞭!我們現在眼見的,都是有為法。三界六道皆有為法,沒有。所以經上說,三界如空華,都是眾生迷惑執著。永嘉大師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這一品開端,外人又問:你上面講觀因緣,說法無自性,求法不可得。可是事實上,眼見有過去,眼見有現在,眼見有未來。由未來到現在,由現在到過去,這裡邊應該有法啊!
所以龍樹菩薩回答說:「已去無有去」。論文五字一句,他節省一個字,所以使大傢看瞭不明白。應該怎麼講?已去無有去「法」;未去也無去「法」;離已去未去,去時也無去「法」。這樣大傢就清楚瞭!少用一個「法」,大傢看他論文的後邊就明白瞭。
有的古德說龍樹菩薩的破有縱破、奪破。假設我們用奪破的話,就是三世假名皆空,法無性也空。已去空,法也空,所以「已去無有去」。未去假名相續空的,法也是空的,所以說「未去亦無去」。去時是現在,假名相續,是空的,所以說法也是空的,經文它說去時也無去法。這個奪破,吉藏大師所說的。
縱破,順著眾生的說法破。說「已去」已經滅瞭,所以就沒有去法;「未去」法還沒生,所以沒有去法;離開已去、未去,沒有現在,所以「去時」也沒有去法。
我們再分析,在時間方面,我們說它是對待空。對待現在、未來,才有過去,過去沒有自性是空的;對待過去、未來,才有現在,現在沒有自性是空的;對待過去、現在,才有未來,未來沒有自性是空的。都是歸入無自性,這和因緣空是一樣的。
法是因緣所成,沒有自性。要是有自性,不必等因緣成瞭。所以對待空、因緣空,實在說都是一樣。在方便說起來,說「時間」用對待空,說「法」用因緣空。
因為世間人迷惑不知,認為法有自性。中國名傢惠施,是名傢鼻祖。惠施的書,被秦始皇燒掉瞭,看不到。從《莊子》歷物之意上,看到一點點,歷物之意上有一句「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其實是錯誤的概念。用佛法衡量,不對的。至小無內,那麼我問:無內的這個至小有沒有?沒有的話,不要講瞭!你打妄語。如果至小無內,要是有的話,就有十方,上方、下方、東西南北方、四維方,我們稱為十方分。假使沒有十方分,就沒有這個東西。有這個東西,一定有十方。假使至小要是有的話,可分為十方,它能分為十方,為什麼說至小無內呢?
同時還有一個道理:十方分拿出一方分來,如果有,還能分為十方;再拿一方,還能分為十方。……那怎麼能稱為至小呢?所以說,這是世間一般錯誤的觀念。
現在我們再回頭看他這個偈頌,他這個偈頌五字一句,二十個字一偈。假使八字一句,四八三十二,三十二個字是一偈。經上常說一四句偈,就是三十二個字,最多瞭。《金剛經》上說,一四句偈功德無量,就是說最少的部分就功德無量。
我們說過,論先寫偈,後寫長行。《中論》的長行是別人寫的。如果我們把它加個字,加上一個「法」字:已去無有去「法」,未去也無去「法」,離已去未去,去時也無去「法」。拿世間法說起來,他這個意思,時間空間並論。
我們說是「法」和「時間相續」並論,這一偈的意思,假設有人問:「有現在未來過去,應該有法?」這一偈就答瞭。
現在我們應該瞭解這一偈的意思瞭,再看下一偈:
「動處則有去此中有去時
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時去」
如果我們知道假名,空,時間假名是空的,法也是假名存在,空的。假使會用奪破,一眼就看出不對來瞭。
這偈應該說:「動處則有去法,此中有去時,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時有去法。」這是外人問,這是難問。
按縱破講,你說已去無有去法,已去已滅瞭,我承認。你說未去無有去法,未去無生,我也承認。但是有動時,動是現象,這裡邊應該有去法,所以去時現在應該有去法。
世間法說動有兩種,移動和變動。其實是一種。我們說僅有移動,沒有變動。因為看得見的是移動,看不見的是變動。那是怪你看不見,還是移動啊!假使沒有移動,怎麼有變動呢?比如衣服不穿,鎖在箱子裡邊,若幹年以後,衣服也會爛,我們說它變動瞭,其實它還是移動啊!微細處,你看不見它移動就是瞭。
因為變動、移動都是移動,我們就知道瞭,動是現象,有現象移動的,稱為動。我們明瞭上面偈頌的話,就知道瞭,他有兩個執著。第一個有「法」,沒有法,什麼移動?第二個有時間,沒有時間,何時移動?所以說要是徹底明瞭上面的偈頌,一眼就看出他是錯誤的。
下面龍樹菩薩回答,我們看他怎麼回答:
「雲何於去時而當有去法
若離於去法去時不可得」
「雲何於去時,而當有去法?」這偈頌就明白表示出來瞭,那個「去」是講去法啊!怎麼會於去時,會有去法呢?
「若離於去法,去時不可得。」「去時」是「去法」表現出來的,你說去時應該有去法,這是說有兩個東西:一個是「去時」,世間法說就是「時間」;一個是「去法」,世間法說就是「空間」。既然有兩個東西,去時可以單獨存在,去法也可以單獨存在。
其實世間法把時間、空間分開,那是錯誤概念。時間就是空間,空間就是時間。時間是空間的「相續性」,空間是時間的「存在性」。不相信,我們想一想:如果有一秒鐘的相續時間,就是有空間;如果一秒鐘都不相續,沒有空間。
反過來講,如果有一絲一毫的存在,就有時間。一絲一毫不存在,那有時間?大傢想一想,是不是時間和空間是一個啊?不過世間人不微細觀察不知道。
既然時間和空間是一個,法和相續都是空的,空是一個,那你怎麼分別「於去時有去法」呢?你誤解,錯誤的概念!所以他這一偈就說「雲何於去時,而當有去法?」明明把它分別為兩個瞭嘛!
「若離於去法,去時不可得。」要是沒有去法,怎麼叫去時呢?去時是去法表現出來的,沒有去法,怎麼能表現去時呢?
這種破,吉藏大師稱為縱破,因為下面還有奪破。
以上講過三個偈瞭,大傢聽明白瞭嗎?有聽不明白的請舉手,你那裡不明白,講!因為你說出不明白的地方,我才能解釋。
我再重復一遍,時間相續是假名,過去、未來、現在假名相續,因為過去沒有嘛!要是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有過去,那過去是誰呢?現在也沒有,要是有現在,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也有現在。未來更沒有瞭,要是有未來,沒有過去、沒有現在,也有未來,不合道理!所以過去假名,現在假名,未來假名,三世相續都是假名。所以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世平等。
法的存在,也是假名,因為法要是有,一定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沒有自性。如果有自性,不必等因緣生。既然沒有自性,所以法也是假名。套一句《金剛經》講,說法即非法,是名法。所以說,已去無有去法,未去也無去法,離已去未去,去時也無去法。
外人就問瞭:「已去未去無有去法,對!可是有動啊!動處則有去法。」
我們拿以上的道理看起來,他說動就是「法」動,錯瞭!法空的,沒有自性。動有動時,亦錯瞭!時間是空的。所以這首偈,此中有去時有現在,我們一看就知道他錯瞭。現在是過去、未來形成的,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怎麼會有現在?所以他說「非已去未去」,錯瞭,沒有已去未去,「是故去時去」,有去時有現在,錯瞭!既然沒有已去、沒有未去,怎麼會有現在?
所以第三頌回答「雲何於去時」,怎會於去時,「而當有去法?」去時不可能有去法。你這個意思是把去時、去法分開,它不能分開。「若離於去法,去時不可得。」現在、去時,是去法表現出來的,沒有去法,誰表現去時?
我們還有一點時間,再講一頌。
「若言去時去是人則有咎
離去有去時去時獨去故」
假使照你那個說法,去時有去法,「若言去時去」,具足應該這麼說:「若言去時有去法,是人則有咎。」這個人就有過錯瞭,「咎」就是過錯。「離去有去時」,離開去法有去時。「去時獨去故」,二者相離,去時自己就有瞭,這是不合道理的,都是錯誤的概念,不詳細分析,你認為離開空間有時間。
空間是「存在」,時間是「相續」,沒有存在,怎麼會有相續?所以「離去有去時」,是離開去法有去時。「去時獨去故」,那麼我們換句話說,如果離開去法有去時,兩種去:一個「去法去」,一個「去時去」,那不可能的。你想想,空間和時間不分,空間是時間的存在性,時間是空間的相續性。一個縱,一個橫,不可能「去」有時間的「去」,空間的「去」,不合道理!我們還要瞭解一點,這上面說的法是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我再將這一品的原則重提,你把握住瞭原則,就很容易懂。
先從世間法講起,世間法講空間、時間。大傢都認為時間、空間有分別,其實沒有分別,時間就是空間,空間就是時間。時間是空間的相續性,以時間相續才有空間。未來相續到現在,現在相續到過去,稱為時間。空間是時間的存在性,時間的存在是因為空間,沒有存在就沒有時間。
所以,過去、未來、現在相續,是空的,叫對待空。
因為過去是現在、未來形成的,沒有現在、未來就沒有過去。如果過去存在的話,應該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有過去,那是不可能的!
現在呢?也是空的,現在是對待過去、未來而說。如果是有現在,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也有現在。
未來也是一樣,對待過去、現在說未來,所以未來沒有,它是空的。它不空,應該沒有過去、沒有現在,也有未來,這是對待空。
存在性也是空的,東西的存在必以因緣而生,既然是以因緣而生,它的存在完全是因緣,沒有法。既然是因緣而生,沒有自性,沒有法,所以它是空的。我們說法的時候是假名,所以法是假名存在。過去、未來、現在,假名相續,假名就是空,空才是假名。
古德根據這個原則發揮,說空的時候叫奪破,說假名的時候叫縱破。奪破就是直接講空;縱破就是從假名開始入手,那個縱是縱容的「縱」,容許他、容許他那麼說,再破他。
這個︿去來品﹀就是雙說這兩個空,對待空和因緣空。一個是說它假名相續,一個假名存在。大傢記住這個原則才能懂經文,所以你們看一切《中論》的註疏,他不外乎奪破、縱破。
「若去時有去則有二種去
一謂為去時二謂去時去」
這個文字,他省掉字瞭,我們把它加起來,就容易懂瞭。「若去時有去」,應該是「若去時有去法」,我們明白這一點就容易瞭解瞭。
去時,時間;去法,存在─都是空的,都是假名。如果去時有去法的話,「則有二種去」,那就有兩種去瞭:「一謂為去時」,一個是去時;「二謂去時去」,一個是去時的去法。這兩種去,你如果會錯瞭意,若去時有去,都作時間會,你搞不通。看後邊的論文就知道瞭。
這首偈很容易懂,直接翻譯過來說:如果說去時有去法,那麼就有兩種去瞭。那兩種去呢?一謂為去時,二謂去時的去法。
「若有二去法則有二去者
以離於去者去法不可得」
所以第二首偈就明白瞭。「若有二去法」,去時和去法,兩種去法。如果說有兩種去法,「則有二去者」,去時為一個去者,去法為一個去者。去者,拿世間法講起來,代名詞,代表去時、去法兩個法。
「以離於去者,去法不可得。」去法就是去者,去者就是去法。假使有兩種去法的話,那麼離開去者,去法就不可得瞭。
我問大傢,我這麼說,你聽明白瞭吧?能不能聽懂啊?聽不懂的舉手我看。好!
我再重復講一遍。「若去時有去」,他的文意是說「若去時有去法」,就有兩種去:一個是去時,一個是去法。所以說一謂為去時,二謂去時去法。
第二首偈「若有二去法」,因為第一首偈講的有兩種去嘛!一個是去時,一個是去時的去法。如果有兩種去法,「則有二去者」,去者是代名詞,代表去時和去法。可是事實上,「以離於去者,去法不可得。」去者是代名詞,是去法的代名詞,所以離開去者,去法不可得。
大傢把腦筋活動開,不要打妄想。佛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不可絲毫有妄想,你打妄想,就聽不懂瞭。
「若離於去者去法不可得
以無去法故何得有去者」
第三首偈「若離於去者」,去者是代名詞,代表去法。要是離開去者,去法不可得,它不代表瞭,所以「去法不可得」。「以無去法故」,假使沒有去法,「何得有去者」?去者是代表那個去法,沒有去法,那有去者代名詞呢?
說到這裡,他是把相續假、存在假,說到法與代名詞兩個東西。他說「以離於去者」,離開代名詞,「去法不可得」,那個法就不可得瞭。
「以無去法故,何得有去者?」假使沒有去法,去者代表什麼呢?所以「何得有去者?」這是說法和去者是一個。後邊他連續破,一個也不對,兩個也不對。
因為你會要從兩方面會。從縱破方面會,還容許它,就迷惑瞭。
從奪破方面會。我說去者空,去法也空─奪破瞭。為什麼去者空,去法也空呢?我們先知道,去者是代表去法,去法就空。
去法怎麼空呢?在時間方面說,對待空;在法方面說,是因緣空。所以《心經》講,色即是空。既然去法空,代表的那個去者自然也空,所以「何得有去者?」
你抓住這個原則就容易懂瞭,我講就省事瞭。你如果抓不住原則,迷惑在裡邊。我用奪破你不懂,用縱破你還是不懂,那就麻煩瞭。如果你總是「石頭掉進井裡邊」不懂!那就麻煩瞭。你不懂,我知道什麼原因,無量劫以來,你被妄想障住瞭,不能做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再看下一首偈:
「去者則不去不去者不去
離去不去者無第三去者」
大傢運用運用智慧,他這是從那邊說?誰知道?答復我。去者是代名詞,代表兩個─一個時間,一個空間。他這是在時間方面講,時間對待空,奪破。知道對待空,你就可直接明瞭瞭。
「去者則不去」,去者是已去,才叫去者。已去是過去。按縱破講,去者已去,已經去瞭就不存在瞭,則不去。奪破講,過去是現在、未來形成,空的,奪破瞭,所以已去,這個去者就是已去,已去則不去。大傢聽懂吧!
「不去者不去」,拿縱破講,不去是未去,未去者那個去還沒有發生,則不去。「離去不去者」,離開已去、未去。「無第三去者」,這個第三去者是現在去,沒有。
我們拿奪破講,已去是空的。過去是對待現在、未來講,如果沒有現在、未來,就沒有過去,所以空的。第一個去者就是已去。
「不去者不去」,不去就是未來,未來不發生,當然也沒有去。因為未來是對現在、過去而說,假立。
如果離開去、不去,離開過去,離開未來,沒有現在,所以他說無第三去者。
我們拿實例講,現在空,因為對待過去、未來,才有現在,所以它沒有。說它是現在,僅僅是個假名相。如果現在不空,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應該還有現在。
或者有人說現在不空,因為什麼原因呢?它一半是過去,一半是未來。那麼也空啊!一半是過去,沒有現在;一半是未來,還是沒有現在。現在還是空的。所以你知道兩種空,可以作奪破。相續空,時間對待空;因緣空─那就是奪破。
容許他有過去、現在、未來,現在是假名,過去是假名,未來是假名,時間假名相續。法假使有存在,就有十方,上、下、東、西、南、北、四維。既然十方所造成,法沒有自性,沒有自性,法就空。所以我們說法存在,也是假名。
所以他說離開過去,離開未來,沒有第三者,沒有第三去者。換句話說,離開過去,離開未來,沒有現在。
這個就是因為大傢接觸的教育,長時間把你熏習壞瞭!如果說時間、空間你都懂;我告訴你們,離開時間沒有空間,離開空間沒有時間,你不相信。世間法都迷惑,何況佛法呢?
時間離開空間不存在,不存在還有時間嗎?空間離開時間不相續,不相續還有空間嗎?相續就是時間,空間相續一秒鐘,有它的存在。相續千萬億分之一秒還是有它的存在。一點不相續,沒有存在。時間也是一樣,有它存在,它才相續。存在再小,還有相續。根本不存在,就沒有相續。
可是大傢無量劫以來,習氣太重,不懂!我說時間的相續是因為空間的存在,空間的存在是因為時間的相續,有沒有聽不懂的?善思惟。諦聽諦聽!無量劫來,你們都被妄想障住。
你不相信,我問一問,我講這麼久,在座的還有沒聽見的,他光是打妄想。
「若言去者去雲何有此義
若離於去法去者不可得」
「若言去者去,雲何有此義?」去者去,沒這個事實,因為去者是代表去法的,所以他下邊就講「若離於去法,去者不可得」。去者僅僅是個代名詞嘛!去法沒有的話,代表什麼呢?所以說「若離於去法,去者不可得」。
這首偈,偏重世間法的講法,它說什麼?上首偈,「去者則不去,不去者不去,離去不去者,無第三去者。」它偏重時間講。
大傢就可以聯想到瞭,「若言去者去」,去者是代名詞。「雲何有此義」,沒有這個道理。「義」就是道理。「若離於去法」,因為離開去法,去者沒有代表瞭,所以「去者不可得」。這是約空間說。
《中論》之所以難懂,是你把論文會錯。它節省文字,你不知道,分不清,混為一談。要是分析清楚,就容易懂瞭。為瞭使大傢瞭解,我再把它連貫連貫,大傢看回來。
「若去時有去」,應該是若去時有去法,這不是兩種去嗎?「則有二種去」。一謂為去時,二謂去時去法,就是這兩種去。
「若有二去法」,若有兩種去法。「則有二去者」,去者代表去法的。前面說一個時間去,一個空間去。去者是代表這兩個。「以離於去者,去法不可得。」去者代表去法嘛!所以離開去者,去法不可得。
你要是聽懂,趕緊筆記記下來,你再看第二遍的時候,看你的筆記就容易瞭解瞭。因為腦筋有一種閃爍作用,突然間懂瞭,再一想又似乎不懂瞭,所以趕緊記下來,就有這個好處。仔細聽,如貓捕鼠,不可放松。
第三首偈,因為他上面後半偈是講「以離於去者,去法不可得。」所以他一開頭接著上面來。「若離於去者,去法不可得。」重復上面後半偈。「以無去法故,何得有去者?」去者是代表去法,沒有去法怎麼會有去者!
下面另起一段瞭,另外一個意思。這個講時間方面─對待空。「去者則不去」,去者就是已去,過去。過去則不去,過去瞭嘛!這是縱破。「不去者不去」,不去是未來,未來怎麼會去呢?所以則不去。「離去不去者」,離過去和未來,「無第三去者」,這個第三去,就是現在。
大傢的觀念認為,有過去、未來、現在,其實都是假名相續,所以離開過去、未來,沒有現在。因為現在是過去、未來形成的,所以現在空。如果現在不空,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應該還有現在。它空,是奪破的說法。
有人說「現在」一半是過去,一半是未來。好!容許你有這個情形,既然一半是過去,沒有現在;一半是未來,還是沒有現在。還是空的。這是縱破的說法。
「若言去者去,雲何有此義?」因為去者,僅僅是代表「去法」的空頭銜。比如講你叫張三,張三是你的代名詞,沒有你怎麼會有張三?所以說「若離於去法,去者不可得。」
現在打鈴瞭,我也好休息瞭。
大傢從無量劫來,害在錯誤的觀念上。你執著過去、現在、未來實在,十方世界、微塵也實在。其實過去、未來、現在是空的,十方、微塵也是空的。一個是對待空,一個是因緣空。
我說一個深一點的。這個空,佛法叫第一義諦。它怎麼空呢?過去、未來、現在假名相續,十方世界、微塵假名存在,叫緣起空。
不講瞭,再講你更不懂瞭。好!下課吧!
「若言去者去,雲何有此義?若離於去法,去者不可得。」這是說去者就是去法,要是說去者有去,那麼去法也要有去,就有兩種去瞭。你說去者去,怎麼會有這個道理呢?因為離開去法,去者不可得。所以我們就知道,去者是去法的代名詞。逐漸逐漸我們可以知道,他這段文的意思瞭。
︿觀去來品﹀是講兩個情形,一個講去法,一個講去時。
去時是空的─對待空。去時有三種,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是已去,未來是未去,現在是去時。可是過去對待現在、未來才有過去,所以過去空;現在對待過去、未來才有現在,所以現在也空;未來是對待過去、現在,所以未來也空。時間,三世都空,這是對待空。過去、未來、現在,假名,假名相續。
他說去法,那個「法」也是空的。法是因緣所生,我們稱為因緣空,所以法也是假名,假名存在。抓住這個要點,就懂這一品瞭。
為瞭使大傢瞭解,我們再把它重復一遍。從頭再看起。
「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他正應該講,已去無有去法,他省掉那個「法」。未去也無去法。離開已去、未去,去時也無去法。我們知道,法是因緣生,因緣空。已去、未去、去時─對待空,都是假名。
別人就問瞭,「動處則有去」,動的時候則有去。動處則有去,是講那個去法,這個法一動,就有去瞭。「此中有去時」,有去時是現在。「非已去未去」,不是已去、未去。非已去,非過去已去;非未來未去。「是故去時去」,現在有去。外人說現在有去─現在有去法。
古德有兩種破法,說它空是奪破。我們用奪破,破他這一偈。「此中有去時」,現在去,奪破─現在空,法也空,所以沒有。古德又有縱破,那是從假名破。現在是假名,三世假名,假名相續。法是假名存在,就可以破瞭。
所以他下面就講:「雲何於去時,而當有去法?」於去時怎麼會有去法呢?我們看下文就知道上文「動處則有去」,就是有去法,他省掉一個「法」字。
「雲何於去時,而當有去法?若離於去法,去時不可得。」離開去法,什麼去呢?所以去時,現在不可得。
「若言去時去,是人則有咎。」若言去時去,這個人就有過錯瞭。「離去有去時」,離開去法,另有去時。「去時獨去故」,那麼離開去法有去時,那個「去時」,可以自己去,實在不可能,因為「法」才知道有去時嘛!
下面這首偈頌,更明白瞭。他是說時間、空間兩個東西。「若去時有去」,應該是「若去時有去法」。「則有二種去」,那兩種去呢?一謂為去時,時間;二謂去時去,去時去法。
「若有二去法」,如果有兩種去的話。「則有二去者,以離於去者,去法不可得。」可是事實上,去者是代表去法的,所以離開去者,去法不可得。
「若離於去者,去法不可得。」如果說去法不可得,因為去法才有去者,「以無去法故,何得有去者?」沒有去法,去者代表什麼呢?
下面一首偈。「去者則不去,不去者不去。」去者是已去,不去者是未去。如果縱破的話,「去者則不去」,去者是已去瞭,所以它不去。「不去者不去」,還沒有發生,所以它也不去。「離去不去者,無第三去者」。沒有第三,第三就是現在。離開過去、未來,沒有現在。
「若言去者去,雲何有此義?若離於去法,去者不可得。」所以愈看愈明白瞭。去者是代表去法的,離開去法,沒有去者可得嘛!
看下一首偈更明白:
「若去者有去則有二種去
一謂去者去二謂去法去」
「若去者有去」,如果說去者有去的話,「則有二種去」,就有兩種去。「一謂去者去」,一個是去者,一個是去者去。「二謂去法去」,第二個是去法去。
你們的腦筋要深入,不可打妄想。因為他講的道理很微細,稍一馬虎,就不清楚。
「若謂去者去是人則有咎
離去有去者說去者有去」
「若謂去者去,是人則有咎。」「咎」是過錯。如果說去者可以去的話,這個人則有過錯。「離去有去者」,那是說明離開去法有去者,那麼才說「去者有去」。
「已去中無發未去中無發
去時中無發何處當有發」
「已去中無發」,發是動機,動是現象。比方我們平時說,什麼事情叫發動。「發」是那個動機,「動」是它的行動,有現象。沒有發,就沒有動。
已去是過去,過去不可得,怎麼會有發?奪破,過去空不會有發。「未去中無發」,未去是未來,未來也空,所以無發。我問大傢,看大傢瞭解不瞭解,我剛才說的是奪破是縱破?這個說法叫奪破。
已去、未去假名相續,假名無實,所以過去也無發,未來也無發。
這種說法是什麼破?縱破。把握它的要點。「去時中無發」。「發」是說那個東西。已去、未去、去時是說那個時間。去時就是現在,現在也無發,沒有東西去發。
微細處這個「發」有生義。我們也可說,過去沒有生,沒有發生;未來也沒有發生;現在也沒有發生。何處當有發生?論文簡略,我們要會到它的意思。
「未發無去時亦無有已去
是二應有發未去何有發
無去無未去亦復無去時
一切無有發何故而分別」
「未發無去時」,既然沒有發,所以就沒有去時。因為這是從上面的偈頌來的。上面外人不是說「去時中有發」,他說去時中也無發。
「未發無去時,亦無有已去。」沒有東西發生,沒有現在,也沒有過去。
「是二應有發」。去時是現在,應該有東西發生;過去應該東西發生過,已滅。所以這兩種情形,應該有發。「未去何有發?」未來沒有發生,怎麼有法呢?
「無去無未去,亦復無去時。」沒有已去,也沒有未去。就是講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亦復無去時」,也沒有現在。三世皆空。這是什麼破啊?奪破。因為已去過去是假名,未來也是假名,現在也是假名。由於假名,才從未來相續到現在,現在相續到過去。假名無實,換句話說,空的。這種破是什麼破法?縱破。
這個奪破、縱破,吉藏大師發明的。吉藏大師「假名相續」他說過。你如果抓不到要點,就被已去、未去、去時,搞糊塗瞭!
「無去無未去,亦復無去時。」這是說時間。沒有已去的過去,沒有未去的未來,也沒有去時的現在,因為過去、現在、未來都空。這個說法,奪破。另一個說法,過去是假名,未來是假名,現在也是假名,叫縱破。
「一切無有發,何故而分別?」一切無有發,一切諸法因緣生嘛!所以一切法沒有,空的,奪破。一切諸法因緣生,都是假名,縱破。
「去者則不住不去者不住
離去不去者何有第三住」
這個地方,我們知道,他這一品觀什麼呢?觀有為法。有為法有三相:生相、住相、滅相,以上都說過。無為法沒有,無為法對有為法而假立,無為法要是有的話,那成有為瞭。
因為外人又問:沒有已去、未去、去時,這個法應該有住。可是我們知道法有住沒有住?法因為什麼沒有住?因緣生是空的。這個破法奪破,一破到底瞭。因緣生無自性就空,所以法沒有住。說有法,是假名,有為法都是假名。
法是因緣生的,空的,這是大乘的說法,是一乘的說法?大乘。一乘直接會到。小乘不會。
「發」有生義,都是說有為法。到這兒就說出生、住、滅三相來瞭。生住滅,簡單說,我們說生滅法,生滅法都是有為法。
「去者則不住」,已去沒有法住。「不去者不住」,未去也沒有法住。我們換句話說,過去沒有法存在,未來也沒有法存在。
「離去不去者」,離開已去和未去。「何有第三住?」也沒有現在,也沒有法住。因為現在是過去、未來形成的。既然過去沒有法住,未來沒有法住,當然現在也沒有法住。
「去者若當住雲何有此義
若當離於去去者不可得」
「去者若當住,雲何有此義?」怎麼會有這個道理?「若當離於去,去者不可得。」
我現在考一考你們。誰能講這首偈?大膽的,會講的站起來。
我們知道,去者是去法的代表。如果去者住的話,離開去法,去者可以住,怎麼有這個道理呢?「若當離於去」,離開去法,「去者不可得」,去者是代表去法的,去者不可得,當然去者沒有住瞭。
我們不知道,當時有人問或沒人問,或者論主他自己說。他說,去者住,沒這個道理。如果去者單獨可以住,去法不住,沒有這個道理。因為離開去法,去者不可得嘛!
大傢都聽明白瞭沒有?你要是明白的話,我們就講快一點,因為《中論》號稱五百偈,事實上有四百多偈。講得太慢,拖的時間太久。
誰聽不明白?那一點聽不明白可以問。
你們誰有聽不明白的可以問。你要知道那一句話聽不明白。不能舉手說我聽不明白,那我從頭再講一遍瞭。
「去未去無住去時亦無住
所有行止法皆同於去義」
「去未去無住」。我們把他的字數補齊瞭,就是這個意思:去是已去,過去,未去是未來,住是法住。過去、未來沒有法住,所以他說「去未去無住」。
「去時亦無住」,去時是現在,現在也沒有法住。
「所有行止法,皆同於去義。」「行」,修行,所有修行法。止就是無所住。佛教須菩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止。行止法,引申涵義,我們講一講:行是觀,止是止,就是止觀法門。
拿念佛法門講,行就是不亂,就是那個觀;止就是一心。就是一心不亂。再引申涵義講,行是慧,止是定,定慧等持。再深一點講,行是照,止是寂,照而寂,寂而照,那是佛瞭。行是報化身,止是法身。不過他論文的意思,沒講那麼深。他說「所有行止法」,就是修行無所住這個法。
「皆同於去義」,去義是什麼呢?去的時間性,空的。已去、未去、去時皆空。去的空間性,也是空的。已去之法空,未去之法空,去時之法也空。這個破法是什麼破?奪破。如果從假名方面說叫縱破。你會到,叫一乘。你說法為什麼空?因為它因緣生無自性,要這麼說是什麼說法?大乘說法。大乘是菩薩乘,一乘是佛乘。
以下就破法是因緣生,沒有代表者,法也空。
「去法即去者是事則不然
去法異去者是事亦不然」
「去法即去者」,你要是說去法就是去者,「是事則不然」,為什麼原因?誰知道?你們腦筋要活開。落入有法。去法空,去者自然也空,你如果說去法就是去者,等於你說空就是空,那不成道理,所以他說「是事則不然」。這個破法什麼破?去法空,去者也空,是奪破。去法是假名,去者也是假名,這是縱破。
「去法異去者,是事亦不然。」如果說去法和去者是兩個東西,也不然。誰知道是什麼道理?有沒有知道的?如果去法和去者有差異,換句話說,去法也存在,去者也存在─落入有法。
我們就知道瞭,去法空,去者也空,怎麼會有差異存在?這是奪破。去法是假名,去者也是假名,怎麼會有差異性?這叫縱破。所以它說「是事亦不然」。
時間快到瞭,大傢有問題可以問。
問:前面「去者則不住,不去者不住;離去不去者,何有第三住?」這一偈請師父再解釋一遍。
答:「去者則不住」,去者是已去。換句話說,就是過去。過去沒有法住,所以他說「去者則不住」。因為過去是空的,時間空,法也是空的,所以則不住,沒有法住。
「不去者不住」,不去是未來,未來是對待空,也沒有法住。因為法也是因緣空,則不住,沒有法住。
「離去不去者」,離開過去、離開未來,過去沒有法住,未來沒有法住。「何有第三住?」第三住是第三個時間,就是現在,現在也沒有法住。因為現在是過去、未來形成的,沒有現在,也沒有法,你怎麼說現在有法住呢?
懂瞭吧?
大傢看《中論》。
「若謂於去法即為是去者
作者及作業是事則為一」
這需要從上一首偈開始看起,上一首偈頌:「去法即去者,是事則不然。去法異去者,是事亦不然。」什麼原因呢?為什麼去法就是去者也不對?去法不是去者也不對?
大傢看看自己能看出來看不出來?有誰知道?「去法即去者,是事則不然。」這墮於有法。「去法異去者」,還是墮於有法。一切法畢竟空,所以他錯。
「若謂於去法,即為是去者,作者及作業,是事則為一。」墮入有法。如果你說於去法就是去者,去者是人,去法是業,人是造業者,法是所造的業。那麼說它是一個的話,「作者及作業,是事則為一」,就變成一個瞭。
一個有什麼不對的呢?人造瞭惡業下地獄,造瞭善業升天堂。如果它是一個的話,人就是業,那麼應該人不造惡業也下地獄,人不造善業也升天堂,人不念佛也得往生,所以說這個事情是不對的。
這和上面的那首偈同樣的破。上面那首偈是奪破,此地是什麼破呢?此地縱破,角度不同。上面那首偈說空是去法空,去者也空。墮有法,都不對,奪破。這首偈呢?順著你的意思─法假,這是縱破。
「若謂於去法有異於去者
離去者有去離去有去者」
「若謂於去法,有異於去者。」去法和去者差別,也不對,還是墮於有法。要是去法和去者有差別性,那麼就是「離去者有去」。這裡節省一個字瞭,應該說「離去者有去法」。「離去有去者」,應該說「離去法有去者」,它有差別性,還是墮有法。
諸法要是有的話,不對。要是有的話,法既然有瞭,你造惡業也有罪,不造惡業還有罪,它有嘛!你造善業升天堂,不造善業也升天堂,所以不對。
「去去者是二若一異法成
二門俱不成雲何當有成」
這首偈是說去法、去者是一也不對,是二也不對。「去去者是二」就是去法去者假使是二的話,「若一」或者是一,「異」是差異,假使說這個法成功的話,「二門俱不成」,這些都不成立。不成立的原因是什麼呢?墮於有法。如果墮有法,法決定有,你念佛得往生,不念佛也得往生,那就不對瞭。
「雲何當有成?」沒有法成。「雲何當有成?」就是說一切法畢竟空,怎麼會有呢?因為諸法因緣生,空才能容納因緣。假使有法,不能容納因緣瞭。好比白紙才能寫黑字,黑紙不能寫黑字瞭。
一切法空才有六道輪回。地獄空,造瞭殺業下地獄,不造殺業不下地獄,地獄是空的。餓鬼空,犯偷盜下餓鬼道,不犯不下。愚癡,愚癡業造成畜生道,沒有愚癡業是智慧者,就不下畜生道,因為它空的嘛!六道皆是這個樣。六道本空,我們認為六道有,那是迷惑。所以永嘉大師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往生西方是空的,念佛就得往生,不念佛不得往生。如果往生定有的,你念佛也往生,不念佛也往生,沒這個道理。你作生意高興、不高興也是空的,賺瞭錢你高興,不賺錢就不高興,高興也是空的。如果定有的話,你賺錢也高興,不賺錢也高興,沒那回事!
「因去知去者不能用是去
先無有去法故無去者去」
「因去知去者,不能用是去。」因為去法,知道有去者。這「去」是去法,因為去法才知道去者,因為去者代表去法的嘛!「不能用是去」,去者不能單獨去。是去就是去者去,因為有去法才稱為去者嘛!所以不能說去者去。下面它說出來瞭。
「先無有去法,故無去者去。」去者是代表去法的,如果先沒有去法,就沒有去者去瞭。所以「不能用是去」,不能有去者去這句話,這是說去法去者相因相待,不能分開。
仔細看,他的偈頌有連貫性,上一偈說,去法去者是二是一,都不對。這首偈頌說,因為去法才知道去者,所以不能用去者去。因為沒有去法,就沒有去者瞭嘛!
大傢深入腦筋,心要清凈,不要被他攪糊塗瞭。你現在心不能絲毫打妄想,我就知道,我一看就知道,有人正在打妄想,你聽不懂。你一打妄想,有目不見,有耳不聞。耳聞叫聰,目見叫明。一打妄想,沒有聰明;沒有聰明,沒有智慧。所以大傢聽的時候,心要定於一,一心不亂,才能明白。
「因去知去者不能用異去
於一去者中不得二去故」
「因去知去者」,和上面一樣,因為去法知道去者。「不能用異去」,也不能用差異的去。上面「不能用是去」,他的意思含有去法、去者是一不可能。這首偈看它意思,有差異也不可能。如果差異的話,「於一去者中,不得二去故。」「去」是去法去,去者就是去法。說起來是一個去者不能有兩個去,不能有去法去、去者去。
是一是二都不成,還是那個意思。這個含有兩種破,用空破他叫奪破,用假破他叫縱破。最後兩首偈,這兩首偈縱破、奪破都有。
「決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
不決定去者亦不用三去
去法定不定去者不用三
是故去去者所去處皆無」
「決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不決定去者,亦不用三去。」假使決定有去者,是決定有,不能用三去。「三去」是已去、未去、去時,就是過去、未來、現在。決定有去者,去者決定有瞭,決定有不生,不會再生。既然不生,沒有從未來到現在。
我們的觀念,從未來到現在叫生,也叫來。既然沒有從未來到現在,不生,也沒有從現在到過去。我們的觀念裡,從現在到過去叫滅,也叫去。如果你知道一切法空,「空」無來也無去,那是佛的法身;有來有去,業報身。
所以《金剛經》說:如來者,無來無去。如果把「如來者,無來無去」,這句話用在此地,用到《中論》來講,那句話是奪破。
法身,我們大傢都有,你不知道。大傢都認為你「生」,無量劫以來生生死死,生死不斷,是不是?生死是業報身,這個業報身生死。有那個不斷才有生死,如果斷瞭的話,沒有生死。生死不斷,任何人都有不斷吧!無量劫以來,無量劫以後,都生死不斷,那個不斷是你的法身。怎麼知道呢?那個不斷,不生也不死,不來也不去。大傢都有,那就是你的「如來藏性」。
如果你學佛,知道生死是「假」,就會到「不斷」瞭。會到不斷,久久地會,就得涅槃。《中論》說,若知世俗諦,生死是世俗諦,則知第一義。不斷就是第一義諦,入第一義即便得涅槃。
你深深體會,如果你能從生死體會到不斷,逐漸可見到生死邊緣。這還沒證,還在信解的地步,不瞭生死,久久體會就證瞭。生死邊緣見到,不瞭生死。好比井裡有水,不解渴。用方便,繩子罐子打上來,就解渴瞭。所以有人問菩薩:「有沒有人見到生死邊緣,不瞭生死的?」菩薩說,有。因為什麼呢?其力未充。修行不到時候,所以要加緊念佛。
所以說決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過去、未來、現在,因為它定性有嘛!「不決定去者,亦不用三去。」不決定是空,定性空。定性有是凡夫,定性空是小乘。
「不決定去者」,如果去者空,「亦不用三去」。我們已經知道,三去是過去、未來、現在,從未來到現在是生,空瞭怎麼會生?空自然不能從未來到現在。從現在到過去叫滅,空也不能滅。所以你說空是有,不對;你說空沒有,也不對。
為什麼說空是有也不對,說空是無也不對?因為有就是無,無就是有,隻怪你迷惑不知。《心經》不是說過瞭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比如外面的虛空,是有或是無?你如果說有,不對;說無,也不對。虛空無形無相,當然不是有;虛空橫遍豎窮,橫遍十方,當然不是無。
再舉個例子。好比海裡的大海水,海水有沒有?水性濕,濕性不可見,既然不可見,就是無瞭啊?不是。水性不可見,起萬重浪,萬重浪可見啊,就是有,那就是《心經》說的空即是色。萬重浪雖然是有,說有也不對,萬重浪都是水嘛!水性不可見就是空,《心經》說色即是空。
他這首偈「決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決定有,不對。「不決定去者,亦不用三去。」決定無,也不對。就是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首偈,縱破。從假相方面破。體會它,怎麼體會呢?真如隨緣成萬法,萬法無性是真如。這麼會叫「會法性」,會到法性就是佛的法身,佛的法身叫法性身嘛!你如果單獨會到有,取有相;單獨會到無,取無相。都不對!《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嘛!
下面那首偈,前半偈縱破,最後半偈奪破。
「去法定不定,去者不用三。」前面他講去者,去者是代表去法的。現在講去法,去法定不定,也不用三去─未來、現在、過去。它的道理和去者是一樣的,去法定有,則沒有過去、未來、現在,定有瞭嘛!定「有」不能從未來到現在,也不能從現在到過去。定「不有」就是空,空也不能從未來到現在,也不能從現在到過去,所以「去者不用三」。
到這兒為止,都是縱破。前面講去者、去法是法;後面講的「不用三」,是未來、過去、現在,是時間,都是空的。法方面,我們習慣用因緣空。法有大有小,大叫世界,小叫微塵,都是空的。世界是因緣生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它如果不空的話,不必等因緣生瞭。
比如說你,你沒有啊!你是空的。你怎麼空呢?你是細胞因緣生的。如果你不空,沒有細胞你是誰?誰是你啊?你說你有也不對,你空也不對。
如果你空,父母怎麼能生你?父母生你,沒有你怎麼能生你?好比雞蛋裡頭沒有小鴨的成份,怎麼能生出小鴨來?所以空不對。
有也不對。父母沒生你的時候,你在那裡?你說我在天邊。那既然有你瞭,何必再生你?什麼道理呢?你性本空,無性。無性隨緣則有就是生,生隨緣而有,沒有自性還是空。
佛親身證到,隨緣無性空,佛親證到法身;無性隨緣有,佛證到是報化身。如此覺悟的叫覺,所以佛是無上覺。我們大傢不覺悟,墮入六道。唉!實在說起來,我們可憐愍!本無六道,我們虛妄受六道報;本無生死,虛妄受生受死。
怎麼沒有生死呢?無性隨緣有,無性就無生無死,隨緣有就有生死。所以無性隨緣有,無生無死就是生死。生死既然是隨緣有的,隨緣無性空,隨緣無性空,生死即無生死。
我們大傢本來這個樣,可惜不知道,虛妄造業,虛妄受報。若佛不說法,我們怎麼知道?
所以在法的方面,我們多用因緣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在時間方面,我們多用對待空。沒有時間,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叫三世平等。
怎麼沒有過去呢?過去是現在、未來的因緣形成的,沒有現在、沒有未來,怎麼形成過去呢?現在是過去、未來形成的,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怎麼形成現在?未來是過去、現在形成的,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怎麼形成未來?
既然這麼說起來,過去是現在、未來形成的,你為什麼不叫過去是現在?不叫過去是未來?現在是過去、未來形成,你怎麼不叫現在是過去?不叫現在是未來呢?未來沒有,是過去、現在形成的。既然是過去、現在形成,應該將未來叫過去,將未來叫現在。所以時間對待空。
兩種空,《中論》「吉藏大師」說是奪破。空既然是有,僅僅是假名。比如講堂空,講堂是鋼筋、水泥蓋成的。如果講堂不空,沒有鋼筋,沒有水泥,還有講堂,所以講堂空。講堂空的,你怎麼看見有講堂呢?那是假相。這個相是唯心所現,你造業是唯心所造。講起來,還是唯是一心。《中論》不外乎用這兩種破法。
最後半偈奪破。
「是故去去者,所去處皆無」─奪破。「是故」是所以,第一個「去」是去法,應該這麼寫「是故去法去者」,都是空的。「所去處皆無」,都沒有。
因為一切法空,才萬法繁興。一切法定有的話,萬法就沒有瞭。萬法繁興就是一切法空,正因為一切法空,才萬法繁興。萬法繁興畢竟空,華嚴稱為華嚴三昧;畢竟空萬法繁興,華嚴稱為海印三昧。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