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五陰品第四
外人就問瞭,你說若破於見,則破見者〈見者是人〉,可是經上說有五陰法呀!五陰和合就是人,怎麼說沒有見者呢?
論主回答說,五陰皆空。
「若離於色因色則不可得
若當離於色色因不可得」
他在五陰當中,略說色陰,其餘的省略。《中論》講性空,我們研究起來,他從兩方面談空:一方面從因緣空談空,一方面從對待空談空。實在說起來,因緣空和對待空都是一個,都是依他起法,所以空。
因為因果、性相、能所、生滅、有無,都是對待空。這兒他把五陰說成果法,果必待因。因待果而成,沒有果就沒有因,所以因空;果待因而成,沒有因也就沒有果,所以果空。
因待果而有因,因是幻有;果待因而成,果也是幻有。幻有非實,還是空;空非定性,就是幻有。幻有又叫假有,幻有假的,所以有而非有;既然現假相,所以又說非有而有。
空呢?因為幻有才空,空就是幻有,所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稱為真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稱為妙有。真空妙有就是般若。所以《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陰皆空。
因以果成,有果才有因,全因就是果。果以因成,有因才有果,全果就是因,華嚴宗稱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華嚴宗這句話,是從譬喻上講的。什麼是果海呢?好比海起萬重浪,萬重浪稱為果海。萬重浪都是由水而起,水為其因,浪為其果。因水起萬重浪叫因賅果海,萬重浪皆是水叫果徹因源,華嚴宗稱這種情形為「性起」。
我們平時說「緣起」,緣起究竟處就是「性起」。我們都認為,風吹起浪,沒有風就沒有浪,那就是緣起。可是說起來,風不起浪,風隻能起風啊!怎麼起浪呢?浪,它是由水而起,沒有水就沒有浪。水是其性,浪是其相,這就是法性法相。所以華嚴宗稱為「性起」。天臺宗稱為「性具」,水裡本來具有浪相,法性本來具有法相,叫性具。
可是這有一點點差別,不帶妄見。你執著有起有不起,那不是性起,那是你的妄見。執著有具有不具,那不是性具,是你的妄見。《中論》破見不破法,法就是法性。如果你執著有起有不起,有具有不具,那成瞭定法。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那怎麼樣是性起、性具呢?拿性起講吧,好比海裡的浪,浪有千萬重,有起有伏,可是千萬重浪都是一水,水性濕不動,所以起而無起;水性雖然不動,水就是浪,所以無起而起。起而無起,無起而起,性起。具而非具,非具而具,稱為性具。如果你執著有具有不具,有起有不起,那是邊見。
各宗都是一樣,探討到深的地方都是一樣。《中論》講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真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妙有。律宗講戒體,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稱為戒體。凈土宗講念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稱為念性,念性就是法性。
所以他這首偈講「若離於色因,色則不可得。」這個第二個色是果法。簡單說,就是離開因,果不可得。因成果,全因成全果,不可能一部分因成果,一部分因不成果,不可能的。果既然是以因成,所以全果就是因。
全果是因,相反地,我們就可以知道,全因就是果。因對果而成,無果而非因,無因而非果,這是《中論》說的對待空。它和因緣空一樣,不過因緣空廣泛,對待空狹隘。因緣空可論一切法,對待空限於因果、生滅、性相、有無、能所……成對待的才行。不過我們要知道,它是一個道理,都是依他起。
我們知道這個道理瞭!「若離於色因」,離開因,「色則不可得」,果就不可得,離開色因,果就空。好比離開水,浪就空,是一樣的。「若當離於色,色因不可得。」離開果法那個色,因就不可得。好比離開浪,就沒有水。這是講空,我們要認識清,他雖然講空,同時講假。
比如說,因水成萬重浪,萬重浪皆是假。因為萬重浪假才成為水,所以浪不自立,因水而立,水不可見,因浪而見。這裡頭有兩個東西,一個空,一個假。如果偏於空,不入大乘;出空入假,才入大乘。
知道空假,離四句即四句,就是中道義。
水全是浪,離水一句;浪全是水,離浪一句;既然離水離浪瞭,當然也離亦浪亦水;離亦浪就是非水,離亦水就是非浪,所以離於非水非浪。
離水一句,就是浪,一切皆是浪。離浪一句,一切皆是水,這是即四句瞭。那麼說起來,一切亦浪亦水,一切非浪非水。
離四句是實相無相,即四句實相無不相,所以是中道義。
我們以上所說的,是根據實相法印所說。如果根據實相法印所說,還可以這麼說:說因一切因;說果一切果;說亦因亦果,一切亦因亦果;說非因非果,一切非因非果。
什麼道理呢?好比水起浪,浪是水。所以大海裡頭,說水一切是水;說浪一切是浪;說亦水亦浪呢,一切亦水亦浪;說非水非浪,一切非水非浪。
我們歸結起來,從他第一首偈,要知道他講空─真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顯出來假,那個假就是有,那個有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這叫妙有。
所以經上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你如果不離相,就墮於有法。這個空,是空中說假,這叫什麼空呢?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稱為畢竟空,也稱為真空。
如果偏一點點,《大智度論》講,稱為邪見空。所以離開色因,色不可得;離開色,色因不可得。
現在大傢都懂這首偈瞭吧?要懂,我們再看下邊。
「離色因有色是色則無因
無因而有法是事則不然」
我們知道因果相待而成,相待而成,因待果才成功,果待因才成功。不可能有幾種情形:如果先有因,不待果怎麼有因?如果先有果,不待因怎麼有果?不合道理。如果因果都有,既然都有瞭,不必相待瞭,也不成立。再說起來,因果是一個也不成立。這毛病出在什麼地方呢?墮入有法,不空。空才成相待,因空,待果而有,果空,待因而有。所以離開色因有色,這個色法就沒有因瞭。不待因就沒有瞭,不待因沒有色,叫斷滅空。
《中論》講空,空就是假,雖空而非斷滅;《中論》也講假,假就是空,雖假而非定性有。這就是六祖說的「出沒兩邊」,所以知道佛法─活活潑潑。
所以「無因而有法,是事則不然。」他略說色,色受想行識都是一樣。
我們根據這個原則講,可以講很多。色受想行識皆空,我也可說色受想行識皆假。沒有錯吧?我還可說眼耳鼻舌身意皆空,眼耳鼻舌身意皆假;色聲香味觸法皆空,色聲香味觸法皆假;眼識乃至意識皆空,眼識乃至意識皆假;四諦法皆空,四諦法皆假;十二因緣皆空,十二因緣皆假;六度萬行皆空,六度萬行皆假;佛的四無所畏皆空,佛的四無所畏皆假;佛的十力皆空,佛的十力皆假;佛的十八不共法皆空,佛的十八不共法皆假。
大傢聽清瞭吧?誰說我有說得不對的地方,舉手我看。
所以「離色因有色,是色則無因。無因而有法,是事則不然。」
「若離色有因則是無果因
若言無果因則無有是處」
「若離色有因,則是無果因。」色,果法。離開果法有因的話,那個因沒有果。不待果沒有因,我們說過瞭。先有因不成立,先有果也不成立,它對待生的嘛!
「若言無果因,則無有是處。」那不對的,因為因果對待的。好比說浪對待水才有,水對待浪才有,水不可見,因浪而見,浪無以立,依水而立。失去對待,都沒有瞭。沒有水就沒有浪,沒有浪也沒有水。
「若已有色者則不用色因
若無有色者亦不用色因」
這是說,不是因中有色,因中有果,果中有因,那落入有法。我們說因待果,果待因,對待空。你要是說,若已有色,就是說因中已經有色瞭。它有瞭的話,為什麼要待因呢?所以說若已有色,則不用色因。無有色,沒有果法,怎麼會有因呢?不對待果法,怎麼有因?所以也不用色因。一切法皆如此,隻怪我們迷惑。因是生義,一切法無生就是空─畢竟空。
比方我們這個人,空的,我們認為是有的,墮於有法,不知道假。你說有我們,父母沒生我們以前,我在那裡?如果說父母沒生我以前,沒有我,沒有我怎麼能生出我來?如果沒有也能生,雞蛋也能生小鴨來,何必雞蛋呢?石頭也能生出小鴨來,都是沒有嘛!你說有我可生,已經有我瞭,怎麼生我呢?說父母沒生我以前,我在天邊,那已經有我瞭,何必等父母生呢?這叫空,才有假,假才是空,這叫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所以「若已有色者,則不用色因;若無有色者,亦不用色因。」其實他的意思是講無生法。
「無因而有色是事終不然
是故有智者不應分別色」
「無因而有色,是事終不然。」沒有因就有果,這個事情不成立的。好比說沒有水就有浪,那不可能的事情嘛!
「是故有智者,不應分別色。」有智慧的人,不應分別執著有色,因為色法空;不應分別色是略說,實在說起來很多。不應分別色受想行識,因為五陰皆空;不應分別六根,六根空;不應分別六塵,六塵空;不應分別六識,六識空;不應分別四諦,四諦空;不應分別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空;不應分別六度,六度空;不應分別四無所畏,四無所畏空;不應分別十力,十力空;不應分別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空。
打鈴瞭是吧?該休息瞭。
所以「是故有智者,不應分別色」。
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若果似於因是事則不然
果若不似因是事亦不然」
他這裡是講對待空,因果對待。為什麼《中論》講空義呢?我們說過瞭,他講法性,所以《中論》稱為法性宗。我們說過,他裡面提到的有兩種空:因緣空和對待空。因緣空廣泛,對待空狹隘。他很多處用對待空。
果似於因,是因和果是一。果同於因,因果是一個,這個不然,不可能的。果不似因,因與果異,也不然。因為因果「一」不成對待;因果「差異」,兩個東西,也不成對待,不能顯空義。空是一切法所根據,不能顯空義,就沒有一切法。
我們現在逐漸把這個道理講明白一點。怎麼似因不行,不似因也不行呢?一也不行,差異也不行?原來這個法性啊!空是無性,無性就能夠隨緣,有定性的話不能隨緣,隨緣就是有;有是因緣有,因緣有就是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是空。
所以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我們說諸法無性隨緣,空就是有;諸法隨緣無性,有就是空。
這個我們再拿一個例子來講。虛空無形無相就是空,虛空橫遍豎窮就是有。虛空無形無相就是橫遍豎窮,空就是有;虛空橫遍豎窮就是無形無相,有就是空。
古德從這裡分析,他說空是真諦,有是俗諦。比如《心經》說,色就是俗諦,空就是真諦。色即空,俗諦就是真諦;空即色,真諦就是俗諦。所以吉藏大師說過,若知二諦即明中道。換句話說,要是不知二諦,不懂中道。他這個道理,根據那兒來的啊?根據實相法印。
比如說,我面前的講臺,它現的相是假相,不是實相,因為它是木頭現的假相。實相就是無相,去掉木頭沒有講臺相,沒有講臺相是講臺的實相。實相隨緣,隨木頭的因緣,就現講臺相。實相無相謂之真,實相能現假相謂之如,這是真如法性。真如隨緣生萬法,萬法無性是真如。我們如果知道這個要點,這部《中論》就好懂瞭。所以《中論》是大乘論,因為大乘講的實相一法印,小乘用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寂靜。
講到這兒,我們應該明瞭瞭,果似因不行,不似因也不行。實相無相是果似因,可是實相就是無不相,那就是果不似因。所以定說果似因,不行;定說果不似因,就是實相無不相,那也不行。因為實相無不相就是實相無相,從這兩邊顯出中道義來。
所以吉藏大師發揮,他說實相無相是空,實相無不相是假。用空破一切執著的時候叫奪破,用假破一切執著叫縱破,其中顯示中道。
天臺的采取,就立空假中。空就是不空,不空就是空。所以說,說空的時候,一切都是空;說假的時候,一切都是假;說中的時候,一切都是中。
我們要知道,這是《中論》的本懷。所以他這首偈說「若果似於因,是事則不然。」空就是假嘛!「果若不似因,是事亦不然。」假就是空嘛!中在其中,中不可說,隻可用二諦顯。那麼什麼是中呢?中是離兩邊不住當中,稱為中。就是般若經說的,無所住而生其心。
般若講的法很多,他說無有定法是名無上菩提。果若似因、不似因都不行,它有定法瞭。這個法沒有定的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也是般若說的。你說有定法就有相,它沒有相嘛!沒有相不是定法。有人說無相是決定的,無相也無相,因為我們說無相也是假名。
大傢瞭解這首偈的時候,會入實相。變個方式講,果似因就是不似因,果不似因就是似因。
天臺宗發揮有他獨到之處,他說實相無相的時候,他發揮離四句:離有,離無,離亦有亦無,離非有非無,這叫一法不立。離四句就是即四句。離無就是有;離有就是無;離亦有亦無,就是非有非無;離非有非無,就是亦有亦無。所以他說:說有一切有;說無一切無;說亦有亦無,一切亦有亦無;說非有非無,一切非有非無。一法不舍。
我們用一個例子講,大傢就明白瞭。虛空無形無相,一法不立;虛空橫遍豎窮,一法不舍。一切法皆如此。禪宗說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也是這個道理。你不分別一切法,是白癡;你要是分別一切法,亦是愚癡人。
比如講堂,講堂是鋼筋、水泥因緣構成,如果講堂實在有,不空的話,沒有鋼筋、水泥也有講堂。既然是鋼筋、水泥假現的,講堂就空。空就是不空,要是空的話,我們講經為什麼在講堂裡,不在太陽下面講經?空就是鋼筋、水泥假現,鋼筋水泥假現的有就是空。
這是六祖說「出沒兩邊」。不能於法打轉身,就死於文下瞭。
現在大傢瞭解似空不對、不似空也不對這個道理瞭吧?有誰那句話聽不懂可以舉手。
「受陰及想陰行陰識陰等
其餘一切法皆同於色陰」
他在五陰裡頭舉一項來說,舉色法講,其實受想行識也是這個樣。受想行識有兩個法可以知道它空。色受想行識都是因緣生,因緣生法無自性就空,這是一個角度。色受想行識都是果法,果對因才有,沒有因就沒有果,沒有果亦沒有因,這是對待空。此處他用對待空,一切法皆如此。
我們大傢考慮一切法的時候,用空義去考慮。如果不用空義考慮,不得真諦。不得真諦,你雖然知道這個道理,叫狂慧,不瞭生死,因為你僅僅執著假相嘛!
「受陰及想陰,行陰識陰等,其餘一切法,皆同於色陰。」所有的法都同於色陰。都是說它一不行,說它差異也不行。
我們再舉個例子。太平洋的水,基隆海邊的水和美國海邊的水,是不是同是太平洋的水?是一個。可是你說一不對,不能定執。沒有定法,你絕對不能說到瞭基隆海邊,就到美國海邊瞭,它有差異性。古德講叫「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一切法皆如此。
初步學這個法,先入真諦,得其總相;再入俗諦,得其假相。小乘人得其總相,不出來瞭;菩薩出空入假。
所以下面說:
「若人有問者離空而欲答
是則不成答俱同於彼疑」
假使有人問你,你離開空義去回答,就「不成答」瞭,答錯瞭。「同於彼疑」,他不懂,你也不懂。
離空答怎麼不對呢?你不得法性。知道一切法空,一切法空就知道一切法假。知道一切法假、空,自然就會入中。這個樣答,知道空義叫法性。如果不知道空義呢?妄見。
我們舉個例子。比方山,遊山玩水,不是修道人辦的事。修道人要認識,遊山玩水其相皆假。因為山是土石花草樹木構成的,山是空的;如果山不空,沒有土石,沒有花草樹木還有山。那個山不可得,山現的相,高高地一塊地,那是土石花草樹木現的假相。
你如果說定有山,妄見!山是假相怎麼定有呢?你要是說定沒有山,也是妄見。定沒有山,就是山空。山空因為假相才空,空就是假相;如果它不是假相的話,它就不空瞭。
一切法沒有不是這個樣的。比如現在科學傢講原子,我講原子空。怎麼知道它空呢?原子是電子構成的。如果原子不空,沒有電子,應該還有原子,所以原子是空的。空就是假,他說空的理由,是因為是電子假現才空。空就是假,假就是空。
明白這個道理以後,打轉身,一打轉身就會到中瞭。所以吉藏大師說,不瞭解二諦,不能瞭解中道。六祖說過,本來無一物,你不要定執本來無一物,假使有個本來無一物,那個本來無一物就是有啊!你要怎麼會呢?本來無一物也無。本來無一物,畢竟空寂;本來無一物也無,萬法繁興。這樣才能夠成功啊!
所以若人有問者,離於空而欲答,離開空就離開法性瞭,以妄見回答都不對。「是則不成答,俱同於彼疑」。
最後一首偈:
「若人有難問離空說其過
是不成難問俱同於彼疑」
「難問」佛說無過,你不懂的應該問,如果故意的為難,那不對,犯戒。真不懂,可以問。去難問人傢,離開空義去問,就不對瞭。他不懂你也不懂,因為你以妄見問,以妄見問,落於有法。凡夫人大部分落於有法,二乘人落於空法,都是妄見。
最後這兩句偈說:「若人有問者,離空而欲答,是則不成答,俱同於彼疑。若人有難問,離空說其過,是不成難問,俱同於彼疑。」離開空,離開實相法印,就不對瞭。
這一品我們講到此地。下面看(觀六種品)。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