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講記 卷三 觀業品 第十七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中論講記 作者: 智諭法師2022-08-28

  觀業品第十七

  外人就說,你講一切法空,不對!因為有煩惱、有業。煩惱、業的因緣,有苦。怎麼一切法空呢?經上說的嘛!煩惱叫惑,業叫業,和苦加起來叫惑業苦三,它不空啊!比如說,小乘法,苦集滅道,煩惱和業就是集諦,苦叫苦諦,所以經上教人知苦斷集嘛!怎麼說一切法空呢?

  他不知道《心經》說過,無苦集滅道。所以講到此地,四諦是無苦集滅道。十二因緣也沒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煩惱、業、苦在十二因緣裡頭就是無明。落入三道:無明、愛、取是煩惱道;行、有就是業道;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叫苦道。可是他不知道,無無明也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也無老死盡。這是大乘法所說嘛!

  外人執著為實有,煩惱和業為實有,他就說瞭:

  「人能降伏心利益於眾生

  是名為慈善二世果報種」

  如果人能降伏其心,心是什麼心呢?貪瞋癡。人沒有貪瞋癡,就沒有殺盜淫,就沒有妄語、惡口、綺語、兩舌,所以就能利益眾生,這個叫慈善。

  「二世果報種」,二世就是下一世,並不一定講第二世,下數世也是二世。「果報種」,受果報。這個我們看出來瞭,外人落入生法。種,有生義,和佛所說的法違背。佛說無生法,他一開始執著為生法。看這一偈註意到,「人能降伏心」,一切法由心而生嘛!「利益於眾生,是名為慈善,二世果報種。」種,就是有生義。

  接著他解釋說:

  「大聖說二業思與從思生

  是業別相中種種分別說」

  「大聖說二業」,有兩種業。「思與從思生」,第一種思業,第二種從思所生出來的。「是業別相中,種種分別說」,思業和思生業,它有別相,佛作種種分別而說。

  思業有什麼別相呢?思業有貪、瞋、癡,別相。從思生業,有什麼分別說呢?殺、盜、淫、妄語、惡口、綺語、兩舌。他說佛作種種分別說。這個法不空啊!大傢記住,這是外人的意思。接著外人就說:

  「佛所說思者所謂意業是

  所從思生者即是身口業」

  「佛所說思者,所謂意業是。」思業就是意業。「所從思生者,即是身口業。」身口二業從思生的。經上說身口意三業不空啊!這是外人執著。接著他繼續說:

  「身業及口業作與無作業

  如是四事中亦善亦不善

  從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

  及思為七法能瞭諸業相」

  「身業及口業,作與無作業。」什麼是作業呢?身口二業有所表示,稱為作業;意業無所表示,稱為無作業。身業、口業、作業、無作業,「如是四事中,亦善亦不善」,產生善業、不善業。

  「從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這是說善業、不善業它的作用,善業生福德,不善業生罪。「及思為七法,能瞭諸業相。」七法就是身業、口業、作業、無作業、善業、不善業和思業,一共七個。這七法能夠瞭別諸業相,既然諸業相可以瞭別,它不應該空吧?大傢記住,這是外人的話。你在裡邊不要糊塗,不是論主所說,是外人所說。

  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出來,《中論》可能不是直接寫的。《中論》經過一場激烈辯諍以後,後來把它追記起來的。

  這首偈論主所說:

  「業住至受報是業即為常

  若滅即無業雲何生果報」

  業,它住到受果報,那就是常。住到受果報有什麼壞處呢?還是業,不能是果報。所以業是常的,沒有滅的時候瞭。如果滅瞭呢?就沒有業。既然沒有業,怎麼生果報?論主從常、斷二邊破。

  看這個情形,外人不等論主說完,他就發表意見瞭:

  「如芽等相續皆從種子生

  從是而生果離種無相續

  從種有相續從相續有果

  先種後有果不斷亦不常」

  先舉個例子。「如芽等相續,皆從種子生。」種子生出來以後,生瞭芽,芽相續而生,續種子而生。因為芽生才有果,所以「從是而生果,離種無相續」。芽相續瞭,才生果。可是芽的相續從種子生的,所以離種無相續。

  「從種有相續」,這是說芽的相續,是從種子而有的嘛!所以說「從種有相續」。「從相續有果」,相續瞭才有果報生。所以他說「先種後有果,不斷亦不常」。這是外人的意思,以後他又舉瞭很多例子證明。

  以上所講的,大傢有問題沒有?

  「從芽等相續」,舉譬喻說。佛法有兩種說法,第一個是法說,第二個是譬喻說。他先舉譬喻,下面兩首偈,法說。這個解釋方式叫做「以法合譬」。

  「如是從初心心法相續生

  從是而有果離心無相續

  從心有相續從相續有果

  先業後有果不斷亦不常」

  「如是從初心」,初心好比種子一樣。「心法相續生」,好比芽相續而生。「從是而有果」,相續而生瞭,就有果報瞭。「離心無相續」,心為種子嘛!離開心沒有相續。「從心有相續」,從心才有相續。「從相續有果」,產生果報。

  「先業後有果,不斷亦不常。」這是外人的話,因為論主說過:「業住至果報,是業即為常。若滅即無業,雲何生果報?」論主前面以常斷二邊破他,他就辯駁「不斷亦不常」,我的思想不斷也不常。

  以上講的大傢有問題沒有?

  大傢看《中論》,︿觀業品﹀第十七。

  「能成福德者是十白業道

  二世五欲樂即是白業報」

  外人執著業實有,果報實有。這是他說理由,他說:明明經上說「能成福德者」,善業,「是十白業道」,十種白業:心沒有貪瞋癡,身沒有殺盜淫,口沒有妄語、惡口、綺語、兩舌。這樣「二世」,就是來生,受五欲樂,五欲樂就是人天福報,受人天福報即是白業報。因為佛講過瞭嘛!有白業報、黑業報,所以不應該一切法空啊!這是外人說的意思。

  以下論主略答。看這個情形,當時可能是起辯諍。論主就說:

  「若如汝分別其過則甚多

  是故汝所說於義則不然」

  看這個情形,外人沒等到論主講完,他接著就辯諍瞭。所以我們可想而知,《中論》是經過一場辯諍,才把它記下來的。接著外人就說:

  「今當復更說順業果報義

  諸佛辟支佛賢聖所稱嘆

  不失法如券業如負財物

  此性則無記分別有四種

  見諦所不斷但思惟所斷

  以是不失法諸業有果報

  若見諦所斷而業至相似

  則得破業等如是之過咎

  一切諸行業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爾時報獨生

  如是二種業現世受果報

  或言受報已而業猶故在

  若度果已滅若死已而滅

  於是中分別有漏及無漏」

  「今當復更說,順業果報義,諸佛辟支佛,賢聖所稱嘆。」我現在再說一說,業果報的道理,這個道理是佛和辟支佛。辟支佛有譯為獨覺,有譯為緣覺的。一般的說法,在出佛之世,稱為緣覺;佛不出世,稱為獨覺。賢聖:「賢」是三賢,五停心觀、總相念、別相念;「聖」是四聖,初、二、三、四果。這些聖人所稱嘆的,都贊嘆業果報。

  以下外人舉例子說。「不失法如券,業如負財物,此性則無記,分別有四種。」因為前面龍樹菩薩說過,假使業住到受果報,那就是常邊,業始終是業,怎麼變成果報?假使業滅瞭,滅法不能生,怎麼生果報?以常斷二邊破它。

  他舉這個例子就分辨瞭。「不失法如券」,好比人欠債,有債券。像我們借錢,寫個借據,債券就是那個意思。這個「不失法如券」,它有它的意思在裡頭。這個「券」,它有相續作用,沒有因果體性。什麼是因果體性?比如借據,不能當銀錢用,沒有因的體性。還債的時候,也不能當銀錢還,沒有果的體性。可是它有相續作用,你欠瞭債,拿這個債券,可能跟你要錢。僅僅是一種相續作用,沒有因果體性。

  大傢能聽懂嗎?聽不懂的可以舉手。所以他下面講「此性則無記」,這個不失法如券,無記性。所謂無記性,不能當銀錢用。拿我們世間法講,僅僅是一種信用,這就是相續的作用瞭,它是無記的。你借錢,借銀錢,不能借個借據,沒有用;還債,要還銀錢,也不能把債券當債去還瞭。所以它本身是無記的。

  「分別有四種」,這裡的論文講得不太明白,所以我們要靠推斷。看它前後文推斷有四種。那四種呢?三界有,欲界有,受果報到欲界來;色界有,受果報到色界去;無色界有,受果報到無色界去;還有離系報,不受三界所束縛,就是說出三界。怎麼知道有這四種呢?按照前後文看出來的。講到後文的時候,我們就知道瞭。四種,就是欲有、色有、無色有,加上涅槃就是瞭。

  這個說法,我們就看出來,小乘說法,不是大乘義。比如這四種按大乘說,不可得!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對「三界有」立涅槃。可是三界如空華,那有三界有?三界既然沒有,對三界立涅槃,涅槃也沒有。

  後文就有說明,我們是根據前後文推斷的。因為他的論文,沒有講十分明白。

  「見諦所不斷,但思惟所斷。以是不失法,諸業有果報。」見諦意思就是初果須陀洹─見道位,它不斷。二果、三果、四果才斷。因為初果還有七番生死到欲界來嘛!所以說他不斷。二、三、四果斷三界業,所以「但思惟所斷」。這都是說不失法,初果不斷不失法,二果以上才漸漸斷不失法。

  「以是不失法,諸業有果報。」因為這種不失法,有相續作用,相續到果報。可是「不失法」本身是無記的,這麼一來,從不失法相續到果報,業因到瞭果報,不常。由於相續法,雖然是業因和果報是兩個法,可是也不斷,它相續嘛!

  「若見諦所斷,而業至相似,則得破業等,如是之過咎。」假設見諦初果就斷瞭不失法,可是業到相似,不能到相似。什麼是相似呢?你修欲界因到欲界來─相似,就是共報、共業。修色界法,到色界去,也是共業所成。無色界也是一樣,都是共業所成的。

  如果初果人就斷瞭不失法,不能到相似;二、三、四果才不到相似嘛!那麼初果要是斷瞭的話,就有破業之過瞭,所以「則得破業等,如是之過咎」。

  「一切諸行業,相似不相似。一界初受身,爾時報獨生。」「一切諸行業」,行─行業。它是根據十二因緣來的,有無明有行,行就是業。有三道:無明、愛、取,煩惱道;行、有,業道;其餘的,苦道。所以「一切諸行業,相似不相似」。相似是共業,不相似是別業。比如說生到欲界來,共業;有人、有天、地獄、餓鬼、畜生,別業。共業是相似,別業不相似。

  再舉一個例子。相似,同生為人道;不相似,別業不同,有男、有女、有窮、有富、有貴、有賤,種種不同。其餘的報,都不離這兩種。

  色界的人,都生色界,共業相似。千差萬別,別業不相似,報不同。生到西方,相似,共業;可是九品蓮華,略說有九品,實在是千差萬別,不相似。這就是相似、不相似。大傢都聽懂瞭沒有?

  「一界初受身」,共業。在某一界,初初受生的時候,相似。「爾時報獨生」,不相似。大傢看出來瞭吧?他這個「一界初受身,爾時報獨生」,就是說明相似、不相似。

  「如是二種業,現世受果報。或言受報已,而業猶故在。」「如是二種業」,這還是相似業和不相似業,就是共業和別業。因為相似業是共業,不相似業是別業。都是現世果報,共業是現世,別業也是現世。

  他前面講的「一界初受身」,共業,「爾時報獨生」,別業,都是現世。「或言受報已,而業猶故在。」這個我們可以分兩方面解釋:為什麼受報已,業還在呢?因為有報、有餘報。受過報,餘報還在。再還有一種解釋,就是相似業和不相似業,相似業受報瞭,一界初受身,受報瞭,可是不失法還在,就是生存。

  「若度果已滅,若死已而滅,於是中分別,有漏及無漏。」有的度果,四果入涅槃,不失法就滅瞭。因為他入涅槃嘛!這是度果已滅。

  這是指定性二乘講。定性二乘得涅槃,就是三界內沒有這個有情瞭。不是大乘講法,大乘講法,三界如空華,沒有三界,有情也如空華,怎麼能說三界內沒有這個有情呢?這是後邊的半偈說的無漏。

  「若死已而滅」,受瞭業報身,這一段瞭瞭,分段生死,下一段再來。死瞭以後就是這一段業報瞭瞭,所以「死已而滅」嘛!不失法就滅瞭。

  「於是中分別,有漏及無漏。」度果已滅,死已而滅,有有漏與無漏。度果已滅是無漏,死已而滅是有漏,因為它還有下一段嘛!有分段生死。這都是外人所講的。

  「雖空亦不斷雖有亦不常

  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

  這還是外人的話,因為不失法的關系,雖空不斷。不失法如券,雖然是空的,沒有體性,可是它有相續作用,不斷,一直到你還債,它才瞭結。

  「雖有亦不常」,不失法,借據雖然有,不常。因為它沒有因果體性,不能為常。「業果報不失」,因為不失法的原因,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這是佛所說的。這都是外人的話,說:「龍樹啊!你說一切法空,不對!」因為有這麼多的理由。這是他辯護他自己。

  大傢看一看,外人錯在什麼地方?落入有法,外人落入有法。

  打鈴瞭是吧?下面一大段是龍樹菩薩破他。我們再講,講幾偈反而不方便,既然打鈴瞭,見好就收。下課!

  「諸業本不生以無定性故

  諸業亦不滅以其不生故

  若業有性者是則名為常

  不作亦名業常則不可作

  若有不作業不作而有罪

  不斷於梵行而有不凈過

  是則破一切世間語言法

  作罪及作福亦無有差別

  若言業決定而自有性者

  受於果報已而應更復受

  若諸世間業從於煩惱生

  是煩惱非實業當何有實」

  「諸業本不生,以無定性故。諸業亦不滅,以其不生故。」這一品針對外人以前說的破。

  外人以前說過「如芽等相續」,好比植物的芽一樣,相續而生。「皆從種子生」,都從種子生的。「從種有相續,從相續有果。」這從生說到果,那是外人說的。

  龍樹菩薩根據這個破它,說業本不生。什麼原因呢?諸業是因緣生。沒有因緣,沒有業。既然有因緣生,因緣所生法就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不生。所以它說「諸業本不生」。

  「以無定性故」,就是因為它因緣所生,沒有自性,沒有定性,所以不生。

  「諸業亦不滅」,業也沒有滅。因為什麼原因呢?「以其不生故」。有生才有滅,沒有生怎麼會有滅?

  這是破小乘。在十二因緣裡,無明生行,行是業。行從無明生的,可是無明本是虛妄的,沒有實性的。從虛妄生,當然不生。所以才說出這首偈來:「諸業本不生,以無定性故。諸業亦不滅,以其不生故。」

  第二偈:「若業有性者,是則名為常。不作亦名業,常則不可作。」如果說業有性,那就定性。它的意思,業是因緣生,無自性,沒有生。如果說業有自性,就是常邊。因為什麼呢?業有自性的話,不造作也有業。好比殺業有定性,你不殺生也有殺生罪,那就落於常邊瞭。因為常,不作嘛!作法是什麼?大傢還記得吧!誰記得作法是什麼?作法就是生滅。如果業有定性的話,就沒有生滅瞭;如果沒有生滅,不造作也有罪。因為常邊是不可作的,常是沒有生滅的。

  這個意思很微細,大傢要是聽不懂的可以發問。看下面一偈:

  「若有不作業,不作而有罪。不斷於梵行,而有不凈過。」如果說有不作業,就是不造作而有業,那就說明不造作也有罪,那不合道理。你不殺人也有殺人罪,不偷東西也有偷盜罪,那不合道理。

  梵行,清凈行。沒有淫欲行叫梵行。色界天叫梵天,它那裡的人不犯淫欲,所以稱為梵行。修學佛道,就是修梵行。「不凈過」,不凈是犯淫欲。如果說不作也有罪的話,你不斷梵行也有淫欲罪,那不合道理的。

  「是則破一切,世間語言法。作罪及作福,亦無有差別。」如果這個樣的話,就破瞭一切世間語言法。佛以兩種語言度化眾生,一種是真實語言,一種是世間語言。真實語言是不生不滅法,就是真諦;世間語言所說的是世俗諦。如果不作而有罪的話,就破瞭世俗諦瞭,所以能破一切「世間語言法」。不作也有罪的話,那麼作罪、作福就沒有差別瞭。

  我們知道,行善得善報,行惡得惡報。如果不作也有罪,你不行惡也有惡報,那不合道理。世間語言法,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絕不可能不善也有善報,不惡也有惡報,不可能的。如果不善有善報,不惡也有惡報,那作罪、作福,行善、行惡,就沒有差別瞭。

  「若言業決定,而自有性者。受於果報已,而應更復受。」如果說業決定的話,就是說業有自性。「而自有性者」,那麼決定性不變啊!既然決定性不變,受過報以後它還有,所以還要受報。再受報以後還有,它不滅嘛!所以受瞭報再受報,受瞭報再受報,沒這個道理。所以他說:「受於果報已,而應更復受。」業有自性的話,它不可滅。既然不可滅的話,一般的常識,受過報,業就滅瞭。它不可滅,受過報,還要受。

  以上講的,大傢清楚不清楚?

  「若諸世間業,從於煩惱生。是煩惱非實,業當何有實。」大傢仔細看,他這說十二因緣,你們看出來瞭沒有?煩惱是無明、愛、取,我以前和大傢講過。業是什麼?誰還記得?業是行、有。苦是什麼?誰知道?苦是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無明、愛、取都是因緣生,因緣生沒有自性,沒有自性是沒有。所以他說:「若諸世間業,從於煩惱生。」

  世間的業都是從無明、愛、取生的,從無明愛取生,就是從因緣生。因緣生就沒有自性,就是「是煩惱非實」瞭,不是實在有的。煩惱不實在的,煩惱生業,煩惱不實,業當然也不實瞭。大傢有問題沒有?

  最後他說:

  「諸煩惱及業是說身因緣

  煩惱諸業空何況於諸身」

  唉!我休息休息。給你們問題考慮考慮,什麼是身?待會兒我要問啊!等會沒人答,我要點名。

  「諸煩惱及業,是說身因緣。」有人答沒有?慧琛講!

  〈琛師:因緣和合而生。〉

  〈謙師:阿彌陀佛!我猜猜,身是不是指五陰身?〉

  〈悅師:以生滅來看,諸煩惱及業是說生為身,也就是它講身的和合是煩惱及業。煩惱業空,所以怎麼會有身呢?身是空。〉

  〈經師:廣義的話是眾因緣生,狹義的話是五陰身。〉

  還有猜的沒有?答吧!

  〈秀師:看師父的註疏有寫。約變易生死來講,無明為煩惱,行是業,以無明行,乃有識名色六入觸受。約分段生死來講,愛取為煩惱,有為業,以愛取有,乃受生老死後有之身。〉

  慧秀答對瞭!身就是識、名色、六入、觸、受、生、死。煩惱是無明、愛、取,業是行、有嘛!你們留神,我現在提醒你們,他這是說十二因緣。無明愛取有身,可是無明愛取都是空的,無自性,那身怎麼會有呢?

  下面外人就反駁瞭,他說:

  「無明之所蔽愛結之所縛

  而於本作者不即亦不異」

  他說,明明佛說過,十二因緣有無明嘛!無明愛取,愛就是無明,這是佛在經上說。無明叫發業無明,無明生行。愛是潤生無明,因為愛之一念才落入生死。有兩種:凡夫因為愛心,就是所謂愛見大悲,落入生死。菩薩留惑潤生,就留愛之一念,因為愛眾生,救眾生苦,才入生死。

  《大般涅槃經》說十二因緣有四種觀智,有下智、中智、上智、上上智。下智指聲聞人,以下智觀十二因緣,不見佛性,得聲聞道。中智是緣覺人,以中智觀十二因緣,不見佛性,得辟支佛道。菩薩以上智觀,見佛性不瞭瞭,得十住地,登地。佛以上上智觀,見佛性瞭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這是破小乘,聲聞、緣覺。聲聞緣覺人說,十二因緣裡頭,「無明之所蔽」,發業,「愛結之所縛」,潤生。

  「而於本作者」,本作者就是眾生,就是那個作業之人。「不即亦不異」,如果即的話,墮入常邊。前面講過,業要是到瞭果報,那還是業啊!怎麼變成果報呢?業要是不是果報,它和果報沒有關系嘛!所以即也不對,異也不對。

  外人前面講過,「如芽等相續」,相續就是「不失法如券」,好比借據一樣,可以使欠債、還錢相續起來。可是它是無記的,你借錢的時候,不能借個借據,還錢的時候,也不能還個借據。它僅僅有相續的作用,沒有因果體性,所以不即。也不異,借的雖然是錢,因為借據的關系憑據要還債,所以借錢和還債沒有差異。這是外人說的。

  你們要用心,你們懂不懂?比方你向人借錢,打個收條給他,懂吧?你的收條,他拿著這個憑據,從借錢到還債,它相續,連續關系。可是你借錢不能借個收條,它不當錢用,還債的時候,不能還個收條。可是它有信用,它有相續作用。

  懂不懂?誰不懂?你要再聽不懂,我送你三個字:糊塗蛋!

  「無明之所蔽,愛結之所縛。而於本作者,不即亦不異。」所以這外人說,十二因緣講「無明之所蔽」,發業。無明有兩種,發業無明、潤生無明。前面的無明是發業,後面愛取有,那個愛是潤生。它這個潤生無明有相續作用,沒有因果體性,所以「而於本作者,不即亦不異。」這是外人說的。

  這品裡頭破小乘、外道、大乘執著人。連大乘都破,執著的就破。什麼是大乘執著?有一輩人執著瞭,所以被破。學大乘執著瞭,所以被破。

  下面接著一偈,龍樹菩薩用無生法破他:

  「業不從緣生不從非緣生

  是故則無有能起於業者

  無業無作者何有業生果

  若其無有果何有受果者」

  「業不從緣生」,緣生無自性,無自性不生,所以不從緣生。「不從非緣生」,非緣也是無自性,所以也不生。「是故則無有,能起於業者。」業不生,沒有起業的。有生才有起,沒有生怎麼起呢?

  下面接著講:「無業無作者,何有業生果?」有作者、有業,才有果報啊!既然沒有業,沒有作者,怎麼會有果報呢?「若其無有果」,如果沒有果報的話,「何有受果者」,那有受果者?受果者是人啊!人受生死是受果報,一切法性空,所以沒有。

  這一品不隻破外道,連小乘、大乘都破,所以不容易瞭解。

  今天時間到瞭,我們下課!

  大傢看《中論》,︿觀業品﹀第十七,最後一部分。

  「如世尊神通所作變化人

  如是變化人復變作化人

  如初變化人是名為作者

  變化人所作是則名為業」

  因為這兩頌連在一起,所以我們一次把它讀完。

  我們看得出來,當時有一番激烈的辯論,外人反復辯論,論主層層破斥。因為外人講,說業從種子生,有業就有果。論主說,你落入常斷二邊。如果說業住至果報,業到果報出生,那就說明,有業的時候,沒有果報。既然是有業沒有果報,業住至果報的時候,那還是有業沒有果報啊!

  大傢懂不懂啊?有業沒有果報,常邊嘛!開始有業,沒有果報。業住到果報的時候,還是有業啊!有業就沒有果報,這是常邊。如果說業因滅瞭,果報生,那是斷邊。業因滅瞭,滅法不生,怎麼能生果報?如果說它生瞭果報,還沒滅嘛!如果業因沒滅,還是業因,當然不能有果報瞭。

  大傢聽《中論》要清凈心啊!道理很微細。大傢聽懂瞭沒有?換句話說,業因不滅,還是業因,沒有果報。業因滅瞭,滅法不生,還是沒有果報。這是第一番破斥。

  外人又辯論瞭,他說這是相續法。「如芽等相續」,就好象芽一樣,植物的芽一樣,相續而生,「皆從種子生」。「從種有相續」,由種子生就有相續,「從相續有果」。所以這麼說起來,先種而後果,不斷也不常。這是外人所辯論的。

  相續瞭不是種子,也不是果報,可是它能相續完成種子和果報。他舉個例子,「不失法如券」。「不失法」就是相續法。「如券」,那個「券」好比借錢寫張借據,這個借據有一種性質,它僅僅有相續作用,沒有因果體性。你借錢,借銀錢,不可能借張借據,不當錢,所以它沒有因的體性;你還債,還錢,不能把借據還給他,沒有果的體性。可是它有相續作用,你借瞭錢不還債,拿瞭借據,可以找你。

  所以相續法好象「不失法」一樣,不能喪失。這番道理,大傢聽得懂聽不懂?聽不懂舉手我看。哦!有一個舉手。比如你借別人的錢,要立一張借據,那個借據不當錢用。借錢的時候,不能借借據,懂不懂?還債的時候,也不能還借據,要還錢。這個借據,僅僅有相續作用。換句話說,沒有價值。它的價值就是相續,懂瞭吧?

  這是第二番外人辯論,前面都講過。

  他先舉:「如芽等相續,皆從種子生。從種有相續,從相續有果。」這麼說起來,由種子到果,不常也不斷。這是外人的話,他舉不失法如券的例子。

  論主破斥,以無生破。他前面說過:「諸業本不生,以無定性故。諸業亦不滅,以其不生故。」業不生,什麼原因呢?業生是因緣生,有因有緣才有業。既然是因緣生,沒有自性。如果有自性,不必等因緣生。沒有自性法,不生。沒有自性怎麼生呢?沒有自性是空嘛!空怎麼生?他以生滅破。

  「諸業本不生」,因為因緣法。「以無定性故」,因為沒有自性。「諸業亦不滅,以其不生故。」你前面講的業生果,又講業滅果生。但是生滅都不生,有生才有滅啊!沒有生,怎麼有滅呢?

  最後外人又辯論。他說你說這番道理,不過是性空。要是諸法畢竟空的話,沒有業,沒有果報,沒有作者。可是我們現在眼看著有人造業、受果報嘛!

  最後他以事實辯論。這是《中論》的要點,論主以如幻法破他。他說眼看著有人造業受果報,那是如幻如化的。所以《中論》大傢掌握住,不外乎性空相假,相假就是如幻,就是般若說的真空妙有。你如果掌握住這個要點,就不迷惑瞭。

  所以論主說:「如世尊神通,所作變化人。」這個大傢瞭解,有深有淺。淺的按照字面就看出來瞭,世尊他的神通可以作變化人,這是淺顯的。深的是什麼?諸法以無性為性。無性,於人稱為佛性;於法,稱為法性。它可以圓滿成就一切諸法性相,一切諸法都無性所成。

  我們舉例子說。講臺是木頭所成。如果沒有木頭,講臺在那裡?所以講臺無性。無性能隨緣,隨木頭緣,成為講臺。比如你,那一個是你?你是細胞所成,那個細胞是你?如果有一個細胞是你,不必和合一大片細胞成你瞭。除去細胞,你有沒有?無自性。無自性,隨細胞的因緣造成瞭你。所以說無性隨緣有,這個有叫妙有;隨緣無性空,這個空叫真空。你現的相叫法相,真空叫法性。一切法相都由真空所現,真空是佛法身。這麼說起來,真空就是世尊,世出世間以他為尊。這就是深度的世尊神通變化一切法。

  大傢聽懂聽不懂?有沒有聽不懂的?

  「如世尊神通,所作變化人。」一切有情、無情皆是佛法身變化,所以這便叫法身輪回六道。在佛講起來,常六道常法身;在我們講起來,常法身常六道。虛妄落入生死,都是虛妄的。所以業,虛妄造;報,虛妄受。

  有人徹底覺悟─解脫。所以古德講,學佛,不是學其他的,就在這番道理當中勇猛掙紮。一旦豁然貫通,醒過來瞭,解決瞭。醒不過來,像我們一樣,還在生死當中。

  「如世尊神通,所作變化人。如是變化人,復變作化人。」我們造業,就在變化人當中再造業,虛妄造業嘛!所以他第二偈講:「如初變化人,是名為作者。」作者,空的,變化的。「變化人所作,是則名為業。」我們造業就是這麼造的,不知道自己如幻如化。破這個,先破我執,後破法執。我執是我空,法執是法空。沒有我執,沒有煩惱障;沒有法執,沒有所知障。沒有煩惱障,瞭分段生死;沒有所知障,瞭變易生死。這就是瞭生死。瞭分段生死,得涅槃;瞭變易生死,得菩提。

  這兩頌講完瞭,沒問題我們看下面一偈。

  「諸煩惱及業作者及果報

  皆如幻與夢如炎亦如向」

  「諸煩惱及業,作者及果報,皆如幻與夢,如炎亦如向。」都是假的。為什麼假的?它因緣生的。煩惱、業、果報都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就是空。空是其法性,現的相是其法相。約法性講叫真空,約法相講叫妙有。

  不相信,我們看看。煩惱是不是因緣生?如果不是因緣生,定性煩惱,你永遠煩惱,沒這個回事。遇到因緣有煩惱,沒有那個因緣,沒有煩惱。業也是一樣,遇到因緣才造業,沒有因緣沒有業。比如偷吧!看見錢才偷。沒看見錢,偷什麼呢?業要是有自性,不偷也有罪,不合道理。作者和果報都是一樣。

  「皆如幻與夢」。幻是假的。什麼假的?一切法皆假,大傢相信吧?你面前的桌子,假的。不相信,我們依理推尋。桌子是木頭、鐵腿組成的,那它是空的。如果桌子不空,沒有木頭,沒有鐵腿,還有桌子。假使沒有木頭,沒有鐵腿,拿桌子給我看。山是空的,你所見的是假的。山是花草、樹木、沙石組成的,你看見的是假相。如果它是真的話,沒有花草、樹木、沙石,應該還有山。山是不是假的?原子是假的,因為它是空的。我們都知道,原子是電子組成。如果它不空,沒有電子,應該還有原子。

  所以無一法不空,無一法不假。你是假的,你是細胞組成的。如果你是真的話,沒有細胞還有你。能說細胞是你嗎?人人都是細胞,人人都是你瞭。假叫妙有,空叫真空。偏於真空,偏於斷邊;偏於妙有,偏於常邊。也可說偏於空,偏於常邊;偏於有,偏於斷邊。這是解釋不同。

  你在這個法裡頭勇猛掙紮,有一天醒瞭,醒過來─瞭生死,那叫解脫。所以他是從性空說到相假,都如夢如幻。如夢如幻,華嚴宗有七個譬喻,今天沒有時間和你們講瞭。

  「如炎亦如向」。炎是什麼呢?在晴天的時候,到郊外去,遠看,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太陽一曬,好象有水一樣,陽炎就是這樣。「向」也是假的,不相信我們看一看。〈啪!〉聽到瞭吧?它那兒去瞭?不拍巴掌就沒有瞭。我兩個手拍巴掌,可以發出響聲。一個手拍可不可以發出掌聲?不可以,所以它因緣生的。

  再講起來,你聽見瞭是不是?也是假的,聽見響聲,不是你的聞性。如果把響聲當你的聞性,就錯瞭。我問你,聽是在你的耳朵嗎?或是在我手?如果在你耳朵,我不拍巴掌,你也應該聽到。如果聽在我的手,應該我的手聽啊?你怎麼聽?響如山呼響,是假的。其實聲塵就是假相。

  六塵皆如此,皆是假的。六根皆如此,皆是假的。六識也是假的。比如見,有我你能看見我,那這個見是在你眼呢?或是在我呢?或在你的識呢?都沒有。如果見在你的眼,沒有我,你也能看見啊!見在你的眼嘛!如果見在我,應該我看見你,你不能看見我啊!如果見在識,沒有我,沒有你,怎麼有識呢?

  今天時間到瞭。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