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講記 卷二 觀行品 第十三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中論講記 作者: 智諭法師2022-08-28

  觀行品第十三

  下面我們看(觀行品)第十三。

  這是外人說:「龍樹啊!你說一切法空,不對!」經上說過,色是質礙相,受是領納相,想是取相相。誰知道行是什麼相?行是造作相啊!識是瞭別相。既然行是造作相,是有行啊!你說無作,怎麼對呢?明明經上說行是造作嘛!所以他難問。

  外人就說:

  「如佛經所說虛誑妄取相

  諸行妄取故是名為虛誑」

  「如佛經所說,虛誑妄取相。」取相是虛誑,虛誑就是行。所以他說「諸行妄取故」,諸行是妄取啊!既然是妄取,是有其行,有其行是有其作啊!是名為虛誑,所以行─虛誑。實在有的,你說它空,不合道理啊!

  外人不知道經上這麼說,虛誑妄取相,因為一切法無相。

  首先我們瞭解,大傢知不知道一切法無相?總說一句,無相就是實相。有誰說那一法有相?我看你們瞭解瞭沒有?

  一切法無相,什麼原因無相啊?誰知道?因緣生所以無相嘛!法是因緣生的,沒有自己的相,都是因緣相。因緣相還是無相,所以因緣相,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生滅是因緣,於法無所有。

  大傢想一想,不還是無生法嗎?

  我再說一句,作是因緣作,滅是因緣滅,作滅是因緣,於法無所有。於法無所有,所以就無相。於法無所有,所以就空。於法無所有,所以無生。於法無所有,所以無作。於法無所有,所以無滅。於法無所有,所以沒有分別。大傢懂這個道理吧!

  所以佛說,取相皆是虛誑法,不實。外人會錯意思,說:佛說過嘛!虛誑妄取相叫行啊!其實那個行是空,因為妄取相,相有生滅,所以眾生虛誑落入生滅。妄取相不實,不實就無生,無生就無滅。本來這個法不生不滅,因為虛誑妄取相,所以眾生才落入生滅。

  生滅是無常,不生不滅是常。生滅沒有,無生無滅;無生無滅也沒有。這是什麼道理?無性隨緣見生滅,隨緣無性無生滅。隨緣無性,佛的法身;無性隨緣,佛的報化身。

  一切萬法,法爾如是。眾生迷,不知;聖者覺悟,才明白。無生無滅就是生滅,所以無生無滅空;生滅就是無生無滅,所以生滅空。眾生迷不知,執著為有,外人也執著為有瞭。所以永嘉大師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無大千,是法身。覺悟瞭以後,常是六道常是法身。迷瞭以後呢?雖然常法身,常六道。

  我們大傢就在這兒不能通過,大傢都有法身,可是落入六道。抖擻精神,掙紮過來,就覺悟瞭。所以佛在經上說虛誑妄取相,是造作行,那是說空啊!外人錯會意,會以為有。

  我們知道,生死涅槃,毫厘之差。透過去,涅槃;透不過去,生死。實在是毫厘之差。懇切一點兒說,生死就是涅槃!生死是不是因緣生死啊?生死是因緣,沒有自己的體性,沒有自己的體性就是涅槃啊!所以生死即涅槃。

  你生煩惱,是因緣而生啊!因緣生的煩惱,沒有自己的體性。沒有體性就是菩提啊!迷瞭就是生死,就是煩惱;覺瞭就是菩提,就是涅槃。大傢學佛,學的什麼?學那個覺。覺就是佛啊!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嘛!所以覺就是佛。如此覺者,是名學佛。

  所以學佛有幾種人:一種人,名字學佛,名義上學佛。其實他學的都是迷,唯有凡夫是這個樣。又有一種人,學佛學覺,隻求自覺,不求覺他,小乘。還有一種人,自己覺悟以後還求覺他、覺別人,菩薩。佛呢?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共,我們假名它叫中道。所以佛自覺共二乘;覺他共菩薩;覺行圓滿,不共。所以我們學佛要學覺,一步一步往上爬。

  打鈴瞭,我們再講一偈就休息。

  「虛誑妄取者是中何所取

  佛說如是事欲以示空義」

  這是龍樹菩薩回答。「虛誑妄取」沒有實在的東西,於中何所取呢?因為一切法因緣生,沒有自己的體性,沒有所取嘛!所以他說:「虛誑妄取者,是中何所取?」

  我們大傢都是取著啊!在虛誑當中想取著一點兒東西,不知道一切法空。取著於空,無所得。空,無所有。所以說起來,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不可得。既然如此,所以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作,一切法無分別。

  今天時間到瞭,我們休息。

  有誰不明白?有問題可以問。沒問題,我們下課!

  繼續講《中論》,︿觀行品﹀第十三。今天從:

  「諸法有異故知皆是無性

  無性法亦無一切法空故」

  我們首先知道:法有差異,是法相,無差異是法性。法相雖然有差異,可是法相是幻化的,所以差異而無差異;法性雖然是無差異,可是法性就是緣起,所以無差異而差異。先把要點提出來,使大傢知道。

  龍樹菩薩講「諸法有異故」,諸法怎麼有異呢?法是有為,有為法有三相,生相、住相、滅相。生相不是住相,也不是滅相;住相不是生相,也不是滅相;滅相不是生相,也不是住相。所以說有差異。既然生住滅三相差異的,生住滅三相如幻如化的,都是無性,所以他說:「諸法有異故,知皆是無性。」

  下面半偈,他恐怕外人執著有個無性法,所以他說:「無性法亦無,一切法空故。」無性法不是有,因為一切法空。一切法性空故,這個空是指法性講。

  法性空,有人或者疑惑法相不空。他不知道法相是緣起的,緣起沒有自性,沒有自性也空。所以他後半偈講:「無性法亦無,一切法空故。」

  外人還是執著有法,他就問龍樹菩薩瞭,就是下面一偈:

  「諸法若無性雲何說嬰兒

  乃至於老年而有種種異」

  他問「諸法若無性」,要是法無性的話,「雲何說嬰兒,乃至於老年,而有種種異?」他舉實在的例子反駁。他說如果照你的說法,法要是無性,那怎麼有嬰兒呢?有嬰兒就是舉人為例子,人有嬰兒時,在地上爬的時候,有童子時,壯年時,老年時。

  這是很淺顯的例子。譬如說,大傢空不空?如果你說大傢也空的話,為什麼有男有女?有老有小?這是外人立論點,既然有男有女,有老有小,就有差異啊!

  外人這個立論點,我們可以知道,他著相!實在說,無為法是法性;有為法是法相,所以才有生住滅三相。外人就著於法相瞭,我們說他著於有法。要知道,法相不離法性,法相還是無性,那就叫依他起;如果你執著法相是有,就是遍計執。

  如果你會到有為法皆是緣起,緣起就是依他起。既然是緣起的法,此法一定是無常,生滅無常嘛!要是無常,就是無為,無常法無性嘛!會到無為,就是見性。

  我們舉個例子說。講臺是緣起的,不要問,是無常的。無常就是無為,無為就是法性。大傢是緣起的,不要問,是無常的。山是緣起的,不要問,是無常的。記住原則,凡是緣起法都是無常。所以《中論》說:「諸法有異故,知皆是無性。」一切法差異─無常。

  這個很重要啊!我們學佛就在這裡下功夫,希望大傢不要忽略。知道緣起法無常─初瞭生死,瞭解生死。你考慮,接觸的事物,如果都是緣起的話,不要問,它一定是無常,就瞭解生死之因瞭。

  如果執著有法,落入遍計執,隨著生死走。知道無常就是無性,無性就是圓成實,叫瞭脫生死。看你功夫用得到不到。我們藉持戒念佛,求這個法。

  所以我們就知道,外人說:「諸法若無性,雲何說嬰兒,乃至於老年,而有種種異?」你看一看,遍計執性。

  下面龍樹菩薩破他:

  「若諸法有性雲何而得異

  若諸法無性雲何而有異」

  這一首偈,我們看出來,古德判為縱破。

  如果說諸法有性的話,有性是決定啊!嬰兒決定是嬰兒,不會地上爬,匍匐時就是地上爬;匍匐時決定瞭,不會到童子時,乃至不能到老年時。那怎麼有差異呢?再一個角度看,如果會到緣起,會到諸相如幻如化,如幻如化不是實有,他怎麼會有差異?所以有性不能差異。

  「若諸法無性,雲何而有異?」如果是諸法無性,我們知道法是有為法,有為法有三相,生、住、滅,如果法無性,是沒有此法,就是空。空怎麼會有生住滅?「雲何而有異?」

  他這個偈裡頭,有兩個字,可能是翻譯人的巧用。他說有性呢,「雲何而得異?」無性呢,「雲何而有異?」一個用「得」,一個用「有」。可能翻譯人為瞭提醒大傢:有決定性的話,怎麼而得異呢?如果法無性,是空的,空怎麼有異?我們大傢註意到,我們看這點就想到,作者或者翻譯者,很費一番苦心啊!我們不知道是作者的意思,還是翻譯者的意思。

  諸法要是有性。從緣起邊說,法有生住滅。如果法有性的話,違背生住滅,違背有為法。或者有人問,不違背有為法,不就對瞭嗎?那不違背有為法,就有生住滅,就有變異,變異如幻如化,就無性。

  所以瞭解以後,橫看龍樹菩薩講得對,豎看還是龍樹菩薩講得對。

  下面一首偈,龍樹菩薩說:

  「是法則無異異法亦無異

  如壯不作老老亦不作壯」

  「是法」就是一法。換句話說,一法則無異,它是一個嘛!一法怎麼沒有異呢?一法就是那個無性,所以沒有差異。這從那兒會呢?從緣起法無性會,「是法則無異」,直接說。

  我舉個例子提醒大傢。大傢看過華嚴,華嚴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還記得吧!一就是法性,一切就是法相。一即一切,那告訴你法性就是法相;一切即一,法相就是法性。一即一切,華嚴宗又有一個說法,一是因,一切是果,這就是那個「因賅果海」啊!一切即一,就是「果徹因源」。

  所以我們借用它這個思想,來貫通「是法則無異,異法亦無異」。

  怎麼「異法亦無異」呢?差異法都是緣起,凡是緣起法都有差異。緣起法無性,還是沒有差異啊!

  所以大傢註意到,不可取相。相有幾種呢?一切法非一相、非異相,不是一相也不是差異相。非一異俱相,也不是一相、差異相同時俱有的。因為「是法則無異,異法亦無異」,所以「如壯不作老,老亦不作壯」。

  這一句可以從兩方面會,壯不作老,老不作壯,從圓成實會或遍計執會。

  我們先說從圓成實會。壯無性,老也無性,他怎麼壯作老、老作壯呢?那不合理的!

  再從遍計執會。假使說壯有定性,定是壯,萬萬年還是壯,不會變成老。有定性,就破壞生住滅瞭,破壞生住滅就破壞有為法。根據有為法立的無為法,有為法被破壞,無為法也被破壞。我們說這個人,有為與無為全破壞,落入斷滅。

  大傢有疑問的可以問,有疑問舉手就可以問。其實有疑問是自迷,法不迷人,人自迷。

  沒有疑問,我們看下面一頌:

  「若是法即異乳應即是酪

  離乳有何法而能作於酪」

  如果一個法有差異的話,那麼牛奶就是乳酪;可是你買牛奶,買不到乳酪,它不是一法。或者有人又迷惑瞭,說一法沒有差異,二法有差異吧!二法如幻如化,緣起無性,還是沒有差異。這一偈破異法。「若是法即異,乳應即是酪。離乳有何法,而能作於酪?」乳酪,牛奶做的,不是另外一法啊!假使離開牛奶,那有乳酪啊?

  這偈有兩層。第一層我們知道乳酪是牛奶做成的,沒有差異。沒有差異,他說一切法空啊!所以第二層我們就會到瞭,乳酪從牛奶做出來的,沒有另外一個法。這麼說它無性啊!無性還是空啊!

  總而言之,他說法性空。他說法性空,容易會到。那差異法是什麼?有誰知道?差異法是法相假。空即假,假即空。

  唯識宗從假邊說,說依他起;從性邊說,從空邊說,叫圓成實。凈土宗也如是,念而無念,假即空;無念而念,空即假。

  如果你能會到這個地步,假就是空就是真,假也真。會不到,執著有法,真也假。一切佛法皆如此。

  譬如以律宗會通華嚴,一即一切,無作戒體就是作戒體;一切即一,作戒體就是無作戒體。

  打鈴瞭,我們再搶著講一偈。

  外人執著有法,他聽龍樹菩薩這麼一說,他說瞭:「照你的說法,一切法空,可是空是有法吧?有這個空法吧?」他不知道,如果空是有法的話,空就是有啊!還是執著有法。

  龍樹菩薩說:

  「若有不空法則應有空法

  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你所說的這個空,是對待不空立的。有不空法,和不空法相反的,就是空法。兩邊都著有,實在沒有一法不空。一切法都是有為,既然是有為,都是生住滅三相。既然是生住滅三相,那都是無性。無性就沒有「有法」,有法沒有,怎麼能根據有法立空法呢?譬如我們說無為法,沒有啊!那是根據有為法立的。沒有有為,怎麼有無為呢?很微細,你稍微馬虎一點,就錯誤瞭。沒有有為,怎麼有無為?

  我們換個方式講,沒有法相,怎麼有法性?沒有一切,怎麼有一?沒有依他起,怎麼有圓成實?大傢瞭解瞭嗎?

  今天時間到瞭。

  大傢要開開你的智慧之門啊!沒有生死,怎麼有不生不死?沒有念,怎麼有無念?沒有眾生,怎麼有佛?如果我們知道這個道理,我要是支持得住,我坐在這裡說一個小時也說不完。

  好!現在下課。

  大傢看《中論》。︿觀行品﹀最後一偈。

  「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

  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大聖是佛。佛說空法,是為叫眾生離諸見。如果你離見的話,不見有也不見空。見有是凡夫,見空是二乘。不見有不見空,就離兩邊。如果你還見空,「諸佛所不化」。眾生執有,佛說空化他;如果眾生再執空,那顛倒甚深,所以諸佛所不化。

  或者有人問:「怎麼樣不見有不見空呢?」知一切法性,隨緣無性。隨緣是有,無性是空。隨緣無性,有即空,所以說不見有;知道法性,無性隨緣,空即有,所以就不見空。知隨緣無性,不住常邊;知無性隨緣,不住斷邊。不住常邊,不住斷邊,就合乎中道。可是也不住中,如果你住著於中,還是邊見。

  隨緣無性是佛法身,無性隨緣是佛報化身。隨緣無性,拿念佛法門講,隨緣是念,無性是無念,契入隨緣無性,就是念而無念;契入無性隨緣,就是無念而念。這就獲解脫。

  什麼叫解脫?不被煩惱所縛,謂之解;得自在,謂之脫。如果你知道隨緣無性,無性隨緣,就不被煩惱所縛瞭,可以得到自在瞭。

  這一偈是最後一偈,大傢對(觀行品)有問題可以問。

  沒有問題,我們講下面一品。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