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講記 卷二 觀行品 第十三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中論講記 作者: 智諭法師2022-08-28

  觀行品第十三

  這是外人有問題,外人說:佛說過世間皆苦,你說一切法空。不對!苦有自作,自己作;有他作;有自他共作;有無因作。

  這個錯誤和前面講得差不多。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一切法無生。「作」有生的意思,執著生法就是執著「有」法。

  龍樹菩薩就回答瞭:

  「自作及他作共作無因作

  如是說諸苦於果則不然」

  「自作及他作,共作無因作。」四種作法。「如是說諸苦,於果則不然。」我們知道果法是因緣生,法不孤起,因緣而起,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都違反因緣生。

  既然果法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都是空的,你怎麼能說苦是有呢?

  下面繼續破他。

  「苦若自作者則不從緣生

  因有此陰故而有彼陰生」

  「苦若自作者,則不從緣生。」苦不自苦,因緣生苦。要是自己作,不從緣生瞭。「因有此陰故,而有彼陰生。」五陰身心,身心就有兩種苦:身苦、心苦。人死瞭,墮落畜生道,苦瞭!或者墮落餓鬼道,苦瞭!都是因緣所生。「有此陰」,有人道的五陰身心,「而有彼陰生」,才有畜生餓鬼道的五陰身心。假使苦要是自己作的話,不從緣生瞭。那人道投生餓鬼道、畜生道,就不合道理瞭。

  「因有此陰故」,就是有人的五陰身心、天的五陰身心,「而有彼陰生」,才有餓鬼、畜生、地獄的五陰身心。六道裡頭有三道是樂,人、天、阿修羅;有三道是苦,地獄、餓鬼、畜生。有天、人、阿修羅的五陰身心,才有地獄、餓鬼、畜生的五陰身心啊!

  這麼說起來,不是自作苦。

  外人抓住機會瞭,他說,既然是此五陰身心有,才生出彼五陰身心,那是說他作啊!苦是他作的。

  龍樹菩薩就說瞭:

  「若謂此五陰異彼五陰者

  如是則應言從他而作苦」

  這一句按照我們習慣,他的話還沒講完。他的意思:如果有此五陰,差異彼五陰,那麼說應該可以說從他作苦。可是實際上沒有差異,此五陰就是他五陰,沒有差異。此五陰為因,他五陰為果,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全因就是全果,全果從全因來。不可能一部分因成果,一部分因不成果,不可能的。也不可能一部分果從因來的,一部分果不是因來的,不可能的。

  我們舉個例子說:海裡的水是因,起萬重浪是果。可是實際上,全部分的水就是全部分的浪,全部分浪都是水。不可能水成一部分浪,不成其他部分浪,不可能的。

  第一重浪水成,千萬重浪無不是水成。所以華嚴宗說,因賅果海,果徹因源。要是這麼說起來,怎麼會從他生呢?他沒有差異嘛!

  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可以懂很多的道理。舉個例子說吧!佛有佛的智慧德相,我們也有,和佛一樣。怎麼知道呢?因為佛是眾生成的嘛!所以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被妄想障住,不知道就是瞭。佛具大神通,我們也有大神通。什麼原因呢?有眾生的五陰身心,才有佛的法身。

  或者有人說,你說的不對啊!因為五陰身心不是法身,你怎麼能說,有眾生的五陰身心,才有佛的法身呢?

  你沒有想一想,五陰皆空嘛!五陰皆空,那個空不就是法身嗎?所以如果是此五陰、彼五陰差異,可以說從他作,可是此五陰、他五陰沒有差異,怎麼說彼作苦呢?不是從他作。

  我問大傢,苦從那方面作啊?誰知道?苦沒有作啊!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無生故,怎麼有苦作呢?

  它也不是自作,也不是他作,也不是自他共作,也不無因作,一切法無作。你如果懂瞭這個道理,稱為無作三昧。

  因為什麼沒有作呢?一切法空嘛!空就沒有作。你明白這個道理叫空三昧。

  一切法沒有作、空,所以不可以願求;願求一切法,就違背這個道理瞭。那叫無願三昧。

  下面龍樹菩薩再深入講解瞭。

  「若人自作苦離苦何有人

  而謂於彼人而能自作苦」

  苦是什麼呢?苦是五陰。五陰是誰?五陰就是人。人是誰?人就是五陰。離開五陰沒有人,父母生我,生我五陰身心。如果離開五陰身心,求人不可得,所以五陰就是人。怎麼稱為人呢?因為它是五陰身心,沒有五陰身心就沒有人。

  舉個例子說。譬如你,你是五陰,如果說離開五陰有你,你在那裡?離開五陰,拿世間法講句話是抽象,沒有東西嘛!大傢懂瞭沒有?如果離開五陰有我,父母沒生我以前,我在那裡?

  這個法出來兩種法,有誰會到瞭沒有?五陰現身心,假,假相。既然是假,沒有自性,沒有實在的就空,叫真空。

  所以我們看龍樹菩薩破他,原來根據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說。真空,沒有自作;妙有,假相,也沒有自作。所以他:「若人自作苦,離苦何有人?而謂於彼人,而能自作苦。」

  《心經》講過,誰會到瞭?《心經》怎麼說?色即空,因為色是假相,假的不是真實就是空;空即色,空不是斷滅空,因為它是假相才說它空,所以空就是色。

  大傢想想,這是不是那個道理?所以說「離苦何有人?」離開五陰,沒有人。離開苦,苦是五陰,人是苦者。離開苦,沒有苦者;離開苦者,沒有苦。

  大傢想想,這和以上所講的各品,一個道理嘛!他不過怎麼呢?他把一句話變瞭很多方式講就是瞭。

  既然苦就是人,人就是苦,那怎麼能說人作苦呢?人不作苦,什麼道理?對待空。對待空,不是說沒有苦,沒有人;有苦也有人,因緣假。

  大傢掌握住這個要點,《中論》不過講因緣假就是空,空就是因緣假,不過講這個東西。二十七品,它換瞭很多方式講就是瞭,從各個角度看。

  下一偈:

  「若苦他人作而與此人者

  若當離於苦何有此人受」

  上面一頌說自作不成功,因為苦和人是一個,這一頌說他人作苦也不成。他的道理,都是用五陰就是人,人就是五陰,都是用一個道理。

  如果苦是他人作的話,「而與此人者」,他人作的苦,送給這個人。那麼說的話,「若當離於苦,何有此人受?」離開苦沒有此人受嘛!此人就是苦,苦就是此人,對待空。仔細看,他還是說五陰即人,人即五陰。《心經》講五陰皆空嘛!所以五陰皆空,空即五陰,是對待空。

  我們把它倒裝看,離開苦,沒有此人受。換句話說,離開五陰,沒有此人。那這麼說起來,你說他人作,離開苦沒有此人,誰受呢?誰受這個苦?所以他人作,而與此人者,不合道理。

  「苦若彼人作持與此人者

  離苦何有人而能授於此」

  這是說離開苦,沒有人。既然沒有人,此人不能受。沒有人,別人也不能把這個苦給他。這個意思和上面那一頌是一樣。上面一頌,沒有此人受。這一頌,要是離開苦,也沒有彼人把這苦給別人。

  到這裡瞭,自作不對,沒有此人受嘛!他作也不對,沒有人能把這苦給別人嘛!自他都破盡瞭。

  我們把破自作、他作講完瞭。下面還是破自作、他作。

  「自作若不成雲何彼作苦

  若彼人作苦即亦名自作」

  自作苦要是不成功的話,怎麼能說彼作苦呢?你沒想一想,彼要是能作苦的話,也就是自作苦啊!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嘛!因為什麼原因呢?自對他講是自,他對自講,那個他還是自啊!

  大傢懂這個道理沒有?你想一想,這個道理就通瞭。我對你講,我是自,他對你講,他還是自。所以他說:「自作若不成,雲何彼作苦?若彼人作苦,即亦名自作。」

  我們今天講到這裡。其實這個道理都是我們迷惑,因為我們受的教育:自、我、他,不能改變,其實是我們錯誤的觀念。你想一想,我對他講,我是自;他對他講,他也是自啊!是不是這個道理?

  我不能支持瞭,等我身體好瞭,多和大傢講一點!

  「苦不名自作法不自作法

  彼無有自體何有彼作苦」

  這是說法不自作。現在講,他也不作。我們知道苦是怎麼來的?苦是因緣來的。因緣來的,沒有自性。沒有自性,所以不自作。既然沒有自性,也就沒有他性。因為他性對他來講也是自性,所以也不他作。

  它這首偈裡頭,少用文字,有省略。

  首先講苦不是自作,因為法不自作法。什麼是法呢?色受想行識是法。不自作法,怎麼不自作法呢?法沒有自性嘛!法是因緣生的,沒有自己的性質,沒有自己的性質是沒有這個法啊!所以不自作法。

  既然是法不自作法,彼亦不作苦。彼是什麼?彼就是法嘛!法沒有自性,彼亦沒有自性啊!沒有自性是空,空怎麼能作苦?所以他講「彼無有自體,何有彼作苦?」

  這個「彼」就是上面說的,苦不自作,亦不從他作,因為他沒有自性嘛!沒有自性,怎麼能作苦呢?所以他說:「彼無有自體,何有彼作苦?」他沒有自體,怎麼會有他作苦呢?

  這首偈裡頭,他把自作苦、他作苦都破盡。

  第一句,他說:「苦不名自作」,沒講出原因來。第二句講原因,「法不自作法」,因為他前面講過,果法是因緣生嘛!因緣生無自性,無自性就空。所以法空,不自作法。如果有人說法空,空作空,那不等於廢話嗎?

  既然是法不自作法,沒有自性。彼也是法,也沒有自性,所以他說「彼無有自體」,沒有自己的體性。沒有自己體性是沒有這個法啊!所以他最後一句講「何有彼作苦?」怎麼會有他作苦呢?

  這偈把自作、他作破盡。

  再看下一偈。下一偈,他也省掉文字瞭。你要深深體會他的意思,你要是依文解義就糟糕瞭。

  「若此彼苦成應有共作苦

  此彼尚無作何況無因作」

  他說「若此彼苦成,應有共作苦。」因為上面破過自作、他作,根據上面那一偈來的。假使自作、他作這個苦成功的話,那麼可以說有共作苦。他省掉一句說「自作他作都不成功」嘛!

  既然自作、他作都不成功,所以他說「此彼尚無作」。自作苦、他作苦不成功,都不能作,何況無因作?他這一偈很明顯省掉很多文字。自作苦、他作苦、共作苦是有因作苦,有因都不成功,何況無因呢?所以他直接講瞭「此彼尚無作」,都不成功作苦。「何況無因作」,有因不成功,何況無因呢?

  他的要點在那裡呢?大傢掌握他的要點:苦這個法是因緣成功的。因緣成功就無自性,無自性就空;空就是因緣成功,所以因緣成功就是假。還是那個要點。

  你要是走對路就容易瞭解,如果偏執有法,就糊塗瞭!

  看他最後一偈。

  「非但說於苦四種義不成

  一切外萬物四義亦不成」

  「非但說於苦,四種義不成。」非但說苦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不成功。「一切外萬物,四義亦不成。」外萬物,他是換瞭一個名詞,外萬物就是「法」。我們要會,直接給它說,一切外萬法,四義亦不成。一切法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都不成功。

  大傢看出來他的原則根據那個講的?前面講過,有誰看出來瞭?這就是:「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一切法無生。」

  這個「作」就是生的意思,他這是講無生法。大傢想想就知道瞭,無生怎麼有作?一切外萬物,都是這個道理。四種義不成,這是講前面講的無生法。

  怎麼入無生呢?一切法空,所以無生。在大乘、小乘都修無生,空三昧。空就是無作,無作三昧。無作無願,就是無願三昧。因為空法、無作法,你於其中有什麼願求呢?有願求的都是傻瓜,所以它叫無願三昧。

  這一品(觀苦品),講到這裡講完瞭。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