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講記 卷四 觀十二因緣品 第二十六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中論講記 作者: 智諭法師2022-08-28

  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

  很久沒有講《中論》瞭。這幾天我翻開看瞭看,很復雜,不知道能講好不能講好。︿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

  外人就問瞭,說你以大乘說第一義,我們聽說瞭,明白瞭,可是以聲聞乘怎麼說?所以有十二因緣這一品出生。

  龍樹菩薩回答說:

  「眾生癡所覆為後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隨行墮六趣」

  眾生被愚癡所覆。愚癡是什麼呢?是無明,改個樣子說,就是眾生為無明所覆蔽。「為後起三行」,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都是行,無明以後起的。行以前的無明叫發業無明,三行就是業。那三行呢?身口意。因為起身口意三業,所以才有生死流轉十二因緣。

  「以起是行故,隨行墮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身口意三行有兩種,經上說,身善行,口善語,意善思;身惡行,口惡語,意惡思。簡單說就是善惡兩種分別。身口意善,墮入三善道;身口意惡,墮入三惡道。所以他說「隨行墮六趣」。這種無明是發業無明。

  「以諸行因緣識受六道身

  以有識著故增長於名色」

  無明行是過去世攝。行,它的特性是根緣塵才叫行,眼根緣色塵,耳根緣聲塵,鼻根緣香塵,舌根緣味塵,身根緣觸塵,意根緣法塵,就產生行瞭。可是根塵相緣的因緣產生六識,緣眼色生眼識,緣耳聲生耳識,緣鼻香生鼻識,緣舌味生舌識,緣身觸生身識,緣意法生意識。根塵相緣生於識,所以識受六道身,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以有識著故,增長於名色。」識是著,這是說眾生因為識的因緣墮入六道,這在十二因緣裡頭叫初初入胎。本來是眼耳鼻舌身意,可是經上說入胎五分,四根不具叫名色,剛剛入胎,四根還沒有。什麼是四根呢?眼耳鼻舌叫四根,這時還沒有長出來,僅僅有身根、意根。身根是色法所成;意根就是心,這個心隻有名字,沒有色。所以合而言之叫名色。這段文是說,以識著的因緣,先生名色。

  「名色增長故因而生六入

  情塵識和合而生於六觸」

  「名色增長故,因而生六入。」名色增長,慢慢地生眼耳鼻舌瞭,六根具足瞭。六根叫六入,這是在胎裡的時候。

  「情塵識和合,而生於六觸。」情就是六根,六根也叫六情,因為眼能見,耳能聽,鼻能聞,舌能嘗,身能觸,意能覺,都是情。《阿含》說,眼緣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耳緣聲生耳識,三事和合觸。六根都一樣。簡單說根塵識三事和合叫觸,這個時候說到出胎瞭,接觸六塵瞭。

  觸是什麼東西?我們簡單說就是感覺。感覺有六種,見、聽、聞、嘗、觸、念,這個時候出胎。

  「因於六觸故即生於三受

  以因三受故而生於渴愛」

  「因於六觸故,即生於三受。」六觸生於三受,什麼是三受呢?苦受、樂受、舍受。所謂舍受就是不苦不樂。眼受的時候,有好看、不好看,耳聽的時候,有好聽、不好聽,六種觸都是一樣。

  「以因三受故,而生於渴愛。」因為苦樂舍三受生於愛。人都希望看好看的,聽好聽的─生於渴愛。這個愛就是無明,從這兒開始就復雜瞭。

  行以前的無明叫發業無明;愛即無明,愛這個無明,是潤生無明。發業無明,有的時候叫迷理無明,也有的時候叫根本無明。潤生無明,有的時候叫迷事無明,也叫枝末無明。根本無明產生一種我執,叫俱生我執,有生就帶來,它把過去世的習氣,以等流帶來,所以俱生我執是習氣等流。分別我執呢?隨識而轉。

  「因愛有四取因取故有有

  若取者不取則解脫無有」

  「因愛有四取」,四種取著。愛好的就取著好的。四種取著是什麼呢?是欲取,欲求;見取,見有分別心;戒取,執著於戒法;我語取,執著有我語。我語取,我們簡單說,就是主觀意見,我說的對,都是取著。

  「因取故有有」,有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都是三界法。取著於欲界,叫欲有;取著於色界,叫色有;取著於無色界,叫無色有。毛病出在不達一切法空,墮於有法,都是因為取著而有的。

  「若取者不取,則解脫無有。」取者是我,如果我不取著的話,就是解脫,不受後有瞭,這是聲聞法。大乘法,論見性不論解脫,見性成佛。什麼原因呢?有縛才有解,沒有縛就沒有解;有我才有縛,沒有我誰受縛?大乘說,一切法無我,那麼說起來,無我則無縛,無縛則無解,所以大乘裡頭論見性,不論解脫。在聲聞法裡頭,教取者不取,就解脫瞭─無有,沒有後有。聲聞法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後有有三種,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說,有人墮於有法,換句話說,他不出三界。

  這麼講隻顧著講,忘瞭問大傢,都聽懂瞭吧?

  「從有而有生從生有老死

  從老死故有憂悲諸苦惱

  如是等諸事皆從生而有

  但以是因緣而集大苦陰

  是謂為生死諸行之根本

  無明者所造智者所不為

  以是事滅故是事則不生

  但是苦陰聚如是而正滅」

  「從有而有生,從生有老死。」欲有生於欲界,色有生於色界,無色有生於無色界,所以「從有而有生」。生一定經過老死,所以「從生有老死」。

  「從老死故有,憂悲諸苦惱。」從老死才有憂悲苦惱,眾生煩惱就是這麼生的。

  「如是等諸事」,如是等諸事,有那些事呢?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些事,「皆從生而有」,這個生是無明生行,行生識,識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觸,觸生受,受生愛,愛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皆從生來的,從無明生行開始。

  「但以是因緣,而集大苦陰。」從十二因緣生死流轉才有苦陰聚,苦陰聚就是五陰身心瞭。這些都是從無明生的。有人說,十二因緣三世兩重因果,唯識宗說十二因緣三世是一重因果。這兩種說法都對。一重因果,十因二果,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為因,生死為果。兩重因果,無明生行,發業無明可以改變,因為什麼改變呢?有因緣果報嘛!因能生果,可是不定,因待緣而轉,緣轉才受報,所以它兩重因果。我們不要管它,兩重因果、一重因果,都對,都有理由,我們不必太執著。

  「是謂為生死,諸行之根本。」這無明是生死,無明是生死的根本。為什麼是諸行之根本?無明以後才有行,行有很多種,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都以無明為根本。所以他說「是謂為生死,諸行之根本」。

  「無明者所造,智者所不為。」無明所造是什麼?它造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都是無明所造的。「智者所不為」,智慧者不作,因為什麼?一開頭他講過「眾生癡所覆」,那個無明就是愚癡蒙蔽,有智慧就不愚癡瞭,不愚癡就沒有無明,所以智者所不為。

  「以是事滅故,是事則不生。」「以是事」─以無明滅,事則不生,這是看到上面那一句「如是等諸事,皆從生而有」。從無明生就有瞭,無明滅瞭,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都不生瞭。

  「但是苦陰聚,如是而正滅。」苦陰五陰身心眾緣和合而聚,無明一滅,「如是而正滅」,這一切都正滅瞭。

  這一品比較復雜,大傢看的時候要留神。

  我們今天講到此地,休息瞭。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