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講法第十四講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安居講法 作者: 智海法師2022-08-28

  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無人無我,在內心裡離開瞭虛妄的無明,離開瞭堅固的執著,離開瞭人相我相,要這樣修行才容易成功。我們整天都在人我是非當中鬥爭,甚至連口頭上常爭鬥,你還有什麼時間修行呢?根本沒有修行的時間瞭。所以內心裡離開染著心,口裡不再去說那些無意義的話、鬥爭的話。對一切眾生都能夠修大慈悲心,饒益眾生心,使自心柔軟下來。依慈悲心而對治自己的嗔恨心。要離開五欲,讓我們自心清凈下來。對佛法精進學修不厭怠,對一切佛法能平等修行,能發勇猛心修學,深解般若。把一切散亂昏沉全部對治,咱們聽聞佛法修行佛法的時候常能具足愛法、樂法、喜法之心。能離開煩惱惡趣的心,這是西方極樂世界一往生的時候的果報,都能夠具足,能夠離開。行動坐臥起心動念待人接物的所有煩惱,能遠離惡趣心,凡是菩薩的一切的修行都能具足成就。這是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他在修行上都能修行具足,都能離開那些過錯。

  得深禪定,諸通明慧。遊志七覺,修心佛法。肉眼清徹,靡不分瞭。天眼通達,無量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覺瞭法性。以無礙智,為人演說。

  講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成就瞭這些四禪八定,七覺知八正道努力修行,成就瞭五眼六通。所以說他這種神通智慧成就瞭,成就瞭一切智、無礙智,不管是自己修行還是幫助眾生修行都非常具足。這一段大意就講的是這個。他們成就的功德非常圓滿,所以具足成就無量功德。

  得深禪定呢?欲界的眾生幾乎都在散亂心當中。為什麼欲界的眾生都在散亂心當中呢?我們內心愉快多,外面世界對我們的誘惑就大,誘惑非常大,所以我們現在修行註意力就分散,很多時間你自己觀察一下自己修行過程中是不是這樣?不要說那些不學佛的人分散你的註意力,就是學佛的同修照樣分散你的註意力。一會兒這個同修說長道短,你心裡又不高興瞭,就分散你的註意力瞭。一會兒別人又來拍你的馬屁,讓你高興之際,註意力又分散瞭。大傢都不理你瞭,不贊嘆你,也不批評你,估計你又耐不住寂寞,受不瞭孤獨,總是欲望很多。對於貪心,許多可以貪的東西誘惑他。如男色女色,金錢名利地位哪一樣不誘惑他呢。因為嗔心不斷,所以說外面哪一個眼睛看你的時候,那個眼神又沒有對,哪個人給你說話的態度不對瞭,都會幹擾你。欲界的眾生幹擾太多。要學會放下自己的欲望,少欲知足。要達到少欲知足瞭,修行就要具備很好的條件。現在叫你無欲,很多人就恐懼。

  人生在世間就會有欲望,我們現在有欲望也是正當的,你要發展正當的欲望。就像積德行善,要出離三界輪回瞭生死,要得究竟圓滿的果報,這些也是欲望。要發展良善的人際關系,讓我們的福德智慧資糧都不斷地增長,這些都是正當的欲望。我們要把錯誤的欲望放下,要對治。所以人在世間上,小的時候充滿好奇無知,年輕的時候血氣方剛,要在世間上打拼天下,到我們這個年紀慢慢應該覺悟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到四十歲就應該不迷惑瞭,應該有智慧瞭,分辨得清我們這一輩子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當你分辨不清楚的時候,長到六十歲還象小孩一樣,什麼都好奇需求,欲望還是放不下。如果欲望放不下修行什麼時候能成功呢?所以在欲界要對治我們的欲望,要慢慢地學會放下。當我們放下瞭,有智慧瞭,不受幹擾誘惑瞭,智慧福德就能慢慢地生起來。

  我們最早所受到的苦從哪裡來呢?欲望比天還早。所以我們在苦海所受到的苦呢,也越來越多。所以欲有多重,苦就有都多,不正當的需求貪著太多,我們所受到的艱辛就比一般的要多,少欲知足的人他的苦就要少許多。當欲界的眾生能認識到我們的苦難是來自於我們的欲望,隻要把這些不正當的欲望能對治瞭,我們自己所受到的苦就能減輕許多。所以我們隻求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為什麼隻信得過觀世音菩薩呢?觀察自己的需求,沒有需求的東西沒有必要再去瞭。慢慢要增長自己的智慧,用智慧觀察我們真實的需求,那些對你沒有利益的,所以現在要有智慧,把這些欲望放下。你不修行是放不下的。

  怎麼修學呢?親近大善知識,聽聞佛法,依靠戒的標準來修學。在戒律當中來學習,學會守戒。戒就是教自己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明瞭道理之後,你能把這些道理運用在實際生活過程中。許多人還沒有這種根基,道理懂瞭,怎麼修行還是不知道,就是事理就圓融不起來。就需要更細致的教育,落實在什麼地方呢?在戒律當中。戒律每一步教你怎麼起心動念,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你說我凈土不守戒行嗎?出傢幹什麼,三歸戒,要跟著自己的修學不斷地求戒法,在戒法當中修行。戒法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制定的,依靠真理而制定,不多不少,如理如法地把法界的真實因果給我們宣講出來。要不懂聖賢的般若智慧沒關系,隻要你懂戒律。所以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你要學會。在欲界中要守戒,能對治自己虛妄的妄想。

  在欲界當中有相似的定,什麼叫欲界的未到地定呢?雖然沒有修四禪八定,依靠守戒的力量,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自然就很清楚瞭。在這種習慣的戒的行為過程中,我們的善根就在不斷地增長。我們的心就在不斷地調伏。當你把這顆心調伏下來之後,慢慢地心就與定相應瞭。原來你對金錢有很執著的心,在世間上整天在盤算怎樣去掙錢,這種心時時刻刻都在起心動念圍繞著錢轉,那你怎麼修行呢?沒有辦法。我們守戒的時候學會愛財,取財有道。對治邪財的,不該取的財不要取。我們知道怎樣取正當的法財,習慣瞭之後我們的心在錯誤的行為裡面,想貪污不正當渠道的錢就不再想瞭。當你不想,他對你就沒有影響力,所以你的心慢慢就沉靜下來瞭。所以說,依靠這種欲界的修戒,他能夠對於我們在事情上,待人處事這種迷惑上就能夠逐漸對治。所以守一條戒就能解脫一條戒的煩惱,你不持戒就很難對治煩惱。對治貪欲要持戒,不殺生,不吃眾生肉。我們守不吃眾生肉這條戒法,就對治我們對眾生肉起瞭貪著。所以很多人最初出傢修行的時候感到很不耐煩,他覺得沒有營養,要去殺害眾生。所以你要守持殺生戒開始有點困難,當你習慣之後,見瞭眾生肉,就不再想。經常不守戒的人一看到狗跑出來,他就在想狗肉好吃,他在想犯戒的行為。一旦持戒,他就想不能打狗,狗也是眾生,毀滅瞭眾生的佛性罪過無邊。能尊重眾生的佛性,不再殺害眾生,不吃肉形成習慣。你再叫他吃他心裡就會有反應,形成習慣瞭。

  守戒能鍛煉自己的定力,戒守不好想修四禪八定很艱難。為什麼?你戒沒有守好,戒是保護你的,你缺少這些保護你就沒有地方入定,你要在保護下才可以入定。所以我們修這些戒是修行的基礎,把戒修好瞭我們的善根開始增長,慢慢的四禪八定就會出現。在初禪之前我們的心慢慢開始調伏下來,一直到欲界定,我們的心就達到相似的禪定境界瞭,到初禪的時候我們欲界的四大就要開始變化。你在欲望中生存的人,人傢一看就知道你的欲望有多重瞭,你的身體不輕爽。有一些老和尚,仙風道骨,一看就是超然脫俗的。在紅塵世間的人,一看他的臉色,肉色,他的欲界四大沒有轉換。在這些過程當中你怎麼修。所以最初修行的時候,在四禪八定初禪的時候就要開始轉化欲界四大。在哪裡開始轉換呢?要進入初禪的時候就要顯現於身體的動感,無故地就會動起來。你在修定的時候,他的身體開始振動,要是不知道人來說很恐懼。這個身體我又沒叫他動,動起來瞭,是你修定修到相應的功夫瞭要動。動的是四大,地水火風開始慢慢地轉換,四大的本質開始轉換瞭。它的色身非常,你修四禪八定的時候,色界欲望就慢慢止下來瞭。通過修定欲望慢慢開始止息下來,安住在四禪當中。所以在初禪的時候呢,這種動感一起來瞭,全身發癢。不知道的人靜夜不下去瞭。要學習過的人知道是正常景象,一心不亂,動瞭一會兒就不動瞭,動感過去瞭之後還有癢感。你不知道的人也很恐懼我是不是生病瞭?不是,你不要管,心住在空三昧當中,癢瞭一會兒就不再癢瞭。八種觸(動、癢、輕、重、涼、暖、澀、滑),身體突然就輕下來,沒有身體瞭一樣。就象一陣風。這個時候不要去歡喜,知道是一種正常的反映,輕瞭幾天就過去瞭。輕過去瞭還有重。你感覺到身體怎麼這麼重啊?你要知道是一種正常的反應。在修定的時候,內心身心開始發生強烈的溫暖的感覺也不要去執著他,這些現象都是正常的,是欲界的四大向色界的四大開始轉換。初禪的時候可以具備這種感觸入種功德。

  我們一心不亂地念佛也在修定。當這種安靜瞭,你念佛,自己身心最初的現象就能安住在佛的名號當中。由這樣的初住,我們的心,心心念念,初的安住呢就能轉換成細的安住。一兩天或一兩個月,我們的心在烏雲裡面就打開一次空隙,有一點光明,身體非常空有清凈。但是我們還能見到身心相,這種戒定。從這以後繼續修行,我們的身心呢,就開始慢慢地轉換瞭,慢慢地就開始看不見瞭,是欲界的未到地定,身心慢慢開始開闊起來。自己一心一意地念佛,你能不能到達這種呢。經過這樣一天,他的時間不一定。這樣我們就感覺到冷暖等等的一切感覺,念佛過程中也可能出現。你念佛念安靜下來之後的一種四大,這種轉換的時候呢,初禪境界就開始出現瞭。原來放不下的,現在能夠放下。東西無論怎樣顯現,你都看而不著。以前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現在內不見身,外不見色,就空下來瞭。

  光明。念佛的時候,我們佛,象阿彌陀佛安住於我們內心八大蓮花的光明,能實實在在的光明定力慢慢開始增加。以前是這種心一直定不下來,到瞭初禪,有智慧能夠選擇。世間上有人邀約你打麻將你就能知道我要念佛我不打麻將,善根就能顯發。他很喜歡做善事,以前你稍微冒犯他一點他就會發脾氣。這時你怎麼欺負他,他也處在歡喜當中,處在一種快樂當中,以智慧修行念佛相應,以這種境界相應。所以說這是色身四大開始轉換。欲望對治瞭之後,你念佛為什麼不能達到一心不斷?很簡單欲望太多,誘惑太多,昏沉心太多。能夠對治自己的欲望,慢慢地我們的禪定心就能升起來。欲界的身體換成色界的四大,在定心當中,他就能夠增長,看不出來一種凡夫俗子的味道。修道的人年紀越大越是有精神。欲界的欲望開始轉換到色界的四大,殊勝得多。所以出傢人你要讓氣質發生變化就要修定心,不修定心不行。

  所以這些在初禪的時候呢,顯現出有些輕安,初禪的時候有幾個方面一個是覺和觀。修行從覺中有觀。什麼叫覺?尋覓一樣。象有有居士在念佛,有佛號有恭敬心。慢慢地念瞭十幾分鐘,發覺念佛心不在瞭,這時候我們自己覺悟瞭,去把念佛心抓回來。我們最初的功夫就是這樣。開始念佛修行就是這樣的,很正常。有的人往往坐在那裡念佛念瞭一上午,念佛心早就跑瞭,他還不知道去抓回來。念佛的心沒有瞭,跑到哪裡去瞭都不知道瞭。為什麼?因為他沉醉於往事當中,所以自然而然把自己的心耽誤瞭。最初念佛沒有念佛,你在念傢裡的人,關照和覺照常往外面跑。當我們安住在這裡不動瞭,讓我們自心能安住於一個地方。當你不管它的時候,煩惱的心自然就去瞭。這個時候呢你念佛的心就非常好。當把我們自心安住在念佛當中,煩惱對你不影響的。如同不受歡迎的人來瞭你不要管他,不要理他。等幾分鐘你再看他,自然他自己覺得沒意思就走瞭。煩惱也是,就像不受歡迎的客人一樣,就象瘋子來瞭一樣,沒人理他,他就走瞭。如果一群人圍著他,他就不走瞭,他很興奮。煩惱也像一個瘋子一樣,他到你修行的正念當中來幹擾你,你不要理它,受到冷遇瞭,自然他就走瞭。我們自心就是這樣,你心裡常熱鬧非凡,常存分辨,不斷地要求自己,你越要求氣就越厲害。所以開始學習修行就要從有觀當中修行。我們現在念佛的人,大多數是沒有覺觀的功夫,不會覺照,不會觀照,他修行就修不起來。

  當有覺有觀之後,他自己內心歡喜就會出現。在孤獨寂寞中能發現另一種歡喜,法的歡喜,看到這種法和自己越來越親近,看到自己能生信心,看到自己念佛越來越相應,他歡不歡喜。這種喜能引發善法欲,我們在修行念佛的時候,他感覺到法上的樂,樂能顯現。修行當中又有感應,有法樂。這個時候他能沉靜下來辦道。出禪念佛轉化欲界的四大,能出現清凈殊勝的身體,向二禪進步。我們對於初禪的覺觀功夫有瞭之後,你養成覺觀瞭,你老是在覺觀當中,你在念佛過程當中已經一心不亂瞭,就不要到處去覺觀,要把覺觀舍掉。念佛的人,一心不亂念阿彌陀佛時他故意去找,一會兒他在看周圍怎麼沒人和我一塊兒念佛呢,一看人傢說閑話他也要說。你要一心不亂念佛就行瞭,你不要去覺觀。所以當你能一心不斷念佛的時候不要起覺觀,要把覺觀放下。好好地安住於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安住於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安住自己的清凈心自信心,安住於佛的清凈功德中。越念身心世界越快樂,這是內在清凈心的快樂。平時你念佛沒有這種歡喜的心,越念越快樂的心。這種快樂不是高興的狂樂,是身心輕安,好象什麼都不存在感覺。念佛的過程中隻知道念佛,身體的感覺都沒有瞭,身心定下來瞭,安住在佛法當中這叫樂。因為這樣的喜樂而念佛,越來越近。有時候靜瞭他也會不習慣,法堂裡清清靜靜他就覺得奇怪,師父怎麼沒講經?他不習慣。二禪念佛的時候自己的定心越來越深入,所以念佛就能逐漸地生起來。

  到瞭第三禪,他要把第二禪的歡喜舍掉。在二禪的時候還能常常感覺到自己念佛的歡喜。當你一執著這種歡喜心的時候就會障礙你的修行。要放掉,要安住。三禪呢,住在修行過程當中,安住於平等當中。念佛能達到一心不亂,不要分別,這樣念信心越來越深入,執著於這種境界的時候就會障礙你。要安住於平等心,一句阿彌陀佛從口裡出來清清楚楚,從我們耳朵裡進去明明白白,平等念佛,這是第三禪。安住於念佛的正念,保持沒有?如果有一點歡喜或者有一點悲哀,念來歡喜起來瞭,或者哭起來瞭,就是非常粗略的感受。我們內心裡有一種深層次的法喜生起深層次的快樂,其他煩惱都不起來瞭,越來越深入瞭。天氣的變化、聲音都影響不瞭你瞭。

  依三禪而念佛,我們內心不斷深入到更深層次的一種不亂當中,念佛影響不瞭你,別人罵你,你像沒聽見,你一心不亂,人傢說這個人入定瞭,沒有辦法改變他。這時會出現一種歡欣的動搖,多少還會出現一點點動搖。要把這種歡喜轉變到內心念佛,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的,以前阿彌陀佛是從外來的,但是現在從自性上開始念佛的時候,他的自己的本有的自性慢慢地就會開悟,都是我自己的本有,有什麼欣喜嘛。這些境界是自己的,原來就已經有瞭,有什麼歡喜呢?也沒有悲哀。當我們自己不管煩惱的時候就不再去管他瞭,所以把第三禪的樂受舍掉。依這種舍受呢,我們內心念佛的功夫呢,越來越深入。你念佛與阿彌陀佛的三明六通,功德慢慢開始相應。自己內心好象阿彌陀佛有多少功德我就有多少功德,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少好處我就要得到好多。這樣念佛的時候,他的功德心,正念心就慢慢增長,安住於一心不亂,就像鐘你不敲他的時候他的聲音就不出來。所以當我們在一心不亂念佛過程中就會轉化欲界的四大,成為色界的四大,我們的心越來越深入。

  四禪念佛。你欲望心雖然斷掉瞭還有物質還有攝受。慢慢要把色界對我們的色身約束還能舍棄。我們在色界四禪中,慢慢色對我們的制約開始厭棄,修空觀。我們觀察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一觀察起來能對治於色身的執著開始放下,能夠空。當這種空一空便即一切,開始用我們這種色身而匯入到西方極樂世界非常微妙寂靜的虛空當中。執著於這種東西,由一心念佛,色身匯入阿彌陀佛的蓮花化身當中。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化身,微妙色身轉化色界的四大。那種定心又能一步一步地增加,當我們的色身不再執著自己的時候,他能夠把握自己。念佛自由自在,他已不限於這個色身瞭。我們現在還是我住在這裡就不能脫離這種地方。到瞭四空定的時候,我們的色身不一定住在這裡,要安住於一心不亂之中,我在西方極樂世界念佛,在蓮花當中念佛,化於虛空中,在佛光中,慢慢就會轉化我們對色身的執著。這時候我們修行觀想就能自由自在。所以叫空入定,以空住定而念佛。當我們這種空於內心的分別心而起,這種分別心觀想心,能夠放下。到達這種境界,在我們內心的觀想放下,用我們自己的心變演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安住於阿彌陀佛的清凈時,自性與阿彌陀佛的心揉和在一起,來加持我們自己清凈身口意三業,加持我們的三業。他能加被自己,把自己的色身完全轉化,安住在阿彌陀佛內心裡念佛,用自性來溝通佛心。加被第二個心。在這個念佛過程中我們安住於阿彌陀佛的清凈,脫出虛空,這種念佛可以到達,知道阿彌陀佛的心也是無所有心、真空心。能夠達到這種佛心眾生心都放下,就能安住定的西方極樂世界裡面。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無所不在。隨其心靜則國土靜。那個時候我們的心,你念多少,虛空眾生跟著你念多少,山河大地和你一塊兒念佛。我在這裡念佛的時候這個講堂的人都在念佛。我在這裡念佛的時候,眾生草木有情無情都在念佛,流水聲,風吹聲,聲聲都變成念佛聲,無所不在,這種念佛的聲能充滿虛空。到達二地,非想非非想出定。把這種念佛的心要保持正念。不是不想,不是不念,有正念顯前。保持這種正念。他很大聲地在那裡念,很粗略地念,那種心要放下。這種念佛心越來越深刻。所以這叫深入禪定。要一步一步地學會深入。到瞭西方極樂世界那些眾生就能深入這種禪定。這種四禪八定他們就能深入。

  諸通明慧。各種神通光明智慧他們都具備瞭。七覺支,在我們修行的時候要以八正道修行。依八正道而念佛,你聽過沒有?今天晚上給你講瞭以四禪八定而念佛,那也是修行念佛的一種方法。依八正道的念佛,七覺支的念佛又不一樣瞭。所以通常的法門對我們念佛有很多啟發。你依凈土法門而學教,天臺也好,哪一個不是教我們念佛法門的?所以說沒有什麼法門可以和凈土法門打架,法法圓融。我們現在因為不圓融所以這個法門和那個法門打架。所以內江始終沒有跳出這個圈子。你是出傢念佛的我是在傢念佛的,我不和你一起。他和出傢人不和合不團結。你是在聖水寺念佛的我在西林寺念佛我不和你走一路,這都是分別煩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能具足成就這種功德,能各種神通都顯發出來,各種智慧也能顯發出來。內心在七覺支當中來修學。要能清楚分別自己所念的法。同樣,你念阿彌陀佛又念到藥師佛去瞭,那說明你內心還是很粗略,沒有智慧。依精進修行身輕心安,我們自己修道的功德進步。所以說學習這種佛法的人要能夠得到輕安瞭,這一輩子就能脫離粗重的煩惱。我們為什麼沒有輕安呢?為啥?沒有精進修行。因為你很散,因為你很昏沉,你的身體就始終很粗重。你看人傢清定上師,晚上隻打一會盹,整天地講經說法,他為什麼有這麼好的精神,那是有功夫的,沒有功夫不能精進修行,身體就非常粗重。清定上師打個盹就行瞭,精進修行睡四個小時就夠瞭,我們不知道要睡多少時間,所以我們的身心非常粗重。以前我想這個覺能不能睡夠啊。把覺睡夠瞭再修行,結果一年睡瞭下來發現這個瞌睡越睡越多。當你精進修行的時候,瞌睡就跑掉瞭。自己身心輕安,這種善根就慢慢開始出現,修行也就更有時間。遊戲是玩不玩的,好多居士說我等世間上的東西享夠瞭我才來皈依,還有的居士說我八十歲瞭才來皈依。我說你能不能活到八十歲都不知道呢。世間上的東西要淺償則止,能經歷一下,能知道味道就好,不要老是執著於那些地方。能夠引動自己身心輕安,修法當中就能生起歡喜。在修行過程中,出現那些現象是好事,為什麼?他能轉化你的業障身體。轉化成清凈身,當身體上能出現這些反應的時候要堅持修行,不能馬上放棄。如果你不能堅持,就不行。你以後再修行還是要過這一關。所以這種轉換不可越。不要計較我們身體的各種感應,轉化過來就行瞭嘛。依這種輕安而生歡喜,這叫七覺支。所以由七覺支而伴道修行佛法,在內心建立佛法瞭。西方極樂世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當中。整個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無漏功德所變現的。比三界以內的欲界的身體。乃至色界的身體。無色界的身體還要超勝,是蓮花化身。

  肉眼清徹靡不分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肉眼和一般眾生的肉眼不一樣,我們眾生的肉眼看不清楚,沒有光亮看不到。你看花瞭眼,結果看的還是假象。他這種肉眼非常殊勝,能夠在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得到這種肉眼,能見無色界之事,比我們這個世界的天眼還要厲害。他僅用肉眼就能把一切世出世間法能清楚地看明瞭,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看到娑婆世界的智海在幹啥。能見無數世界的事情。肉眼清澈,所看見的東西呢,就像看你在手掌當中拿著的東西一樣清楚。沒有分辨不清楚的。所以說這是肉眼清徹。

  天眼通達無量無限。在我們娑婆世界,到達天眼的時候能看到很遠其他人看不見的東西。到西方極樂世界天眼肉眼,跟我們娑婆世界的肉眼就要發生變化瞭。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天眼通達無量無限,所以天眼殊勝。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安住於禪定當中。娑婆世界四禪四空處,西方極樂世界都安住於不退轉當中。安住於正定聚當中,以一心不亂的禪定,依禪定而得到的眼睛叫天眼。能見許多眾生的身體,各種各樣能看得清楚。對於十法界的眾生,他能觀察得清楚。這個非常殊勝,我們現在就看不到。甚至你觀察自己從昨天到今天都看不到。不要說天眼,就是肉眼你也觀察不出來。西方極樂世界觀察眾生的生死境界都能看得清楚。所見的眾生多,叫無量。看眾生的生死境界,從今天到盡未來際都能看得清楚,叫無邊。自己所看到的境界無量無邊,非常長遠,他的天眼非常殊勝。所以西方極樂世界能看到無量無邊的眾生的生死境界。在西方有一個覺林菩薩是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因為願力,他又返回到唐朝,他得到天眼通瞭,他能知眾生的現在未來,他看到的眾生無量無邊,所以說天眼非常殊勝。

  法眼觀察究竟諸道。以智慧來觀察諸法,所以有智慧才有佛法,叫法眼。能看見一切眾生的根性,他的善根怎樣,今天他聽什麼法能聽進去,說什麼樣的法才能度化這樣的眾生,那就叫法眼。法眼能觀察一切眾生的根基。今天到瞭什麼程度,用什麼法能度化你。你的根性是什麼,你的習氣煩惱是什麼,給你說哪一種法能一下把你度化,這就是法眼。法眼一度一個準,沒有度化不瞭的眾生。你不知道他的根性怎樣,不知道說什麼他能聽進去,你怎麼度呀。你要知道眾生的根基,你就能非常善巧方便。法眼專門講善巧方便的。能知道眾生的根基,便知一切度化眾生的法。地獄惡鬼畜牲,天人阿修羅,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的眾生,他沒有不清楚的,說什麼法才能教化這些人,他都知道。所以說這叫法眼觀察究竟諸道,觀察眾生的根基,一切眾生的根基都能究竟,這個時候講經說法,度化眾生用很少功夫就能度很多的眾生,菩薩度眾生就具備這種法眼。法眼從事上究竟瞭知十法界,三惡道,六善道。還有從理上來究竟,瞭知一切人天法,聲聞緣覺正法,菩薩法,三乘佛法,究竟就是一乘,三乘歸為一乘。到最後能從理上來究竟諸道,瞭知三乘諸法,隻有一乘,沒有五乘,《法華經》裡說的開全顯實,能顯現佛度化眾生的佛法,那叫從理上究竟。

  極樂世界的眾生有法眼的殊勝,還有慧眼的殊勝。慧眼見真能度彼岸,能知萬法皆空,能如所有知。那就是慧眼,世出世間法都沒有。能見到理的智慧就叫慧眼,能照萬法皆空,能覺悟,實相無相,慧眼見真,見世間萬事萬物真實的一面。都是因緣所生,虛幻假象,以無真為真,能度彼岸。當我們要跳三界,要度化自己的煩惱,要對治自己的煩惱,沒有空慧,你就放不下,放不下,人就有煩惱,有煩惱就要造業,一造業就會輪回,你隻能在娑婆世界此岸中。所以要有智慧的眼睛,要有空慧的眼睛,要能把世間萬事萬物把虛幻能放下看空。在諸法的自性上來。把一切有而不有,一切萬相達到平等無相。那才是超度彼岸。有見萬法皆空的智慧能度化我們的煩惱。修佈施能度化慳貪不舍的煩惱。修空也能度化慳貪不舍的煩惱。能守戒,能依智慧而持戒,能到達解脫的彼岸。以智慧度行六度波羅蜜就能超脫生死的彼岸。西方極樂世界就成就瞭非常殊勝的慧眼。

  第五種叫佛眼具足覺瞭法性。不僅有肉眼、天眼、法眼、慧眼,還有佛眼。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智慧就像阿彌陀佛一樣,究竟成佛。所以說佛眼具足。能夠覺悟中道法性。當我們具足佛眼之後是非常殊勝的。能見真空二諦,不生不滅,不真不假,事理圓融。是心是佛,非心非佛等等一切的境界這些佛眼都能觀察到位。所以佛眼就是佛的智慧,能覺瞭法性,一種是無自性之性,因果之性。兩種法性都能覺悟,都能通達。這才叫佛眼具足,到瞭佛眼具足,總的來總結一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辦佛果,能見真實如來藏中空自性,能瞭達這種法性。前面所講的是什麼?自己成就自己斷煩惱正菩提的功德,以無礙智為人演說,從慈悲心當中依法眼觀察一切眾生。以無礙的辯才,以這種真實的佛的智慧演說佛法,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西方極樂世界能夠利益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具足無量的智慧。我們也能成就這樣的功德,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具備有種種功德,要好好念佛好好修學。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