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講記 卷二 觀燃可燃品 第十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中論講記 作者: 智諭法師2022-08-28

  觀燃可燃品第十

  燃可燃是譬喻,也是外人提出的。外人就說瞭:譬如世間法,火能燃,薪就是柴,薪是可燃。火好比神我,薪是可燃,好比五陰身心。因為火可以燒薪,所以神我和五陰配合成為眾生,你怎麼說一切法空呢?

  這是外人發生的疑問。所以每一項疑問都很厲害。我們看龍樹菩薩怎麼破。

  其實外人舉這個例子不恰當,因為薪自己不燒,一定待火而燒。不見誰買木柴回傢,買瞭火來。火不自燒,必待薪而燒。

  所以這麼講起來,燃燒空,沒有。如果有薪有火,不可能。沒有柴火,那個火在那裡燃燒?沒有火,柴火自己怎麼燃燒?所以我們先看燃可燃不存在。火不待薪不稱為燃,薪不待火不稱為可燃。

  所以(燃可燃品),我們看出來瞭,外人有一個大漏洞。

  現在我們看龍樹菩薩怎麼破:

  「若燃是可燃作作者則一

  若燃異可燃離可燃有燃」

  他這個先用一、異破。一切法,大傢考慮一或異,都可破。如果火就是可燃,作作者就成為一個瞭。比如作者是人,作業是瓷器,瓷器是人燒的,瓷器不是人啊!你如果說燃就是可燃,燃是能燒,可燃是所燒,它是一個的話,那燒窯的師傅就是盤碗,作業作者成一個嘛!

  一切法都是一樣。成衣匠作衣服,成衣匠是能作,衣服是作業。你不可能說它是一個,成衣匠就是衣服,那不合理。

  是一個不對,那就兩個瞭?兩個也不對。

  「若燃異可燃,離可燃有燃。」如果說火和柴差異,那不對瞭。火和柴差異,離開柴還有火。離開柴,那裡著火呢?如果照你說,離開柴有火,那火自己可以燒,不可能的。

  火,一定因柴而燒,因待而起。你看空間,沒有火自己燒的。如果火自己可以燒,毛病大瞭。這是根據有法破他,他說有火,有柴。要是差異的話,離開火有柴,離開柴有火,事實不可能。看他的毛病出在什麼地方?

  下面一偈:

  「如是常應燃不因可燃生

  則無燃火功亦名無作火」

  如果火可以自己燒,開汽車不用買汽油瞭,火可自己燒;煮飯不用買煤炭瞭,火自己可以燒。那麼自己可燒,那火就常燃不滅瞭,所以並不是因為可燃而生的。

  「不因可燃生」,不因柴就有火。不需要添柴加煤炭啦,火自己可以燒。所以「則無燃火功,亦名無作火」。火常燒,你不加煤它也可燒。那麼說起來,天地之間一個大火爐,無時不燒,無物不燒,不合道理。

  外人錯在什麼地方呢?落入有法。火和薪對待而成功,先有火不對,先有薪也不對,火和薪同時而有也不對。

  如果先有火,沒有薪怎麼燒?所以不對。

  如果先有薪,沒有火,那還叫薪啊!不能叫可燃啊!非要火燒著瞭薪,那薪才轉名為可燃啊!

  如果火和薪同時而有,也不對。火不燒薪,不為火。薪不被火燒,不為可燃。同時而有瞭,火不燒薪,薪不被火燒,怎麼成立呢?所以他落入有法。

  如果火自己可燒,就是無作火瞭,天地之間無不是火,沒這個道理的。

  講到這兒,我說一點深的。天地之間,統統都是火。你說我說的對不對?有誰知道這個道理?這叫法性。法性隨緣就有火。你這裡緣起,這裡有火;那裡緣起,那裡有火;十方世界處處緣起,處處有火。

  火既然是緣起,緣起無自性就性空,性空就沒有火。所以這兒沒有自性,這兒沒有火;那裡沒有自性,那裡沒有火;十方世界沒有自性,十方世界沒有火。因緣而起,隨緣而空。

  龍樹菩薩破他就是以這個原則啊!隨緣而起是假有,無性而空是真空。就是般若所說的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還有一點點時間,大傢有不明白的可以問。沒有問題,我們就休息瞭。

  所以大傢要瞭解,地水火風不相阻礙,它無性嘛!因為無性就是緣成,地水火風遍滿一切。水中常著火,火中常有水。

  因為有兩個禮拜沒有講瞭,我們從頭。

  燃可燃是什麼呢?燃是火,火能夠燒,所以名為燃。可燃是薪,就是木柴,木柴遇到火就燒起來瞭,所以稱為可燃。

  實在說起來,這是能所對待。火不自己燒,待薪而燒;薪自己也不成為可燃,待火而成為可燃。如果沒有遇到火的時候,隻叫薪不叫可燃。

  這一品是根據上一品開展出來的,根據︿本住品﹀開展出來的,後來他有說到瞭。

  現在我們看他的偈頌:「若燃是可燃,作作者則一。」如果火就是薪,就是可燃的薪,那作業和作者成一個瞭。

  外人又說,我不是那麼想,我是說燃和可燃是差異的。

  龍樹菩薩就說:「若燃異可燃,離可燃有燃。」如果要是火和可燃有差別,那就是說離開可燃的薪另外有火。那火自己燒起來的,不是等到木柴燒起來的,不合道理。

  所以他解釋說:「如是常應燃,不因可燃生。」火自己燒起來,不因薪而燒,自己就可燒瞭。

  「則無燃火功,亦名無作火。」要是那麼說的話,就不需要添木柴著火瞭,它自己可以燒瞭。就沒有燃火的功,就是人功。「亦名無作火」,那這個火無因無緣就著起來,不合道理。

  上一次,我們把這兩偈講完瞭,現在再重復講過一遍。

  現在我們大傢對燃可燃對待而生,都明白瞭嗎?這是外人主張,外人主張是有法,有火、有可燃。

  龍樹菩薩說呢?它對待產生的,對待就是空的。很明顯地,他這一品還是用對待空說空性。

  今天開始講:

  「燃不待可燃則不從緣生

  火若常燃者人功則應空」

  如果火不等待可燃的薪就燒,它不從因緣生瞭。什麼是緣呢?薪是它的緣。你那麼說它自己燒的話,那就常燃瞭。煮飯的時候,你們不添木柴,它也有火,不合道理。那麼人功則應空瞭,你不要添木材,火自然燒瞭。

  外人又說瞭,我的意思:它燃的時候,火接近木柴,接觸木柴的時候才燒,叫燃時。

  龍樹菩薩說:

  「若汝謂燃時名為可燃者

  爾時但有薪何物燃可燃」

  我們從這一偈看出,龍樹菩薩的思想理路特別微細,外人沒想到。他說燃的時候,火接近木柴,才有燃燒。

  一般我們講,有點道理啊!其實不對。火沒有木柴為可燃的話,沒有火。這個時候沒有火,燃時還沒有火,要燃才有火,接觸瞭木柴以後才有火燒嘛!這第一層。

  第二層,如果說沒有火,它僅僅叫木柴叫薪,不稱為可燃,不成對待。所以我們就看出龍樹菩薩的思路特別微細。

  不知大傢懂這個道理沒有?誰不懂的舉手,我再重復一遍。

  你說燃時叫可燃,燃時沒有火啊!因為它不接觸木柴沒有火啊!沒有火,這個時候還是薪。「何物燃可燃?」沒有火,它還是薪,什麼東西燒這個木柴呢?

  所以他說:「若汝謂燃時,名為可燃者,爾時但有薪,何物燃可燃?」

  以下他繼續破:

  「若異則不至不至則不燒

  不燒則不滅不滅則常住」

  「若異則不至」,要是差異的話,火不至薪。兩個差異,可是火不單獨存在,因可燃而存在。既然是沒有可燃就沒有火,沒有火就沒有可燃,所以說「若異則不至」。

  「不至則不燒」,如果是火不到薪,就沒有燒。這個燒,就是他文中所說的燃,燃燒嘛!燃燒怎麼成就呢?火和薪接觸才成的,對待而成,不對待沒有。既然對待而成,是空的。不待可燃沒有火,火空;不待火沒有可燃,可燃空。所以火和薪對待而成,才成燃。

  所以說這個道理講什麼呢?講性空假有。燃燒是假有,他這個根據般若發揮的,般若講真空妙有嘛!所以說「若異則不至」。異是怎麼樣呢?都不存在。火和薪差異,沒有燃燒,沒有燃燒就沒有燃可燃,都不存在。

  所以他說:「若異則不至,不至則不燒;不燒則不滅,不滅則常住。」這個常住,不是說火和薪常住,這個常住是講斷滅。

  這是根據外人執著差異,燃和可燃差異而存在,才破他。

  下面外人辯駁理由瞭,他說:

  「燃與可燃異而能至可燃

  如此至彼人彼人至此人」

  「燃與可燃異,而能至可燃」,燃和可燃差異,才能達到可燃。「如此至彼人,彼人至此人。」好象男的和女的差異,才能男的到女的那裡去,女的到男的那裡去,造成和合,這是外人講的。

  以下龍樹菩薩就答復瞭,先順情縱破:

  「若謂燃可燃二俱相離者

  如是燃則能至於彼可燃」

  「若謂燃可燃,二俱相離者」,這是順著外人的意思,如果你說燃和可燃相差異、相離。「如是燃則能,至於彼可燃。」這個樣,燃可能達到接觸到可燃的薪,這是重復外人的意思。

  下面講出來破的理由:

  「若因可燃燃因燃有可燃

  先定有何法而有燃可燃」

  「若因可燃燃,因燃有可燃。」可是它是對待的啊!因為有火才能燒木柴,因木柴才能著火啊!所以,因可燃而有火,而有燃。「因燃有可燃」,因為有火,那個薪才變成為可燃,它對待生的。

  假使是這個樣對待生,他說:「先定有何法,而有燃可燃?」定有燃不成,因為不待可燃沒有火;定有可燃不成,沒有火,薪不能變成為可燃。

  還有一種情形,火和木柴都有,那不可能。火怎麼能自己有呢?他上一偈就講過瞭,就是隻叫薪嘛!「何物燃可燃?」

  這個我們就看出外人墮入有法,不知對待空,假立。所以他說:「先定有何法,而有燃可燃?」先有何法都不成燃可燃。

  「若因可燃燃則燃成復成

  是為可燃中則為無有燃」

  「若因可燃燃」,這個大傢要註意到。上面一偈也是「若因可燃燃」,這一偈他也講「若因可燃燃」,兩個意思不同,大傢分不清就糊塗瞭。這個毛病可能它沒有標點符號,所以產生這個誤會。

  這一偈的「若因可燃燃」,他的意思是說:如果說先有可燃再生燃,叫因可燃而燃,這個是破外道的。「則燃成復成」,那麼說,因為可燃而有燃的話,那火成瞭再成。因為我們知道,你說火和可燃差異嘛!一定是可燃以外有火啊!你的意思要是說因為可燃的薪才有火,那個火先自己有而後因為可燃再有,所以成復成。

  這一個差一點,是什麼呢?可能當時沒有標點符號,翻譯的人可能一時大意。因為下半偈講「是為可燃中,則為無有燃」。他的原因是可燃當中沒有燃燒啊!沒有火啊!如果可燃中有火怎麼辦?買瞭木柴,它自己燒起來,那不得瞭啦!

  可燃中沒有火,一定藉可燃而產生火,是對待的,實際上是空的。你說先有火和可燃分離,那就不對瞭,可燃中沒火嘛!

  下一偈他講出來瞭:

  「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待

  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法」

  這一偈他說出對待空。假使說燃燒這個法因待而成,因薪待薪而有火,因火待火而有可燃,就是因待成。「是法還成待」,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因待、對待而空的。對待無自性,火不自燃,因可燃而燃,火沒有自性。可燃沒有燃,待火而燃,所以木柴沒有燃燒自性,這個燃燒是因待而成的。既然燃燒因待而成,燃燒這個法「還成待」,還是無自性。

  大傢懂這個道理嗎?燃燒,火因待薪而燒,薪因待火而燒,成就燃燒的法。既然燃燒的法,因待而成的,因待是無自性啊!所以燃燒還歸於無自性。

  「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法。」這是直接呵破他的錯誤。你說燃可燃差異,不成因待瞭。沒有因待,也就沒有燃燒這個法。

  這裡頭大傢要懂這個道理,龍樹菩薩根據什麼說這個道理破他的?因待這個法,沒有先後共。外人執著有先後共,墮於有法,所以被破。

  先有火不成功,不待薪那有火?先有可燃不成功,不待火那有可燃?如果說同時也有火也有可燃,不成。不成因待那有火?那有可燃?那個時候還是薪啊!沒有東西去燒這個薪嘛!所以他說「今則無因待」。因待是假,假有。假有就是空,空才成為假有。沒有因待的話,也沒有所成假有的法。

  我們看下面:

  「若法有待成未成雲何待

  若成已有待成已何用待」

  「若法有待成」,對待而成的。假使說燃燒這個法,對待而成。「未成雲何待?」這個法沒有成,怎麼會對待呢?這是他先說道理。下一偈就申論瞭。「若成已有待」,如果說這個法成瞭以後有對待。「成已何用待?」既然成功瞭何必對待?這是龍樹菩薩先立基礎。下一偈就破瞭。

  我們如果說,燃燒是因為火和薪對待而成立,那火沒有燃燒的時候,怎麼有對待呢?這是上半偈。

  你如果說,若成已有待,成瞭以後有對待。既然成瞭燃燒,何必再對待呢?

  這是講對待是空的,不能著於有法啊!下面一偈就破瞭。

  「因可燃無燃不因亦無燃

  因燃無可燃不因無可燃」

  「因可燃無燃」,因為可燃,沒有燃燒。什麼原因呢?可燃已經成瞭,怎麼會再有燃燒呢?這就是「成已何用待?」

  「不因亦無燃」,不因為可燃,也沒有燃燒。不對待可燃,怎麼會有火的燃燒?這個道理是講什麼呢?「未成雲何待?」

  大傢仔細看,看他的文,切實理會。都看懂瞭嗎?你如理思惟。

  「因可燃無燃」,先有可燃,可燃已成,沒有燃燒。沒有火,不成對待嘛!因為可燃已經有瞭嘛!就是那個「成已何用待?」

  「不因亦無燃」,沒有可燃,也沒有燃燒,那就「未成雲何待?」

  大傢好好思惟,看出來瞭嗎?這半偈瞭解瞭以後,下半偈就好懂瞭。

  「因燃無可燃」,因燃,先有燃瞭,先有火瞭,沒有可燃。因為不對待可燃,沒有火嘛!你現在因燃說有火,「成已何用待?」

  「不因無可燃」,不因火,也沒有可燃,「未成雲何待?」看出來瞭嗎?

  我再講一偈。

  我們可以看出來,龍樹菩薩他的思惟特別微細。所以龍樹菩薩一出,一切外人被伏,都被破。原因是什麼呢?我們才發現他的思惟太微細瞭。

  「燃不餘處來燃處亦無燃

  可燃亦如是餘如去來說」

  「燃不餘處來,燃處亦無燃。」這一偈講對待空,燃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空。空沒有來處,所以說「燃不餘處來」。

  「燃處亦無燃」,燃燒的地方也沒有燃燒。因為什麼原因呢?燃燒這個法對待空。

  「可燃亦如是」,可燃也是,可燃不餘處來,對待而生,對待空的。可燃處也沒有可燃,它對待空的嘛!沒有自性。

  「餘如去來說」。︿去來品﹀說過,︿去來品﹀就說對待空。譬如說:「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他這裡少瞭一個字,他是說,已去無有去「法」,未去也無去「法」,離開已去未去呢,去時也無去「法」。因為什麼原因呢?法是對待空嘛!無自性啊!所以我在︿去來品﹀就說過。

  好!我要休息瞭,下課。

  我們繼續看︿燃可燃品﹀,燃是火,火燒叫燃,可燃是薪。兩個因待而生,因待而生,也就是因緣而生。以火的因緣,薪才叫可燃;以可燃的因緣,火才叫燃。

  如果沒有火,可燃不成。沒有火,可燃僅僅是叫薪。如果沒有可燃的因緣,火根本沒有。這是原則我們要曉得的。

  不可能有火沒有可燃,如果沒有可燃,那裡有火?也不可能有可燃沒有燃,如果有可燃沒有火的話,那僅僅是木柴啊!所以它是因待而生,因待而生就是因緣所生法。

  現在我們看他的偈:

  「可燃即非燃離可燃無燃

  燃無有可燃燃中無可燃

  可燃中無燃」

  「可燃即非燃,離可燃無燃。」外人主張,燃與可燃異,燃與可燃有分別、差異,所以燃能至可燃。

  論主就說瞭,如果燃與可燃有差異,「可燃即非燃」,可燃不是燃。如果可燃不是燃的話,那裡有燃?因為可燃以外沒有燃嘛!離開木柴那有火?那有火燒?所以「離可燃無燃」。

  譬如說海裡的浪,浪是因水而成,水不可見,因浪而見。可燃好比是浪,燃好比是水。照你的說法,浪就不是水。如果浪不是水,那浪從那兒來的?因為浪以外不可能另有水,它是因緣生法嘛!

  如果你說可燃本身,生燃火燒,可是離開可燃,沒有燃。譬如說你們燒火煮飯,離開木柴那有火?所以「離可燃無燃」。這裡是破他燃與可燃差異。

  下半偈「燃無有可燃」,如果燃和可燃差異的話,燃沒有可燃,以外不可能有可燃。離開火,它叫木柴啊!不能叫可燃啊,它們因待而生的嘛!

  「燃無有可燃,燃中無可燃。」燃火,火的本身沒有木柴。所以你說燃與可燃異,燃能至可燃,不對!不能單獨存在,依他而起,這就是因緣所生法。

  這一頌,我們看他的意思到此地為止瞭,意思已經完瞭。可是根據《大正藏》它有五句,下面還一句「可燃中無燃」。吉藏大師《中觀論疏》,沒有這一句。我們仔細觀察起來,《大正藏》可能大意瞭。他采取這一句的意思,可能「燃中無可燃,可燃中無燃」對待而立的。其實這一句多餘,可能是沒有。不過我們有這個疑惑,不敢決定,才把它列上。因為我們是凡夫嘛!假使我們一更改,更改錯的話,誤眾生。

  根據我們研究起來,這一偈「可燃即非燃,離可燃無燃。燃無有可燃,燃中無可燃。」已經完畢瞭,可能《大正藏》大意。這個錯誤,可能是排版時錯誤,也可能編的時候錯誤,我們大傢作個參考。

  「以燃可燃法說受受者法

  及以說瓶衣一切等諸法」

  燃和可燃是因待而生,就是因緣而生。因緣生法分兩方面講:因緣生法沒有自性。如果有自性,不必等待因緣生。既然沒有自性就空,空沒有自性才能容納因緣生。因緣生所現的法,假。既然假的,就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空。

  所以說起來,空就是假,假就是空。空的,我們叫法性;假的叫法相。約法性講,是空。空就是假,所以這個空不歸斷滅。約法相講,一切法相是假,假就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空,所以不墮常邊。不墮常邊,不墮斷邊,稱為中道。

  如果約性宗講,說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中道。約相宗講,是假,假就是無性,所以假而非假,非假而假,也是中道。

  我講瞭這麼多,大傢聽明白瞭沒有?

  「以燃可燃法」,燃可燃是因緣法。「說受受者法」,受是我,受者是五陰,這是根據︿本住品﹀下來的。

  所以我們看《中論》,它各品都有脈絡。我們按照世間法講的話,《中論》雖然算是有二十七品,有其邏輯性,有其一貫性。邏輯性就是一品跟著一品下來的。一貫性就是說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這和《心經》說的色即空,空即色,一個道理。所以說三論宗,我們說它根據般若嘛!

  受受者也是因緣相生,因待而有。︿本住品﹀講過嘛:「眼耳等諸根,苦樂等諸受,誰有如是事?是則名本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誰有這個事情啊?我有啊!苦受樂受,誰受?我受啊!這個「我」就是本住。這個本住,這個我,先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有,先於苦樂諸受而有,所以他稱為神我。這是外道的觀念。

  可是我們知道,受和受者因待而有,依他而起,是因緣生法。受者那個五陰,是因為我而有的。我是因為五陰身心而有的,不能脫離。如果離開五陰身心、苦樂受,那裡有我啊?如果離開我,誰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誰受苦樂諸受?它因緣,因待而成。所以他說:「以燃可燃法,說受受者法。」都是依他起。依他起是唯識的名詞,就是因緣生。

  「及以說瓶衣」,瓶和衣也是一樣。瓶是泥巴燒的,瓶沒有,是以泥巴的因緣而有。泥巴也沒有,是以瓶的因緣而有。不以瓶的因緣,它僅僅叫泥巴,不能叫瓶。衣,是佈織成的,佈是線織成的。衣是以線的因緣而有,線的因緣以衣的因緣而成為衣,才能披在身上。如果不以衣的因緣,沒有衣啊!你們大傢穿衣服,誰披線來?

  這麼說起來,它有兩種法:線的因緣變成衣,現法是衣的法相,假的。衣既然是假的瞭,空的。

  「一切等諸法」,不但瓶和衣是如此,一切諸法也是這個樣。

  我們先來看一看。我面前的講臺,有沒有?我說它是空,你們誰說它是有的?講臺是木頭做成的,如果講臺不空,沒有木頭,還有講臺。它以木頭現的講臺相,這個相是假的,因為它空的嘛!知道它空就知道它假瞭。講臺是不是空的?沒有木頭,就沒有講臺。可是現的講臺相,我坐在講臺後面,這個相是假的。假就是空,空就是假。

  再譬如我們講堂。講堂有沒有?講堂是空的,因為講堂是鋼筋、水泥做成的嘛!如果講堂不空,沒有鋼筋、水泥,應該還有講堂,那你拿講堂我看一看。既然講堂空,鋼筋、水泥現的假相,就是假的。假就是空,空就是假。

  再看外邊的山。山是沙石、花草、樹木組成的。因緣所生,那山就是空的。如果山不空,沒有沙石、花草、樹木還有山,那個山在那裡?所以山是空的。山是空的,沙石、花草、樹木現的相,假的。

  大的講完瞭,再講小的。原子是空的,原子是電子的因緣組成的。如果原子不空,沒有電子,應該還有原子。既然原子是空的,電子現的相是假的,我們稱為原子,僅僅有名字,沒有事實。

  大傢懂瞭嗎?你好好思考思考。如果能想出一法離開這個原則,你告訴我。誰想到瞭?

  沒有一法不是空即假、假即空。所以一切諸法也是一樣,不單瓶和衣如此。

  我休息休息……趁這個機會,你們可以思考思考。

  既然是空,所現的相是假,怎麼會有這個假呢?「假」,華嚴宗講唯心回轉,都是我們心現的相,唯識宗講唯識所現。不相信你們想一想,你看到我這個講臺,那兒來的?你的心變現的,唯識就說識所現的。

  一切假相,我們深深體會到,它有一個共同點─無常。不相信,放眼看,你所看到的東西都是無常的。譬如說桌子,一秒鐘一秒鐘變壞。人,一秒鐘一秒鐘變老。這是它的差異性。

  一切法性,它的性都是空的。桌子沒有啊!你面前的桌子,如果沒有木材,沒有鐵腿,它是空的。有木材有鐵腿,假的啊!無常的。你們體會到這一點嗎?

  講到這兒瞭,我說一點。你不要貪戀,你現在的一切都是無常的。貪戀有一個結果││自食惡果。如果看透他這一切空的,自然不會貪戀瞭,那叫大乘。體會到無常,是小乘。

  我們再看最後一偈:

  「若人說有我諸法各異相

  當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

  這是還應︿本住品﹀的開始。所以我們就知道,這一品︿燃可燃品﹀,是從︿本住品﹀下來的。如果有人說有我,他不得佛法味。

  ︿本住品﹀外道就說過瞭:「眼耳等諸根,苦樂等諸受,誰有如是事?」我有啊!這︿本住品﹀說的,外道所說。

  所以要是有人說有我,「諸法各異相」,比如你說本住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能看不能聽,耳能聽不能聞,鼻能聞不能說,舌能說不能想,六根各差異,那麼說應該有很多個我瞭。你所說的神我是一個嘛!那麼說應該有六個瞭。所以說:「若人說有我,諸法各異相。」相宗就是差異,性宗就是同。異而同,同而異。那麼說起來,我們仔細研究起來,你說有我,不對,無我也不對。

  不相信我們看一看。「我」能夠思惟有作用,對不對?這麼說起來,如果說我有思惟有作用,不對!無思惟無作用也不對。偏邊瞭!常斷二邊。

  如果說我有思惟有作用,思惟作用是無常的,是不是?你說我是無常的嗎?我活著,十歲是我,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還是我。死瞭以後,輪回六道還有我啊!所以無常不對,唯識宗說那是第七識。

  你要是說常也不對,常就無思惟、無作用,就常瞭。可是無思惟、無作用,斷滅,形如龜毛兔角,沒有,還不對吧!

  誰設個方便說出它的辦法,怎麼不常也不斷?你們有沒有人想到啊?

  隨緣就是無性,無性沒有思惟沒有作用。無性就是隨緣,隨緣就有思惟有作用。是不是?所以無性隨緣說我,隨緣無性說無我。隨緣無性說無我,無我而非斷;無性隨緣說我,我而非常││這樣才得佛法味。

  他這裡說:「若人說有我,諸法各異相。當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從有我邊破。

  如果我們給他加一個頌:「若人說無我,諸法是空相。當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那才對啊!

  我們今天講到此地下課!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