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講記 卷三 觀縛解品 第十六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中論講記 作者: 智諭法師2022-08-28

  觀縛解品第十六

  我先和大傢講,它的原理還是一個。相假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相假,這也是從般若經出。色受想行識是相假,其性是空的,就是色即空;空性就是相假,所以說空即色。

  原來他是把一句話作很多句說。你如果不懂道理的話,不知道原則,就迷惑在裡面瞭。

  這個︿縛解品﹀也是一樣,因為世間人遍計執性太重,他認為有五陰色、受、想、行、識,所以他執著五陰。從五陰又執著有我,五陰和合有我,所以叫眾生。因為我,又執著有生死。因為他不知道有為即無為,無為即有為。

  他說有五陰,五陰和合有我,五陰叫法我執。他又執著有我,我是五陰和合而生。五陰和合是眾因緣生,所以這個我就是眾生,這個就是人我執。這就落入遍計執瞭。

  執著人我執,產生一種障礙,叫煩惱障,一切煩惱由人我而產生。執著法我執,產生一種障礙,叫所知障。煩惱障,障涅槃;所知障,障菩提。菩提是慧,涅槃是定,這就是佛道二道─定慧二道。

  凡夫具足諸縛,所以不見佛道。聲聞乘,見一部分,他空人我。空人我,得涅槃,稱為解脫。可是他初得解脫,不上求佛道瞭,急取涅槃,定性二乘瞭。他也證菩提,證到聲聞菩提,隻管自己。菩薩就不然瞭,空人我以後,不取解脫,留惑潤生。留惑就是在煩惱障裡頭留愛之一惑,度化眾生。出空入假,所以能夠究竟菩提。

  大傢平時都說:莊嚴無上佛菩提。怎麼莊嚴呢?莊嚴菩提從發心開始,所以叫發菩提心。什麼是發菩提心?上求下化,發菩提心。度化眾生,發菩提心。大悲心叫菩提心,平等心叫菩提心,清凈心叫菩提心。凈土法門提出直心、深心、回向心叫菩提心。

  眾生認為有人我、法我往來生死,稱為縛。如果沒有生死,稱為證入涅槃,叫解脫。大傢不要迷惑瞭,這是二乘的看法。

  在後面《中論》還是破他:你脫離生死,取證涅槃,被涅槃所縛,龍樹菩薩所破的。看到後面就知道瞭!

  「諸行往來者常不應往來

  無常亦不應眾生亦復然」

  外人執著有五陰,法執;五陰和合有我,人執。產生二障。由於二障,煩惱障落入分段生死,所知障落入變易生死,所以說往來生死。這是外人執著的。

  龍樹菩薩先破往來,破往來就是破生死。往來是什麼呢?執著有定法。實在說如來是什麼呢?無來無去嘛!執著往來生死,執著有定法。執著定法─取相,隨著六根六塵走。

  他破往來的時候,用常、無常來破。往來生死叫行,這個行是造作。經上說過嘛!「色是質礙相,受是領納相,想是取相相,行是造作相,識是瞭別相。」行是虛妄造作的。你說往來生死,沒有生死,生死即無生無死。怎麼生死即無生無死呢?生死不斷吧!要是斷的話,沒有生死,有不斷才有生死啊!可是你想一想,那個不斷不生也不死,所以生死以無生無死為意義。

  不斷就是常,既然是常,是不生不死,怎麼有諸行往來呢?諸行往來,你執無為有啊!這個我們可以舉出很多例子來。鏡中之花,看似實在有花,一絲一毫不錯!可是沒有,不相信你聞一聞,一點兒不香。水中之月,似有而實無,明明水中有月亮,可是沒有。你不相信,你撈一撈,撈不上來。我們眾生就可憐在這個地方,天天爭奪,以無為有。本來一切都是無的,如幻如化的,可是他為名利二字,天天爭奪不休。

  所以「諸行往來者」,往來生死。如果常,不應該有往來,常是不生不死嘛!那如果無常呢?「無常亦不應」,也不應該往來。為什麼呢?無常是生滅啊!生滅是空的,沒有法啊!生滅僅僅是因緣。生是因緣生,不是法生;滅是因緣滅,不是法滅。所以說「生滅是因緣,於法無所有」嘛!既然是無常,就沒有。一生就滅,怎麼會有呢?

  「眾生亦復然」,眾生是什麼呢?就是人我執,稱為眾生。他認為五陰和合有人,其實是錯誤的。

  不相信我們分析分析,如果說五陰和合有人,那就說明不和合沒有人。這麼說,第一個我們知道和合法是無常法,它不是常時間的和合,它是無常的。無常就沒有,就空的,如幻如化的。既然如幻如化是空的,當然沒有往來。

  再一個角度分析,五陰和合有人,那不和合時沒有人啊!這麼說起來,色沒有人。色如果有人,不必等到和合瞭,它自己就有人嘛!受沒有人,如果受有人的話,自己就有人瞭,不必和合。這麼推想起來,色受想行識,單獨都沒有人,非要等和合才有人。那麼有問題!色受想行識,它們五個沒有人,五個沒有人,和合起來怎麼變成有人呢?不合道理的。所以說「眾生亦復然」,沒有眾生嘛!

  這個法就是說,五陰和合,應該還是五陰,五陰和合不能變成人。生是五陰生,滅是五陰滅,於人無所有。按照這一偈的意思是說,來是五陰來,去是五陰去,於人無所有。所以說,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於人於法皆無所有。既然於人無所有瞭,沒有人,那當然沒有來也沒有去,沒有生也沒有死,你說生死來去,虛妄的。

  這一偈講完瞭!「諸行往來者,常不應往來,無常亦不應,眾生亦復然。」大傢都聽懂瞭沒有?有沒有不懂的?好,都懂瞭,見好就收!看下面一偈。

  「若眾生往來陰界諸入中

  五種求盡無誰有往來者」

  這個就是剛才我們講的道理瞭,眾生空的,沒有的。一般人認為所謂眾生是六道眾生,其實它的意思,「眾生」眾因緣生。所以鳩摩羅什大師他不叫五陰,他叫五眾。

  你要是說眾生往來生死當中,可是沒有眾生啊!剛才我們說過瞭,五陰和合有眾生,不和合沒有眾生。那這麼說的話,在色受想行識沒有和合的時候,沒有眾生。既然沒有和合的時候,沒有眾生,和合不能變成有眾生。

  舉個例子說吧!你沒吃飯,我沒吃飯,他沒吃飯。三個人和合的時候就都飽瞭,沒這個道理的。既然沒有眾生,就沒有往來,所以他說:「陰界諸入中,五種求盡無。」

  他是說三科是有為法,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稱為三科。十二入、十八界是根據五陰來的,所以我們就知道,十二入、十八界皆空。怎麼知道呢?它根據五陰來的嘛!《心經》講過,五陰皆空。五陰皆空,那就說明十二入空,十八界空。

  這個我要問大傢瞭,既然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皆空,怎麼又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呢?誰知道?

  它是因緣假啊!五陰是假的,十二入是假的,十八界也是假的。假的就空嘛!空的就假。

  說瞭半天,還是色即空,空即色。三科皆假就是色即空;空非定法,是因為假才空,所以空即色。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根據這個道理,我們修念佛法門,因為色即空,所以念佛要念而無念;因為空即色,所以無念而念││稱為念佛。

  念是佛的報化身,無念是佛的法身。念而無念,念報化身佛就是念法身佛;無念而念,要念法身佛,就要念報化身佛。

  所以如果眾生往來,往來生死的話,「陰界諸入中,五種求盡無」。五種就是色受想行識,都沒有。沒有不能變成有,說「沒有」和合變成有,不合道理。所以他最後講「誰有往來者?」既然沒有眾生,誰往來生死呢?所以這是虛妄的。如果你執著有,就是遍計執。如果執著遍計執,虛妄的。如果知道法是依他起,就是隨緣瞭。

  法依他起,沒有自性,就是圓成實。圓成實就是依他起,圓成實是空,就是依他起,就是色,那還是無為即有為。知道依他起就是圓成實,就是知道色即空;知道圓成實就是依他起,就知道空即色。

  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大傢看《中論》。

  「若從身至身往來即無身

  若其無有身則無有往來」

  這是說六道輪回。「從身至身」,人道到天道,就是從人身到天身;天道至鬼道,從天身到鬼身。所以他說若從身至身。

  「往來」,往來生死,就是從身至身。人道到天道,人是死,天道是生,往來生死之中。他說「往來即無身」,這是什麼道理呢?如果人道到天道,人身不變,那還是人身,不能是天身。如果人身滅瞭,滅法不能再生,怎麼又能把人身轉變為天身?所以往來生死就是沒有身。

  這個道理大傢能聽懂吧?有誰聽不懂的可以問。第一個,往來生死就沒有身。「若其無有身,則無有往來。」沒有身,怎麼能夠往來呢?身是什麼呢?五陰身。沒有身,誰去往來生死呢?所以他說:「若其無有身,則無有往來。」

  從這個地方引出下一品來,下一品是︿觀業品﹀。怎麼引出來呢?有人問唯識宗:如果沒有人,沒有法,人法都空,沒有我,那怎麼會有生死往來呢?怎麼有六道輪回呢?怎麼有離生死求涅槃呢?

  唯識宗答,沒有作者,可是有作業,唯識而轉。這句話有一般大執之人,學大乘執著的那種人,就說實在有業嘛!隨業輪回六道嘛!換句話說,隨著業轉,人身轉為天身,天身轉為鬼身。他不知道他執著瞭。

  唯識宗,沒有錯!它講唯識所轉。唯識所轉是什麼意思?根據唯識無境來,沒有境,唯有識轉。

  大執之人又執著識為實有。唯識宗說,如果執著識是實有,如執外境。和執著外境一樣,也是法執。

  那麼識,內識,是什麼東西呢?內識是依他起性,依他起無自性,就是圓成實。

  所以從這一首偈,引出下面的︿觀業品﹀來。業是如幻如化的,依他而起,沒有自性。所以大傢認識清楚,這個地方錯誤是大執之人,不是唯識宗,要分辨清。

  探討這個地方,很費思惟!大傢如果有聽不懂的可以問。

  既然都聽懂,我們就看下文:

  「諸行若滅者是事終不然

  眾生若滅者是事亦不然」

  這首偈,你瞭解到性空,就迎刃而解瞭。你如果不瞭解性空,就糊塗瞭。

  諸行是因緣生,因緣生無自性,所以諸行性空。性空怎麼會滅呢?性空不會滅的。

  你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可通。你要是說性空不會滅,有法可以滅吧!大傢說有法可不可滅?有是因緣有,因緣有所現的相,是相假,相假沒有實在,沒有實在怎麼可滅?所以你體會到性空相假,就瞭解瞭。

  你懂得上面半偈,就容易懂下面半偈瞭。

  「眾生若滅者,是事亦不然。」眾生也是性空,相假,沒有!前面他講過瞭嘛!眾生在五種裡頭求不得嘛!色受想行識,五種裡頭,沒有嘛!沒有人,那有眾生?既然沒有瞭,怎麼可滅呢?所以他說:「眾生若滅者,是事亦不然。」

  這一偈,你要瞭解,掌握住性空、相假,就瞭解瞭。

  下面再進一步說:

  「諸行生滅相不縛亦不解

  眾生如先說不縛亦不解」

  「諸行生滅相,不縛亦不解。」眾生生滅是相,相是假相。假相非為實有,沒有實有的東西,所以不縛也不解。所以禪宗有一個公案:「求禪師為我解脫。」石頭希遷和尚說:「誰縛你啊?沒有人縛你,你解脫竟。」虛妄認識嘛!這都是錯誤的觀念。所以說諸行生滅相,是假相,不縛亦不解。

  縛解是什麼呢?眾生見。有其見,就見縛;有其見,就見解。執著於見,不見性。見性是什麼情形呢?隨緣無性。隨緣是有,無性是空,有即空;無性隨緣,空即有。有即空,空即有,就是《般若心經》講的色即空,空即色。有即空,沒有縛;空即有,沒有解。所以他說不縛也不解。

  「眾生如先說,不縛亦不解。」眾生,也是性空相假,相假性空,眾生沒有嘛!眾生是眾因緣生,那些因緣生呢?色受想行識。五陰和合有眾生,這個不合道理的。

  依理推尋,色受想行識和合有眾生,那就是說,不和合沒有眾生。既然是不和合沒有眾生,沒有和合的時候,色沒有眾生,受沒有眾生,想沒有眾生,行沒有眾生,識沒有眾生。五個沒有眾生,和合起來不能變成有眾生,所以不合道理。

  既然沒有眾生,他怎麼縛怎麼解呢?所以他說:「眾生如先說,不縛亦不解。」沒有縛也沒有解。

  所以大傢知道,你要是和人論法的時候,對方說空,你要是知道錯在「空」上,這時候你用「有」破他,一破就破瞭;對方要是說有,他錯在「有」上,用「空」破他。人傢向你問法的時候,他問空,你將有來答;他問有,你將空來答。沒有錯!這是個原則,大傢記住。

  「若身名為縛有身則不縛

  無身亦不縛於何而有縛」

  這個他說身,有身,相待假;他說無身,相待空。還是出沒兩邊。「若身名為縛」,因為外人認為眾生是五陰生的身,有五陰身就有生死往來,生死往來稱為縛。他不知道這個是相待的。五陰身,假立。假立沒有實在,沒有實在它怎麼有縛呢?

  他說「若身名為縛」。身和縛相待假立,同時而有,依他而起。不可能先有身後有縛,它相待假立的。相待假立的,就是對待空,所以下面他用「有無」來破。

  「有身則不縛」。按照縱破講起來,有身,那自然是沒有縛,你說先有身後有縛嘛!在有身的當時,沒有縛。這是縱破的立場。按二諦講起來,有身是假有,假有怎麼會縛?所以有身則不縛。「無身亦不縛」。按照它縱破的立場講,無身怎麼會縛?按照二諦講,無身,就是性空。性空怎麼縛?第二個相假,相假才無身嘛!它怎麼縛?

  你說身有縛,那現在我們知道有身、無身都沒有縛。既然有身、無身皆無縛,「於何而有縛?」怎麼會有縛呢?

  這個道理不可以直接會,你要打轉身,直接領會不到。「若身名為縛,有身則不縛,無身亦不縛,於何而有縛?」有問題的沒有?

  看下面一偈:

  「若可縛先縛則應縛可縛

  而先實無縛餘如去來答」

  可縛,它還是講對待。相是對待假,性是對待空。可縛和縛,相待而有,不可能先有可縛,後有能縛。如果先有可縛,還沒被縛,怎麼叫可縛?如果先有能縛,沒有可縛,怎麼叫能縛?它是對待的,可縛和縛對待而立。可縛對待縛才叫可縛,能縛對待可縛才叫縛。

  大傢知道相假是對待假,性空是對待空。什麼道理?有誰知道?你要是知道相是依他起,就知道對待假瞭;知道空是依他起,就知道對待空瞭。

  我們平時講很多,拿來看一看。依他起是因緣生,可縛是因緣可縛。因緣可縛,無自性,無自性就性空。性空立可縛之名,相假。再看縛,縛也是因緣縛,因緣縛無自性,縛即性空。現縛的相,因緣現相,無自性,相假。

  大傢慢慢體會。因為大傢平時妄想太多,遇到甚深道理不能體會,放下你的妄想,慢慢就知道瞭。這個法,佛在十二因緣說最多。十二因緣,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於人無所有,於法無所有。無明生行,沒有講生人生法啊!行生識,識生名色,一直到老死,沒有人沒有法。沒有人沒有法,三論宗說性空。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因緣而有生滅,相假。

  大傢掌握住他的要點。他橫說豎說,不離性空相假,相假性空。所以他說:「若可縛先縛,則應縛可縛。」它沒有先後嘛!所以「而先實無縛」,因為對待立的嘛!「而先實無縛」,有縛沒有可縛,那個縛怎麼叫縛?

  「餘如去來答」。︿去來品﹀也是性空相假,相假性空。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是現在、未來形成,所以過去是性空;既然是現在、未來形成過去,過去相假。現在是過去、未來形成,既然是過去、未來形成,現在沒有性,性空;既然是過去、未來形成現在,現在的相假。未來也是一樣,是過去、現在形成,沒有自性,性空;既然過去、現在形成瞭未來,未來相假。

  大傢有不懂的可以問。好!下課。

  大傢看《中論》,︿觀縛解品﹀第十六。

  「縛者無有解無縛亦無解

  縛時有解者縛解則一時」

  我們看出來,他是先破身見,後破縛,再破解。因為什麼呢?有身始有縛,無身則無縛。有身才有縛嘛!無身怎麼有縛呢?所以先破身見,後破縛,再破解。為什麼最後破解呢?有縛始有解,無縛則無解。

  它這個破法也有規則。五見裡頭,他先破身見,縛解兩個叫邊見,身、邊見。這破到後來瞭,它破解瞭。有傅才有解,大傢都知道瞭,這個容易懂。「縛者無有解」,有縛沒有解。什麼原因呢?已經縛瞭嘛!怎麼有解呢?「無縛亦無解」,無縛你解什麼呢?這是破有無。「縛時有解者」,就是共。縛解共,不合道理。縛時要是有解,那麼「縛解則一時」,不合道理。

  外人就問瞭,他說,經上明明說,離生死得涅槃,得涅槃謂之解脫。你說一切法空,不對!有解脫嘛!有涅槃嘛!

  論主就說瞭:

  「若不受諸法我當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還為受所縛」

  「若不受諸法,我當得涅槃」,不受一切法,就是得涅槃,這是說出得涅槃的意義來瞭。「若人如是者,還為受所縛」,受什麼縛呢?受涅槃所縛。「若人如是者」,怎麼樣呢?有所得心,被涅槃縛。不受一切法,就是《心經》說的「以無所得故」。你要是得涅槃,有所得嘛!有所得就受縛。

  下面最後一偈,他說出生死、涅槃的意義來。

  上面這兩偈有不明白的沒有?有問題的可以問。

  「不離於生死而別有涅槃

  實相義如是雲何有分別」

  生死似有而實無,一般的人認為生死依於身見,也就是說依於我見。身見、我見虛妄的。實在說起來,生死依於什麼呢?依於如來藏性,不依於身見。身見依於五陰,五陰皆空,怎麼可依?所以身不受生死,因為身空。

  生死往來依於如來藏性。如來藏性是什麼呢?無來無去是如來,就是無性。無來而來,無去而去,就是緣起。無性隨緣有生死,生死隨緣歸無性。所以生死依於如來藏,生而無生,死而無死;無生而生,無死而死。

  若人破除身見,知道是如來藏,稱為瞭生死。所以他這一偈說:「不離於生死,而別有涅槃。」生死無性,就是涅槃;涅槃隨於妄緣,就變成生死瞭。隨於妄緣是遍計執,就落入生死瞭;不隨於妄緣,知道妄緣無性,是依他起,就瞭生死瞭。我們大傢都有生死,那是妄緣,虛妄的因緣;你不造就沒有,叫瞭生死。

  「實相義如是」,實相就是這個道理。生死無性,隨緣無性就是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就是無性隨緣。實相意義就是這個樣子。

  這一品講到此地講完瞭。有沒有問題?

  所以我們就知道,它是根據般若。實相無相,般若講真空;實相無不相,般若講妙有。大傢看一看是不是還是真空妙有兩個啊!

  現在我們看下面一品。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